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讲解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市(法语:Paris)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巴黎市内人
口超过223 万,巴黎都会区的人口逾1,200 万,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

巴黎在将近1,000年的时间中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 世纪至19 世纪之间)
巴黎也是欧洲绿化最深与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生活费用最高的城市之一。

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之一,对于教育、娱乐、时尚、科学、媒体、艺术与
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响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全球城市之一。

总共有33 间财富世
界500 强企业的总部设立在巴黎都会区,是欧洲最集中的地区。

巴黎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欧盟最集中的地区,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支出也是欧洲最高的地区,巴黎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适
合研发创新的城市之一。

每年有4,200 万人造访巴黎与邻近都会区,也让巴黎成为世界上最多观光客造访的城市。

巴黎与与邻近都会区总共有3,800 个法国国家遗产与4 个世界遗产,
分别是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巴黎圣母院。

公元前52 年,罗马帝国征服了巴黎地区。

在此之前,巴黎地区只是一个名为巴黎西(Parisii)的凯尔特高卢人部落的聚居地。

公元358 年,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宫殿,这一年被视为巴黎建城的开始。

但是罗马帝国时期高卢行省的中心是在巴黎南方的里昂,巴黎当时只是一个小规模的人类居住地。

巴黎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持续扩张,成为一个拥有宫殿、竞技场、浴场与花园的繁华城市。

但当时的巴黎并不是法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而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城市,拥有近50 万人口和25,000 间房屋,环境肮脏,街道曲折狭窄,房屋稠密,且多为木结
构。

在中世纪封建时期,欧洲的所有城市都面临着火灾和鼠疫的威胁,巴黎也无法幸免,多
次被侵袭,夺走许多人的生命。

一直到了16 世纪初(1528 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
周边建造了众多的城堡,法国的权力中心才回到巴黎。

到了18 世纪,1789 年7 月14 日,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革命的其中一
项措施是,更改了不少巴黎原有的地名:路易十五广场被更名为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被更
名为“理性堂”,杰出的哥特式建筑圣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广场的路易十四铜像、新桥的亨利四世铜像和巴黎其他各处的国王铜像被推翻。

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拿破仑对巴黎进行
了新的扩建工作,兴建了巴黎凯旋门和卢浮宫的南北两翼,整修了塞纳河两岸,疏浚河道,并修建了大批古典主义的宫殿、大厦、公寓。

到了19 世纪,1870 年普法战争和1871 年巴黎公社期间,巴黎再一次遭到战争的破坏。


黎公社在面临失败时,于1871 年 5 月24 日放火烧毁了巴黎的众多主要建筑。

此后巴黎经历
了第二次大规模发展时期。

作为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同时为了迎接1889 年世界博

会,巴黎政府于1889 年修建了埃菲尔铁塔,这次世界博览会也让巴黎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观
光与贸易中心。

埃菲尔铁塔直到1930 年帝国大厦落成之前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巴黎
政府为迎接1900 年世界博览会修建了巴黎地铁,同时建造了大皇宫和小皇宫。

人类进入20 世纪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都没有遭到严重破
坏。

1940 年 6 月14 日,巴黎在法国战役开始 5 个礼拜后遭到德军占领。

当时德军从凯旋门
通过,纪念拿破仑于1800 年马伦哥战役胜利140 周年。

1944 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勒曾经
下令彻底摧毁这座城市,但是指挥官冯·肖尔蒂茨(Dietrich von Choltitz)最后并没有执行这个命令。

德军最后在1944 年8 月25 日撤出巴黎,巴黎终于获得解放。

从70 年代开始,巴黎内部许多地区已经进行限制工业化程序,在此同时,巴黎与西方及南
方的郊区已经从传统制造业成功转型为服务业与高科技制造业,居民的所得也晋升欧洲的顶
尖行列。

而许多外来移民也持续移入巴黎地区,失业者与穷困外来移民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小皇宫(现为小皇宫美术馆)由建筑师查理吉罗(Charles Girault)建造,为1900 年世界博览会展
览场,内部展览浪漫主义的杰利柯及德拉克洛瓦,新古典主义的安格尔,写实主义库尔培,巴比松画派及印象派画作,新艺术及象征主义画家鲁东或雕塑家卡波(Carpeaux)及达鲁(Dalou)等等作品都有。

还有中世纪文物、文艺复兴的绘画、素描、彩陶及18 世纪的家宏文
物。

大皇宫(现为巴黎大皇宫美术馆)位于香榭丽舍大道,是为了举办1900 年世界博览会所兴
建的,由建筑师德格拉那及卢伟两人共同建造,正面长240 米、高43 米。

波旁宫(Palais Bourbon)是法国巴黎的一座宫殿建筑,位于塞纳河左岸,对岸为协和广场,是法国国民议会(下议院)所在地。

这座宫殿最初是为路易十四的女儿波旁公爵夫人而建,由意大利建筑师Lorenzo Giardini 设计(1724 年去世),1728 年完成。

夏乐宫(Palais de Chaillot)位于法国巴黎十六区,隔塞纳河与艾菲尔铁塔相对。

夏乐宫地区
又称为特罗卡德罗(Trocadéro)。

夏乐原是当地村庄的名称。

为了1937 年世界博览会,老特罗卡德罗宫被拆除,代之以位于山顶的夏乐宫。

它是流线型摩登风格,建筑师路易-伊波利特·布瓦洛、雅克·卡鲁和利昂·阿泽马。

与旧宫一样,夏乐宫也设计成两翼的形状,形
成一个宽阔的弧形:的确,两翼是建造在旧建筑的基础之上。

然而,与旧宫不同,两翼是独
立的建筑物,没有核心元素将其连接: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宽阔的空地,使得从特罗卡德罗广
场观看艾菲尔铁塔时保持广阔的视野。

夏乐宫现在设有许多博物馆:
国家海军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 la Marine)和人类学博物馆(Musée de l'Homme)在南
翼(帕西翼),
建筑与遗产城(Cité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包括法国古迹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Monuments Français),在东翼(巴黎翼),从此可进入位于地下的夏乐国家剧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Chaillot)。

1940 年,希特勒在访问被征服的巴黎时,在夏乐宫留影,背景是艾菲尔铁塔。

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志性形象。

1948 年12 月10 日,在夏乐宫展开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现在用一块石头纪
念这一事件,广场也被称为esplanade des droits de l'homme(“人权广场”)。

夏乐宫亦是北约最初的总部“北约宫”(现巴黎第九大学所在地)。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英语:Eiffel Tower,又称为巴黎铁塔)是一座于1889 年4 月25 日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 米,天线高24 米,总高
324 米,为巴黎最高的建筑物[10]。

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

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
和突出标志。

埃菲尔铁塔从1887 年 1 月26 日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 米、115.7
米和276.1 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 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 吨,12000 个金属部件,250 万只铆钉,模仿人体的骨头为建,极
为壮观。

1889 年5 月15 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剪彩,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亲手将法
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 米高空,由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
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

直到2004 年 1 月16 日,为申办2012 年夏季奥运会,法国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尔铁塔上介绍了其为申奥所做出的准备情况,而埃菲尔铁塔更成为了
该国申奥的“天然广告”。

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 年,直到纽约克莱斯勒大楼的出现。

埃菲尔铁塔由250 万个铆钉连接固定,而且据说它
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

于塔的四个面上,总共铭刻了72 个科学家的
名字,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战神广场的另一端有和平门和和平碑,
上面用不同的文字写着“和平”,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巴黎最著名的自杀地点,平均每年有4 人从塔上跳下自杀。

巴黎凯旋门,即雄狮凯旋门(法语: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位于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3]。

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 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

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

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又重新复
工,
到1836 年终于全部竣工。

1805 年12 月 2 日,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
击败了俄奥联军,法国的国威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

为了炫耀国力,并庆祝战争的胜利,在
1806 年2 月12 日拿破仑宣布在星形广场(今戴高乐广场)兴建“一道伟大的雕塑”,迎接
日后凯旋的法军将士。

同年8 月15 日,按照著名建筑师夏尔格兰的设计开始破土动工。


后来拿破仑被推翻后,凯旋门工程中途辍止。

1830 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工程才得以继续。

断断续续经过了30 年,凯旋门终于在1836 年7 月29 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巴黎12 条大街
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

凯旋门高49.54 米,宽44.82 米,厚22.21 米,中心拱门高36.6 米,宽14.6 米。

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
有 4 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还
高达五六米。

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 名将军和96 场胜战的
名字,门上刻有1792 年至1815 年间的法国战事史。

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 年11 月11
日建造的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红色的墓志“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


据说,墓中长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 万法国官兵。

墓前有一长明灯,每天晚上,这里都会点起不灭的火焰。

每逢节日,就有
一面10 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直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飘扬。

到今天,巴
黎人民始终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逢重大节日盛典,一个身穿拿破仑时代盔甲的战士,手持
劈刀,守卫在《出征》雕像前,鼓舞法国人民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斗。

每年的7 月14日,法国举国欢庆国庆节时,法国总统都要从凯旋门下通过;而每当法国总统卸职的最后一
天也要来此,向无名烈士墓献上一束鲜花。

卢浮宫(法语:Musée du Louvre)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原是法国的王宫,现在
是卢浮宫博物馆,拥有的艺术收藏达 3.5 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
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 个门类。

卢浮宫始建于12 世纪末,最初是用作防御的城堡,边长约90 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积大致
相当于今卢浮宫最东端院落的四分之一。

当时的卢浮宫堡并不是法国国王的居所,而是被用
来存放王室财宝和武器。

法国大革命期间,卢浮宫被改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拿破仑即位后,开始了对卢浮宫的大规
模扩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荫路的北翼建筑,并在围合起来的巨大广场中修建了卡鲁索凯
旋门,作为杜伊勒里宫的正门。

拿破仑三世时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农庭院,完成了卢浮
宫建筑群。

1871 年 5 月,巴黎公社面临失败时,曾在杜伊勒里宫和卢浮宫内举火,试图将
其烧毁(当时公社决定烧毁的还有巴黎市政厅、王宫(Palais Royal)等标志性建筑)。

杜伊勒里宫被完全焚毁,卢浮宫的花廊和马尔赞长廊被部分焚毁,但主体建筑幸免。

第三共和国
时期拆除了杜伊勒里宫废墟,形成了卢浮宫今日的格局。

拿破仑在征服欧洲各国的同时,将被征服国家的艺术品大量运往法国,送至卢浮宫(此时已
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展出,还增加了古罗马和古埃及艺术品展厅。

但随着1815 年拿破
仑的第二次退位和终生放逐,卢浮宫藏品中约有5000 多件艺术品被归还给原来所属国。

此后的100 多年里,卢浮宫的收藏范围不断扩大,加入了东方(远东)、亚述、古埃及等时
代的藏品。

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展览空间越来越小。

1981 年,法国政府决定将卢浮宫建筑群的全部建筑划拨博物馆,并对卢浮宫实施了大规模的整修。

由华裔美籍设计师贝聿铭(1983 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设计的位于卢浮宫中央广场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筑。

整修后的卢浮宫于1989 年重新开放。

其展览区域划分为: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远东、近东、伊斯兰文物;雕塑;14 世纪至17 世纪的法国
油画;德国、尼德兰和佛兰德斯油画;其他绘画和形象艺术
苏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东文物;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文物及雕塑德农庭院(Denon Wing):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雕塑;17 世纪至19 世纪的法国油
画;意大利及西班牙油画。

目前,卢浮宫是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博物馆。

里面有几件广
为人知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的微笑”,“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汉莫拉比法典”。

卢浮宫扩建工程,是1989 年法国大革命200 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
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此工程由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
后大师”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玻璃金字塔成为卢浮宫的入口处。

卡鲁索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是法国巴黎的一座凯旋门,位于卢浮宫范围内的卡鲁索广场(Place du Carrousel),卡鲁索凯旋门建于1806 年到1808 年间,做为杜乐
丽宫(Palais des Tuileries)的入口。

随着宫殿的消失,卡鲁索凯旋门变成卡鲁索广场的主要标志。

它在1806 年被委任建造用来纪念拿破仑前一年的军事胜利(奥斯特利茨战役)。

更为著名的大凯旋门也于同一年设计,但它花了三十年去完成建造,而且大约是其两倍大。

奥赛博物馆(一译奥塞博物馆;法文:Musée d'Orsay)是法国巴黎的近代艺术博物馆,主
收藏从1848 年到1914 年间的绘画、雕塑、家具和摄影作品。

博物馆位于塞纳河左岸,和
卢浮宫斜对,隔河和杜伊勒里公园相对。

原来是建于1900 年的火车站,是从巴黎到奥尔良
铁路的终点——奥赛车站。

1939 年进入巴黎的铁路取消,车站关闭。

1978 年被列为受保护
的历史建筑,1986 年改建成为博物馆,将原来存放在卢浮宫的,在茹德葆博物馆的,以及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内的有关藏品全部集中到这里展出。

大厅中还保留着
原来的车站大钟。

奥赛博物馆在星期一不开放。

爱丽舍宫(法语:Palais de l'Élysée),亦译艾丽榭宫,是法国总统的官邸与办公室所在地,位于巴黎八区。

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亦曾在此宫殿居住,1873 年起作为法国总统官邸,并供接待重要外宾,除特定日如欧洲文化资产日外,并不对外开放参观。

协和广场(法文:Place de la Concorde),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广场也改
名革命广场(法文:Place de la Révolution)。

断头台在恐怖统治期间最为繁忙。

1794 年夏天,
在一个月内处死了超过1,300 人。

一年后,当革命变得较为温和时,从广场上移走了断头台。

在1795-1799 年的督政府时期,这座广场更名为协和广场,作为在法国革命的混乱之后表示
出的民族和解的姿态。

在19 世纪,这座广场又曾经更名数次,但是最终还是定名为协和广
场。

协和广场上的希托夫喷泉,后方是克里雍大饭店,左侧是美国大使馆广场周围由雕塑和喷泉环绕,另有8 座雕像,代表法国8 座主要城市(里尔、斯特拉斯堡、
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布雷斯特和鲁昂)。

1870-1871 年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德国,于是斯特拉斯堡雕像被蒙上了黑纱,常有花环装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法国收回这一地区。

广场的中心摆放著巨大的埃及方尖碑,上头装饰著象形文字赞扬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统治。

他是十九世纪埃及政府送给法国的两个方尖碑之一。

另一个仍留在埃及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来
说这太困难且太重以致于不能运到法国。

1990 年代,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把第二个方尖碑归还给埃及政府。

方尖碑曾经竖立在卢克索神庙的入口处。

1829 年,鄂图曼帝国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把3300 年的卢克索方尖碑送给法国。

方尖碑在1833 年12 月21 日抵达巴黎,三年之后,
1836 年10 月25 日,法王路易菲利浦将它竖立在协和广场的中央,广场在法国革命时期曾
经竖立断头台。

方尖碑为一红色花岗岩柱,高23 米(包含基座),重达250 公吨。

以当时的技术来说,运
它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基座描绘的图,解释著用来运送的机械装置。

方尖碑两个侧面有喷水
池,建于方尖碑竖起于广场的同时。

因为原始的尖顶遗失了(据信是西元前六世纪被偷的),1998 年法国政府在方尖碑的顶端加上
了金色的金字塔尖顶。

克里雍大饭店(Hôtel de Crillon)是巴黎的一座古老的五星级豪华酒店,位于协和广场10 号(北侧),香榭丽舍大街东端。

克里雍大饭店有103 间客房和44 间套房,占据着被皇家路分
开的两座相同的石头建筑中的一座,由路易十五委任建筑师路易斯·弗朗索瓦Trouard 兴建
于1758 年。

起初两座建筑均为作为政府机构,东侧的建筑今天仍是法国海军部,然而,西
侧的建筑建成了豪华酒店,很快,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她的精英朋友就经常光顾此处。

她来到这家酒店学习钢琴课。

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
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 年到1250 年间,属哥特
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

圣母院
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正是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

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 年,在1345 年建成。

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
组织集会的地方。

因为这些历史渊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Sorbonne),便坐落于此。

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

之后教堂
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 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

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

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

也引起当时的
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

修复计划于1844 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

在1845 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
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 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

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
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

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

政治见证者
1239 年,路易九世在这里举行加冕典礼,从此巴黎圣母院在法国政治上拥有重要地位。

1302 年,腓力四世在此召开第一次全国三级会议。

1430 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

1455 年,教廷在此为圣女贞德召开平反诉讼会。

1455 年,路易十三在此许愿,如圣母能赐他一子,他愿意把国家置于圣母保护之下。

60 年后,路易十四到圣母院举行盛大仪式还愿。

1789 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圣母院遭到亵渎与破坏。

1802 年,拿破仑又重新赋予巴黎圣母院宗教之职。

1804 年12 月2 日,拿破仑在此加冕。

1944 年,自由法国收复巴黎后,戴高乐将军在此感谢圣母的庇佑。

1970 年11 月12 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
1996 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逝世,百余国家代表在此为他举行安魂弥撒。

塞纳河(Seine)是流经巴黎市中心的法国第二大河,全长780 公里,流域面积7.8 万平方公
里。

塞纳河主流源头位于勃艮第地区,科多尔省的首府第戎西北30 公里的朗格勒高原,流经奥
布省的首府特鲁瓦,穿过巴黎市中心,经过诺曼底的鲁昂,到达勒阿弗尔入海,流入拉芒什
海峡(英语称为英吉利海峡)。

北部支流有马恩河、瓦兹河、奥布河;南部支流有约纳河、厄尔河。

通过17 世纪-18 世纪修建的运河,可以沟通莱茵河的支流默兹河,法国南部主要河流罗讷河的支流索恩河,以及
法国第一大河卢瓦尔河,吃水浅的船只可以直接航行到比利时、德国和地中海。

上游马恩河
和奥布河流域是香槟酒的主要产区。

塞纳河流域地势平坦,从巴黎到河口365 公里,坡降只有24 米,因此水流缓慢,利于航行。

整个流域降水量为630-760 毫米,平均流量为280 立方米/秒,夏季水位低,冬季水位高,和中国的情况相反。

上游建有几座水库,调节流量,但主要是为下游城市用水蓄水,巴黎的
1/2 用水,勒阿弗尔和鲁昂的3/4 用水,都来自塞纳河。

流域面积78910 平方千米,其中2%为森林和78%为耕地。

除巴黎外,塞纳河流域的其他
三个城市(勒阿弗尔,鲁昂,兰斯)的人口均超过10 万。

而城市每年有0.2%的增长率,而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1。

塞纳河流经巴黎市中心,河道被人工石砌的河堤约束,这些河堤于199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法国人将塞纳河北岸称作右岸,南岸为左岸,是面朝河水流动方向
定的。

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坐落着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的西岱岛,是塞纳河沿岸最早有人群定
居的地方,大约公元前250 年,最早的部落叫“巴黎”人就已经在此定居,以后的巴黎市是
以此岛为中心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巴黎市的分区也是从斯德岛开始,斯德岛西半和右岸

分为第一区,然后顺时针展开一共分为20 个区。

1968 年以前,巴黎周围地区为塞纳省,由
于人口逐渐集中到巴黎周围,1968 年,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四个省:上塞纳省;塞纳-圣但尼省,塞纳-马恩省和巴黎省。

巴黎省只剩下外环线以内的区域和外环线以外的东西两座森林公园。

塞纳河在巴黎的桥梁众多,尤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纪念其父亲亚历山大三世与法国缔
结的俄法同盟而赠送给法国政府的,以他父亲命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最为辉煌壮观。

法国的
许多重要文物建筑都围绕着塞纳河两岸,如:卢浮宫、荣军院、先贤祠、奥尔赛博物馆、爱
丽舍宫、埃菲尔塔和凯旋门。

塞纳河也孕育了许多世界闻名的文化名人,也是巴黎这座文化
名城的母亲河。

枫丹白露宫(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在法国北部法兰西岛地区
塞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镇,从12 世纪起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

枫丹白露风景绮丽,森
林茂盛,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1137 年,法王路易六世下令在此修建城堡,后经历代君王的改建、扩建、装饰和修缮,使枫丹白露宫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

16 世纪时,弗朗索瓦一世想造就一个“新罗马”,把
此宫加以改建和扩大,面貌一新的宫殿被巨大开阔的庭院所环绕。

富有意大利建筑的韵味,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和法国传统艺术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风格被称为“枫丹白露
派”。

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和拿破仑等法国帝王都曾在此居住过。

有的国王在此长住,有的仅把它作为打猎的行宫。

王室的婚丧大典也常在这里举行。

瑞典女
王克里斯蒂娜、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及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都曾下榻于此。

由于17 世纪以后法国王室居住于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前枫丹白露宫已趋破败。

大革命期
间宫内家具陈设全被变卖,以筹措政府经费。

拿破仑称帝后,选择以枫丹白露宫作为自己的
帝制纪念物,对其加以修复。

1812 年至1814 年,罗马教皇庇护七世被拿破仑囚禁在这里。

1814 年,拿破仑被迫在这里签字让位,并对其近卫军团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

1945 年-
1965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总部设于此,枫丹白露宫墙外至今还残留有“NATO”的标记。

枫丹白露宫的主体建筑包括一座主塔、六座王宫、五个不等边形院落、四座花园。

宫内的主
要景点有舞厅、会议厅、狄安娜壁画长廊、瓷器廊、王后沙龙、国王卫队厅、王后卧室和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