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外国美术史论文)】哥特式建筑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外国美术史论文)】
哥特式建筑特色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它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大地,前承罗马式后肩文艺复兴。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哥特式建筑艺术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其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了雕像等经典建筑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
哥特式建筑艺术不只影响着中世纪欧洲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更影响着现今世界各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哥特式花窗尖拱大教堂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
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
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
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
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在12—15世纪,城市
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
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
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
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当时哥特式中的肋架拱项和飞扶壁的趋势已经出现在法国一些教堂建筑中。
圣丹尼教堂一般被认为是法国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
在这座教堂的建造过程中,彩色玻璃窗被大面积的应用以取代罗马
式风格的墙壁,并且以往在关于肋架拱面的结构问题上也得到了很
好的解决。
这种新奇的建筑风格在后来也在多所教堂的设计建造中
被使用。
由于哥特式建筑的标志物为“尖拱”,所以哥特式的建筑
风在其初期被称为“尖拱式
二、哥特式建筑的发展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
及至哥特
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
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
束柱往往没有柱头,
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
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
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
这种风格
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
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
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
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
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
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
山墙面街。
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
结
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
富人邸宅、
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
手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
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
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
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
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
英国教堂的工期一
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
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
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
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
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
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
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
博韦主教堂。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
马尔堡
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
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
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
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
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
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
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
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
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
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
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
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
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
市政厅
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
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整个哥特时期,欧洲的建筑师和工匠们是处在流动和交换状态中的。
地方化和不同教派间的建筑美学避免了各地哥特风格的雷同和“千篇一律”的弊端,即便在英国或法国,其各自的哥特风格,也
是多样性的,各有各的地方特色。
哥特式建筑正是在吸收欧洲各地
区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出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特点。
哥特
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
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
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
个建筑以直升线
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
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
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
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
1、外部特征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
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西
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
刻着成串的圣像。
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
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劵,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供劵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墙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
的塔,扶墙和墙恒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与此同时,建筑的
立面越往上越划分细巧,形态和装饰越见玲珑。
这一切,都使整个教
堂充满了一种超凡脱俗,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
这种气势将基督
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尤为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
技术。
2、内部空间
在哥特式建筑中,尖劵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
哥特
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
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
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
着对天国的憧憬。
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
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
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
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
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
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劵,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四、哥特式建筑实例
1、科隆大教堂
在欧洲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哥特式建筑艺术”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历史。
可以说“哥特式建筑”为塑造欧洲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
而说到“哥特式建筑”最容易使人联想起来的莫过于那些弥
漫着中世纪风情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哥特式大教堂。
坐落在德国科隆
的“科隆大教堂”,正是这样一座建筑史上的传奇,也是“哥特式
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璀璨明珠”。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城的象征,是德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
欧洲三大教堂。
2000多年前,罗马人创建了科隆城。
1248年,科隆人又动于建造科隆大教堂,这个工程远比建一座城艰巨,直至1880
年10月15日才完成,创造了欧洲建筑史上的奇迹。
科隆大教堂是
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遗产”。
科隆大教堂作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正适于用来诠释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以及它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
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它是由全欧洲最高的两座尖塔为丰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
作为罕见的五进式建筑,大教
堂长144.5米、宽86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教堂外型除两座
高塔外,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
教堂内共有l0个礼拜堂,中央
大礼拜堂穹顶高43.35米,座位5700个,供神职人员所用的共有
100个,全用极厚木板制成。
教堂四壁用总面积多达l万多平方米
的彩色玻璃窗进行装饰,以圣经人物故事为内容,色彩绚附斑斓,
将整个大教堂衬托的十分庄严、神圣。
教堂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
最重的足圣彼得钟,重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回荡于
莱茵河畔。
教堂建成以后,科隆市政府即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造成科隆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
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
科隆大教堂的这种建筑结构给人以:
空灵、高耸、尖峭的神圣且神秘的感觉。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
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它从奠基之始直到形成今日
之规模,蕴涵着强烈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是德意志民族宝贵的物质
和精神财富。
2、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圣
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
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
始建
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
黎城的中心。
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
建筑之一。
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
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
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
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
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
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
它的样子。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严谨肃穆,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进
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
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
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
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
个划时代的标志。
主殿翼部的两端都有玫瑰花状的大圆窗,上面满
是13世纪时制作的富丽堂皇的彩绘玻璃书。
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巴黎
第一座哥特式建筑。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
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
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
感到压抑。
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
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
这种独
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五、结语:
哥特式的建筑持续了四百年,既不限于一国,也不限于一种建筑物。
它从苏格兰到西西里,遍及整个欧洲。
所有民间的和宗教的、共的和
私人的建筑,都是这个风格。
受到影响的不仅有大小教堂,还有要塞
和宫堡,市民的住屋、着装、桌椅和盔甲。
哥特艺术结束了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周期,它是中世纪的终结,是中世纪的集大成者,囊括中世纪的神学、哲学、道德观念、七艺、社会
上各个不同阶级、城乡的四季劳作、罪恶与美德、自然中和历史上
已知的一切,尤其是信仰与爱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鑫珊.哥特建筑——“上帝即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3](德)托曼.哥特风格——建筑,雕塑,会话.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6[4](法)奥古斯特·罗丹.法国大教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5](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欧洲建筑纲要.山东画报出版
社.2011.6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外国美术史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时间:2012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