勇立潮头敢为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勇立潮头敢为先自强不息铸华章
——个人课程改革工作先进事迹报告
汤亚琴:常州市丽华中学校长、党支部副书记。
1983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个始终在一线教学与研究27年的中学语文教师。
曾获得市科研成果一等奖。
主持江苏省课题一项,市重点课题一项。
一、用思想管理学校。
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群体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
她的办学理念:“关注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校发展。
”“从学生出发,替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使学生成才。
”管理理念:“刚性制度,柔性管理,人文关怀,以情育人。
”教育理念:“学校为学生而设立,教师因学生而存在。
”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效果。
因此她尽力践行办学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和共同实践。
她认为只有让充满智慧的思想融入于教育之中,学校教育才会更加完美,才会更加充满生机。
所以无论是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的制订、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开展,课堂教与行为的转变的“2025”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还是学校文化建设、三级课程的设置等都是办学思想的体现。
二、为学生成长奠基。
她秉持学校“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的办学理念,确立把学生培养成为“知书达礼的文明人、身心和谐的健康人、生存社会的能干人、积极进取的现代人”的培养目标。
成立了学校和班级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班级“学习管理委员会”,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生存社会的能力;“德育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并逐步形成层次性、序列化的专题德育活动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德育课题研究的展开,提升了班主任的专业水
平,成为了德育工作新的增长点。
特别是丽华中学基于校情,以生为本,依托社区,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实行学校与社区共同德育,不仅加强了家校社区互动,形成了教育一体化,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同时与社区共同办好家长学校,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以上成为常州地区的唯一。
学校的一切活动、课程等都促进学生发展这个宗旨来设计和操作。
以社团建设为切入点加强德育工作,激发了学生“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在省科技竞赛中每年都获得“省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学生每年都获得特等奖。
多名学生参加全国美术作品比赛每年都有五人以上获得金奖。
三、让教师生命精彩。
她注重从领导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尽力尊重关心每一个教师的切实需要,提供发展的平台。
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
从学习入手,转变教师观念。
她努力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成立了“党员读书会”、“青年教师读书沙龙”。
为每位教师提供了《教育新思维》、《教师发展论》、《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必读书目,引导教师学习最新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常州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建议(常规)》,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建立学校教师博客,让教师们谈对新课程学习的认识,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故事;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材内容的把握,教学过程的实施,评价方式的改进等各方面细细斟酌,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中落实课程改革思想。
聚焦课堂,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教学研究活动。
(1)抓课堂教学常规。
制订了《丽华中学课堂教学常规》,充分发挥教务处的工作职能,加大了教学常规的管理力度。
抓课堂教学的开放。
根据新基础教育理念,着力于“把课堂还给学
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提出课堂教学的“2025”建议,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抓课堂教学督导。
一是学校行政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导力度。
每周的办公会议,汇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研究改进方略。
二是发挥教育骨干的督导作用。
三是发挥教研组长的督导作用。
(3)抓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我们在每学期都组织评教活动。
有学生评教,家长评教,行政评教和教师之间的评教,更有自我反思评教。
三级研讨,建设学习型团队。
(1)“教师——备课组——教研组”三级教研。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要求也在日趋严格。
要想使教师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就要激发教师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基于此,她倡导合作备课,使教师在有效的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方向迈进。
建立了定时定量的集体备课制度,强化了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使集体备课成为教师释疑解惑、发表见解的舞台。
备课组又把集体备课活动中发现的典型的、共性的问题带到教研组。
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认真组织有主题、有内容、有中心发言人的教研活动,同时解决备课组带来的问题,使教学设计者在听取他人意见和自我反思中完成二次备课——反思重建。
最后将备课的结果展现在校园网上。
这样由个体备课到集体备课到教研活动,使教师进行了一次次参与式培训,这种形式激发了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与协作,提高了反思探索能力,让教师在协作中分享经验,在互补中共生、成长。
学校每月举行全体教师参加的主题研讨。
各教研组选择一个主题,向全校教师开公开课。
或者同课异构,两课并行。
一堂课后,开课教师诠释设计意图与确立目标依据,再由教研组成员评课、校长室评课和小结等。
(2)“教师沙龙——教学论坛——党员读书会发挥功能。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的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又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对此,学校为教师搭建展示自己,张显个性,交流经验,申明观点的平台——“教学论
坛”;交流和探讨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方略的“教师沙龙”;分享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感悟的“党员读书会”。
这些都是对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是一种最鲜活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培训。
课题牵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1)课例引领。
学校开展“党员教师研究课”“骨干教师引领课”和“青年教师创新课”活动。
教师各自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探索中老师们不断记录下自己的反思,案例等,凝练成课堂教学的智慧。
(2)课题牵动。
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围绕课题进行教研。
中期评估后,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研组建设,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意识,推行“教研组展示月”活动,并以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为契机,致力于课堂教学重建,努力提高课堂实效。
目前学校已有省市级课题4个,由学校骨干教师主持的子课题有15个。
形式多样,形成自己的研修模式。
自学:①指定书目自学;②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己购书学习;③填装个人研修档案,进行自我提高。
集中学:①请专家来校讲座;②学校领导在业务学习时进行专题讲座;③教师论坛交流提高。
有针对性的培训:①全员网络培训;②青年教师培训;③骨干教师培训。
在校本研修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步的总结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的校本研修模式:“专家引领——课题带动——教学反思——行为跟进”
通过汤校长几年来的努力,学校有90多人次获得市级各项荣誉称号,有200多篇论文分别在全国、省、市各类刊物上发表或获一、二、三等奖,有60多人次的评优课、大奖赛或竞赛项目在全国、省、市获奖;有20多位教师获得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称号。
有的省市级课题,都有阶段性成果,有些已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语文组的“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利用”课题研究,特别是反思重建(二次备课),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较大提高,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独当一面。
市级重点课题“砂纸画与学生艺术素养的
开发研究”有校本教材正式出版;教师研究成果或市一等奖,论文获全国一等奖。
三、用行动先做表率。
汤校长办学思想先进、社会责任感强。
她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用整个心去做整个校长”。
严于律己,坚持“从我做起、对我监督”。
她带头理论学习,带头课题研究,带头发表文章,处处率先垂范,引领着学校的主动发展。
担任中央电教馆的“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省级重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市级重点课题“让班级在高雅的文化中成长”课题组组长。
具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她精通自己的教学专业,坚持参加教学实践。
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诸方面都能给教师以启发和引导。
她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中播种理想、播种精神,激发着教师的创造热情和人文意识。
她曾获得市科研成果一等奖。
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或发表。
学校也在她的带领下,跃上了更高的台阶。
实现了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在社区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同时也实现了她就职时的心声:“勇立潮头敢为先,自强不息铸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