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烹饪的发展



一、中国烹饪的产生与起步时期(原始社 会) 1、从加工物获取热量的不同方式上,划分 为火烹、石烹、陶烹(煮、蒸、调味)等 三个阶段 2、从地域上形成南北差别,仰韶文化半坡 类型与河姆渡文化在烹饪原料、工具上的 差别



二、中国烹饪的奠基时期 (夏至战国时期 ) 1、烹饪原料范围不断扩大,对形成。 《黄帝内经•素问》拟构了一个“五谷(稻、黍、 稷、麦、菽)为养,五果(枣、栗、桃、李、杏 )助,五畜(牛、犬、猪、羊、鸡)为益,五菜(韭、 薤、葵、藿、葱、)为充”的模式,奠定了我国 传统饮食营养结构的框架系统。


4.其他原因 政治、商业、宗教的传播、文化交流、战 争的接触、帝王将相的推崇、人们受教育 的普及程度等。 (二)中国烹饪风味流派的划分 清代“帮口” ——20世纪50年代 “菜系”

四大菜系:山东(鲁)菜系、淮扬(淮安 和扬州)菜系、四川(川)菜系、广东 (粤)菜系 ——八大菜系:浙江(浙)菜 系、福建(闽)菜系、湖南(湘)菜系、 安徽(徽)菜系 ——十大菜系:北京(京) 菜系、上海(沪)菜系 ——十二大菜系 : 陕西(陕)菜系、河南(豫)菜系 ——十 四大菜系:辽宁(辽)菜系、湖北(鄂) 菜系




4.美食名食数量多,呈百花齐放趋势;风味流 派继续发展,呈现基本特征。(在口味上初步有 北方咸鲜、蜀地辛香、荆吴甜酸的分野。) 5.著名饮食市场出现,烹饪行业空前繁荣,烹饪 名家辈出。( “扬一益二” 、殿试“琼林宴” 、 乡试“鹿鸣宴” 、官员升迁“烧尾宴” ) 6.烹饪专著大量涌现,有关烹饪的资料空前丰富, 饮食医疗保健理论体系臻于形成。 (《千金要方•食治》 、《茶经》 、《齐民要术 》 、《金匮要略》 )

3.历史条件 此条件属时间条件。先从地域上形成南北差别, 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河姆渡文化在烹饪原料、 工具上的差别;西周至战国时期以《周礼》为代 表的黄河流域饮食风格,以《楚辞》为代表的长 江流域饮食风格;后至唐宋形成的北、南(包括 荆吴)、川、岭南等风味派别,在口味上初步有 北方咸鲜、蜀地辛香、荆吴甜酸的分野。经元明 发展,川、浙、苏、粤、鄂、闽、京等地方风味 进一步明朗化,到清代终于形成以鲁、淮扬、川、 粤等四大“帮口”为代表的地方风味流派。


(一)中国烹饪风味流派形成的条件 1.物质手段条件 原料、工具与人。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越高,风味流派借以形成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 风味流派就易于产生和形成,此条件属社会条件 2.地理环境条件 地理环境造成的交通条件,对饮食习惯的形成和 巩固,对风味流派形成及流传覆盖,都有着很强 的制约力;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越不发达,这种 制约力就越强


2.中国烹饪的原料、工具、工艺系统完整, 风格独特,特色鲜明.(原料取料遵循“凡 属可食,尽入食谱”的原则;用料遵循 “料分优劣,物尽其用”的原则) 3.中国烹饪的风味流派众多,风格各异。

三、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 “风”有沿习承袭、流行之义,“味”是 中国传统对饮食品的指代性称呼(中国烹 饪最重“味”,味是诸种因素的综合性体 现,是划分风味流派最主要的依据 ); “风味流派”指在某一特定范围沿承流行 的具有特定风格的饮食派别。
中国烹饪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烹饪生产的物质条件:三大要素 烹饪生产的对象 — 烹饪原料;烹饪生产的 手段 —— 烹饪工具;烹饪生产的主体 — 烹 饪人员。 二、中国烹饪的主要特点 1.中国烹饪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重食、 重养、重味、重利、重理的传统思想观念 (1) 重食

(2)重养 :食养理论体系。借用阴阳五行理论, 以臊、焦、香、腥、腐等为五气,甘、酸、辛、 苦、咸等为五味,五气和五味寓于五谷、五果、 五畜、五菜之中,并通过食用进入人体脏腑而发 生作用。五气、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 脏腑等均具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性质, 五气为阳,五味为阴,谷果畜菜之中所含之气为 阳,所具之味为阴。人体内也有阴阳之气和五行 的运行,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阴阳之间 有平衡与否的关系。如果阴阳在五行生克中达到 平衡,人体就健康,否则人就生病。



2、青铜烹饪工具的出现,为烹饪工艺的改进提供 了物质条件 (火候、刀工) 3、饮食品种类空前丰富,地域风格有所体现。西 周至战国时期以《周礼》为代表的黄河流域饮食 风格,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流域饮食风格。 4、烹饪行业、烹饪名家出现


三、中国烹饪的大发展时期(秦汉隋唐 ) 1.铁制烹饪工具的普及,以及其他烹饪 工具的改良和创新,为烹饪工艺准备了大 发展的手段。 2.新增烹饪原料空前丰富 3.烹饪工艺继承创新、全面发展 (炒、 面点发酵、素食烹饪 、第一部刀工专著《 砍脍法》))
中国烹饪文化

烹饪文化是人类社会食品生产与消费 中所包含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 和。广义的烹饪文化是食品生产的文化与 食品消费的文化之和;食品生产的文化包 含烹调文化;食品消费的文化包括饮食文 化,传统上概括为生产文化和消费文化。


一、中国烹饪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远古阶段 —中国烹饪文化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阶段 (始于北京猿人时期,结束于传说中的尧舜 禹时代,其主要特点是以物质文化生产为主要内 容) 2、中期阶段—烹饪文化的大发展阶段 (始于夏,终于秦统一中国。该阶段所表现的特 点是:烹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出现蓬勃发展 的局面,奠定了传统烹饪文化的基础)



(3)重味 视食物之味为核心,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 。 在某种意义上,烹饪风味流派的区别就是味的不 同。食为味之体,味为食之魂。重养必然重味, 味至则养得,故味为养之先导。重味是超出生存 需要的高一级需求,即享受需求。 (4)重利(求喜、求吉,获得物质和精神双重满 足) (5)重理(千百年来人们认同并加以继承的共同 观念—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


四、中国烹饪的成熟时期 (宋元明清 ) 以传统烹饪体系(原料系统 、工艺系统、工具系 统)、风味流派体系和传统烹饪理论体系(以《 随园食单》的出现为标志,中国传统烹饪理论体 系建立了)三大体系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烹饪已臻 成熟。 五、中国烹饪的创新开拓时期 中国烹饪的创新开拓时期是指现代的中国烹饪。


3、近期阶段—烹饪传统文化的繁荣阶段(始于秦 统一中国,终于清统治灭亡。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烹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得到全面的、深入的、 高度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 ) 4、现代阶段—烹饪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开始转 变的时代(始于清灭亡以后,其主要特征是:在 现代科学、生产力迅猛发展、世界文化交流大潮 冲击下,传统烹饪文化存在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烹饪文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3、烹饪雅文化 “雅”,讲求食雅(精食)、名雅(佳 名)、器雅(美器)、人雅(可人)、境 雅(良辰美景)、事雅(韵事)等方面完 美统一。 古代著名的雅宴有:滕王阁大会、王羲 之的兰亭聚会、欧阳修的醉翁亭宴、苏东 坡的赤壁之游舟中宴。 4、烹饪与语言


二、中国烹饪文化的内涵 1、烹饪与政治 (1)饮食关系到立国之本—“衣食足然后知 礼仪” (2)烹饪中有治国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 (3)烹饪中有治人之理 —“一言九鼎、举 案齐眉”

2、烹饪与哲学 《吕氏春秋》记载用火来消除原料异味时,要掌 握“九沸九变”、“时疾时徐”即力量大小和变 化速度配合。调味时必须注意投放顺序“先后多 少”,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关系。“好厨师一把 盐”含有抓住主要矛盾的思想,“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寓有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之意,“若要甜, 加点盐”含有利用矛盾双方相辅相成的关系。养 生中的“守中”、“饮食有节”等,包含着准确 把握事物变化的条件,促使矛盾转化或保持相对 稳定的道理。“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不乏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