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热论治疑难病探讨_杨世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证是由湿邪和热邪蕴蒸缠结为患所致的病 证, 可源于外感也可因于内生, 或外感与内伤相合所 致。若湿邪和热邪分而为病, 病机较单纯; 若湿和热 , 相合为病 病机往往变得复杂。 现代人饮食偏于滋 腻、 运动较少、 饮酒过多、 思虑过度导致湿热为患的 疾病增多, 临床上一些疑难杂病从湿热论治取得较 好的疗效, 兹总结如下。 1 湿热证特点 湿热为病或湿热病邪从口鼻入, 直走中道而致, 或如薛生白所言, 由“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 至, 内外相引” 而成。 湿热侵袭人体最易阻滞气机、 困遏阳气, 阳气被阻又易致湿邪停留, 两者相互影响 进而导致病情加剧。 湿热相合, 热处湿中, 湿蕴热 外, 阴中夹阳, 黏腻浊滞, 难解难分, 造成病势缠绵、 胶着难解的临床特征。湿热裹结, 合为一体, 湿易伤 , 。 , 阳 热易伤阴 无形之气依凭有形之湿 湿不祛则热 : “热得 难消, 湿祛则热无所依附。正如薛生白所说 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 ” 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 2 治疗湿热原则 因湿热证病机关键是湿与热胶结为患, 故治疗 湿热应以分消湿热为原则。 湿邪为湿热病之主导, 使湿有出路是要要, 阴霾重浊之湿邪即消, 则热邪无 所凭藉而自透, 湿热俱清。若此势不开则热无由达, 湿无从泄。 热为无形之气, 湿属有形之邪, 二邪相 , 。 : “ 混 除之颇为不易 如吴鞠通所言 徒清热则湿不 ” 退,徒祛湿则热愈炽。 因此, 治疗湿热证要清热与 祛湿兼顾。 3 治湿热三法 3. 1 利小便 淡渗利小便是祛除湿邪、 导邪外路最重要和直
气机,而气机受阻、 水湿难化,又易生内湿,加重湿 病,所以除湿邪固然重要,疏理气机亦必不可少, “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 ” ( 张景 正所谓 《景岳全书 · ) 。吴鞠通 《温病条辨 · 岳 肿胀》 治血论 》 : “治水者不求之水之所以治,而但曰治 也有论述 水,吾未 见 其 能 治 也。 盖 善 治 水 者,不 治 水 而 治 ” 气。 提示治湿之时调理气机的重要性。 53 岁, 2011 年 5 月 3 日 初 诊。 案 3 : 李 某, 女, 主诉胃脘不适, 胃脘部胀满 5 年, 加重 1 个月。5 年 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且遇凉加重 , 曾 到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 做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伴糜烂( 胃窦 ) , 未系统治疗。1 个月前因着凉胃脘 部胀满不适加重, 伴嗳气、 饭后胃脘部阻塞感, 自服 三九胃泰、 气滞胃痛颗粒不见好转。 症见胃脘部胀 满不适有阻塞感、 嗳气, 偶有反酸, 时有胸闷气短, 纳 呆, 口干苦, 大便黏滞, 舌红苔白厚腻, 脉沉细。中医 诊断胃脘痛, 辨证属湿阻中焦、 脾胃失和, 治宜行气 、 。 祛湿 调和脾胃 方药三仁汤合平胃散加减: 生薏苡 仁 20 g, 厚朴 10 g, 苦杏仁 10 g, 白豆蔻 10 g, 半夏 10 g, 通草 10 g, 滑石 15 g, 淡竹叶 10 g, 苍术 10 g, 陈皮 15 g, 5 剂水煎服, 玉竹 15 g, 炙甘草 5 g, 每天 1 剂。 患者服 5 剂后食纳增, 胃脘部胀满, 反酸明显好转, 、 , 胸闷 气短较前明显改善 舌红苔白微腻, 脉沉细。 继以上方随症加减善后调理 1 个月, 诸症消失。 按: 本例患者口干苦、 大便黏滞、 舌红、 苔白厚 腻、 脉沉细, 为湿热内蕴之证; 胸闷气短原因在于湿 阻中焦、 气机不畅、 上焦气机逆乱, 纳呆、 胃脘部胀满 、 , 不适 食后偶有反酸为湿困中焦证 中焦气不得舒、 湿邪重着下注、 膀胱气化失常则又可出现小便不利 、 大便黏腻。所以, 该患者为湿热阻滞中焦、 脾胃气机 升降失常, 涉及上中下三焦之证, 治疗以三仁汤为主 方。因患者胃脘部胀满、 食后反酸等湿困中焦症状 , 较明显 故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合平胃散。 方以苦杏 仁宣上, 白豆蔻畅中, 生薏苡仁渗下, 以利下焦湿热; 半夏、 厚朴、 苍术加强除湿消胀; 滑石、 通草、 竹叶增 加渗下之功。三仁汤合平胃散疏利湿邪, 胀痛随之 消失。由此可见, 在治疗湿困中焦、 脾胃运化失常疾 , , 病时 通过通阳利小便 使气机通畅则三焦通利, 湿 热之邪可随之而解病愈。 4 小结 临床实践中湿热证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病 , 特别 是久治不愈的疑难病。 只要临床辨证属湿热蕴结、 气机壅滞之证, 均可按湿热论治。 治湿热以分消宣 通为原则, 务必给邪以出路, 或从汗解, 或从小便而 出, 或从大便而除。 掌握湿热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 原则, 则可化简驭繁。
0310 收稿日期: 2015-
从湿热论治疑难病探讨
1 曲 杨世红 , 1 强, 郑

2
( 1. 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 吉林 132011 ; 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长春 130021 )
摘要: 湿热证是湿邪和热邪胶结之证 , 其性黏滞, 病程缠绵难愈, 为临床常见证型之一, 可见于多种疑难病。 湿与热分而为病 则疾病轻浅, 湿与热相互纠缠则疾病深重 , 临床将一些疑难杂病从湿热论治效果甚佳。 根据湿热证的特点及病因病机 , 提出淡渗 利小便、 通便导滞、 疏理气机 3 条治湿热之法, 使邪有所出, 病有所解。故列举三则有效案例, 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之法 , 将湿热致病化简驭繁 。 关键词: 湿热; 治法; 疑难病 中图分类号: R254. 2 + 2 文献标志码: A 3250 ( 2015 ) 09118302 文章编号: 1006-
作者简介: 杨世红, 女, 吉林人, 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的临床与 研究。
接的方法。湿为阴邪,其势流下,利小便实乃快捷 : “治湿之法,不利小 有效之法。 正如刘河间指出 ” 便,非其治也。 治疗湿热证利小便的意义有二, 一 是给邪以出路, 二是宣畅气机, 即叶天士《外感温热 》 “通阳不在温, 论 而在利小便 ” 之意。 在湿热证病 、 , “ ” “利小便 ” 程中湿阻气机 阳郁不伸 通阳 、 旨在突 出淡渗利湿法,即湿从下泄、 气机宣展, 阳气也随之 而通。 45 岁, 2012 年 8 月 20 日就诊。 案 1 : 林某, 男, 主诉阳痿早泄 3 年, 无明显原因出现性功能下降, 曾 多处治疗服壮阳中药效果不显。 症见形体肥胖, 有 饮酒嗜好, 阳痿, 偶有同房早泄、 遗精, 伴腰酸困重、 尿频、 尿黄, 尿后余沥, 汗出而黏, 舌红苔黄腻, 脉弦 滑。中医诊断阳痿, 辨证属湿热交阻、 壅塞气机, 治 、 。 宜清热利湿 开结通阳 龙胆泻肝汤合苓桂术甘汤: 柴胡 12 g, 车前子 15 g, 茯苓 20 g, 泽泻 10 g, 炒白术 15 g, 当归 12g, 龙胆草 10 g, 桂枝 5 g, 麦门冬 15 g, 厚朴 15 g, 王不留行 20 g, 甘草 5g。 服 8 剂勃起好 转, 腰痛减轻, 尿道症状消失, 舌红、 舌苔根部黄腻, 脉弦滑, 症状减轻, 但尚有心理负担, 恐不能痊愈, 必 嘱其放松。上方加远志 10 g、 石菖蒲 10g、 羌活 5 g 10 , 。 继服 剂 明显好转 原方加减巩固治疗 1 个月, 性生活恢复正常, 诸症消失。 按: 本案患者素体湿盛, 酒更助湿生热, 复服补 肾壮阳辛热之品致湿蕴热燔, 故调整思路辨为湿热 内蕴、 阳气运行受阻。 小便之通利靠体内阳气之通 畅, 湿热内阻、 阳气被遏则小便更难通畅, 所以通过 利小便祛除湿热治其根本。选用龙胆泻肝汤为基础 方, 意在清利湿热, 同时去黄芩、 栀子等苦寒之品以 通利为核心, 加苓桂术甘汤淡渗利水祛湿、 通调水 , , 、 、 道 利其湿而泄其郁热 方中车前子 茯苓 泽泻、 石 菖蒲等为淡渗微寒之品, 加强其清热利湿开窍之功, 加厚朴、 王不留行通调气机。湿热从小便而出, 郁滞 的气机得以通畅, 从而使阳通痿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பைடு நூலகம்
2015 年 9 月第 21 卷第 9 期
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1184 September 2015 Vol. 21. No. 9
3. 2 通大便 即湿热之邪结于阳明胃 当湿热之邪胶结较重, , , 与肠 气机滞阻 致大便不通或溏垢不爽者可以采 取通大便的方法。 在吴鞠通《温病条辨 》 中湿温初 期禁用下法, 其理由有二,一为湿未结于肠道, 下之 无益; 二为 湿 邪 易 困 耗 中 阳,若 苦 寒 攻 下 中 阳 更 损,遂致洞泄不止。 但湿热证亦有可下之时, 如叶 : “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天士所言 里结于 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 ” 分,就不可下也。 湿热证用下法的目的有二,一为 通滞调畅气机,二为导邪外出,可从叶天士以湿邪 尽还是未尽判断该下还是不该下,主要是导湿外 出,使湿热分解。湿热证下法亦有其特点,即叶天 : “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湿温病大便 士所说 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 ” 无湿矣。 由此可见, 通便法也是治疗湿热证的方法 之一。 17 岁, 2012 年 9 月 25 日就诊。 案 2 : 邹某, 女, 主诉面部痤疮 4 年。 患者 13 岁时前额部开始起皮 疹, 曾到某医院皮肤科求治, 诊断痤疮对症治疗, 病 情时轻时重, 又多次到数家医院求治, 病情并无明显 好转, 且痤疮范围逐渐扩大, 患者为此心绪不宁、 烦 恼不已。症见前额、 两颧满布红色痤疮疹, 间有脓性 丘疹及疤痕形成, 口苦口臭, 手足发凉, 月经期小腹 , , , 痛 经血有块 大便数日一行黏滞难下 舌尖边红, 苔 黄腻, 脉细滑。中医诊断痤疮, 辨证属湿热蕴结证, 治宜清热、 化湿、 通便。 方药半夏泻心汤: 党参 12 g, 半夏 10 g, 黄连 10 g, 大黄 6 g, 炒杏仁 10 g, 蒲公 英 15 g, 薏苡仁 20 g, 蝉蜕 10 g, 玉竹 15 g, 黄芩 10 g, 桃仁 10 g, 生甘草 6 g。 服 8 剂后皮疹减少, 但颜 色转暗, 脓性丘疹稍减。上方中加白芷 10 g、 桂枝 6 g、 竹叶 10 g、 母草 15 g, 再服 10 剂后皮疹明显减少, 月经来潮痛经明显减轻、 手足不凉, 患者自感满意, 现随访中。 按: 思考其以往疗效不显的原因,一是病情较 久、 湿热蕴结已深; 二是湿热是否蕴结周身, 观皮疹 、 , 发起部位以阳明 太阳经为主 判断湿热主蕴此二 经; 三是湿热胶结难去, 腑气不通, 邪无出路。 应用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 加大黄、 桃仁泻热通便, 使湿 热之邪从大便而出, 给邪以出路; 加入白芷、 桂枝引 经, 小量桂枝还可宣通气机, 同时减汤中苦寒之性, , 。 使湿不能凝滞 一举两得 再加淡竹叶引湿热从小 便出, 益母草清热解毒、 利水祛湿、 通经活血对于痤 疮、 痛经均有作用。总之, 临床针对既有湿热蕴结阳 明、 又有气血经络不通之瘀滞之证, 清热祛湿, 通利 大便, 取效显著。 3. 3 调气机 湿热证的病变核心是湿热之邪弥漫三焦 ,阻滞
2015 年 9 月第 21 卷第 9 期 September 2015 Vol. 21. No. 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1183
【 临证验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