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作者:陈淡浓杨爱芳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9年第06期
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师生都很重视这一内容的复习。许多教师立足复习用书,借助网络资料。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资料都拿来讲了,学生也练了,但在实际高考中,诗歌鉴赏题还是所有试题中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
如何引领学生走出这一困境。取得共同的进步呢?诗歌鉴赏的复习首先要“入乎其内”,然后还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源于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虽然当初说的是作家观察和体验人生的方法,但也是可以借鉴过来作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入乎其内:指导学生如何解读诗歌
解读诗歌是诗歌鉴赏的前提,而如何解读一首诗歌恰恰是学生最需要教师指导的。要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读诗五看”的习惯,即“看标题,看作家,看朝代,看注解,看意象”。
“看标题”可以明确该诗的大致内容,标题当中有时会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比如:标题中出现了“送”、“别”等字眼的就是送别诗,标题单以“梅”、“菊”或“咏+物”的就是咏物诗。看高适的《塞上听吹笛》的标题,就可以肯定与边塞生活有关。
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其创作与作者的人生阅历、思想行为及其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鉴赏观点。“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其友也”。意思是说,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身世、阅历、思想感情的不同,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以及审美理想也就不同。所以,要读懂诗歌,就要看作者,看朝代。看提供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的注解。
比如解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都认为是爱情诗。接着给学生提供了下面几则解说:(1)李商隐十九岁时以文出仕。二十五岁中进士,但一直到死,也不过短时间做过校书郎、县尉等之类的小官,长期沉沦幕府,寄人篱下。(2)“东风无力,上元明主也;百花残,已将老至也;落句其屈子《远游》之思乎”(何焯《李义山诗集集注》)。(3)李商隐生活在大唐帝国江河日下、日薄西山的时代。但仍怀有“欲回天地”,拯危济世的宏伟理想。在这种情景中重读《无题》,学生自然明白了《无题》其实是诗人的感怀之作。’诗中的“春蚕到死”比喻目的不能达到死不甘心。“蓬山此去无多路”一句,则指自己身居离
翰林院不远。希望令狐陶提携举荐。虽他很难相见。但缠绵之情。到死方了。纵观全诗,李商隐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委婉地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忧郁感伤的种种复杂心情。
“入乎其内”地解读诗歌,除了借助上述这些显性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诗歌中描写、叙述的对象往往浸染了作者的感情,达到了“意”与“象”的完美结合。这种“意”“象”结合的“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通过它,我们就能顺利地进入诗境,明晰诗情了。比如2008年上海卷中王安石的《壬辰寒食》一诗:“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我们只要抓住诗人笔下“客思”、“寒食泪”、“雪争出”的“巾发”、“朱早凋”的“镜颜”、“轩冕乐”和“老渔樵“等意象,再联系诗人的生平,就不难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客居之愁、寒食之哀,还有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归隐的愿望。
二、入乎其内:和学生一起研究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权威性最高,指导性最佳,命题最严密。高考真题在考查方式、考点覆盖、难易程度、答案设置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能力考查的要求,因此。高考真题对高考备考复习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
对高考真题的研究往往都是教师的事情,诗歌复习只是将教师的理解有序呈现给学生并指导学生理解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和学生一起研究高考诗歌真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自觉地探究诗、词、曲的解读方法。分析问题设置的角度,训练学生读题的能力,归纳答题类型、答题模式,提升答题的规范性。
“入乎其内”地研究诗歌高考真题,要有目的、有计划,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
复习前的准备:印发精心挑选的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第一阶段探究的话题是“如何读懂诗歌”,这是诗歌鉴赏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重点积累常见的意象。
第二阶段探究的话题是“命题者设置问题的角度有哪些”,这是诗歌鉴赏的重难点。“问题设置角度”指的是命题人是针对诗歌的哪一方面提出问题的。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问题设置角度”这一术语,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再结合第一阶段的阅读积累,学生就比较容易探讨出“从关键词句处质疑、从诗词意境上质疑、从表达技巧处质疑、从思想感情处质疑、从风格流派质
疑、从分析形象处质疑、从构思结构上质疑、从语言艺术处质疑、从运用典故上质疑”这些设置角度。
这一阶段学生重点积累常见的意境、典故、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构思结构方面的鉴赏术语。由于这些内容很多、很复杂,要求教师辨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术语,像“衬托一对比”、“象征一比喻”、“言志一抒怀”等。
第三阶段探究的话题是“比较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归纳问题类型与答题模式”。这是诗歌鉴赏规范答题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比较,就是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书面表达上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就能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归纳问题类型与答题模式,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答案表达。比如从重要词语和语言艺术角度设疑的问题有一些与炼字有关,问题呈现的形式一般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这类炼字型的答案常常分三步走:(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1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由此得出了相应的答题模式:词义阐释+景象描述+分析用法+表达情感+表达效果。
第四阶段要求教师将共同探究的成果形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分类整理诗歌鉴赏必备的术语,并进行补充、消化、积累。
实践证明,这种为学而教的复习策略,让学生享受到了平等交流的快乐、共同探讨的充实、学有所得的满足。
三、出乎其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做一回命题人
学生扮演命题人,是诗歌复习方式的一次突破。平时许多教师总抱怨学生读题不仔细,审题不认真,写答案条理不清,一句话?就是不会推测命题人的意图。而要让学生学会推测命题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来命题,在命题的生活体验中将诗歌复习的效果做到最优化、最大化。
此前的真题研究,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鉴赏知识,为独立命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学生毕竟是初次命题。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跳起来”摘取成功的果实,享受收获的快乐。具体操作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第一阶段。教师指定学过的一首诗词,要求学生先确定命题的角度,然后模仿真题里的提问方式拟出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提供参考答案。第二阶段,教师提供课外的诗歌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命题。第三阶段。让学生自选诗歌,自行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