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偏好的理论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论坛

MAR KET FORUM

企业发展

2009年第04期(总第61期)

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偏好的理论浅析

廖福英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文章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角度出发,应用现代融资理论分

析了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债务融资谝好的原因,并提出了近期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建议【中图分类】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77(2009)04-0032-02【收稿日期】2009-03-10

【作者简介】廖福英(1972-),女,壮族,广西宾阳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论。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融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变得更为紧迫。文章力图探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规律,寻求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世界银行中小企业部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如下:微型企业就业人数不超过10人,总资产不超过1万美元,年度总销售收入不超过10万美元;小型企业就业人数不超过50人,总资产和年度总销售收入不超过300万美元;中型企业就业人数不超过300人,总资产和年度总销售收入不超过1500万美元。

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改变,至今已有7次变动。目前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该标准主要是依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适用于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中小企业标准。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呈现债务融资偏好

我国学术界和业界对于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依赖已经达成共识,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普遍依赖内源融资,不得以而进行外部融资时,通常以债务融资为主。

例如,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 ICA )联合开展的为期两年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改革调查》项目研究显示,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筹和银行贷款两种方式,在新的投资计划中,企业自筹资金比重有所增加,银行贷款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且集中,当企业出现资金紧张情况时,占比62%的样本企业主要采取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困难。部分学者对我国各省市的中小企业资金结构的实证研究也揭示了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偏好现象。表1是章家清、沈才胜于2007年对无锡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企业中71181%的企业将内部积累作为资金来源,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为11141%。

表1 民营企业融资资金主要来源 (单位:个,%)

内部融资

银行贷款

民间借贷

其他

调查户数21434428所占比例

71181

11141

14109

2168

注:摘自章家清,沈才胜,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基于江苏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特区经济,2008(3):44。

表2部分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2006-2007)显示,除了福建省,其余省市的小型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大型企业,显示出小企业对债务融资的偏好。

表2 部分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2006-2007)

地区北京

上海

江苏

福建

重庆

广东

山东

年度121212121221大型企业5311531243154719605919621562185715571955185818中型企业26271453195415601962521454126115611257116111小型企业

5519

5713

5511

5612

6018

6013

5017

5311

6119

5917

5715

5213

注:11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2007、2008);21“年度”栏目中的“1”代表2006年,“2”代表“2007年”。

23—

再如,2006年10月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协会对甘肃省进行第一次较为全面的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融资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区域包括兰州、天水、陇南、酒泉等省内全部14个市(州)。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来源,占总样本的6812%,其次是企业经营利润提存,占4212%。另外,应展宇(2004)结合统计数据和典型调查数据,得出结论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而资产规模是决定企业能否获得银行贷款以及长期债务资金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依赖债务融资的特点有着深层次原因,这与中小企业的特征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有着必然联系。

二、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偏好的理论和制度解析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已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体系,我国本土学者结合实证和现代融资理论分析,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偏好做出了解释。

(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理论解析:融资次序与融资结构

Myers和Majluf(1984)从管理者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视角出发提出了啄食次序假说(融资次序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融资决策是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来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企业偏好的融资顺序应为:先考虑内部融资,后考虑外部融资;不得不进行外部融资时,则应首先选择债务融资。随后,纳拉亚南(1998)等人用不同的方法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布楞南也认为内部融资和举债比发行股票融资更优。泰特曼和维斯塞思(1988)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梅耶斯融资顺序的理论和实用价值。Grahanm and Harvey(2001)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由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规模相关,融资选择顺序更适用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

Lopez-Gracia和Aybar-Arias(2000)从控制权的角度提出了修正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次序:小企业首先选择内源融资即未分配股息,然后是所有者进一步的资金注入,最后才是外源债务融资。

国内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的相关成果和融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顺序是: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票融资。林毅夫、李永军(2001)指出,当企业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间接融资相对于直接融资信息透明度较低,正好符合中小企业的较低信息透明度的实情,因此,银行信贷资金成为中小企业偏好的外部融资方式。张杰和尚长风(2006)对我国江苏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标准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框架基本上可以解释我国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融资选择行为。梁鸿飞(2007)认为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是一种间接金融体制,而且中小企业不对称信息较大企业更加严重,从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是银行信贷部门。虽然个别学者如翟学刚、杨艳艳(2008)的研究认为传统财务理论与中小企业的融资规律并不完全吻合,即便如此,其内在机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仍然发挥作用,只是由于受融资约束的影响,其作用规律可能会发生变异。

融资次序理论强调信息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但忽略了企业的规模和信用条件等因素。比较而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更能全面、动态地解释企业融资规律。该理论表明,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和结构也随之变化。在企业创立初期,由于资产规模小、外部投资人难以获得企业的业务记录和财务审计,因而外源融资的获得性很低,企业只能主要依赖内源融资;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增加,信息透明度有所提高,企业开始更多借助金融中介的外源融资;在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阶段后,企业的业务记录和财务制度趋于完备,逐渐具备进入公开市场发行有价证券的条件。随着公开市场可持续融资渠道的打通,债务融资的比重下降,股权融资比重上升,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

(二)中小企业外部资金供给制度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缺陷

我国金融市场上间接融资占据了主导地位,间接融资中商业银行又是主导性的,国有制商业银行为主的大银行成为资金供应的垄断者。即便在当前中小企业难以从获得贷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除了借助民间融资,大多只能期望从正规商业银行体系获得资金支持。同时,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其布局和功能定位没有能够满足多层次企业融资的需求,最渴望资金扶植的中小企业往往最难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近年来,为了控制金融风险,政府将证券交易严格控制在证券交易所范围内,其余的场外交易基本属于非法交易,这种结构单一的资本市场几乎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拒之门外。并且,由于证券市场交易品种单一,股票现货几乎成为资本市场唯一的投资工具,大量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融资,转而依赖商业银行的债务融资。

三、近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视角全面探究以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根本的解决途径。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大多数企业属于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发展较稳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适应于银行信贷等传统融资手段。根据融资次序理论、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现状,债务融资偏好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特征。因此,推进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建设,以此作为完善我国间接金融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融资特征的社区银行,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同时,通过发展担保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信用支持;再者,从利率、贷款程序、抵押物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实惠可能是缓解大银行“惜贷”现象的有效措施。当然,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构建社会征信体系、健全法制等是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徐晓音.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综述及简评[J].经济论坛,2008,(22):102~105.

[2]张杰,尚长风.资本结构、融资渠道与小企业融资困境————来自中国江苏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6,(03): 35~46.

[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 ICA).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报告[M].B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3~18.

[4]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16.

[5]杨娟.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9~70.

3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