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汇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2、唯物主义认识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基本立
场出发,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思维对存在 的反映。
24
2、唯物主义认识论
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德莫克利特:“影像说” 。“感觉和思想是由透 入我们之中的影像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蜡块说”。 霍布斯:“一切观念最初都来自事物本身的作用, 观念就是事物的观念。” 洛克:“白板说”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 验上面的。
指导
决定
实践
认识
阻碍
19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0
1.唯心主义先验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 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 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 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回忆。
27
依曼努儿·康德(1724—1804) 是德国哲学家,他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而自在之物是认识达 不到的。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 们认识的。
◆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4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 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中介系统(物质中介、精神中介和语言 符号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21
1.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 行认知或回忆。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22
1.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 子: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程 颐:知者,吾之所固有。 柏拉图:知识就是回忆。 笛卡尔:真正的知识只能来源于人的天赋观念。
10
Biblioteka Baidu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 的方向。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11
2) 实 践 为 解 决 新 课 题 提 供 了 必 要 的 经 验 材料,使新的科学理论得以形成。
结绳记事
12
3)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 手段,推动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25
3.不可知论
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 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 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 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割裂了主体和客体的联 系,夸大了认识的局限性,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 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6
15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 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现实的问题。
——马克思
16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 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17
(三)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但认识活动发展变化又 有其自身的逻辑,要遵循认识自身的规律。认识 的内容也有自身的理论逻辑。
7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书示自律》
8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9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毛泽东
显微镜
射电望远镜
13
4)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 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
——鲁迅
人的观察、记忆、想象、判断、推理等认识能 力,人的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和敏锐性 等等,都可以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和提高。
14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不可知论
大卫·休谟(1711—1776)是英 国哲学家,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 人。他认为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 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 休谟 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我们 凭什么断定感觉是由外界物所引起的 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更 难知晓的一种别的原因生起呢?他说: 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 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 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 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 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可以在实践之先指导实践;也可以在实 践之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再认识,即反思。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相比较自然因素和人的 物质因素而言,人的精神与智力因素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越来越大,认识的相对独立性也逐步增强。
18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 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 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认识按其性质有正确和错误 的区别。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5
认识主客体的相对性:
我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 明月装饰了我的窗户 我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方面,只有通过实践改变事物存 在的条件,才能使它具有的特性充分呈 现于主体面前。
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中,主体的感 官才能与事物的属性发生直接接触,从而 获得对于该事物的认识。
2、唯物主义认识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基本立
场出发,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思维对存在 的反映。
24
2、唯物主义认识论
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德莫克利特:“影像说” 。“感觉和思想是由透 入我们之中的影像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蜡块说”。 霍布斯:“一切观念最初都来自事物本身的作用, 观念就是事物的观念。” 洛克:“白板说”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 验上面的。
指导
决定
实践
认识
阻碍
19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0
1.唯心主义先验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 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 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 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回忆。
27
依曼努儿·康德(1724—1804) 是德国哲学家,他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而自在之物是认识达 不到的。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 们认识的。
◆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4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 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中介系统(物质中介、精神中介和语言 符号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21
1.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 行认知或回忆。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22
1.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 子: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程 颐:知者,吾之所固有。 柏拉图:知识就是回忆。 笛卡尔:真正的知识只能来源于人的天赋观念。
10
Biblioteka Baidu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 的方向。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11
2) 实 践 为 解 决 新 课 题 提 供 了 必 要 的 经 验 材料,使新的科学理论得以形成。
结绳记事
12
3)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 手段,推动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25
3.不可知论
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 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 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 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割裂了主体和客体的联 系,夸大了认识的局限性,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 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6
15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 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现实的问题。
——马克思
16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 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17
(三)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但认识活动发展变化又 有其自身的逻辑,要遵循认识自身的规律。认识 的内容也有自身的理论逻辑。
7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书示自律》
8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9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毛泽东
显微镜
射电望远镜
13
4)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 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
——鲁迅
人的观察、记忆、想象、判断、推理等认识能 力,人的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和敏锐性 等等,都可以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和提高。
14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不可知论
大卫·休谟(1711—1776)是英 国哲学家,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 人。他认为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 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 休谟 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我们 凭什么断定感觉是由外界物所引起的 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更 难知晓的一种别的原因生起呢?他说: 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 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 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 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 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可以在实践之先指导实践;也可以在实 践之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再认识,即反思。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相比较自然因素和人的 物质因素而言,人的精神与智力因素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越来越大,认识的相对独立性也逐步增强。
18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 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 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认识按其性质有正确和错误 的区别。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5
认识主客体的相对性:
我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 明月装饰了我的窗户 我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方面,只有通过实践改变事物存 在的条件,才能使它具有的特性充分呈 现于主体面前。
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中,主体的感 官才能与事物的属性发生直接接触,从而 获得对于该事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