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摘要】有效地管理知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新的能力。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获取信息;通过各学科的整合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引领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实验,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数学的本质;通过解题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解读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对社会实践做出自己的决策,同时切身感受数学的实践性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关键词】信息;获取;整合;解题教学
由于信息社会不断发展,增加了接触数据的可能性,教育应使每个人都能利用种种信息,搜集、选择、整理、管理和使用这些信息。(摘自《学习——内在的财富》)。
哈佛学者托尼·瓦格纳列出了一个在当今信息时代成功所需的“七大生存技能”,其中一项技能是信息的获取与分析。
挑战还不仅仅来自信息的海量,还来自信息的飞速变化。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哈佛大学的校长尼尔·鲁登斯坦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类一半的知识寿命只有10年,数学和科学知识寿命只有两三年。
有效地管理知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新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个能力状况将决定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这就要求
学生具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具有把生活素材即生活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引进教学,同学生一起加工、处理信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教学开放,引导学生自觉地、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获取信息
信息获取能力指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有目的地发现信息、收集信息,能亲自动手调查、了解所需信息。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找水源”。现今社会,无论是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报刊、电影,还是互动的网络,甚至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源”。教师在落实课堂的同时,要把触角伸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接触这些“水源”,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
引导每个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选择、整理、管理和使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数学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自发探究的过程。在日常数学学习中,学生总是对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和实际应用发生兴趣,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数学问题的实例,教师要从这些实例出发,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数学探究课题,重视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述(包括作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数列学习前,笔者要求学生用3周的时间搜集家庭中日常生活事例,观察分析相关数学信息,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将小组的研究结论写成研究报告、小论文或网页等。3周
后,同学们在成果交流会上,交流了《按揭贷款购房研究》《家庭理财研究》等研究成果。同学们说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里提到的布置研究性作业,就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其优势是:教师给定范围,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完成时空跨度大,可以寻求合作伙伴,有创造性,与生活紧密结合,加速了个体的社会化,通过交流,获取他人的信息,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并能利用信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加强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利用计算机模拟数学实验,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数学的本质
计算机模拟数学实验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人们就是用计算机验证了“费马大定理”当n小于125000时正确。“四色问题”分1482种情况,也是利用了两台不同的计算机,用了1200个小时,做了100亿次判断来解决的。
例如在“概率与统计”部分,计算机模拟给学生提供了相对的大样本试验,迅速产生数据,也容易对数据做出修改。这样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分析数据,而不至于在繁琐的数字运算中,舍本逐木,忽略了问题中所蕴含的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的思维背景,使静态的数学结构表现为时空的动态过程,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数学
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数学的本质。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同时要创设一些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借助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科融合,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从现实例子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而现实问题往往不可能只是纯粹的数学问题,它必然要涉及物理、化学甚至社会、人文等多个方面。与以往相比,新课标教科书中应用问题在数量上翻番,这种量的增长带动背景知识“面”的扩大,可以说从社会生活到物理化学等学科,基本上都有涉及。例如函数引例中的恩格系数、指数函数概念“碳衰减引例中的半衰期”、对数问题中溶液的PH值等。学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针对学生的情况,教师可要求学生预习时查找一些资料,或教师预先或事后提供一些阅读材料等,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在有限的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不同的学生的需求。
数学名家徐利治先生在讲极限的时候,却总是要引用“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让大家体会一个变量趋近于O的动态意境,煞是传神。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从现实的生活信息中引出数学,并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从丰富的学科知识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发展学生综合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四、创设情境,在解题中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当我们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进行选择是危险的。罗丹说:“什么是雕刻,就是把木板上没用的部分去掉。”信息分析、加工能力指在众多的信息中,经过分析、过滤,最终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解读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对社会实践做出自己的决策,同时切身感受数学的实践性魅力。
近几年的高考,专家们精心设计了一批有特色,有味道、有思想的新颖别致的数学应用题,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1.(2009年广东卷)广州2010年亚运会火炬传递在A,B,C,D,E五个城市之间进行,各城市之间的距离(单位:百公里)见右表。若以A为起点,E为终点,每个城市经过且只经过一次,那么火炬传递的最短路线距离是
src="/ebook2/ebooks/42-306/42-306-1107/sshot-208.jpg" />
2.(2007年上海卷)近年来,太阳能技术运用的步伐日益加快。2002年全球太阳电池的年生产量达到670兆瓦,年生产量的增长率为34%。以后四年中,年生产量的增长率逐年递增2%(如,2003年的年生产量的增长率为36%)。
(1)求2006年全球太阳电池的年生产量(结果精确到0.1兆瓦);
(2)目前太阳电池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安装量远小于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