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将初中文言文教得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如何将初中文言文教得更好
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工具。文言文积淀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蕴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学习一定量的文言文,能从中华民族文学典籍的瑰宝中汲取营养,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和培养语感。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老师特别注重文言文的字词教学,文句翻译。老师上课也是“一讲到底”,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在学生的印象中,学习文言文就是读、背、译。其实不然,在文言文学习中,如果能教会学生懂得欣赏,这文化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如何教学文言文呢?我从几年的教学尝试中,总结出如下三点,权当抛砖引玉:
一、在朗读中求要义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基本上是语文老师经常使用的方法。现代文的朗读,老师们容易把握,对于文言文的朗读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是老师的范读(当然可以用名家的录音最好),先是读准文言文中的“音”,如《岳阳楼记》中的“浩浩汤汤”中“汤”,《童趣》中的“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句中的“呀”,《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马
说》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句中的“食”等等。其次是读出文言文中的“情”,高兴、悲伤、激情澎湃、缠绵悱恻等情感要读出来,学生能从情感体味中悟出语句的大意来。再者是读清楚文中的断句,有时可以故意让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久一点,长句可以读得慢一点,从容一点,如《马说》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醉翁亭记》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让学生能从断句中体会出句子的大意来。最后是让学生通读课文的注释后,再反复朗读,这样学生就有了初步欣赏的基础了,朗读中存在不理解的字词和文句问题,学生心中也有了“底”了。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答疑问
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原来的重传授、重结果、重老师“教”、重统一规格教育转变为重发展、重过程、重学生“学”、重差异性教育。一句话,现在老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借助资料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已经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果我们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课本注释,是可以解决文言文中的基本问题的。如果还是存在问题,可以让学生将问题带给学习小组,然后在小组内探讨,在小组内消化掉。如果小组内还不能消化,可以让小组长
板书在黑板上,让其他组帮助解决消化。教师只是在学生中查看,维持学习秩序,掌握各小组的学习进展。对于有争执的问题,老师才可以出面评判,或者进行补充。
我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就遇到学生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句的理解只知整句全意,“斗折”中的“斗”、“蛇形”中的“蛇”,不能理解文言文中词类的活用现象,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已经学过的“犬坐于前”。学生讨论后,很快就知道了“斗”和“蛇”跟“犬”的用法是一样的,再一次理解了名词作状语的特殊用法,欣赏力增加了,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这样教学,最大的好处,不单是教师轻松了,学生也有了归属感与主人意识。学生在学习中不管是不是学会了,在小组中都被自己的组员关注了,没有学会的,组员都能相互帮助、相互指导学习,直到学会为止。在合作探究中,学生是学习主人。在学习中,学生能感受到快乐,不再是以前只是老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学生只顾着在座位上拼命地“记”。新的课堂模式,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不能不说是进步了。
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引导学生学习,就少不了老师提问。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探究,这也是教学文言文方法之一。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老师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字词之后,将文言文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再进行
小组讨论,之后,老师再检查询问,作点拨总结。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文言文的主题、思想等重要内容。
如我在教学《寓言两则》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一、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见解相同,却出现一个是“智子”、一个“疑邻”的结果?二、塞翁的祸福变化是怎样的?三、“塞翁失马”是一个成语,其实揭示课文主旨应该还有一句,你们知道吗?学生通过讨论,尤其是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答案后,异常兴奋,争着抢着回答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解答,学生基本掌握了古代典籍中蕴藏着的哲理,也了解到了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瑰宝、思想瑰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不是要灌输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虽然老师的教学时间在学生的成长中,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但如果在这段微不足道的时间中,老师教会学生“授人以渔”的方法,学生一生受益,这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