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自内容及辩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自内容与辩证关系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源泉与定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
他们指明了私有制是社会存在贫富不均以及其它种种罪恶的“总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总之,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就揭露了这个制度在当时所显示出来的几乎所有弊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
所有这些,同“科社”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确有相似之处。
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19 世纪先进文化为依托,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地吸收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成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阶段推进到科学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与空
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作为条件的那些内容,既反映性质,又决定目的。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简述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当它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规律。
因此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作出符合实际的阐述,就必须把它们放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在某些方面,列宁的理论不同于马克思的,毛泽东的理论也不同于列宁的和马克思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同于毛泽工的、列宁的、马克思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背景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具体国情的不同。
理论创新的源泉在于实践:在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广大群众的实践经验而取得的。
如果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的事实、新的实践,就不可能有重大的理论创新。
在这种创新活动的开始阶段,人们在采取某些新办法时,不一寂静认识到它们的全部意义,但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却发生了原有的理论所始料未及的新情况,从而生长出新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科学社会主义是革命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工人阶级彻底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的革命学说,革命性是其鲜明特点。
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革命任务、革命目标及革命性质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及其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为基石的。
它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展望“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而使这一具有革命彻底性的学说又具有严密的科学
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立论基础以及研究和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说。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中国实际,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符合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离开国情特色无从谈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把握时代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而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们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的情况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方针。
理论是为解决时代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与时代同进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形成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
它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同时,这一伟大理论又一直指导着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新局面。
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开拓,注重总结实践经验,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又一重要特征。
四是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显著特征,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是这一伟大理论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的重要根据。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均是我们党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的结果。
五是民族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要素和东方文明智慧,因此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对于指导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而是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
这需要两个超越:超越前社会主义,与苏联式社会主义划清界线,引进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概括起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物质需求的有限满足、精神自由的充分享有、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人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我们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的发展,不只是为中国,也是为世界。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是世界的未来。
而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可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
四: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是其质的规定,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是其具体要求。
从质的规定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
从具体要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进程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统一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过程。
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推于江泽民及其后继者,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
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活水,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活水的源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用新的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富有国情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内容。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富有国情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内容。
参考文献:
【l】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忠杰.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M.人民日报,200r7-11研(9).
【3】周新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10(04)
【4】张耀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J]. 上海建设论苑. 1994(02)
【5 】黎康,赵美岚.逻辑主线、创新方法与实践指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个核心范畴的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 (01)
【6】郑克卿,常志,马建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与发展[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7】王盛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及其历史定位[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8】乔丽军. 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J]. 宁夏党校学报. 2010(02)
【9】梅荣政,李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