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方案简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
污染场地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方案
(简本)
二〇一八年十月
第一章总论
1.1 任务由来
本次场地土壤修复是针对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原有厂区范围内开展的,原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隶属于建湖县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位于建湖县夹荡港大桥东侧南华工业园区,主要从事的电镀加工,电镀中心(年加工各种电镀件300万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于2003年7月通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审批,2007年2月盐城市环境保护局受省环保厅委托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

2010年5月由国有企业建湖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出资收购其全部股权。

为了适应当前的环保要求,建湖县委、县政府要求在关闭建湖县所有小型电镀企业的前提下,建湖县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现已在建湖县经济开发区光明路另征地49.8亩成立江苏盐海电镀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2008.75万元新建年产63495吨电镀配件项目。

原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生产场所已于2017年3月17日停止生产。

通过现场踏勘和对当地相关人员访谈得知,该企业原址场地在生产期间可能存在含重金属废渣废液下渗进入土壤的情况,可能会对该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有一定的污染。

按照国家与地方相关要求:《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在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 号)》,《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拆迁和原址场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66号)》,《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 号)》,《关于规范工业企业场地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246 号)》,《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
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2)》等国家、地方有关法规要求,为确保彻底消除环境风险,保障该地块后期用地安全。

工业企业搬迁后场地在开发利用前需开展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了解退役后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情况,存在污染风险需要修复的土壤和地下水要进行修复并达到相应用地类型环境质量要求后方可利用。

建湖县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于2018 年 3 月委托我单位编制原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

根据2018年6月23日评审通过的《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地块场地土壤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场调报告》”)中确定的场地土壤、地下水、北侧水塘与东侧水塘水及底泥存在一定的污染,其中场地土壤主要污染物为pH、总铬及六价铬;地下水污染物主要为锌、镍及六价铬;北侧与东侧水塘水污染物主要为汞、镍、锌;底泥污染物为铅、铬、六价铬。

根据《场调报告》场地修复范围包括:场地土壤土方量57318 m3;场地地下水污染面积5504.5 m2,深度7m;北塘与东塘污染水量约2.6万m3;北塘与东塘河道底泥污染量约9000 m3。

我单位接到委托后,根据前期《场调报告》及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技术方案,提交建设单位,供环保部门审查批准。

1.2 场地土壤污染特征
1.2.1 场地土壤超风险筛选值情况
(1)本地块内第二阶段环境调查采样共设置45个土壤样品采集点,场地监测点位详见图2.4-1,在送检的163个调查场地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总铬在部分土壤样品中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其中土壤样品中超过总铬风险筛选值2500mg/kg的样品有2个分别出现在S15(镀铬车间)和S34(镀铬车间),超标倍数在0.34~0.46之间,最大超标0.46倍;超过六价铬风险筛选值5.7mg/kg的样品有18个,超标倍数在0.05~19.8之间,最大超标19.8倍;对于pH目前筛选值标准及风险评估导则规范未有规定,根据场调报告对pH值位于5.5~8.5之外的进行统计。

超标样品编号参见表2.4-1。

(2)pH值范围在3.4~8.5之间,综合采样分析结果土壤部分点位呈极重度酸化、重度酸化、中度酸化和轻度酸化,场地内土壤酸化区域集中在镀锌车间和污水处理区,结合现场勘查和车间布置情况,镀锌过程中镀件表面的废酸滴落在地面后下渗对土壤酸碱度产生较大影响。

(3)本场地超标的污染物最多的是六价铬;检出的超标污染物最多的点位为S15、S34;检出的超标污染物最深的点位为S18(镀铬车间),超标的污染物最深为10.5 m。

(4)根据超标污染物六价铬和酸化土壤pH数据统计,为了保证详细调查的准确与科学性,确定场地受污染程度和深度,增测超标点位下层土壤超标目标污染物。

初次增测污染因子为pH的深度土壤样品包括:S3-10m,S4-13 m,S5-7.5 m,S8-8.5 m,S15-6 m,S25-6 m,S32-6 m,S35-6 m,S45-8 m,S46-8 m,S59-5 m;污染因子为六价铬的深度土壤样品包括:S18-11m,S18-12 m。

通过其浓度的分析,增测S3、S4、S8、S15、S32、S35深度土壤pH为中性,S18深度土壤中检出的污染物六价铬均未有超过引用的标准,增测样品S5-7.5m、S25-6m pH检测结果仍中度酸化,进一步增测S5-10m
和S25-9m土壤样品直至增测点位土壤pH为中性,深层增测调查检出情况见表2.4-3,深层增测土壤酸化、碱化分级情况见表1.2-1。

表1.2-1 土壤酸碱化程度情况
注: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征求意见稿)中酸化、碱化分级标准对pH
值位于5.5~8.5之外的进行统计)。

表1.2-2 土壤污染物超标点位情况表
由表1.2-2可知,超标污染物中铬的超标倍数在0.34~0.46之间,六价铬的超标倍数在0.05~19.8之间。

表1.2-3 深层增测点位调查检出情况统计
表1.2-4 深层增测土壤酸化、碱化分级情况
从表 1.2-4中可以看出,通过对深度土壤的检测六价铬污染物浓度分析,深度土壤中检出的污染物均未有超过引用标准。

1.2.2 土壤对照点检出情况汇总
在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东侧和北侧场地外500米各取一处清洁土壤,采样深度为0.5m,通过华测检测结果分析,检出的污染物有重金属(砷、铜、镍、锌、镉、铅、铬、汞)及总石油烃,检出结果均小于评价标准。

土壤对照点具体检出情况见表1.2-5。

表1.2-5 土壤对照点检出物浓度汇总表
1.2.3 0.5m以内土壤的建议修复范围和工程量
地下0.5m以内的土壤修复范围如表1.2-6所示,主要分为总铬与六价铬修复区域、pH修复区域及pH、六价铬、总铬复合修复区域共3个修复区域。

通过CAD图的测量,3个修复区域的面积分别为2497 m2、5016 m2、2271 m2,合计5242 m2;污染深度为0.5m修复土方量分别为1249 m3、2508
m 3、1136 m 3,合计2621 m 3。

表1.2-6 0~0.5m 修复土方量估算
pH 0~0.5m
六价铬0~0.5m
总铬0~0.5 m
0~0.5 m 层(超标因子叠加)
图1.2-1 0~0.5m 土壤修复范围分布图
1.2.4 0.5~1.0m 土壤的建议修复范围和工程量
地下0.5~1.0m 以内的土壤修复范围如表2.4-7和图2.4-2所示,主要为
六价铬修复区域和pH 修复区域共2个修复区域。

通过CAD 图的测量,2个修复区域的面积分别为652 m 2、6502 m 2,合计7154 m 2;污染深度为0.5m 修复土方量分别为326 m 3、3251 m 3,合计3577 m 3。

表1.2-7 0.5~1.0m 修复土方量估算
pH 0.5~1.0m
六价铬0.5~1.0m
图1.2-2 0.5~1.0m 土壤修复范围分布图
1.2.5 1.0~3.0m 土壤的建议修复范围和工程量
地下1.0~3.0m 以内的土壤修复范围如表1.2-8和图1.2-3所示,主要分为六价铬修复区域、pH 修复区域和pH 、六价铬复合修复区域共3个修复区域。

通过CAD 图的测量,3个修复区域的面积分别为1006 m 2、6573 m 2、311 m 2,合计7268 m 2;污染深度为2.0m
修复土方量分别为3112 m 3、13146 m 3、622 m 3,合计14636 m 3。

表1.2-8 1.0~3.0m 修复土方量估算
pH 1.0~3.0m 六价铬1.0~3.0m
1.0~3.0m(超标因子叠加)
图1.2-3 1.0~3.0m土壤修复范围分布图
2.4.6
3.0~6.0m土壤的建议修复范围和工程量
地下3.0~6.0m以内的土壤修复范围如表2.4-9和图2.4-4所示,主要分为六价铬修复区域、pH修复区域和pH、六价铬复合修复区域共3个修复区域。

通过CAD图的测量,3个修复区域的面积分别为1340 m2、4777 m2、506 m2,合计5611 m2;污染深度为3.0m修复土方量分别为4020 m3、14331 m3、1518 m3,合计16833 m3。

表1.2-9 3.0~6.0m修复土方量估算
pH 3.0~6.0m 六价铬3.0~6.0m
3.0~6.0m(超标因子叠加)
图1.2-4 3.0~6.0m土壤修复范围分布图
1.2.7 6.0~7.5m土壤的建议修复范围和工程量
地下6.0~7.5m以内的土壤修复范围如表2.4-10和图2.4-5所示,主要分为六价铬修复区域和pH修复区域共2个修复区域。

通过CAD图的测量,2个修复区域的面积分别为1001 m2、2345 m2,合计3346 m2;污染深度为
1.5m修复土方量分别为1502 m3、3517 m3,合计5019 m3。

表1.2-10 6.0~7.5m修复土方量估算
pH 6.5~7.0m 六价铬6.0~7.5m
图1.2-5 6.0~7.5m土壤修复范围分布图
1.2.8 7.5~9.0m土壤的建议修复范围和工程量
地下7.5~9.0m以内的土壤修复范围如表1.2-11和图1.2-6所示,主要分为六价铬修复区域和pH修复区域共2个修复区域。

通过CAD图的测量,2个修复区域的面积分别为1001 m2、1692 m2,合计2693 m2;污染深度为1.5m修复土方量分别为1502 m3、2538 m3,合计4040 m3。


1.2-11 7.5~9.0m修复土方量估算
pH 7.5~9.0m 六价铬7.5~9.0m
图1.2-6 7.5~9.0m土壤修复范围分布图
1.2.9 9.0~10.5m土壤的建议修复范围和工程量
场地土壤超标最深深度为10.5m,地下9.0~10.5m以内的土壤修复范围如表1.2-12和图1.2-7所示,主要分为六价铬修复区域和pH修复区域共2个修复区域。

通过CAD图的测量,2个修复区域的面积分别为1001 m2、1692 m2,合计2693 m2;污染深度为1.5m修复土方量分别为1502 m3、2538 m3,合计4040 m3。

表1.2-12 9.0~10.5m修复土方量估算
pH 9.0~10.5m 六价铬9.0~10.5m
图1.2-7 9.0~10.5m土壤修复范围分布图
1.2.10 场地土壤的建议修复与管控范围和工程量
目标场地的待修复与管控土壤面积为7268 m2,修复与管控土方量为57318 m3,其中酸化污染土壤修复与管控量为41829 m3,六价铬与总铬污染土壤修复与管控量为15489 m3。

1.3 场地地下水污染特征
1.3.1 场地地下水超过风险筛选值情况
在场地所采集的8个地下水样品中,地下水监测点位详见图1.3-1,污染范围见图1.3-2。

重金属锌、镍和六价铬出现不同程度的超过风险筛选值,具体超过风险筛选值情况见表1.3-1。

表1.3-1 污染物超过风险筛选值的地下水样品汇总表(单位:mg/L)
由表1.3-1可知,超标的3种污染物超标倍数:锌的超标倍数范围为0.76~3,镍的超标倍数范围为0.45~0.67,六价铬的超标倍数范围为7.72~104。

由表1.3-1可知,本场地监测井检出的污染物最多的是总铬;检出的超标污染物最多的点位为GW2,超标污染物为3种。

1.3.2 地下水建议修复与管控范围和工程量
在场地所采集的8个地下水样中,重金属锌、铬、镍、六价铬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风险筛选值,由表2.5-1可知,超标的4种污染物超标倍数:锌的超标倍数在0.76~3之间,镍的超标倍数为0.45~0.67倍之间,六价铬的超标倍数为7.72~104之间。

由表1.3-1可知,本场地监测井检出的污染物最多的是总铬;检出的超标污染物最多的点位为GW2,超标污染物为3种。

根据场调,地下水污染面积为5504.5 m2,污染深度为地下水监测井筛管深度7m。

GW3
GW4
GW2
GW5
GW1
图1.3-1 本场地地下水流向图
图1.3-2 地下水污染范围图
1.4 地表水污染特征
场地北侧和东侧紧邻水塘地表水中检出的污染物有5种:重金属5种(铅、铬、汞、镍、锌)。

地表水监测点位见图1.4-1。

由表1.4-1可知,周边地表水中汞、镍、锌3种重金属超过筛选值,其中汞的超标倍数为0.3~1.3之间,镍的超标倍数在2.1~2.2之间,锌的超标倍数在1.10~1.55之间。

表1.4-1 地表水污染物超标点位情况表
GW1
GW2
GW5
GW4
GW3
GW7
1.5 底泥污染特征
由表2.7-1可知,本项目场地北侧和东侧紧邻水塘底泥中有3种污染物的含量高于所引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为铅、铬和六价铬。

河道底泥监测点位与地表水监测点位相同,详见图1.5-1。

表1.5-1 河道底泥污染物超标点位情况表
其中铅的超标倍数在0.2~8.22之间,总铬的超标倍数在2.68~15.4之间,六价铬超标倍数在18~50.8之间。

底泥样品中检出的污染物超标最严重的是六价铬。

对于pH,目前筛选值标准及风险评估导则规范未有规定,本方案对pH值位于5.5~8.5之外的进行统计(《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征求意见稿中酸化、碱化分级标准),综合采样分析结果底泥部分点位呈
轻度酸化,土壤酸碱化程度情况见表1.5-2。

表1.5-2 土壤酸碱化程度情况
1.6 场地污染风险
根据规划,目标场地未来将作为绿化用地使用。

基于场地未来作为非敏感用地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场地土壤六价铬最高致癌风险值为1.86E-04高于我国设定致癌风险值可接受水平为10-6,存在人体健康风险;而其他超过风险筛选值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和非致癌危害商值小于上述水平。

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场地地下水无对人体具有致癌风险的污染物。

由于目标场地及周边没有饮用浅层地下水的现象,且场地周围的水体功能规划均不属于饮用水源功能水体,因此不存在饮用地下水的暴露途径。

关注污染物不会对场地的未来使用产生风险。

第二章场地修复与管控模式
2.1 场地修复与管控总体思路
2.1.1 场地未来规划
根据建湖县政府规划,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污染场地未来将作为绿化用地使用。

2.1.2 场地修复与管控策略
总体思路是先确定场地的修复目标和修复范围,进而选择采用绿色、可持续和资源化的修复方法,综合平衡考虑修复时间、修复成本、场地利用的等因素,尽量降低修复成本;选用的修复方法要确保在修复过程中将二次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不对环境和周围民众产生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

(一)场地修复策略
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等相关文件规定,污染地块的环境管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风险控制的策略主要为:污染源处理技术。

根据场地的未来规划、污染物的风险特征、工程的可实施性,建议的修复策略:土壤铬(Ⅵ)污染采用源处理-污染土壤修复。

土壤铬(Ⅵ):土壤中的铬(Ⅵ)的风险为通过表层土的典型途径暴露至人体,包括径口摄入和吸入地表飘尘两个途径。

对于目标场地,由于要拆迁重建,其污染土壤可能被挖出称为表层土壤暴露至人体,具有风险的不可控性,需要进行污染源治理。

场地修复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应与场地未来的用地发展规划、开发方式、时间进度相结合。

应与场地相关利益方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确认场地未来的用地发展规划、场地开发方式、时间进度、是否充分允许原位修复、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或处置方式等。

(2)应充分考虑场地修复过程中土壤和地下水的整体协调性,并综合考虑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要求,以及修复技术的可行性、成本、周期、民众可接受程度等因素。

(3)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可作为评估采取不同修复策略是否可以达到修复目标的评估工具。

(4)应选择绿色的、可持续的修复策略,使修复行为的净环境效益最大化。

(5)针对污染源处理技术、工程控制技术、制度控制技术中的某一修复模式,提出该修复模式下各个修复单元内各类介质的具体修复指标或工程控制指标。

(一)场地管控策略
场地管控采用阻隔技术。

阻隔技术是指采用阻隔、堵截覆盖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迁移或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使污染介质与周围环境隔离,避免污染物与人体接触和随降水或地下水迁移进而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降低和消除地块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的技术。

阻隔为施工于污染介质周围的地下沟渠、地墙或地膜所组成的垂直阻隔系统,有时也与地面生态覆盖系统结合。

阻隔系统主要有几方面功能:(1)阻断污染土壤与受体的直接接触;(2)阻止受污染地下水迁移扩散;(3)阻断污染土壤或污染地下水挥发出的气体扩散。

2.2 场地修复与管控范围及措施
本次场地修复与管控范围为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用地红线范围,主要包括污染场地土壤、受污染的地下水、受污染的东侧水塘、北侧水塘地表水与底泥。

根据《场调报告》场地修复与管控范围见下表。

表2.2-1 场地修复与管控工程表
目标场地的待修复与管控土壤面积为7268 m2,修复土方量为6198 m3,其中酸化污染土壤修复量为41829 m3,六价铬与总铬污染土壤修复量为15489 m3;管控土方量为51120m3。

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场地地下水污染面积为5504.5 m2,污染深度为地下水监测井筛管深度7m。

东塘与北塘地表水污染修复区域为:北塘100×30 m,东塘120×30 m;治理面积:北塘3000 m2,东塘3600 m2;常水位水深:4~5 m,总水量约2.6 万m3。

北塘与东塘河道底泥污染区域为北塘100×30 m,东塘120×30 m;治理面积:北塘3000 m2,东塘3600 m2;底泥污染厚度约:1~1.5 m,总泥量约9000 m3。

2.2.1 污染土壤修复与管控方案
土壤污染深度达10.5 m,拟将污染地面至污染深度1.0 m处的土壤挖出采用异位化学还原与加碱中和技术修复,修复后的土壤作为路基或回填。

污染深度1.0 m至10.5 m范围的土壤采用原位阻隔覆盖技
术,原位阻隔覆盖系统主要由土壤阻隔系统、土壤覆盖系统、监测系统组成。

土壤阻隔系统主要由HDPE膜、泥浆墙等防渗阻隔材料组成,通过在污染区域四周建设阻隔层,将污染区域限制在某一特定区域;土壤覆盖系统由新鲜土壤结合绿化构成,并辅以雨水排水沟利于雨水及时排出;监测系统主要是由阻隔区域上下游的监测井构成。

2.2.2 地下水管控方案
根据同类型场地修复方案,场地地下水无对人体具有致癌风险的污染物采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阻隔技术,阻止受污染地下水迁移扩散。

地下水止水帷幕的设计沿场区边界四周,总长度约为450 m,深度为0~7 m。

2.2.3 地表水修复方案
采用粘土+重金属沉淀剂或捕集剂的吸附沉淀技术,使地表水中的重金属被吸附后沉降至底泥中,水样检测合格后,上层澄清地表水直接外排至西塘河,下层较浑浊水体引流至沉淀池,再次沉降净化后,固液分开处理,净水可随主体地表水治理工程直接外排至西塘河,固体废物与主体工程产生的吸附沉淀物一同处置,最终实现水质稳定达标排放。

2.2.4 底泥修复方案
北塘、东塘底泥污染物为重金属,与场地0~1.0 m的污染土壤一并处置。

底泥挖出经脱水加入药剂混合搅拌,至少7天土方养护经检测达标后回填。

2.3 场地土壤、河道底泥与地下水修复目标值
根据《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目录》的建议,当采用降低重金属活性的修复方式时,采用检测浸出浓度(HJ299-2007)作为修复目标值。

当采用降低重金属总量的修复方式时采用重金属总浓度作为修复目
标值。

我国对于固体浸出浓度的环境标准主要包括《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299-20007)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为保护地下水,采用目标场地地下水质量目标的水质标准作为修复标准。

目标场地地下水质量目标为Ⅳ类,因此Ⅳ类水水质标准作为修复目标。

表2.3-1 铬(Ⅵ)与总铬的修复目标值-浸出浓度(mg/L)
由于地下水中总铬无标准,拟采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中的总铬浓度1.5 mg/L作为土壤中总铬的修复目标值。

2.4 地表水修复目标值
根据南京泽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的《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东侧与北侧水塘地表水污染治理技术方案》,锌、汞的修复目标值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标准》( GB 3838-2002)三类标准;镍的修复目标值为《电镀污水排放标准》( GB 21900-2008)。

地表水各污染物修复目标值见下表。

表2.4-1 地表水汞、锌、镍的修复目标值(mg/L)
第三章东侧与北侧水塘地表水污染治理技术方案
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东侧与北侧水塘地表水污染的治理由业主委托南京泽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2018年7月23日《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东侧与北侧水塘地表水污染治理技术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南京泽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的《盐城双马化学有限公司东侧与北侧水塘地表水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及专家评审意见详见附件二与附件三。

以下为报告部分内容:针对东侧与北侧水塘不同的水质条件,设置药剂和黏土的配比。

先将黏土和沉淀剂或捕集剂分别用水混合制成泥浆或悬液,通过水泵依次注入水体,可先注入泥浆,迅速搅拌,继而注入沉淀剂悬液,继续搅拌30min,等待药剂和黏土慢慢沉降,在沉降过程仍然继续产生吸附作用,边沉降边吸附,一般需要1h左右可吸附完全。

为保证整个水体黏土和沉淀剂或捕集剂混合均匀,可分段分批次注入,直到混合均匀一致。

沉降24h后,待水体澄清后,分层次取水样进行自检和第三方检测,达到电镀厂排放标准后,表层地表水外排至西塘河。

实际施工前进行再次实验室试验和场地中试结果以及水质变化情况可适量增减黏土和药剂。

第四章场地修复方案设计
4.1 土壤修复技术路线
4.1.1 异位固化稳定化
异位固化/稳定化是将土壤挖出后,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固化剂/稳定化剂,经充分混合,使其与污染介质、污染物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将污染土壤固封为结构完整的具有低渗透性的固化体,或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形态,降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扩散。

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由土壤预处理系统、固化/稳定剂添加系统、土壤与固化/稳定剂混合搅拌系统组成。

其中,土壤预处理系统具体包括土壤水分调节系统、土壤杂质筛分系统、土壤破碎系统。

主要设备包括土壤挖掘系统(如挖掘机等)、土壤水分调节系统(如输送泵、喷雾器、脱水机等)、土壤筛分破碎设备(如振动筛、筛分破碎斗、破碎机、土壤破碎斗、旋耕机等)、土壤与固化/稳定剂混合搅拌设备(双轴搅拌机、单轴螺旋搅拌机、链锤式搅拌机、切割锤击混合式搅拌机等)。

主要实施过程为:(1)根据场地污染空间分布信息测量放线后开始土壤挖掘;(2)挖掘出的土壤根据情况进行土壤预处理(水分调节、土壤杂质筛分、土壤破碎等);(3)固化/稳定剂添加;(4)土壤与固化/稳定剂混合搅拌、养护;(5)固化/稳定体的监测与处置、验收。

其中(2)、(3)、(4)也可以在一体式混合搅拌设备中同时完成。

异位固化稳定化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8.1-2 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路线
4.1.2 土壤修复技术工艺参数
(1)污染物组成:土壤为pH、总铬、六价铬的污染,土壤中的总铬量最高为3640 mg/kg,超过筛选值2500mg/kg0.46倍;六价铬量最高为101 mg/kg,超过筛选值5.7 mg/kg18.8倍;pH最低为4.2,为中度酸化。

小试试验获得的最高浸出六价铬浓度为0.092 mg/L,是修复目标值的0.92倍;最高浸出总铬浓度为4.79 mg/L,是修复目标值的3.2倍。

(2)污染介质组成及其浓度特征:污染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粉质黏土。

(3)污染物位置分布:污染物的分布为地表至1.0m,修复总土方量为6198 m3。

(4)根据双马公司现场土壤污染状况,土壤污染深度达10.5米,拟将污染地面至污染深度1.0m处的土壤挖出采用异位化学还原与加碱中和技术修复,修复后的土壤作为路基或回填。

污染深度1.0 m至10.5 m范围的土壤采用原位阻隔覆盖技术,原位阻隔覆盖系统主要由土壤阻隔系统、土壤覆盖系统、监测系统组成。

土壤阻隔系统主要由HDPE膜、泥浆墙等防渗阻隔材料组成,通过在污染区域四周建设阻隔层,将污染区域限制在某一特定区域;土壤覆盖系统由新鲜土壤结合绿化构成,并辅以雨水排水沟利于雨水及时排出;监测系统主要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