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反思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隐喻理论的出现是语言学史上一件重要的事件,但是只要仔细研究,仍能揭示该理论存在不
少严重的问题。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和批评。论文从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连贯性、一致
性等出发,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以期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
识,更好地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完善。
[关键词]概念隐喻;反思
一、概念隐喻的概述 Lakoff和Johnson对日常语言中的隐喻进行了系统的 研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类普 遍的认知方式,是人类以一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 另一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Lakoff指出,隐喻无处不 在,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存在于日常语言中;不 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其本质是 认知性的。根据Lakoff的理论,隐喻不再指语言表达,而 是思维过程,即借一事物理解另一事物的过程—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这种概念隐喻观在认知 科学领域和哲学界,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影 响。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 现象,诗歌隐喻与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没有本质区别,前 者只是利用和丰富了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能创造和领 会的普通隐喻。 (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是修辞格,不 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 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1)11-0193-03
概念隐喻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Lakoff和 Johnson在其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正式提 出。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使隐喻研究远远超越了传统修 辞学的范围,成为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 家们的研究焦点。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概念隐喻提出质疑 和批评。论文辩证地看待概念隐喻的优缺点,既看到概 念隐喻理论存在的问题,又对其现状进行了理性的分 析,以期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 识,从而能在以后的研究中保持理性的头脑。
- 193 -
个方面。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声音,Lakoff本人和众多赞同 这一学说的学者才坚持不懈地丰富这个理论的内涵,扎 实这个理论的基础,通过开展实证研究来验证概念隐喻 的真实存在。所以,这些反对意见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发 展有益而无害。
有些激进的学者(如姚岚、李元江)对其隐喻表达、 原始隐喻、隐喻理解等方面提出了反对意见,并从根本 上否定这一理论,认为该理论既无存在的基础,也无存 在的必要。
一、题材内容相同但体裁不同 宋代的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 上有一处风景名胜,即苏轼作品中的赤壁。《念奴娇·赤 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作者通过对赤壁的景物描 写,表达自己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理想追求的坚持,以 及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内容相 同但体裁有所不同,词盛行于宋,是合乐可歌的诗体。苏 轼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更适于 抒情,适于作者内心矛盾的展示。周郎年轻有为,在那样 的大背景下建功立业,从而反衬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
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都表达相同的思想感情。然而同中有
异,体裁不同,人物成败不同,感情基调也有不同。
[关键词]赤壁;题材;背景 ;人物 ;思想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1)11-0195-02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 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 旷达的诗人在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他喜欢泛游长江, 有时又仰卧舟中,时常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两 忘的境界。从临皋亭南登舟,舟行不远,可至“赤壁”,百 姓传说这里就是三国时吴蜀联军以火攻战术大破曹操 水军的地方。胜地游览,兴致所至,诗人写了千古传唱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这样凝聚人生思 考、充满哲学意味的名篇佳作。 品读两篇名作,我们会 发现其中的相同与不同。
(3)隐喻是有系统的:一个隐喻概念会生发出大量 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 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言语和思维。
(4)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 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 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 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一)跨文化研究不够充分 Lakoff在讨论概念隐喻时谈到文化语境的重要性, 认为概念系统是我们与物质世界文化环境互动的结果, 文化在概念隐喻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文化的概念系统 部分地决定于它们发展的物质环境;物质与文化经验提 供了很多方位隐喻的可能基础。哪些被选择,哪些是主 要的,可能在每个文化里不尽相同。很难区分隐喻的物 质与文化基础,因为对物质基础的选择与文化连贯有 关。但Lakoff有时难免从英语的角度来分析,忽视其他语 言从而显得有些牵强。 比如,Lakoff认为时间就是金钱体现在很多方面:电 话信息单位、小时工资、旅馆房间费用、年费、贷款利息 以及用服务时间来还清对社会所欠。这些做法在人类历 史上相对来说是新的,因此在莱克夫看来,“时间是金 钱”的概念是工业化的产物。但是在汉语里早在西汉初 时就有“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说法。《淮南子·原道训》 里有:“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 也”。而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里也有:“读书不觉已 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所以,时间是金钱的概念早已 出现,并不是工业社会才有。时间宝贵的概念可能来自 于畜牧业向农业的过渡,因为时间对农业影响很大,错 过播种时节就会造成颗粒无收。而“时间是金钱”这一 概念可能是源于商业的开始,因为时间和金钱都被人们 视为最珍贵的东西,因而更容易被联系到一起。工业社 会只是使人们对这种“时间即为金钱”的说法感受更为 深刻或者更为认同而已。 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语言学家的猜测有个人观点 之嫌,而单单用文化来解释有点含糊、不确切。我们需要 确切的证据,而不仅仅是猜测,只有进行大量的语言考 证和跨文化的对比,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二) 隐喻连贯性问题 Lakoff和Johnson曾谈到,在隐喻概念系统中各个隐 喻应当是互相连贯一致的。但Fillmore观察到,就是在英 语中,关于时间也存在两个相矛盾的体系。 试比较以下两组例句: (1)in the weeks ahead of us (表示将来) that’s all behind us now.(表示过去) (2)in the following weeks (表示将来) in the proceding weeks (表示过去) 我们可以发现,在例1中,把我们的身体作为基准,
- 194 -
第 2011 11
年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4 期
Nov2011
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的同与不同
王怡梅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摘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同是谪居黄州时所写,同是
在前的表示将来,在后的表示过去。但在例2中,following (随后的)表示将来,proceding(在前的)表示过去。
其次,移动的物体一般有前后的走向,移动方向的 那一面是前,反之则后。在英语中,时间是按Time is a moving object构筑的,可是将来却向我们的方向移动, 如:
The time willl come soon... The time has long since gone when... The time for action has arrived. 就这一点而言,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框架中是 有设防的,即概念隐喻系统受制于文化的种种因素。在 同一文化中,又受制于次文化的异同。 (三)隐喻一致性问题 Lakoff 和Johnson坚信,一个文化的最基本价值与该 文化的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应当是连贯的、一致的。 例如,Bigger is better, more is up 和 Good is up等隐喻是一 致的。Less is better 便不一致了。这个论点有些弊病,因 为“少而精”也是人们接受的观念。比如汉语里就有落 到实处之说,所以落到实处因而处于“下”的状态就不 代表不好。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农业社会的历史很长,对 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靠土地近因而变低并不是坏 事。对此,需要弄清对概念的哪个方面进行比较,这样结 合语境去讨论隐喻系统才有必要。两位作者的理论框架 都未把语境作为范畴,这不免是个缺陷。其次,我们发现 概念隐喻不是等价的,有的概念具有普遍性,有的具有 文化特殊性。我们既是地球村的一个村民,又是一定文 化中的成员,应充分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概念在 不同层次上的一致性,并结合具体语境去构建和理解隐 喻观念。 (四)错误的映射 隐喻语言的一个缺点就是无意识地把潜在的无关 的和甚至错误的信息进行交流。例如,电力通过电线传 送与水通过水管流动这个大家知道的隐喻,对初学电力 的人来说肯定是有用。但这个隐喻也会导致严重的错误 观念,即有人认为靠得近的电灯先亮。为了防止隐喻中 这种无意的或无关的信息,人们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特 性从喻源传给话题,而且应当抑制无关的特性。Mc- Glone&Manfredi证明:在隐喻理解时,既有特性活动的 活化,也有限制的情况。例如,在念了一个Crime is a disease的概念隐喻后,人们不仅对罪恶的危害性作出的 判断比读一个本义句快,如罪恶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对 疾病可以治愈作判断却慢了。显然,在理解时,疾病是可 以治愈的这一本义在隐喻中被抑制了。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概念隐喻研究引起了众多 学者的密切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 科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议题,在短短的30年间所出版的 各种有关论著可谓不计其数,全世界似乎掀起了一股 “隐喻狂热”的浪潮。在热浪之中,我们急需保持清醒理 性的头脑,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虽然概念理论的出现是
第 2011 11
年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4 期
Nov2011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反思
翁朝袅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概念隐喻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学者们对它褒贬不一。虽然
(5)隐喻映射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植根于我们的 身体体验。一个隐喻映射一旦建立起来,为大多数语言 使用者所接受,就会反过来将自身的结构强加于真实生 活之上,从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实现。
二、概念隐喻的批评意见 隐喻概念理论是个复杂的体系,至今仍在不断地完 善之中,学者们对它褒贬不一。尽管认同这一理论的学 者很多,如束定芳、赵艳芳、冯广艺、胡壮麟、王寅、谢之 君等,或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或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 论述,或对中国隐喻理论进行梳理。但也有一些学者对 其提出质疑和批评,如:李秀丽、刘正光、Jackendoff&Aaron、 Glucksberg&McGlone、Haser等。 李福印总结了概念隐喻理论面临的种种挑战,一共 罗列了12条意见。它们分别是:(1)方法论问题;(2)映 射的量化标准问题;(3)隐喻鉴别的问题;(4)映射的经 验基础问题;(5)恒定原则问题;(6)心理真实性问题; (7)概念隐喻在历时研究方面的问题;(8)跨语言验证 问题;(9)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10)用两个语域之 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理解是不充分且缺少实证根据的; (11)概念隐喻的概念本质是否站得住脚(; 12)隐喻意义 与字面意义哪一个先被加工。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质疑涵盖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