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儒家学派的历史
(一)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一一前四百七十九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
(二)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
(三)汉代初期,道家的“黄老之学”占统治地位,到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
(四)到明清之际,一些民主志士对儒学进行了批判。
二、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5]。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
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 子。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 他倡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 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 的创新思维,造成了
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 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 格特点。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 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 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 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关于孔子的一些小故事
1. 孔子拜小孩子为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 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 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
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 几岁了? ”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 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2.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 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 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
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 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 ”孔子答
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 地出了屋门。母亲忙说: 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 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 不是啊,
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 ”母亲问 格; 为挡住了他们 ”孩子指着地上 您说,应该是 你叫什么名字,
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三、孟子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孟子简介
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小国邹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齐名,世称“孔孟”。他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兴起的时代:当时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之间战乱不断,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二)孟子的思想主张
仁政学说(思想核心)
重民思想
人性本善
倡导“养浩然正气”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