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释学、接受美学影响下的翻译观

•I. 阐释学,又称解释学,或诠释学(hermeneutics)

•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

•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H.-G.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

•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宗教解释学者R.K.B.鲍尔特曼(1884~1976)和意大利"解释学理论"的研究者E.贝蒂

•1. 海德格尔的“前理解”:

•由“先有”(Vorhabe)、“先见”(V orsicht) 、“先识”(有的译为“先设”,V orgriff)三部分构成。•“先有”是指预先已有的文化习惯,包括理解主体所处的风俗、传统等。对于译者:指译者特有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这些会对译者理解原文产生影响。•“先见”指的是预先已有的概念系统,大体包括理解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先识”指的是对理解对象预先的假设、构想。

•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1)“前见”:被特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所浸染, 根本无法自由选择或摆脱历史文化通过语言对自身的预先占有。(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一致)

•通俗地讲,就是理解者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融有个人在此之前所形成的知识、观点、情趣等要素,每个理解者自身所具有的前见不同, 造成他们理解对象时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暗示了文本意义多元化理解的可能。

•2)“合法偏见”:他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观念出发,认为“我的前见出自我的偏颇”,没有“偏颇”,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是不可能发生的。他认为读者决不是处在一种“中立”的不受制约的状态下进行理解的,读者的意识在理解文本时决不是一张“白纸”,读者的理解活动要受到前见或前理解的影响或制约。而读者前理解或前见来源于读者自身所处的传统,读者始终处在传统之中,无法远离或摆脱传统。

•3)“视域融合”:

•视域:“理解者视力所及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1999:388)

•“视域融合”:是指在重新唤起本文意义的过程中, 解释者自己的思想总是已经参与了进去。•也就是:理解者的视域与理解对象的视域互相融合, 理解者由于在理解对象时不可避免地具有前见因素, 自身的前见会渗透到对理解对象的过程中, 导致对理解对象的忠实度降低, 同时解释者的视域又是动态的, 可以在理解的过程中扩大到融入他者的视域, 形成一个比自身视域更大的视域。

•翻译中的两次视域融合:

案例:第一次视域融合

•ST: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TT1(许渊冲译):Cicadas chill

And drearily shrill,

We stand face to face at an evening hour

Before the pavilion, after a sudden shower.

•TT2(Howard译):Cold cicadas are chirping plaintively, The distant pavilion is veiled in dusk,

A sudden shower has just stopped.

Dispiritedly I drink farewell wine,

In the tent outside the capital gate, …

•TT3(译者未知):

•Chilled by the cicadas' drige

We reach the post station at evening

Just after a sudden shower –

•TT4(龚景浩译):

•The chilled cicadas were shrill,

We sat facing a roadside pavilion in the faiing light,

A sudden shower having just passed.

•TT5 (Liu Wu-chi译):

•A cold cicada, sad and desolate,

Faces the long pavilion at twilight,

The showers having recently ceased.

案例:第二次视域融合

•ST:some had beautiful eyes others a beautiful nose; others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 •TT:她们里面,有的美目流盼,有的鼻准端正,有的樱唇巧笑,有的身材苗条。

•ST: He made me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TT1:他要借你(软梯)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朱生豪译)

•TT2: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都是处女。(方平)

II. 接受美学

•从阐释学中发展出来,是二十世纪后期, 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艺理论。•代表人物:姚斯(Jauss);代表作品:《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该书全面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构架,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

•3大重要概念:文学的历史性;期待视野;文学演变

•姚斯借用阐释学“视野”的概念, 以“期待视野”为中介,以“视野融合”为途径,将文学史转化为一种阅读者的积淀,在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接通了文学与现实、过去与未来。

•“ 期待视野”是解读者面对本文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并产生的思维定向及其他所希望的本文对他的满足。

•“ 视野融合”则是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读者的接受

•读者的接受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1)历时的层面: 接受美学从形式主义的主流、支流相交替的文学演变史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将本文中心改成了读者中心。读者在每一次面对一个新的本文时, 就将过去的阅读经验重新组织在经验视野中, 形成他心目中的文学演变历程的基本轮廓,这一期待视野在遇到新的本文时, 便会将个别作品置于所在的文学系列中去认识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并且充实或修改读者的期待视野。于是,本文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个别现象,而是接受着经验世界中某种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点,它联系着过去,维系着未来。

读者的接受

•2)共时的层面:

•本文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与不同时代的本文发生联系,同时也和共时层面上的本文密不可分。在某一时间点上作横向的切开,这个横截面中各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历时的东西。新的本文不仅仅激起对不同时间段上的作品的记忆, 也将同一时间段上的本文纳入其期待视野。读者在这一横截面上总体把握中建构起新的本文所存在的文学环境, 然后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