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6期)
Total No .286
收稿日期:2012—07—11
作者简介:杨开雨(1984—),女,广西富川人,百色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中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一)
杨开雨
(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兴起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带入到广大学者、教师的研究视野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文章通过对国内近二十年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动态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构成要素;动态特征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31—02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往越来越普遍的现实使得
“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贾玉新就主张“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
为外语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已经意识到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
力,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探讨。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杨盈、庄恩平(2007)的调查结果显示,从1997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论文总篇数为2833篇,其中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论文数为740篇,占总篇数的26.1%。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的关注,也证明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为此,笔者搜集了近二十年来国内主要外语核心刊物登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文章,拟
对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览,希望能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研究发现,国内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构成要素、培养和测评方面。
二、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问题
纵观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文章的论述,在术语
的使用方面,除“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外,同时还存在着“跨文化能力”和“社
会文化能力”等相关概念的使用情况。关于“跨文
化交际能力”
和“跨文化能力”,庄恩平曾多次强调两者是对等的概念,并可互用。而针对“社会文化
能力”的使用,高一虹(2002)则提出:“对许多教师、学者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如何在目的文
化情境中适宜地使用目的语的知识,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称为‘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除此之
外,
一些研究者在进行论述时,还使用了“交际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外语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等相关概念。笔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概念来说
,“跨文化交际能力”
或是“跨文化能力”与近年来“文化交际是互动、变化的”(代礼胜,2009)这样的认识一致,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和动态性。因此,笔者建议,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现实下,在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目标的今天,广大教师、学者在就相关问题进行分
析论述时应达成一致,
使用与跨文化交际实质相一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或是
“跨文化能力”。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我国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杭国生(1994)指出交际能力由词汇能力和语法能力(属语言知识能力)以及话语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属使用语言能力)组成。贾玉新(1997)认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31
应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刘学惠(2003)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高永晨(2006)认为交际能力至少应包括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或称语法能力以及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能力。杨盈、庄恩平(2007)指出外语教学中所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韩海燕(2008)提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四种能力要素:语言的文化表达能力、语言的文化认知能力、语言的文化感悟能力及语言的文化思维能力。
对于语言能力和解读非语言信息的能力,学术界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最初普遍认为语言能力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不同,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的观点被提了出来。此外,不少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认为恰当使用和解读非语言信息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概括而言,我国研究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大多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知识、情感调试、策略应用及实践行为等若干要素。笔者认为,在与使用非母语的人士进行交往时,跨文化交际能力应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包括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对异族文化的包容、接受和适应能力以及在真实交际场景中平等交际、使用适当交际策略的能力。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态特征
随着对跨文化研究的深入,我国研究者已经从对跨文化交际的静态观望渐渐转为将其视为动态的过程进行分析。例如贾玉新(1997)谈到“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交际双方协力合作,都以本立场出发,不丧失自我,并又充分与不同文化沟通、与对方积极交际,但又不偏向其中任何一方的真正平等的‘对话式’交际过程”;许力生(2000)认为“培养和发展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绝不仅仅只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以及其他弱势文化社团人们的事情”;代礼胜(2009)在探讨全球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模式时也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的背景下,交际的双方不断协商,动态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这样的观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进一步探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跨文化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跨文化能力不能只强调一方的顺应能力,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参与者的协商调适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及构建框架上,广大的研究学者、外语教师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而言,我国学术界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广大学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测评方面的研究现状,笔者将于文(二)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代礼胜.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10).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3]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4]韩海燕.基于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1).
[5]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外语学刊,2002(01).
Research Analysi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China(Ⅰ)
YANG Kaiyu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Baise University,Baise,Guangxi,533000)
Abstract:The increas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has aroused many researchers'interes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This paper reviews the past-two-decade home researches in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then identifi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defini-tion and componen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s well as the dynamic feature,so as to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definitions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