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新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时代背景引发中西音乐美学思想的相互交汇与碰撞。文章以新音乐各个时期的音乐文化活动为着眼点,探究其产生碰撞的原因以及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走向。
【关键词】:新音乐;传统美学思想;现代音乐美学体系
一、”新音乐”各个阶段分期与具体音乐活动
1.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指学堂开设的唱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一种学校音乐文化的雏形,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
2.民国时期是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音乐启蒙的继续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学堂为学校,并在中小学和师范学校中列音乐为必修课。乐歌书大量印行,歌唱辛亥革命和民国新风的歌曲广为传唱,掀起新音乐启蒙时期的一个短暂的高潮。但是袁世凯称帝后,通令全国恢复”尊孔读经”,废止”乐歌课”,使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停滞、倒退的状态。
3.20年代新音乐的初步发展时期
1919年,北京大学创立音乐研究会,又改为音乐传习所,并由萧友梅开始系统地讲授西洋音乐史及和声学。赵元任的独唱歌曲和多声部歌曲所采用的歌词都是反映”五四”精神的新诗,其音乐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创作方法。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曲音乐,内容、情趣上,比此前的学堂乐歌,更符合少年儿童心理;音乐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刘天华的二胡独奏音乐《光明行》等乐曲则显示了传统音乐形式在近代的新发展。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对欧洲乐器音乐创作也作了多样的尝试。
二、新音乐时期中西美学思潮的交汇与碰撞
1.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美学特征以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为中心。中国古代美学史可谓是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相互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儒家强调以礼制乐,强调礼乐治国,重视音乐的政治作用、教化作用,追求社会群体的
统一,上下等级的统一;道家重真重自然,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与宇宙的和谐一致,又强调”法天贵真”,反对束缚人性、束缚音乐,要求音乐抒发人的”天”、”真”自然的性情。儒道两家美学思想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以后,形成了”和、静、清、远”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情趣。
2. “全盘西化”的音乐美学思想
新音乐时期我国音乐美学研究中,”全盘西化”的思潮主要以沈心工、曾志忞、匪石、青主等人为代表。沈心工认为:”中国之物,无物可改良也,非大破坏不可,非大破坏而先大创造亦不可。”、”以欧洲音乐曲之进步驾于吾国也。”匪石在分析当时中国音乐现状后认为:”故吾对于音乐改良问题,而不得不出一改弦更张之辞,则曰西乐哉,西乐哉。西乐之为用也,常能鼓吹国民进取之思想,而又造国民合同一致之志意。”青主是”全盘西化”思想最为激烈的一个,他认为:中国音乐应该抛弃民族音乐传统,另起炉灶,彻底”全盘西化”。他说”我不知道有什么所谓西洋乐,我只知道那种人类公有的正当的音乐。”在他的代表性音乐美学著作《乐话》中说:”您要说把中国音乐的音乐改善,但是据我看来,中国的音乐是没有把它改善的可能,非把它根本改造,实在是没有希望。”
3. 复古倾向的音乐美学思想
这一思潮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至善至美的。强国关键不在于学习西方,而应固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日益衰微,主要的原因是否定了中国的传统,因此,只有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拯救人心匡正世风,认为西方高度发展了的物质文明导致了人情的淡漠和人性的异化,西方文明中的一些现代化因素的东西在中国的传统中早已有之。这种思潮以近代琵琶、古琴音乐家王露为代表。他认为:”中西音乐,因有地异、时异、情异之别,随有改良方法,强使归一,其实终难归一。”①4. “中西融合”的音乐美学思想
这一思潮以蔡元培、王光祈、刘天华、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为代表。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音乐杂志》发刊词中说:”一方面输入西方之乐器、曲谱,以吾固有之音乐相比较;一方面参考西人关于音乐之理论以印证与吾国之音乐,而考其违合;循此以往,不特可以促吾国音乐之改进,抑亦有新发见之材料与理致,以供世界音乐之采取。”他还说:”研究古今中外之音乐,评其得失,考其统一,截长补短,冶中西与一炉,更发辉而光大之。”王光祈虽也是”中西融合”的主张者,但他更注重音乐的民族特性,认为:”唤起中华民族的再兴,只有’民族的特性’的一个方法。”②他还说:”各民族之生活习惯、思想信仰、既各有不同,其所表现与音乐之中者,亦复因而互异。甲民族之乐,乙民族不必能懂。此所以今日吾国万事皆欲欧洲,而独对于西洋音乐,却始终不敢承教。”他还认为”文化本来是流通的,外族的文化,只要自己能吸收、融化,就可变为自己的一部分。
三、新音乐时期各种美学思想相互碰撞的原因及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走向
1. 传统”礼乐”思想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使封建传统越来越显得没落与无
能。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礼乐”--要求音乐为礼教服务,使音乐成为巩固统治阶级的工具;”中和”、”淡和”--要求情受德、礼制约,温柔敦厚,要求”以道制欲”;”天人合一”--要求以平和之乐使人际关系调和、天人关系统一;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特征,加之以小农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使社会思想带有顽固的封闭性、保守性,重农抑商,反对开拓经济;等级分明,维护君主专制;取义弃利,否定物质欲求;是古非今,抑制创造革新。
2. 对传统”礼乐”思想的作用产生疑惑,寻求新的适合中国现状的美学思想。
一大批寻求强国富民的音乐家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的衰落与西方工业国家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对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产生了疑惑,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改进和丰富传统美学思想,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前所述的”全盘西化”、复古思潮、”中西融合”等思想,人们力图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修缮中国传统的”礼乐”思想,改变这一时期中国被动、落后、任人宰割的现状。这些思想在其坚决拥护者的行为实践下,给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中国音乐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折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3. 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体系之我见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较之以前可谓是被极大的丰富了,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仍过多地重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而忽视音乐的娱乐作用。强国富民的音乐作品多与纯抒情性音乐作品。反映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仍然是礼重于乐,而非礼乐并举,更非乐先于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显著的特征。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并没有逾越”礼乐”的束缚,不管是”全盘西化”,还是复古思潮,再或”中西融合”都是把富国强民奉为终极目标,不难看出这些思想中仍有过分夸大音乐功能的成分。
注释
①引自:《中西音乐归一说》,王露。
②引自:《欧洲音乐进化论》,王光祈。
参考文献
[1]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200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2] 龚妮丽. 《音乐美学论纲》,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于润洋. 《音乐美学史学论稿》,200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