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洪道设计实例

溢洪道设计实例
溢洪道设计实例

溢洪道设计实例

黑龙江农垦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1、进水渠

进水渠是将水流平顺引至溢流堰前。采用梯形断面,底坡为平坡,边坡采用1:1.5。为提高泄洪能力,渠内流速υ<3.0m/s ,渠底宽度大于堰宽,渠底高程是360.52m 。

进水渠断面拟定尺寸,具体计算见表1。

进水渠与控制堰之间设20米渐变段,采用圆弧连接,半径R =20m ,引渠长L =150米。

2、控制段

其作用是控制泄流能力。本工程是以灌溉为主的小型工程,采用无闸控制,溢洪道轴线处地形较好,岩石坚硬,堰型选用无坎宽顶堰,断面为矩形。顶部高程与正常蓄水位齐平,为360.52m 。堰厚δ拟为30米(2.5H<δ<10H )。坎宽由流量方程求得,具体计算见表2。

23、泄槽

泄槽是渲泄过堰洪水的,槽底布置在基岩上,断面必须为挖方,且要工程量最小,坡度不宜太陡。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泄槽分收缩段、泄槽一段和泄槽二段布置。

据已建工程拟收缩段收缩角θ=12°,首端底宽与控制堰同宽,b 1=65m,末端底宽b 2拟为40m ,断面取为矩形,则渐变段长m tg b b L 81.5822

11=-=θ

,取整则L 1

为60m ,底坡50

1

=

i 。

泄槽一段上接收缩段,下接泄槽二段,拟断面为矩形,宽b =40m ,长L 2为540m ,底坡200

1

=

i 。 泄槽二段断面为宽40m 的矩形,长L 3为80m ,底坡8

1=i 。

4、出口消能

溢洪道出口段为冲沟,岩石比较坚硬,离大坝较远,采用挑流消能,水流冲刷不会危及大坝安全。

5、尾水渠

其作用是将消能后的水流,较平稳地泄入原河道。

为了防止小流量产生贴流,淘刷鼻坎,鼻坎下游设置长L =10m 护坦。

1、溢流堰泄流能力校核:当引渠很长时,水头损失不容忽视。 (1)基本公式如下:

g

h j 22

αυζ

=; 3

42222

R

l

n r

c hf υυ=

=

; x A R =; 61

1R n

C =。

式中,hj ——局部水头损失,米; hf ——沿程水头损失,米; ζ——局部水头损失系数; υ——引渠流速,m/s ;

g ——重力加速度(m/s 2); L ——引渠长度,米;

α——动能系数,一般为1.0; C ——谢才系数;

R ——水力半径,米; A ——过水断面面积,米2; x ——湿周,米; n ——引渠糙率;

230

2'H g b m Q S σ=;

式中,S σ——淹没系数,取1.0; m '——无坎宽顶坎的流量系数;

b ——堰宽,m ; H 0——包括行近流速水头的坎上水头,

m ;

Q ——流量,m 3/s 。

①求堰前水深和堰前引水渠流速 采用试算法,联立公式3

2020)2'(

,2g

b m Q

H g

H h S συ=-=可求得,具体计算见表

1。

②求引渠总水头损失ωh 。

f j h h h +=ω, g

h j 22υζ

=, 3

422R

L

n h f υ=

式中1.0(1.0采用头损失系数渠道匀缓进口,局部水ζζ=)。 具体计算成果见表2。

算见表3。

2(1)基本公式如下:

b

Q q g q h k =

=;32/;6121

K K k K K K K K K K k R n C bh A X A R B C gx i ====;;;

式中 h k ——临界水深,m ; b ——泄槽首端宽度,m ;

Q ——槽内泄量,m 3/s ; g ——重力加速度,m/s 2; q ——单宽流量,m 3/s.m;

i k ——临界坡降; B K ——相应临界水深的水面宽,m ;

A K ,X K ,R K ,C K ——临界水深时对应的过水断面积(m 2)、湿周(m )、水力半径(m 2)、谢才系数。

E 1+i L =E 2+h f ; ,2121

1h g

E +=

αυ 222

22h g

E +=

αυ;

式中 E 1——1-1断面的比能,m ;

E 2——2-2断面的比能,m ;

h 1,h 2——1-1及2-2断面水深,m ;

21υυ,

——1-1及2-2断面平均流速,m/s ;

h f ——沿程水头损失,m ;

i L ——1-1及2-2断面的底部高程差,m ; L ——断面间长度,m ; n ——泄槽糙率;

υ——两断面间平均流速,m/s ;

R ——两断面间平均水力半径,m 。

(2)渐变段水面线计算

①临界水深h k 及临界底坡i k

渐变段首端宽b 1=65米,尾端宽b=40米,断面为矩形。具体计算见表4

渐变段k i i >=50

1,故属陡坡急流, 槽内形成b Ⅱ型降水曲线。属明渠非均匀

流计算。

②渐变段水面线计算

首端断面水深为临界水深h k ,具体计算见表5。

设校(3) 泄槽一段水面线计算

汇槽一段断面为矩形,宽40m ,长540m ,200

1=i ①临界水深h k 和临界坡降i k 具体计算见表6。 k i i >=

200

1

,故泄槽一段属急流,按陡槽计算。 ②泄槽一段末端水深(正常水深h 0)——采用试算法。 具体计算见表7

0 校核水位时,h 0=2.6米。 ③泄槽一段水面线计算

采用分段求和法,按水深进行分段,具体计算见表8。 (4)泄槽二段水面线计算

泄槽二段断面为矩形,宽40m ,长80m ,底坡8

1 i 。

6 / 13

7 / 13

①求临界底坡i k ,控制断面水深h o (正常水深)。

因泄槽二段同泄槽一段流量、形状、断面尺寸相同,故临界底坡和临界水深不变。

设计水位时,i k =0.00214;校核水位时,i k =0.00205。

k i i >=

8

1

,属陡坡急流,按陡槽非均匀流计算。 控制断面水深h 0用试算法,具体计算列于表9。

0 校核水位时,h 0=0.96米。 ②泄槽二段水面线计算

泄槽二段首端控制水深,设计水位时h =2.03米;校核水位时,h =2.6米。 采用分段求和法计算水面曲线,具体计算见表10。

表中仅推到泄槽二段末端,若推到正常水深时,陡槽长已超过设计长度,这是不切实际的。故泄槽二段内不产生正常水深。

由计算知末端水深在设计水位时为h=0.93米 ;在校核水位时为h=1.29米。

9 / 13

10 / 13

(5)溢洪道水面曲线成果及护砌高度

①计算溢洪道水面线是为确定边墙高度、边墙及衬砌底板的结构设计和下游消能计算提供依据。

②溢洪道边墙高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h——不掺气时水深,m;

h b——当流速大于7~8m/s时掺气增加水深,m;

△——安全超高,设计时取1.0,校核时取0.7, m;

H——边墙高度,m。

③边墙高度计算

引水渠边墙高见表11

时,边墙高度H=4.12米。收缩段边墙高度具体计算见表12。收缩段最大流速v=5.71米/秒<7~8米/秒,不考虑掺气所增加水深,故H=h+△。泄槽一段边墙高度具体计算见表13。泄槽二段边墙高度具体计算见表14。

①溢洪道出口消能计算的任务是:估算下泄水流的挑射距离;选择挑流鼻坎形式,确定挑流鼻坎方式、反弧半径、挑射角等尺寸,以保证达到最优消能效果;估算下游冲刷坑的深度和范围。 ②计算公式为L=L 1+L 2;

βθθθθ

ctg t L gh gs v v g

v L s =+++=

21222111)

cos 2sin sin (cos ; 式中,L ——挑距,m ;

v 1——坎顶水股断面中心点上水流质点的流速,其值近似取陡槽末端的流速,m/s ;

θ——鼻坎挑射角度; g ——重力加速度,m/s 2;

h 1——坎顶水股断面的水深,其值近似地采用陡槽末端水深,m ; S 2——坎顶距下游水面线垂直距离,m ;

t s ——冲坑中最大水深,m ; t z q k t s -=

K ——岩石冲刷系数。

Z =(堰项高程十堰顶水深十堰顶流速水头)一下游水位,m ; q ——单宽流量,m 3/s.m ;

t ——下游水深,m ,下游无水,t=0;

β ——入射角,可由坎顶水股断面和水流水股断面间能量,方程式

求得,即2

21

12cos cos gs v v +=

θβ

③挑距计算,见表15。

设计情况i = t s /L =6.95/32.03=0.22

校核情况i= t s /L=8.70/37.10=0.23

1~4

1

故冲坑不会危及挑坎安全。

溢洪道水利计算成果,见表1。

。 溢洪道为3级建筑物,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的洪水标准。

溢洪道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方案)

宣威市东山镇长洼子水库工程溢洪道进口引水段分部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宣威市东山镇,本工程主要工程量为拦河坝工程、溢洪道工程、输水管和引水管道工程、导流工程等。 二、工期计划 2013年2月27~2013年3月4日,共计6天,基础土石方开挖。2013年3月20~2013年4月15日,共计26天,浆砌石砌筑、钢筋制安及砼施工。 三、主要施工机械设施 主要机械设备表

四、施工方案 1、基础土石方开挖 1)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前,根据设计图纸,结合施工场地的实际地形、地质情况,对其位置、方向、长度、高程进行复核,定出方向桩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边坡预留20cm 改用人工清理。 (1)开挖工艺流程 施工测量放样→场地清理→临时排水系统→分层开挖→自卸汽 车运输→人工修整→验收。 (2)施工测量 进场后根据监理单位提供的施工区围导线点及水准点的基本数 据建立工程测量控制网,以保证施工放样、定位的准确性;每开挖一个单元前,进行边线及高程放样。 (3)施工清理 对测量出的清理围,用人工或机械清除该围的全部有碍物,围外的清理按监理单位要求进行。 (4)土方开挖 场地清理完成后,采用1.2m3反铲挖机开挖,15t自卸汽车运输,土方运至指定的弃碴场。 (5)弃碴场 开挖料运至弃碴场后,分区堆放,并保持渣料堆体的边坡稳定,并有良好的自由排水措施。

2)石方开挖 (1)根据岩石的开挖难易,确定开挖方法。石质挖方边坡采用风钻或破碎锤破碎,对风化严重节理发育的岩层采用小挖掘机直接开挖,保证边坡稳定。对于高边坡开挖施工,按图纸设置开挖平台,每台从上向下同时完成边坡防护工程。 (2)施工中确定边坡的危险区,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人、畜、建筑物和其它公共设施受到危害和损失。在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的标志,建立警戒线,防止滚石。 2、浆砌石砌筑 分段和分台阶进行护坡的施工,采用移动式砂浆拌和机进行砂浆的拌制。 (1)砌筑前先按设计图纸测量放样,保证护坡的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2)砌筑时先在基础面铺筑一层30~50mm厚的砂浆,再砌筑第一层块石,块石大面向下。块石砌筑前先润湿且表面保持干净。 (3)石块间较大空隙先填塞砂浆,再用碎石嵌实,石块间不能相互接触。 (4)砌体顶部用水泥砂浆找平抹光,防止地表水流入。在一定的间隔设置排水孔,以利于边坡的排水。 (5)浆砌石出露面砂浆缝宽大致相等,对设计有勾缝要求的其勾缝保持块石砌合的自然接缝,并做到牢固、美观、匀称、表面平整,勾缝砂浆单独配制。

陈丹仲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毕业论文

丹仲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毕业论文 4 工程任务与规模 4.1 工程存在问题 1. 下游坡的抗滑稳定不能满足规要求。 2. 大坝坝坡太陡,坝体不能按照设计要求挡水。大坝心墙高度严重不足,坝基清基不彻底,特别是岸坡削坡或清基不符合要求,导致坝体坝基渗漏,部分地段坝体与坝基的接触渗漏及坝体与岸坡的接触渗漏。大坝存在坝基渗漏和大坝中部转折处山体两侧坝肩绕坝渗透问题。 3. 溢洪道施工质量较差,且大部分未衬砌,由于浆砌石衬砌的基础处理不好,普遍存在不均匀沉降,砌体质量差,所以出现了边墙破损严重,底板老化,已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一旦宣泄较大洪水时,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4. 高剅为隧洞形式,边墙衬砌出现局部脱落,混凝土强度低,老化严重。低管与与坝体土料接触处的密实度达不到要求,一直存在沿管壁的接触渗漏问题,止水已老化和局部破坏。 5.输水建筑物闸门锈蚀,漏水严重,运行已超过使用折旧年限;启闭设施旧、老化,附件难以更换,属淘汰产品,不能满足正常运用。 6.大坝无安全监测设施。 7.水库无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无洪水调度系统。通讯及管理设施落后。 4.2 除险加固的必要性 丹冲水库位于红安县上新集镇丹冲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库,水库建成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水库建设过程中诸多不规因素,纯属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水库兴建时既没有作地基岩体性质调查,也没有作筑坝土料的物理学性质试验。 该工程已运行了37年,目前,该水库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丹冲水库的设计灌溉面积8000亩,实际灌溉面积为2500亩。1975年、1982年两

水利水电毕业设计

目录 一、基本资料 二、工程量计算(附件) 三、单价表 四、致谢 五、主要参考资料 一、基本资料 1课题名称 芭蕉河面板堆石坝初步设计概算文件编制 2工程概况 芭蕉河一级水电站位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鹤峰县境内,地处芭蕉河中下游河段,坝址下距鹤峰县城11.1km,距在建的芭蕉河二级水电站7.6km,为芭蕉河干流开发的“龙头”电站。 本工程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坝址位于柳月坪,控制河域面积为303.3km2,多年平均流量12.6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97亿m3,水库正常蓄水位647.5m,死水位616.0m,总库容0.96亿m3,库容系数14.91%,为年调节水库;本工程属Ⅲ等中型工程,工程枢纽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左岸岸边开敞式溢洪道、左岸放空洞、右岸引水洞、地面厂房及升压站等组成,电让装机2台,总装机容量0.901亿kw.h,保证出力5.1MW,增加下游梯级电量0.085亿kw.h。枢纽主要工程量:土石方开挖79.3万m3,土石方填筑230.4万m3,混凝土10.12万m3。施工导流采用左岸隧洞导流,总工期40个月。 3工程地质(坝址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建坝河段位于芭蕉河下游柳月坪至芭蕉湾之间,长约1.5km,平面上大致成形,以中部河湾为界,河湾以上属柳月坪坝址,河湾以下为落山坝坝址。坝段内河谷深切,呈“V”型,上坝址为斜向谷,两岸地形连续完整,但冲沟发育,岸坡陡峭,一般40--60,右岸发育3堆石体;下坝址为横向谷,岸坡相对平缓,坡度一般35--50,河谷宽度较上坝址宽50—80m,右岸地形连续完整,发育5、6两条冲沟,左岸因背后的溪沟深切,临河山体相对单薄。上坝址基岩主要为龙马溪组上部和罗惹坪组下部,以中硬的条带状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饱和抗压强度72.4—154.0MP;下坝址基岩为罗惹坪组中上部,以泥质粉砂岩为主,饱和抗压强度20.1—30.5MP;岩石较软弱,且普遍具有崩解特性。综合而言,上、下坝址的工程地质条件各有优缺点,以上坝址工程地质条件略优。 选定的上坝址位于八字山背斜南东,地质构造较简单,为单斜构造区,岩层产状N35—50E,SE30—50。区内以探明的断层有6条,规模均较小,最大断层破碎带宽0.40m。本区节理主要有4组,具有延伸性、连续性好、节理面较平直的特征,尤其是4组,为区内各种陡崖,跌坎的控制性结构面,坝址岩体风化较浅,卸荷作用相对而言较弱,建坝堆风化岩带,卸载带开挖处理的工作量都不大,坝址工程地质条件满足重力坝,面板堆石坝的建坝要求,基本满足拱坝的建坝要求,但面板堆石坝方案更适应坝址的地形地质条件。 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芭蕉河河水对混凝土无任何腐蚀性,左岸岩湾溪水和右岸谢家溪沟水对混凝土具有中等溶出型或弱溶出型腐蚀性,但溪沟水流量很小,对工程影响甚微。

水资源规划毕业设计(沅水五强溪水库

水资源规划 沅水五强溪水库水利计算 姓名: 学号: 专业: 学习形式: 时间:

目录 1 基本情况 (3) 1.1 流域概况 (3) 1.2 开发任务 (3) 1.3 设计任务 (4) 1.4 设计前提 (4) 1.5 设计内容 (5) 1.6 设计原始资料 (5) 2 兴利计算 (10) 2.1 基本资料整理 (10) 2.2 死水位的确定 (10) 2.3 保证出力计算 (13) 2.4 水电站必需容量选择 (15) 2.5 水电站调度图绘制 (16) 2.6 重复容量选择与多年平均电能计算 (20) 3 防洪计算 (24) 3.1 水库调洪计算 (24) 3.2 坝顶高程的确定 (26) 4 经济计算 (29) 4.1 方案一工程费用 (29)

4.2 其它方案工程费 (32) 4.3 防洪效益 (39) 4.4 经济比较 (40) 附表 (45) 附图 (70)

1 基本情况 1.1 流域概况 五强溪水电站位于湖南省沅陵县境内,上离沅陵县城73km,下距常德市130km。坝址控制流域面积83800km2,占沅水总流域面积的93%,流域雨量充沛,水量丰富,坝址多年平均流量2060m3/s,年水量649×108m3,并有1925年以来的水文资料和核实的历史洪水资料。坝址位于沅水干流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岩性坚硬,地形地质条件良好。具备了修筑高坝的自然条件。 在沅水规划中,五强溪水电站为沅水干流最后第二个梯级,上游接虎皮溪及酉水的风滩(已建成)梯级,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效益的综合利用水库,系湖南省最大的水电电源点。 1.2 开发任务 五强溪水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和灌溉等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其开发任务分述如下: 1.发电 五强溪水电站建成后投入华中电网,主要供电范围为湖南省。 2.防洪 沅水下游赤山以西的桃源、常德、汉寿三县及常德市所属平原河网地区,统称沅水尾闾。这个地区地势低洼。全靠提防保护,共保护人口106万,农水159万亩。现有河道的泄洪能力20000m3/s,如遇1927、1931、1933、1935、1943、1949、1954、1969等年洪水重现,河道均不

溢洪道的设计电子教案

溢洪道的设计

2012年8月 目录 1 设计目的和要求 (1) 2设计资料 (1) 2.1 工程概况 (1) 2.2 基本资料 (1) 2.2.1 气象 (1) 2.2.2 洪水 (2) 2.2.3 地质 (2)

2.2.4 其他 (2) 3 工程设计 (2) 3.1 工程布置 (2) 3.1.1枢纽的等别、溢洪道级别及洪水设计标准 (2) 3.1.2溢洪道的位置、型式及组成 (3) 3.2 溢洪道的型式及尺寸 (6) 3.2.1进口段 (6) 3.2.2控制段 (6) 3.2.3 泄槽段 (7) 3.2.4消能段 (8) 3.2.5 尾水渠 (8) 4 设计计算 (8) 4.1水力计算 (8) 4.1.1过流能力的计算 (8) 4.1.2泄槽水面线计算 (8) 4.1.3消能防冲计算 (12) 4.1.4渗流计算 (13) 4.2 控制段稳定计算 (13) 4.2.1计算公式: (13) 4.2.2荷载组合: (14) 4.2.3列表计算: (14) 4.2.4计算结果 (18)

1 设计目的和要求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际水利工程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步骤,巩固专业课、技术基础课及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编写设计书、绘图的能力和技巧,培养查阅文献及规范的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对设计内容中的各个环节做出系统的个人成果。每个人必须编写完整的课程设计成果。说明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计算方法得当、结果准确,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水工图纸布局合理、线条标注规范、图面整洁,能正确反应设计意图。 2设计资料 2.1 工程概况 吴岭水库枢纽工程位于汉北河支流东河上,坝址在湖北省某县境内,距县城22km。水库控制东河上流余家嘴、斋婆店两条主要河流,河道平均坡度为3‰。水库坝址以上乘雨面积102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020.9mm。水库总库 容7220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城镇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吴岭水库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副坝1、副坝2、正常溢洪道、东输水管、西输水管及灌区工程等组成。 2.2 基本资料 2.2.1 气象 本流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高气温41℃(1971年7月),极端最低气温-10℃(1995年1月),多年平均最大风速78级(17.32m/s),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030h,全年无霜期平均长达254d。多年平均降雨量1020.9mm(统计到期1998年),东河流域洪水来自暴雨,汛期为每年的410月。

E江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毕业论文

E 江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毕业论文 根据SDJ12-1978《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之规定,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根据其工程规模﹑效益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划分为五类,综合考虑水库的总库容、防洪库容、灌溉面积、电站的装机容量等,工程规模由库容决定,由于该工程正常蓄水位为2821.4m ,库容约为 3.85亿m 3,估计校核情况下的库容不会超过10亿m 3,故根据标准(SDJ12-1978),该工程等别为二等,工程规模属于大(2)型,主要建筑物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临时性建筑物级别为4级。 1.1 洪水调节计算 该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2级建筑物土坝堆石坝的防洪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水电站厂房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临时性建筑物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标准。 根据资料统计分析得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设Q =,/16803s m (p=1%),200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为校Q =2320m 3 /s ,(%05.0 p )。 根据选定的方案调洪演算的设计洪水位2822.60m ,校核洪水位2823.58m ,设计泄洪流量672.6m3/s,校核泄洪流量753.7m3/s 。 1.2 坝型选择与枢纽布置 通过各种不同的坝型进行定性的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综合效益等因素,最终选择土石坝的方案。 根据工程功能以及满足正常运行管理要求,该枢纽由土石坝、泄洪隧洞、冲沙放空洞、水电站(包括: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电站厂房、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 本次根据工程经济性、正常运行安全稳定性以及地形地质条件等各方面因素要求,并且将冲沙放空洞和泄洪隧洞与施工导流隧洞相结合对枢纽建筑物进行了布置。枢纽平面布置见图5.2。

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毕业设计

一、综述 1.1工程概况 平山水库位于湖北省某县平山河中游,该河系睦水(长辽的支流)的主要支流,全长284m,流域面积为556㎞2,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91㎞2;平山河是山区河流,河床比降为0.3%,沿河有地势较为平坦的小平原,最低高程为62.5m左右。 1.2枢纽任务 枢纽主要任务以灌溉发电为主,并结合防洪、航运养殖、给水等任务进行开发。 1.3设计基本数据 1)正常蓄水位 113.0 2)设计洪水位:113.10m; 3)校核洪水位:113.50m; 4)死水位:105.0m(发电极限工作深度8m); 5)灌溉最低库水位:104.0m; 6)总库容:2.00亿m3; 7)水库有效库容:1.15亿m3; 8)发电调节保证流量Qp=7.35m3/s,相应下游水位63.20m;

9)发电最大引用流量Qmax=28 m3/s,相应下游水位68.65m; 10)通过调洪演算,溢洪道下泄流量Q1%=840 m3/s,相应下游水 位72.65m。 11)校核情况下,溢洪道下泄流量Q0.1%=1340 m3/s,相应下游水 位74.30m。 12)水库淤积高程85.00m。 二、坝址水文特性 暴雨洪峰流量Q0.05%=1860m3/s,Q0.5%=1550m3/s,Q1%=1480m3/s。 多年平均流量13.34m3/s,多年平均来水量4.22亿m3。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0m/s,水库吹程8km,多年平均降雨次数48次/年,库区气候温和。 三、枢纽及库区地形地质条件 3.1坝址、库区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 平山河流域多为丘陵地区,在平山枢纽上游均为大山区,河谷山势陡峭,河谷边坡一般为60°~70°,地势高差都在80~120m,河床宽一般为400m,河道弯曲很厉害,尤其枢纽布置处更为显著形成S 形,沿河沙滩及两岸坡积层发育,坝址处两岸河谷呈马鞍形,其覆盖

(整理)五强溪水库水资源规划毕业设计

河海大学函授毕业设计报告-------------水资源规划 姓名: 学号: 专业: 学习形式: 时间:

目录 1 基本情况 (3) 1.1 流域概况 (3) 1.2 开发任务 (3) 1.3 设计任务 (4) 1.4 设计前提 (4) 1.5 设计内容 (5) 1.6 设计原始资料 (5) 2 兴利计算 (10) 2.1 基本资料整理 (10) 2.2 死水位的确定 (10) 2.3 保证出力计算 (13) 2.4 水电站必需容量选择 (15) 2.5 水电站调度图绘制 (16) 2.6 重复容量选择与多年平均电能计算 (20) 3 防洪计算 (24) 3.1 水库调洪计算 (24) 3.2 坝顶高程的确定 (26) 4 经济计算 (29) 4.1 方案一工程费用 (29)

4.2 其它方案工程费 (32) 4.3 防洪效益 (39) 4.4 经济比较 (40) 附表 (45) 附图 (70)

1 基本情况 1.1 流域概况 五强溪水电站位于湖南省沅陵县境内,上离沅陵县城73km,下距常德市130km。坝址控制流域面积83800km2,占沅水总流域面积的93%,流域雨量充沛,水量丰富,坝址多年平均流量2060m3/s,年水量649×108m3,并有1925年以来的水文资料和核实的历史洪水资料。坝址位于沅水干流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岩性坚硬,地形地质条件良好。具备了修筑高坝的自然条件。 在沅水规划中,五强溪水电站为沅水干流最后第二个梯级,上游接虎皮溪及酉水的风滩(已建成)梯级,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效益的综合利用水库,系湖南省最大的水电电源点。 1.2 开发任务 五强溪水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和灌溉等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其开发任务分述如下: 1.发电 五强溪水电站建成后投入华中电网,主要供电范围为湖南省。 2.防洪 沅水下游赤山以西的桃源、常德、汉寿三县及常德市所属平原河网地区,统称沅水尾闾。这个地区地势低洼。全靠提防保护,共保护人口106万,农水159万亩。现有河道的泄洪能力20000m3/s,如遇1927、1931、1933、1935、1943、1949、1954、1969等年洪水重现,河道均不

溢洪道设计

某水库溢洪道设计 一、设计方案理论论证 某水库由于当年的条件限制,所以工程质量较差,加之近40年的运行,反复冻融破坏,结构、设备老化,水库诸多隐患,水库经专家鉴定,评价为:溢洪道无底板,右侧边墙短,破坏严重,安全评定为C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对溢洪道进行计算和设计。该工程中河岸式溢洪道由引水渠、控制段、泄槽、出口消能和尾水渠等部分组成。 (一)、溢洪道水力计算 由正常、设计、校核洪水位时所对应的下泄流量查坝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可得出下表。 溢洪道开挖后,为减轻糙率和防止冲刷,需进行衬砌,糙率取n=0.016。 溢洪道为3级建筑物,按10年一遇设计,20年一遇校核的洪水标准。 (二)、进水渠的设计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进水渠的布置应依照以下原则: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在选择轴线方向时,应使进水顺畅。 进水渠是将水流平顺引至溢流堰前。进水渠的地基为土基,故采用梯形断面;底坡为平底坡,边坡采用m=0.5。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进水渠设计流速宜采用3~5m/s,渠内流速取υ=3.0m/s,渠底宽度大于堰宽,渠底高程是18.259m。 进水渠断面拟定尺寸,具体计算见表1-2。 表1-2 进水渠断面尺寸计算表 - 1 -

- 2 - 由计算可以拟定引渠底宽B=10 m (为了安全),引渠长L=10m 。 (二)、控制段的设计 控制段也叫溢流堰段,控制段包括溢流堰及两侧连接建筑物,其作用是控制泄流能力。本工程是以灌溉为主的小型工程,溢洪道轴线处地形较好,岩石坚硬,开敞式溢流堰有较大的超泄能力,故堰型选用开敞式宽顶堰,断面为矩形。顶部高程与正常蓄水位齐平,为18.80m 。堰厚δ拟为8米(2.5H<δ<10H )。堰宽由流量方程求得,具体计算见表1-3。 表1-3 堰宽计算表 (忽略行近水头υ2/2g) 由计算知,控制堰宽取b=15m 为宜。 (三)、泄槽的设计及水力计算 泄槽设计时要根据地形、地质、水流条件、与经济等因素合理确定其形式和尺寸。泄槽是渲泄过堰洪水的,槽底布置在基岩上,断面必须为挖方,且要工程量最小,坡度不宜太陡。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泄槽分收缩段(收缩角θ≦11.25°)和泄槽段,采用均一坡度023.0=i ,拟断面为矩形。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附录A 中的泄槽水力计算规范,泄槽边墙收缩段角度可按经验公式v r k h g F k tg ?=?= 1 θ 计算。本工程拟定收缩段收缩角θ=6°,首端底宽与控制堰同宽b 1=15m,末端底宽b 2拟为8m ,断面取为矩形,则渐变段长 m tg b b L 30.3322 11=-= θ,取整则L 1为35m ,底坡i=0.023。 泄槽段上接收缩段,拟断面为矩形,宽b=8m ,长L 2为65m ,底坡和收缩段相同 023.0=i 。 (四)、出口消能 溢洪道出口段为冲沟,岩石比较坚硬,离大坝较远,采用挑流消能,水流冲刷不会危及大坝安全。

主坝、溢洪道、放水洞毕业设计

1枢纽概况 群安水库位于某省某地区群安河河谷出山口地段,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14平方公里,库容900×104m3。 水库以灌溉和工业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工程兴建后可以向地区工业年提供水量2160×104m3,向灌区年供水1782×104m3,全年供水3942×104m3,改善灌溉面积14.32×104亩。 水库枢纽建筑物由主坝、溢洪道、放水洞组成。根据工程规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按《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水库永久性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标准,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标准。水库枢纽的工程等别为Ⅲ等,工程规模为中型。水库枢纽的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 2 设计基本资料(见附件) 3 设计任务及基本要求 3.1 设计任务 3.1.1 工程任务和规模阶段 (1)根据工程任务确定工程规模,然后确定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及相应洪水标准。 (2)拟定泄洪建筑物型式和水库泄洪方式,选定泄洪建筑物尺寸,进行洪水调节计算,确定水库特征水位及相应库容。拟定导流建筑物型式和尺寸,确定围堰前设计水位,确定坝体临时度汛水位。 3.1.2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阶段 (1)根据地形、地质、筑坝材料、水文气象、施工条件和枢纽建筑物的组成等因素进行坝轴线选择。 (2)根据已知基本资料进行坝型选择,可选坝型为粘土心墙堆石坝、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重力坝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五种,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最优坝型和相应泄洪建筑物尺寸。 (3)根据选定的坝型和枢纽建筑物组成,进行枢纽布置方案的比较,确定枢纽布置方案,绘制枢纽平面布置图。 (4)挡水建筑物-大坝设计:①坝体结构设计;②坝基处理设计;③坝体与坝基及其他建筑物的连接设计;④坝体计算与分析;⑤细部构造设计。 (5)泄水建筑物-溢洪道设计:①方案比较;②溢洪道布置;③设计计算;④结构设计。 (6)导流输水建筑物-导流放水洞设计:①方案比较;②水力计算;③结构设计。 3.1.3 施工组织设计阶段 (1)施工条件分析。 (2)施工组织设计:导流标准确定;导流方式选择;围堰设计;导流泄水建筑物设计;导流工程施工及河道截流设计;基坑排水设计;料场选择与开采、主体工程施工;施工交通布置;施工工厂设施设计;施工总布置和施工总进度计划设计。 3.2 设计成果内容及要求 3.2.1 设计成果内容 1、毕业设计报告一套(包括设计说明书1本和设计计算书1本),不少于2万字; 2、设计图纸4张,包括:

片上水库毕业设计5

1 枢纽概况及工程目 片上水库是河海流域大清河北支流拒马河上的一座大(二)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7.16亿立米,死库容0.44亿立米可进行防洪、兴利的调节库容6.72亿立米。 拒马河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流经涞源、易县、涞水山峡地区,至北京房山县张坊镇流入平原,并分南北两支。南拒马河经涞水至北河店与易水汇流至新城白沟镇,北拒马河汇合胡良河、琉璃河后在涿州县东茨村入白沟河,往南流至白沟镇汇合南拒马河后为大清河。 拒马河位于太行山东麓,流域面积约10000km2。地形特点,西部为山区,流域面积约5000km2,东部为平原。山区多为石质山区,植被较少,坡度较陡。仅上游涞源以上分水岭处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区。平原河槽较窄,坡度很缓。本流域且为华北暴雨中心所在,因此洪水大,危害较为严重。 本工程可为东部平原房、涞、涿灌区的一百多万亩农田灌溉、北京生活及工业用水提供水源。 枢纽建筑物包括主坝、付坝、溢洪道、导流泄洪洞、灌溉发电洞及枢纽电站。

2 设计的基本资料 2.1 地形、地质条件 2.1.1库区地形 图2-1 片上水库河谷断面图 2.1.2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本区除第四系地层外,均为中震旦系,雾迷山组地层(Z2w),分层、厚度及岩性见表2.1。此外尚有燕山期辉绿岩墙侵入体。 表2.1 地层厚度及岩性 辉绿岩和片岩透水性甚微,是本区相对隔水层。 本区构造,普遍发育有两组构造裂隙,一组为走向北东70度左右,一组为走向北西300-340度,均为陡倾角裂隙。

本区地震烈度为7度。 2.1.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1)河床覆盖层 河床宽600余米为第四系冲积砂卵石层所覆盖,厚度为15-28m,靠左右岸边各有一冲蚀槽,左侧为古河床,以卵石层为主。地下水位约为105-106m。通过抽水试验,渗透系数K最小为 2.74×10-4m/s,最大8.56×10-3m/s,一般为(2.31~5.79)×10-3m/s,砂卵石层须防渗处理。 在砂卵石层中,有砂质黏土及细沙夹层。 砂质夹层分布在坝线下游02钻孔附近,高程一般89-91m,厚度1.5-1.8m,这些夹层顺河方向延伸稍长,以窄条带状分布在古河床西侧漫滩边缘和古河床死洼处。 河床右岸发现有含碎石、卵石的砂质黏土层,在基岩面上部,属岩石的风化残积层,厚度约1-2m。 总观,这些夹层分布范围不大,厚度较薄,一般位置较深,因此对坝体稳定影响不大,但应摸清具体分布范围,论证其对坝体稳定的影响和确定处理措施。 (2)岩溶、渗漏问题 从岩性看,本区灰岩均系硅质和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结晶程度较好,相对不易被溶蚀。据钻孔分析,本区岩溶发育,一是在坝址区高程70-90m较多发育,二是在片岩层的上下层面处较多发育,但溶洞很少,也很小。深层岩溶问题是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岩溶裂隙。 据压水试验,坝基岩石透水性较大,单位吸水量算术平均值为3.2升/分,大值平均值为14.5升/分,对坝基渗漏不利。但在坝下基岩中第2层绢云母片岩,在坝下普遍分布,厚度3-7m,没有间断现象,隔水性好,是防渗的有利条件。不存在顺河断层。 坝基防渗处理时,河床砂卵石层宜做防渗墙,其下第2层片岩出露部分风化较严重,宜进行帷幕灌浆,伸入基岩内3-5m,至新鲜岩层处。两岸帷幕灌浆处理深度,左岸宜20-60m(伸入基岩),右岸岩石透水性较小,平均处理深度可为25m。 (3)地下水动态 据地下水位观测,坝址区地下水位坡降较小,在右岸为地下水补给河水。但左岸地下水有一“凹陷带”,从钻孔资料看,主要是因为该段为古河床主流线部位,砂砾石层中孤石较多,因而透水性大,致使该段地下水位稍低。考虑两岸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工程在106-110m左右,因此存在绕渗问题,建议适当向两岸适当延长帷幕线,以减少绕渗量。特别是右岸,为防止渗流改变工程地质条件,建议筑坝帷幕与溢洪道帷幕相接,使其连成一体。

溢洪道设计

前言 (1) 第一章水力学课程设计基本资料 第一节绪论 (2) 第二节溢洪道的基本资料 (2) 第三节泄洪洞的基本资料 (3) 第二章溢洪道的水力计算 第一节确定引水渠断面 (4) 第二节确定控制段垂直水流方向的宽度 (5) 第三节校核渐变段长度是否满足要求 (9) 第四节计算溢洪道水面曲线 (9) 第五节拟定挑坎形状和尺寸及其校核 (13) 第三章泄洪洞的水力计算 第一节验算泄洪洞是否满足泄洪要求 (15) 第二节判别泄洪洞下游水流衔接形式、设计消力池尺寸 (17) 附录溢洪道布置示意图 (20) 泄洪洞布置示意图 (21) 溢洪道水面曲线简图 (22) 总结 (23)

水力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利类各专业的支撑性课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水力学。学好水力学,本书主要编写了段村水利枢纽的设计计算过程,该过程点概了水利类各专业需要的基本知识。根据各主业的需要,可适当调整。水力学试验在水力学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提高实践技能,本书介绍了段村水利枢纽的基本试验过程。通过该过程的练习,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水力学试验的方法和步骤。水力学试验也是水力学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应引起重视。本书把计算和试验结合在一起,能使同学对水力学有个更新的认识。 本次设计与计算是水工0708班邓亮亮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完成的。在此期间得到了田老师的大力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因时间仓促,设计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望老师和同学们予以批评指正。 计算者:邓亮亮 整理编辑:邓亮亮 编者 2009年4月 第一章

水利学课程设计基本资料 第一节绪论 段村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颖河上游,登封县境内。控制流域面积94.1平方公里,根据水能计算。该枢纽死水位348米。最多兴利水位360.52米。相应库容1423.07万立方米。设计水位安50年一遇363.62米。相应库容为1998.36万立方米。溢洪道泄洪量540万立方米每秒。泄洪洞泄流量为90立方米每秒。校核洪水位按500年一遇,为364.81米。相应库容为2299.68万立方米,溢洪道泄流量800立方米每秒。泄洪洞些流量为110立方米每秒。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水利条件初步拟定。 第二节溢洪道基本资料 溢洪道有六段组成。如附图一所示 1.引水渠长120米底坡i = 1:5 混凝土衬砌。 2.控制段采用平底宽顶堰,顺水流长度20米。 3.渐变段断面为矩形,长60米。底坡1: 50 。 4.第Ⅰ陡槽段断面为矩形,底宽40米,坡降为1/200,长596米。 5.第Ⅱ陡槽段断面开头及尺寸同第Ⅰ陡槽段,坡降1/8,长40米。 6.挑流坎消能下泄设计洪水时,挑坎下游尾水渠水位350.64米。下有水位高程347.2米。

溢洪道毕业设计

内容摘要 笔架水库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城东南方17公里处。由于当地河流常常雨后造成山洪,常给农作物和村镇造成灾害,另外,当雨量分布不均时,又易造成干旱现象,因此有关部门对本地区作了多次勘测规划以开发这里的水利资源。经初步论证,该工程拟采用土石坝作为挡水建筑物,岸边溢洪道作为泄水建筑物。 本文对土石坝的概念和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笔架水利枢纽挡、泄水建筑物进行初步设计。 关键词:笔架水库土石坝初步设计 Abstract BiJia reservoir is located in DongPo district of MeiShan City,SiChuan province,17 kilometers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city. Because river there usually causes damage to thecrops and villages by the flash floods after rained, in addition, when the rainfall is not regular, it will be easy to cause drought, s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provided a large amount of surveys for this region to exploit waterpower resources. After generally demonstration,the project is proposed to use earth and rockfill dam as the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 the shore spillway as the water release structure. This thesis is mainly to give a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the concept and design requirements of earth and rockfill dam, and make a preliminary design for the water retaining structure and the water release structure. Key words: BiJia reservoir rockfill dam preliminary design

溢洪道设计实例

水位(mm ) 泄量 (m) 计算公式(假设 υ=2m/s ) 表 2(忽略行近水头 υ2/2g) 溢洪道设计实例 黑龙江农垦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1、进水渠 进水渠是将水流平顺引至溢流堰前。采用梯形断面,底坡为平坡,边坡采 用 1:1.5。为提高泄洪能力,渠内流速 υ<3.0m/s ,渠底宽度大于堰宽,渠底高 程是 360.52m 。 进水渠断面拟定尺寸,具体计算见表 1。 表 1 (m 3/s ) H (m) B Q =υA , A =(B+mh)h 设计 校核 363.62 364.81 540 800 3.1 4.29 82.4 86.7 A —过水断面积; B —渠底宽 度 由计算可以拟定引渠底宽 B =90 米(为了安全) 进水渠与控制堰之间设 20 米渐变段,采用圆弧连接,半径 R =20m ,引渠 长 L =150 米。 2、控制段 其作用是控制泄流能力。本工程是以灌溉为主的小型工程,采用无闸控制, 溢洪道轴线处地形较好,岩石坚硬,堰型选用无坎宽顶堰,断面为矩形。顶部 高程与正常蓄水位齐平,为 360.52m 。堰厚 δ 拟为 30 米(2.5H<δ<10H )。坎 宽由流量方程求得,具体计算见表 2。 3、泄槽 泄槽是渲泄过堰洪水的,槽底布置在基岩上,断面必须为挖方,且要工程 量最小,坡度不宜太陡。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泄槽分收缩段、泄槽一段和 泄槽二段布置。 据已建工程拟收缩段收缩角 θ=12°,首端底宽与控制堰同宽,b 1=65m,末 端底宽 b 2 拟为 40m ,断面取为矩形,则渐变段长 L 1 = b 1 - b 2 2tg θ = 58.81m ,取整则

河海大学毕业设计

目录 第一章调洪演算 (4) 1.1 洪水调节计算 (4) 1.1.1 绘制洪水过程线 (4) 1.1.2 洪水过程线的离散化 (5) 1.1.3 时段内水位的试算 (5) 1.1.4 方案最高水位和最大下泄流量的计算 (6) 1.1.5 调洪演算方案汇总 (6) 1.2 防浪墙顶高程计算 (7) 第二章防浪墙计算 (9) 2.1 防浪墙尺寸设计 (9) 2.2 防浪墙荷载分析 (9) 2.2.1 完建情况 (9) 2.2.2 校核洪水位情况 (13) 2.2.3 结果分析 (17) 2.3 防浪墙配筋计算 (17) 2.3.1 墙身配筋计算 (17) 2.3.2 底板配筋计算 (18) 2.4 抗滑稳定计算 (19) 2.4.1 完建工况 (19) 2.4.2 非常运用工况(校核洪水位情况) (19) 2.5 抗倾覆计算 (20) 第三章坝坡稳定计算 (20) 3.1 坝体边坡拟定 (20) 3.2 堆石坝坝坡稳定分析 (20) 3.2.1 计算公式 (20) 3.2.2 计算过程及结果 (22) 第四章复合土工膜强度及厚度校核 (23) 3.1 0.4mm厚土工膜 (23) 3.2 0.6mm厚土工膜 (24) 第五章坝坡面复合土工膜稳定计算 (25) 5.1混凝土护坡与复合土工膜间抗滑稳定计算 (25) 5.2复合土工膜与下垫层间的抗滑稳定计算 (25)

5.1 最大断面设计 (26) 5.2 趾板剖面的计算 (26) 第六章副坝设计 (28) 6.1 副坝顶宽验算 (28) 6.2 强度和稳定验算 (29) 6.2.1 正常蓄水位情况 (29) 6.2.2 校核洪水位情况 (31) 第七章施工组织设计 (33) 7.1 拦洪高程 (33) 7.1.1 隧洞断面型式、尺寸 (33) 7.1.2 隧洞泄流能力曲线 (33) 7.1.3 下泄流量与上游水位关系曲线 (34) 7.1.4 计算结果 (35) 7.2 堆石体工程量 (36) 7.2.1 计算公式及大坝分期 (36) 7.2.2 计算过程 (37) 7.2.3 计算结果 (39) 7.3 工程量计算 (39) 7.3.1 堆石坝各分区工程量 (39) 7.3.2 趾板工程量 (40) 7.3.3 混凝土面板工程量 (41) 7.3.4 副坝工程量 (41) 7.3.5 防浪墙工程量 (42) 7.4 堆石体施工机械选择及数量计算 (42) 7.4.1 机械选择 (42) 7.4.2 机械生产率及数量计算 (42) 7.5 混凝土工程机械数量计算 (45) 7.5.1 混凝土工程施工强度 (45) 7.5.2 混凝土工程机械选择 (46) 7.6 导流隧洞施工 (46) 7.6.1 基本资料 (46) 7.6.2 开挖方法选择 (46) 7.6.3 钻机爆破循环作业项目及机械设备的选择 (47) 7.6.4 开挖循环作业组织 (47)

土石坝毕业设计_说明

前言 1、设计任务书及原始资料是工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全面了解设计任务,熟悉该河流的一般自然地理条件,坝址附近的水文和气象特性,枢纽及水库的地形、地质条件,当地材料,对外交通及有关规划设计的基本数据,只有在熟悉基本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选择建筑物的类型,进行枢纽布置、建筑物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因此,应把必要的资料整理到说明书中。通过对资料的了解和分析,初步掌握原始资料中对设计和施工有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和关键问题,为以后设计工作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次设计内容及要求: (1)坝轴线选择。 (2)坝型选择。 (3)枢纽布置。 (4)挡水建筑物设计:包括土坝断面设计、平面布置、渗流计算、稳定计算、细部构造设计、基础处理等。 (5)泄水建筑物设计:溢洪道或导流洞设计(仅选其中一项),以水利计算为主。选取溢洪道设计。 (6)施工导流方案论证(选作内容)。仅作简单的阐述。 3、工程设计概要 ZH水库位于QH河干流上,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库容5.05×108m3。水库以灌溉发电为主,结合防洪,可引水灌溉农田71.2×104亩,远期可发展到10.4×105亩。灌区由一个引水流量45m3/s的总干渠和4条分干渠组成,在总干渠渠首及下游24km处分别修建枢纽电站和HZ电站,总装机容量31.45MW,年发电量1.129×108kw·h。水库防洪标准为百年设计,万年校核。

枢纽工程由挡水坝、溢洪道、导流泄洪洞、灌溉发电洞及枢纽电站组成。摘要:土坝设计渗流计算稳定计算细部结构

第一章基本数据 第一节工程概况及工程目的 本水库建成后具有灌溉、发电、防洪、解决工业用水和人畜吃水等多方面的效益,是一座综合利用的水库。水库近期可灌溉农田71.2×104亩,远期可发展到10.4×105亩。枢纽电站和HZ电站,总装机容量31.45MW,年发电量1.129×108kwh。除满足农业提水灌溉用电外,还剩余50%的电力供工农业用电。防洪方面,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990km2,占全流域面积的39%,对下流河道防洪、削减洪峰、减轻防汛负担也有一定的作用,可将下游10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6010m3/s 削减到3360m3/s,相当于17年一遇;可将50年一遇洪水流量6000m3/s削减到2890m3/s,相当于12年一遇。另外,每年还可供给城市及工业用水0.63×108m3。 由于市库区沿岸山峰重迭,村庄零散,耕地不多,故淹没损失较小。按库区移民高程770m统计,共需迁移人口3115人,淹没耕地12157亩,房屋1223间,窑洞1470孔。

小型水库溢洪道和放水设施除险加固设计

小型水库溢洪道和放水设施除险加固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小型水库溢洪道和放水设施的除险加固设计展开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工程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建筑物的加固设计作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水库溢洪道;放水设施;除险加固设计 引言 所谓的溢洪道,是用于宣泄规划库容所不能容纳的洪水,保证坝体安全的开敞式或带有胸墙进水口的溢流泄水建筑物,而放水设施,顾名思义,就是指水库中的排水建筑。这两者的正常运行对水库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重视水库溢洪道和放水设施的质量,并做好除险加固的设计工作,以为水库溢洪道和防水设施除险加固的施工提供帮助。 1 工程概况 某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3.84km2,坝址以上沟道长度2.38km,比降35.8‰,水库原设计总库容50万m3,有效库容40万m3,死库容10万m3,现已淤积18万m3,有效库容为32万m3。大坝原设计为均质土坝,坝高28m,坝顶长130m。正常水位100m,设计洪水位101.13m,校核洪水位102.11m,死水位88.5m,是一座以农田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林业等功能的Ⅴ等小(Ⅱ)型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70年,1975年建成并蓄水运行。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84km2,坝址以上沟道长度2.38km,比降35.8‰,水库坝址以上流域地形由两部分组成,。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根据水库淤积量及淤积年限计算,多年平均输沙模数达3480t/km2。水库位处的沟谷下切严重,切割深度50m~70m,沟道狭窄,呈“V”型沟,沟底宽10m~30m,斜坡坡度在25°~55°,坡体较稳定。 2 工程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水库监测资料分析、现场安全检查、工程质量监测及地质勘查等综合考量,水库主要建筑物存在以下问题: (1)坝体:坝体工程基本完整,但是迎水坡风浪冲刷淘空严重;背水坡杂草丛生,坡面不平整,左坝肩放水洞出口以下出现30m2塌坑一处。 (2)溢洪道:溢洪道建筑物损坏达70%,严重堵塞,行洪不畅。施工缝杂草丛生,底板大面积毁坏,而且溢洪道进口已成为右岸村民行走的道路,滑落泥土严重阻塞了溢洪道行洪的畅通。 (3)放水设施:卧管损毁达90%,且现在的卧管全为砖砌,严重影响了大坝蓄水。坝后灌溉渠道的衬砌已有部分毁坏及断裂,从放水洞出来的水经过很短的一段灌溉渠后直接从断开处下落至坝体背水面,影响坝体安全。 (4)管理设施及防汛设施:水库原管理房已被当地政府拆除。目前,仅有养殖户的两间简易房,无法满足水库管理需要。管理人员不足,资金困难,管理工作粗放,大坝观测工作没有开展。水库无管理站房和防汛设施,无照明线路,通信设备,抢修道路不畅。 (5)现仅有2m宽的上坝土路,未硬化,坡陡弯急,防汛抢险重型车辆无法到达坝顶,严重影响防汛抢险工作的开展。 3 主要建筑物加固设计 3.1 大坝加固设计 设计对迎水坡坡面进行干砌石砌护,厚度30cm,自上而下坡比为1:2.52、

溢洪道设计规范5166-2002(很全)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规局技[1997]7号文《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修订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通知》,对SDJ341-89《溢洪道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修订而成. 本规范保留了原《规范》的章节结构,共分为总则,溢洪道布置,水力设计,建筑物结构设计,地基及边坡处理设计,安全监测设计等六章,并有五个附录. 本规范对原《规范》主要作了如下修改: (1)明确本规范使用范围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岩基上的1,2,3级河岸式溢洪道,删去了原《规范》中"兼顾厂顶溢流,厂前挑流及泄洪隧洞出口的水力设计"的内容. (2)充实了关于侧槽溢洪道的内容,并增加了关于面流戽流消能布置的内容.对进水渠直线段长度,首末端底宽比,泄槽弯道半径等规定了具体数值. (3)水力设计方面,在实用堰堰顶负压,WES堰,宽顶堰泄流能力,侧槽内横向水面差,边墙脉动压力,挑流鼻坎流速,泄槽收缩段,弯道及消力池等计算中,增加了若干系数的取值规定,补充了若干计算公式,图表.在防空蚀设计中,综合国内外近期研究成果,给出了若干常见体型的初生空化数,供不具备进行减压箱试验时判别能否发生空蚀. (4)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一章中,混凝土的强度指标改用了强度等级体系;按照G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改写了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以及软弱夹层的抗剪断强度指标表;删去了堰(闸)基抗剪(纯摩)计算公式;在控制段荷载组合中,增加了完建和施工两种工况;增加了闸后段边墙的荷载组合表;增加了边墙抗倾及抗滑稳定的计算公式. (5)在地基及边坡处理一章中,增写了在确定建基面时不宜只通过开挖手段,还应考虑采取加固措施改善地基条件的内容.在边坡稳定分析中,采用了在传统基岩分类基础上,考虑岩层结构与边坡的几何关系的分类法,并将各类岩体可能失稳方式和常见处理措施一并列于附录D 中. (6)将观测设计更名为安全监测设计,且将巡视检查列入监测内容,将仪器监测分为必设和选设两类,不再沿用《原规范》中一般性,专门性观测的分类. 本规范的归口管理单位和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本规范修订的主编单位: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的主要起草人:李启业郭竟章夏毓常牟广丞倪世生 目次 1总则 2溢洪道布置 2.1一般规定 2.2进水渠 2.3控制段 2.4泄槽 2.5消能防冲设施 2.6出水渠 3水力设计 3.1一般规定 3.2进水渠 3.3控制段 3.4泄槽 3.5消能防冲 3.6出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