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沿革述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4月 佳

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Apr.,2004第22卷第2期 JOURNA L OF SOCIA L SCIENCE OF J IAMUSI UNIVERSITY Vol.22No.2

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沿革述略

陈彦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外交机构是一个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部门,我国的外交机构与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个朝代中,外交事务作为国家政务的重要一环,外交人员都由专门的中央机构和相应的地方机构管理,不同的历史时期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名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古代;外交机构;名称;沿革

[中图分类号]K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4)02-0072-02

外交官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他们运筹帷幄、誓死强辩、临危不惧,最终运亡为存,使本国转危为安。在对外交往中,外交人员的作用及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在历朝历代,外交事务作为国家政务的重要一环,外交人员都由设有专门的中央机构和相应的地方机构管理,具体外交任务的完成也需要其他机构的协助配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名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简单考察,敬请方家斧正。

一、先秦时期

夏代以前的氏族时期,国家尚未形成,散居于各地的部落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组成部落联盟,联盟中的各个部落必然经常保持联系,联盟中的首领也需要不断的向各个成员部落发布命令和采纳建议,《史记・五帝本纪》:“龙主宾客,远人至……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又“舜曰:龙,……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唯信。”《正义》:孔安国:“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龙”负责部落内外上下之间的政令传达接待宾客,这一项任务被称为“纳言”,即是早期的外交官。

夏禹时据说曾有大规模的朝觐活动,《左传・哀公七年》记季康子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万国”可能是夸大的数字,这里的“国”可能只是一个部落,“禹”接受“万国”的首领或部落代表的晋见礼品“玉帛”,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外交活动,有盟会性质,这里“禹”可以看做是一位部落盟主,在“涂山”主持召开了一次部落联盟大会。这种大规模的会盟活动必须事先经过各部落间周密的联系商讨,这些联系商讨现在称为“外交磋商”。

在传世文献上,殷商时期没有出现作为官职的“外交官”,但是,具有外交含义的“史”“史人”“使”“来”等却在甲骨文中常常出现。甲骨文中,“史”“使”“事”三个字的写法相似,在如今整理出来的甲骨文中,据本人统计,含有“史”“使”的句子有232条之多,其他与外交相关的卜辞也有数百条。如:

贞使人于岳。(5519)贞勿使人于岳。(5521)贞勿使人于我。(5527反)贞使人于新。(5528)王勿使人于氵止……(5530甲)王使人于氵止若。(5530乙)使人于望。(5535)贞使人于唐。(5544)贞使人于氵止。(6357)“望”“唐”、“氵止”均为殷商西部方国。可见,在商代已经明确出现了从事外交工作的使者。

西周时期的外交官称为“行人”。“行人”作为外交人员明确提出来是在《周礼・秋官》中,“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可见,行人是西周迎待诸侯宾客之官。

春秋时期,随着王纲解纽,宗法制的衰落和诸侯国实力增强,各诸侯国由周王朝属国地位渐变成一独立主权之国,亦需具备外交官,以沟通各国。此时外交官或为专职,或由国家执政大臣或王室重要成员兼任。外交官在春秋时期有多个名称,如“行理”,《国语・周语中》:“行理以节逆之。”韦昭注:“理,吏也。逆,迎也。执瑞节为信而迎之。行理,小行人也。”又称“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刘文淇《疏证》:“顾炎武云,古者谓行人为行李,亦曰行理。朱骏声云,李读为使,或读为吏,假借字形声俱近。杜注,行李,使人。”外交官在春秋时期一般通称为行人。如《春秋・襄公十一年》:“楚人执

郑行人良霄。”《左传》:“书曰‘行人’,言使人也。”《国语・晋语

八》:“秦景公使其弟金咸来求成,叔向命召行人子员。”韦昭注:“行人,掌宾客之官。”

战国时期朝聘与遣使外交并行。各国官制不同,负责外交的官员也有差别。如秦国的“相邦”、“御史”、“行”、“谒者”都参与外交事务;楚国则有“令尹”、“左徒”;齐国外交官制较完备,由“诸侯主客”、“行人”和“谒者”等官员负责;赵国有“相”、“御史”、“行人”;魏国有“相国”;韩国有“典冠”;燕国有“相国”参与其事。除各国固有官员参加外交活动外,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专业使者的出现。这些专业的使者即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他们把游说各国君主,推行自己外交主张作为专门的职业,这些纵横家的前身就是行人,《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二、秦汉时期

秦代负责外交的是典客和典属国。《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秦官有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秦代有典属国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可知“典属国”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外交官员。

汉代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为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秦官有典客,……汉改为鸿胪。……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又更名其属官行人为大行令。”关于“鸿胪”的含义,韦昭注云:“鸿,声也。胪,附皮。以言其掌四夷宾客,若皮胪之在外附于身也。”尚书主客曹为汉代另一负责外交的机构,关于“尚书”的含义,《宋书・百官志》:“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尚犹主也。”关于“主客尚书”的设立,《汉官仪》:“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管外交的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客曹尚书。三国承汉制,魏、蜀、吴三国皆有大鸿胪。魏国:《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爽诛,征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蜀国:《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谷阝传》:“杜琼字伯瑜,……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吴国:《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嗣主传》:“宝鼎元年正月,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吊祭晋文帝。”

西晋设大鸿胪,《晋书・职官志》:“太常……大鸿胪……,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东晋时省置无恒,《宋书》卷三九《百官志上》谓,“晋江左初省,有事则权置,事毕即省。”南朝前期继续东晋的状况,宋、齐两代,《南齐书》卷一六《百官志》:“有事权置兼官,毕乃省”。直到梁武帝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复置大鸿胪,《梁书》卷二《武帝纪中》,是年“诏复置宗正、太仆大匠、鸿胪……仍先为十二卿”。此时大鸿胪改称鸿胪卿,去大字。陈承梁制,设鸿胪卿。北朝与南朝情况差别很大,北魏前期已设大鸿胪,《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后魏曰大鸿胪。”《册府元龟》卷九六三《外臣部・册封一》载,拓跋焘延和二年(公元433年)“诏兼大鸿胪卿崔颐”拜杨难当为南秦王。北齐官制,多循北魏,《隋书・百官志中》:“鸿胪寺,

27—①[收稿日期]2003-12-06

[作者简介]陈彦辉(1973-),男,吉林长岭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文系助教,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