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对多环芳烃吸附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间的分配作用,疏水性有机化合物被土壤、沉积物吸附实
际上是这些化合物在组成和分子结构上都均匀的土壤( 沉积
物)有机质上的分配过程。Chiou等还根据吸附量与土壤有机
质之间的相关性,认为可用土壤有机质含量(foc)对分配系数
(Kd)进行归一化,从而得到一个相对于不同土壤保持基本稳
定的 Koc 值,并以 Koc 作为衡量疏水性有机物土壤吸附特性
非水相中,即沉积物或悬浮颗粒物上,因此,认为矿物组分
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是次要的,对吸附起作用的主要物质是
有机质[14]。因此研究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作用机
理,应更加关注土壤有机组分。
3 土壤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机理
3.1 土壤矿物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机理 土壤矿物是土壤的
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框架,对土壤的性质起着很大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壤、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 吸附实际上是由土壤、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分和有机质两部分 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矿物质表面具有极性,在水环境中发 生偶极作用,极性水分子与矿物质表面结合,占据矿物质表 层的吸附位,非极性的有机物较难与矿物质结合而易分配到
上海农业科技 2009-4
土壤 - 水体系中,当土壤有机碳含量超过 0.01% 时,矿物吸
附疏水性有机物( H O C s ) 因水分子竞争而被强烈抑制,有机
质成为吸附 H O C s 的主要成分[16]。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土
壤、沉积物中矿物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不能轻易忽
视,Hundal 等[17]研究表明,蒙脱石能从水相中吸附大量菲,
与土壤矿物相比,土壤有机组分对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 吸附作用显得更为直接。目前,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土壤不同 有机组分并结合不同组分的性质差异来探讨土壤有机质对多 环芳烃的吸附机理,得出了较多的结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
的重要参数。该分配模型的主要缺点 :无法解释实验中L型、
S 型吸附等温线;无法解释竞争性吸附现象;无法解释在不
同土壤上某一特定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机碳归一化的 Koc 值不
同的原因。(2)Freundlich模型。Freundlich吸附方程被广
泛应用于描述非线性吸附。模型方程为:C =K ·C n,其中
SF

KF:为 Freundlich 常数或容量因子,n:为 Freundlich 指数,
C :吸附剂吸附量,C :溶液浓度。当 n=1 时,等温线为线


性;n<1 时,公式代表的是非线模型,n 越小,吸附等温线
的非线性越大。由于该模型的参数比较简单,且能较好地模
拟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数据,因此,Freundlich 模型经
各不相同的吸附组成。如果每一项微观的吸附都是线性的,
总的吸附也应该是线性的。相反,如果其中有一项或几项吸 附是非线性的,那么,整个吸附等温线将是非线性的。线性 部分的吸附服从分配机理,而非线性部分则与表面反应有 关,可用 Freundlich 吸附模型来处理。对多端元反应模型 来讲,竞争吸附完全是由土壤有机质本身的不均一性引起 的。(4)双模式吸附模型。在实验的基础上,Pignatello 等[20]提出下面的假设:土壤有机质可分为溶解相和孔隙填充 相两个部分。其中有机污染物在溶解相上的吸附是一个分配 过程,有机污染物在此相中具有较大的扩散系数,吸附与解 吸的速率都很快,不会发生滞后现象。相反,在孔隙填充相 中的吸附则服从 Langmuir 吸附等温模型,有机污染物在此 相中的扩散要慢得多,而扩散速率将直接决定吸附达到平衡 的时间,这可能就是造成吸附慢的主要原因。 3.2.2 有机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特性。目前,有关疏水性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机理,虽存在着不少分歧,但有 一点已达成共识,即相对于土壤矿物而言,土壤有机质是主 要的吸附剂。关于有机质对疏水性有机污染吸附解析方面的 文献,国内外有很多报道,但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不少 学者认为烷基碳在有机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起着重要的作 用。Myrna 等研究表明[21],普拉干酪根具有较高的 Koc 值, 然而该样品只含 6.5% 的芳香碳,其它富含脂肪碳的样品,如 绿河干酪根、降解的藻类和胶原质,具有和高芳香碳的胡敏 酸(logKoc=4.67)相似的 logKoc 值(分别为 4.64,4.66, 4.72);同时他们还指出 Koc 值与烷基碳的含量呈正相关,表 明了无定形的聚亚甲基碳在吸附中起着重要作用。Myrna 等 还发现[22],除了泥碳外,其他试验样品中胡敏素的 Koc 值均 比原土样高,通过 13C 固体核磁发现胡敏素中存在着无定形 的聚亚甲基碳,进而指出富含无定形的聚亚甲基碳的存在是 导致胡敏素具有较高Koc的原因。Chefetz等[23]通过研究多种 富含脂肪碳的天然有机质的吸附,发现 Koc 值与脂肪碳含量 呈正相关。也有学者认为芳香碳是多环芳烃吸附的主要影响 因素,Sun Hongwen 等[24]指出,吸附量随木碳的芳香性增 加而增加,且由于极性芳香结构中存在着π-π电子供受体 的作用,可能会影响到多环芳烃的吸附。杨琛等[25]发现刚性、 还原性和芳香性越大的地质吸附剂,对萘的吸附和解吸的非 线性越强,解吸滞后越明显。Chen Baoliang[26]等研究发现, Koc 值与脂肪碳或芳香碳的相关性很小,甚至没有相关性, 这是由于极性和可达性的作用。梁重山等[27]指出,有机碳分 配系数( K o c ) 与胡敏酸中极性碳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Pan Bo[28]等通过研究物理形态的土壤有机质对菲的吸附,发 现溶解性胡敏酸的 Koc 值比固体胡敏酸高,且与极性相关, 而固体胡敏酸的 Koc 值却随脂肪碳的增加而增加。 4 结 论
的作用,但关于土壤矿物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研究相
对较少。目前普遍认为,土壤、沉积物中矿物对有机污染物
的吸附作用是微弱的,在一定有机质含量下,矿物的吸附作
用是可以忽略的。研究表明:与土壤腐殖质相比,土壤中的
矿物组分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是次要的,而这种吸附多以物
理吸附为主,在动力学上符合线性等温吸附模式[15]。在天然
关键词:土壤;多环芳烃;吸附
多环芳烃广泛分布在大气、水、土壤之中。化石燃料和 矿物形成过程中的地热反应、森林植被和灌木的燃烧以及一 些植物和细菌的自身合成都能形多环芳烃,这些是多环芳烃 主要的自然来源。环境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特 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土壤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大气沉 降。因此,随国家和区域工业化的发展,土壤中多环芳烃含 量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土壤作为重要的环境 介质,是环境中多环芳烃类污染物重要的储存库。土壤对多 环芳烃的作用主要包含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两部分的共同 作用,其中土壤有机组分的吸附更为关键。本文结合国内外 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土壤无机、有机组分对多环芳烃吸附的 机理。 1 多环芳烃的概况 1.1 多环芳烃的定义 多环芳烃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 可分为芳香稠环型及芳香非稠环 型。芳香稠环型是指分子中相邻的苯环至少有两个共用的碳 原子的碳氢化合物,如萘、蒽、菲、芘等;芳香非稠环型是 指分子中相邻的苯环之间只有一个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如 联苯、三联苯等。 1.2 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分布状态 1.2.1 多环芳烃的来源。多环芳烃的形成可分为人为和天 然两种,前者是污染的主要来源。一般认为多环芳烃主要是 石油、煤炭、木材、气体燃料、纸张等含碳氢化合物的不完 全燃烧以及在还原过程中热分解而产生的。环境中多环芳烃 源自火山爆发、森林和灌木丛燃烧以及细菌对动物、植物的 生化作用等。但人为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环境 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因人为活动散发在环境中的多环芳 烃,主要是由于各种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所致。如焦化厂炼 焦所产生的烟气及废水中,炼油及采油过程所产生的废气、 废水及废渣中,木材燃烧的灰烬及烟气中,汽车尾气、火力 发电产生的烟气废水中,因原油运输、泄漏而产生的废水中, 固体废弃物焚烧的烟气中,家庭做饭的油烟中等,都含有大 量的多环芳烃。据估计,每年因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而进 入环境中的多环芳烃有成千上万吨。另外,汽车废气、道路 尘土及炉灶烟尘等都是土壤污染的来源[1~3]。因此,探讨环 境中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和污染状况,并进一步研究其污染的 ———————
收稿日期:2 0 0 9 - 0 3 - 3 1
- 26 -
控制与修复问题,对当前全球性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4~5]。 1.2.2 多环芳烃的分布。多环芳烃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 类有机污染物,能通过地表挥发、径流和生物作用进行迁移 和转化,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6]。大气 中的多环芳烃主要集中于细粒子范围,而粗粒子中多环芳烃 的含量很少,有 70%~90% 的多环芳烃吸附在小于 5μm 的可 吸大颗粒物上。通过大气环流、水体运输、地表径流等多种 方式,在远离点源的极地和遥远山区的湖泊中也发现了多环 芳烃的踪迹[7,8]。多环芳烃在水体中广泛存在,并可呈3 种状 态,即吸附在悬浮性固体上、溶解于水、呈乳化状态;水体 中的多环芳烃易通过混凝作用而沉降到沉积物中,导致多环 芳烃在沉积物中有相当浓度。董煜等[9]通过研究苏州河上海 段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发现苏州河上海市区段的表层 沉积物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污染,而且多种多环芳烃的浓度 超过了 EPA 限值。由于多环芳烃具有低水溶性,会强烈地分 配到非水相中,吸附于颗粒物上,进入土壤。土壤是一种重 要的环境介质,是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储库和中转站。Wild 等[10] 对英国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作出估计认为,土壤承载了环 境中至少90%的多环芳烃。李久海等[11]在距今6000年的水稻 土剖面里发现多种多环芳烃的存在。研究表明,近 100~150 年,土壤(尤其是城市地区土壤) 中的多环芳烃浓度在不断增 加[12]。进入土壤中的多环芳烃,部分被固定下来,当遇到适 当条件时,这些被固定的多环芳烃很可能再次释放出来,形 成二次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会通过接触直接进入人体, 或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大气、水和生物等其他环境介质,间接 影响人体健康。 1.3 多环芳烃的危害 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 致癌物,虽然某些多环芳烃母体本身并不具有致癌性,但当 这些母体上连有其他取代基时,致癌作用就会变得非常强 烈。多环芳烃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致癌性、致突变性、致 畸性。人类暴露在多环芳烃中最大的威胁,主要是危害人类 的皮肤及呼吸系统,导致皮肤癌和肺癌的几率很大[13]。 2 土壤对多环芳烃的吸附作用
上海农业科技 2009-4
土壤对多环芳烃吸附的研究进展
黄 嵘 尹 君 李春华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201)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摘 要:相对于土壤矿物而言,土壤有机质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吸附更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 关研究,着重综述了土壤有机组分对多环芳烃的吸附机理和特性,同时也期望能从综合的角度出发,研究土壤对 多环芳烃的吸附作用。
吸附容量与含有一定量有机质的土壤黏粒组分相当。
3.2 土壤有机质对多环芳烃吸附机理
3. 2 . 1 有机质对多环芳烃吸附机理的模型。(1 )线性分配
模型。Chiou 等[18]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
线性分配模型,认为疏水性有机物在土壤、沉积物上的吸附
作用类似于有机物在一个亲水相(如水)和一个疏水相(如辛醇)
常被用来描述土壤对疏水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平衡。(3)多端
元反应模型。Webe 与 Huang 等认为[19],无论从宏观还是微
观的角度,土壤、沉积物都是高度不均一的吸附剂,并引入
“软碳”和“硬碳”。在此基础上,认为土壤、沉积物对有机
污染物的吸附,是由一系列线性和非线性的吸附反应组合而
成。所观察到的宏观吸附现象,实际上是由很多微观上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