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xx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鉴赏词作的意境;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3.领会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风格。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生匆匆,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离别的苦痛,生命也总在演绎着一曲曲的悲欢与离合,当我们不经意间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你会发现会有许多哀怨的故事向我们走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去倾听柳永为我们讲述的离别故事。
二、检查预习
三、解题,作者及背景介绍
1.解题,词牌的介绍
《雨霖铃》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
2.作者(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此时的柳永因作词触怒了宋仁宗,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担忧,一切尽在不言中,于是写了这首惜别之作。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xx。
可以跟着默读,注意正音,划分节奏。
2.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3.再读课文,体会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五、鉴赏词的意境
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画面。
明确:
1.xx别离或xx黄昏送别图: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杯子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2.羁旅长愁:
一夜漂流后,词人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白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六、合作探究,重点讲授
(一)赏析上阕,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什么地点?哪几句写了这些内容?这几句还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中说“留恋处,兰舟催发”真的是船在催人吗?你怎么理解?
3.词中有两句写动作的句子,最能表现词人的离别之苦,是哪两句?
4.上阕的结句再次描写景物,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什么地点?哪几句诗写了这些内容?这几句诗还起什么作用?
明确:晚上、秋天、xx。
“寒蝉凄切,对xx晚,骤雨初歇。”
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在这三句中,词人所选择的“寒蝉”、“长亭”、“骤雨”等都是最能表现作者当时心情的事物。
首先我们来看“寒蝉”。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所以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唐代的孟浩然在《秦中寄远上人》中也写道:“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情感基调。
再看“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李白《菩萨蛮》。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雨是凄凉、愁苦的象征。“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词中说“留恋处,兰舟催发”真得是船在催人吗?你怎么理解?明确:不是。表现了不想分别但不得不分别的无奈、痛苦的心理。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长亭送别时的情景,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
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3.词中有两句写动作的句子,最能表现词人的离别之苦,是哪两句?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而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谈谈你对这二句诗的理解。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xx噎。”
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来理解,“执子之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这两句词以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