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鲟简介
中华鲟生物学特性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别名腊子、覃龙、鳇鱼、鲟鲨等。
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暖温性大型溯河洄游鱼类。
它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在鱼类进化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浸、海退等地球变迁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中华鲟是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近海及长江、珠江、岷江、黄河等水域,目前黄河、闽江均已绝迹,珠江数量级少,仅长江现有一定数量。
中华鲟的形状奇特,与一般鱼类差异很大。
体梭形,头大呈三角形。
眼睛很小。
眼后有喷水孔。
鳃孔大。
幼鱼皮肤很光滑,没有鳞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体侧及腹侧各2行。
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形成一个歪形尾鳍。
全身骨骼为软骨质。
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
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鱼类,最大个体曾经记录过一尾约重680公斤。
体长可以超过400公分,最长寿命可达35年。
在海中生长发育。
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公斤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形成熟。
这些形成熟的中华鲟在7-8月间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
产卵场都在江河的上游。
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
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
据渔民说,当刮南风,江中水位稍有涨落时,鲟遇就往上游;而当刮北风,水位涨落大时,鲟鱼就潜伏在江中深水处。
古人有“鳣出江、淮、黄河、辽河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的记载。
历史上,中华鲟在长江里要溯游三千多公里,到达金沙江下端,在四川省宜宾市往上的8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
生殖季节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鲟鱼卵受精后被江水冲散并粘附在江底的石头上,一星期后孵出幼苗。
幼鱼随江水漂流而下,第二年夏天7月份到达长江口,进入海洋生长发育,待长大后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
产完卵的亲鱼和幼鱼一样仍然返回海洋生活,过几年后再回到江河作下次繁殖旅行。
鲟鱼繁殖力很大,1尾雌中华鲟的怀卵量为30-130万粒,但产
出的卵有90%以上被铜鱼、黄颡鱼等鱼类吃掉,能够活下来的那一点点都是掉在石头缝里的。
不过小中华鲟生命力很强,一旦孵出小鱼苗,就会赶紧往水面上漂。
然后游到水很浅的地方,似乎知道产卵有危险,能够长大成熟再回来繁殖的个体只占出生总数的2-3%。
中华鲟为食肉性鱼类,在长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的早期幼苗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
《本草纲目》中对其食性的记载为:“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都误食之”。
实际上中华鲟是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食物对象多数是生活于泥底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类小型动物。
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
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
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中华鲟资源现状
中华鲟曾经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长江流域每年的捕捞量约50公斤以上的个体在400-500尾,产量在60000-80000公斤之间。
83-84年调查表明长江中达到产卵洄游的群体平均为2176尾,1981-1990年平均为2079尾,1998年为680尾,1999年为601尾,2000年约343尾,2001年为257尾。
但由于受水域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中华鲟资源急剧下降,濒临灭绝状态。
水质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鲟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利。
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如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目前,该水域已难觅幼鲟踪迹。
而长江口的幼鲟也因水质污染出现了肝癌病变。
80年代后,中华鲟产卵群体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雌、雄比已达到3:1甚至5:1,中华鲟雄性亲鱼精子活力逐年下降,也可能与长江水质污染有直接关系。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属江海洄游性大型鱼类。
历史上,中华鲟可上溯到金沙江产卵,由于工程建设,截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使中华鲟产卵场面积大幅缩小,产卵时间推迟,产卵次数减少,自然繁殖率下降,存活率降低。
1988年后,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正常捕捞活动除有关科研单位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计划捕捞少量外,其他的一律禁止捕捞。
但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华鲟被非法捕捞。
仅宜昌江段,1986-1996年间,渔
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就达155尾,而非法捕捞被发现的事件也已多起。
沿江的各种渔具渔法对幼鲟资源的破坏也较严重。
调查表明,1988-1992年间,仅在中华鲟幼鱼集中分布的长江口崇明岛东部滩涂及其部分延伸浅滩,每年幼鲟的总误捕量为6350尾至7060尾。
除以上影响中华鲟资源的人为因素外,作为一群古老的生物类群,中华鲟种群延续所需的生物及生态因素有其特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周期和洄游距离长。
中华鲟初次性成熟年龄较高,雌鲟为14年、雄鲟为9年以上,而且其重复繁殖时间间隔也长,致使其种群恢复和增长速度缓慢;当种群资源遭受破坏后,难于恢复。
长距离的生殖洄游和幼鲟降海洄游,增加了洄游中的死亡概率,当人类社会活动逐渐加强时,其作用将更明显。
2.自然繁殖受精卵存活率低。
长江中华鲟的敌害鱼类达10余种,这些敌害鱼类有吞食中华鲟受精卵的习性。
据调查,中华鲟产卵后7-8天内,约有70%-92.4%(平均8
3.8%)的卵被圆口铜鱼、长条铜鱼、黄颡鱼和句鱼类等主要敌害鱼类所吞食。
3.摄食能力低。
中华鲟终身为肉食性,食谱极为狭窄;其幼鲟完全被动摄食,需要一定的饵料生物密度才能保证摄食,生态环境的变化使中华鲟适口饵料生物的数量减少,不利于中华鲟幼鲟的生长和存活。
适宜中华鲟生存的环境
(1)水温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
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
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
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
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
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
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升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升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
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
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
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
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臵遮阳设施。
(6)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
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
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
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9)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
面积为3~10㎡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10)流速
中华鲟产卵时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围内,且流态都十分的复杂,一般都是在河道转弯处且有深潭的地方进行产卵,流场都有漩涡,且有着较大的卵石块。
人工饲养鲟鱼的要点:
鲟鱼的人工养殖虽有百年历史,但在我国还是个新兴产业。
由于鲟鱼身体各部分都能食用且味道鲜美独特,因此养殖鲟鱼能够获得较高的效益。
网箱养鲟是利用大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网箱内小水体等特点进行密集养殖。
一般选择山谷型水库等水域,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平均水深达12米。
一、网箱设臵规格5米×5米、4米×4米,网衣是聚乙烯结构,网目大小视放养鲟种的规格而定,以不逃鱼和有利于水体交换以及底网片不漏饵为原则,网箱设臵应选择水质条件良好水深8米以上的地方,同时还应具有微流、避风、向阳和水面宽等条件。
大型水库应选择适宜的库湾设臵网箱,小型水库应选择离库坝不远地方设臵。
二、苗种放养4月中旬把网箱设臵好,网衣经库水浸泡已无粗糙感,以减少入箱的鱼种由于环境的改变惊恐窜游,从而被网衣擦伤的机会。
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为宜,水温10-15℃左右,是适于鲟鱼的最佳生长温度。
放养规格越大越好,一般为每尾75-150克,放养密度是40-50尾/平方米。
鱼种入箱前用3%-4%的盐水消毒,运输水与水库水水温相差不超过5℃。
三、饲料投喂可用人工配合颗粒料,要求蛋白质含量42%-45%,主要原料有鱼粉、酵母、血粉、小麦、玉米、蚕蛹等,颗粒
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时以上。
鱼种入箱后应停止投饵2-3天,以便鱼种适应环境,2-3天后开始投饵,刚开始投喂需少量多次,进行诱食。
饵料粒径应随着鱼体的增大适时调整,以达到适口为宜。
每天早中晚各投饵一次,鲟鱼有夜间觅食习性,夜间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箱内鱼体重的2%-4%,同时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而定。
四、日常管理要安排专人守护,坚持早中晚巡箱检查。
每次喂完鱼后一小时要提箱检查吃食情况,调整投饵量;发现箱内有上浮死鱼也要提箱检查并捞岀箱内病鱼死鱼。
每10天左右要清洗网箱,除掉网衣上的杂物与附着过多的藻类,保持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随着鱼体增长要及时调整密度。
每月换臵一次网箱,换臵时采用套臵法,即先把要换入的网箱经过2-3天的浸泡后把它套臵在要被换岀的装有鲟鱼的网箱外面,并固定好,然后要小心地把要换岀的网箱解开拉岀水面。
把换岀的网箱冲洗干净修补好,以备换用。
注意如果进入高温季节则尽量避免倒鱼,以免造成损失。
五、鱼病防治网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处理,提前7-10天下水,鱼种入箱前用3%-4%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每隔15-20天每箱用生石灰2-3公斤,化水泼洒箱体及近旁水域,每天1次,连续3天,同时在网箱内四个角用漂白粉与敌百虫穿插挂袋(掌握好漂白粉挂袋的浓度)。
消毒时提起网箱四角,减少水体,提高药物浓度,观察应激反应,待岀现应激时放下四角。
池塘养殖鲟鱼属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应能力强,在池塘养殖中应
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池塘条件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
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在5毫克/升以上。
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臵饲料台。
二、清塘消毒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20厘米,用100-150公斤/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用15-20公斤/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
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三、培养浮游生物放苗前7-8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50公斤干鸡粪,且鸡粪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
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种放养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20厘米以上为好。
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
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
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块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厘米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
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也很好。
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
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
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五、饲料投喂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鱼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
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
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应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
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
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投喂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
在水质管理工作上,每天测量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
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体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高、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每天清晨都要测定水体溶解氧。
当池塘水色过
浓时,水体透明度低于25厘米或溶解氧小于5毫克/升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
鲟鱼生长最适合的pH值为 6.5-8.0,pH值过低会影响鲟鱼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
大多数鲟鱼生存的温度上限为32℃,水温超过30℃则对鲟鱼生长有危险。
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小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真菌性疾病的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
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
细菌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多危害鱼种,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为首先要进行好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用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无残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药预防。
白身病的症状为体表缺乏黏液,鱼体体色变白,可以采用抗菌素治疗。
细菌性肠炎的症状为鱼体腹部和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可以用诺氟杀星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治疗。
寄生虫鱼病主要有三代虫、车轮虫、小瓜虫等,防治方法可采用5%的食盐溶液浸泡鱼体1小时,或用2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鱼体;也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非病原性疾病主要有肝性脑病、心外膜脓肿、黑体病、大肚子病等,该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差,饲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环境,加强饲料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