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府规制_兼评_房屋限购令_的合法性_王思锋

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府规制_兼评_房屋限购令_的合法性_王思锋
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府规制_兼评_房屋限购令_的合法性_王思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月,第41卷第3期,May,2011,Vol.41,No.3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收稿日期:2010-03-11

基金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08SFB2048)

作者简介:王思锋,男,陕西澄城人,南京大学博士生,从事经济法、房地产法研究。

①植益草认为,政府规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一般指政府)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施蒂格勒认为,规

制作为一项规则,是对国家强制权的运用,是应利益集团的要求为实现其利益而设计和实施的;史普博则认为,规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参见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朱绍文,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何帆,钱家骏,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99:45;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潘振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10.

【法学研究】

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府规制

———兼评“房屋限购令”的合法性

王思锋1,2,彭兴庭3

(1.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3;2.西北大学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69;3.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需要政府进行有效规制。但是,政府规制应该以房地产市场的自我调节为前提,充分考虑市场效率。政府规制应该适度、合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放松或者

加强。政府应该在市场准入、土地交易等环节逐步放松规制,增强市场活力。对信息不对称的规制

和对规制者的规制是当前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房地产;政府;规制;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D922.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3-0148-06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的

自我调节,但政府规制始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虽然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对政府规制有不同的界

定①,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政府规制旨在通过制定限

制性规则来弥补市场自我调节的缺陷。学界普遍认

为,政府规制是指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法律

法规和其他手段,对市场主体微观经济行为进行规

范和制约。政府规制既包括政府制定法律、法规、规

章、决定、命令等抽象行政行为,也包括对前述规范

性文件的具体执行。政府规制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职

能,更多体现为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对经济的

直接干预和规范。

自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

持续高速发展,在不断扩大内需和拉动投资中成长

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市

场也已成为社会各方利益再分配的主要场所,正在

深刻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金融的稳定

性,也影响着全社会的公平、和谐与安定团结[1]。

然而,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负外部效

应也逐渐凸显,房价高速增长,更多的公民无房可

居,各种矛盾纷纷出现。“中国房地产市场陷入各

种非理性行为与升值预期、房价上涨相互强化、相互

推动的恶性循环,住房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

足、市场调节和政府管制双重失灵,整个房地产市场

信马由缰,房地产市场失稳失控的风险不断加大,中

国经济金融面临的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2]。对

此,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制,但是

效果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房价越调越涨的怪象。

841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性安居工程”“房屋限购令”是政府2010年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制的主要手段,成为该年度备受关注的房地产话语,但也同样没有达到规制的预期目标。其中,“房屋限购令”的实施还受到“合法性”的质疑。面对房地产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制的双重失灵,未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应该如何发展?政府应该如何进行有效规制?是放松规制还是加强规制?所有这些问题,成为本文研究的动因和起点。

二、规制与效率:房地产市场

政府规制的法经济学分析

政府规制既体现为政府的干预行为,也是一种制度安排。此种制度安排与市场效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替代的,也可能是互补的。我国当前的市场秩序还不十分规范,一旦市场调节出现问题,人们立刻就会想到要加强市场规制,似乎只要有市场规制,就会弥补市场自身的缺陷。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合宜的政府规制有利于防止过度竞争,维护公平交易,增进公共利益,提高经济效率。过度的政府规制则容易引发企业寻租和政府腐败,从而抑制组织创新,降低经济运行效率,甚至对市场效率造成损害[3]。

市场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市场自身对资源的配置和调节。然而,如果市场秩序出现混乱,要保证市场效率的话,就得依赖有效的政府规制。二者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市场效率越高,对政府规制的需求就越少;市场效率一旦降低,对政府规制的需求就会增多。这类似于罗纳德·科斯的“科斯定理”,即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则无论如何选择法规、配置资源,只要交易自由,总会产生高效率的结果。而现实中交易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在现实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能使交易成本影响最小化的法律是最适当的法律。按照波斯纳的理解,清晰的财产权界定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政府规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产权安排。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市场效率总会达到较高的程度,此时,对政府规制的需求是无所谓的;同样,在现实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适当的、有节制的政府规制,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效率的必要条件①。

在政府规制的场合,随着政府规制的增加,市场效率一开始会相应增加。但是,政府的规制一旦超过必要的限度,市场效率又会逐渐降低,规制越多,市场效率就越低。这是因为过度的政府规制,不仅会提高交易成本,还可能因权力扩张而引发腐败,最终导致市场效率降低。这一点在房地产市场体现得更为突出,必要的政府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无节制的、不合理的规制只能导致房地产市场更加混乱,住房价格只会更高,居民的住房需求更加难以实现。因此,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规制,应该是有限度的,否则,只会使其房地产规制政策沦为无效的决策。在房地产市场中,政府的精力和资金主要应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健全法律法规、营造健康稳定的市场秩序,而不是想方设法“与民争利”。正如钱颖一教授所言,只有“政府在不直接干预经济的前提下以经济交易中第三方的角色”出现时,才会有一个“好的现代市场经济”,一个和谐的房地产市场[4]。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政府规制

面对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种种乱象,政府频频进行干预和调整,“贷款限制令”“房屋限购令”“物业税”等各种规制手段纷纷出台,但却收效甚微。房价的持续上涨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认真反思,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是政府规制不够还是规制过度?拟或规制手段不合理?用上述政府规制与市场效率的辩证关系来考察,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市场各种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政府规制。在房地产市场运行中,需要规制的环节往往规制缺失或者规制不力,而需要放松规制的环节政府却严格控制。从整体来看,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规制过度的态势,政府在房地产开发市场准入、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屋价格等方面过度规制,严重地影响了市场效率,进而影响市场化进程。

首先,在房地产市场准入方面限制过多,造成开发商垄断经营。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中,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许可到房地产项目开发、房地产交易等各个环节,政府设置了很多门槛,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本应对各种行政审批。这一道道审批程序,就像一个个寻租的机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效率,而且造成开发商对房地产开发市场的事实垄断,普通商品房、

941

①科斯定理的一个重要逻辑是,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一种制度安排与另一种制度安排的资源配置效率是不同的。参

见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经济适用房、城镇廉租房等所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最终都绕不过开发商,而被寄予厚望的住宅合作社合作建房等社会化建房模式几乎没有任何的生存空间。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一旦过了审批关,就会无所顾忌地采取各种手段损害客户、业主的合法利益。此外,大量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在阻碍市场信息的自由传递并进而制造虚假信息的同时,也造成市场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此时,无论是监管者还是被监管者,都不得不为获得真实的市场信息付出昂贵的代价[5]。

其次,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垄断较为突出。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政府不仅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而且控制着土地、资本等房地产市场要素。一方面,政府通过成立或参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凭借优势地位与其他市场主体同台竞技。虽然全国房地产企业超过四万家,但是国企入股或控股的企业竞争力普遍较强。以国资委公布的16家央企为例,大多凭借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垄断性资源,屡次在“地王”争夺战中胜出,成为房价飙涨的“中流砥柱”。有报道指出,央企成为房地产竞拍场上的主角,从根本上说,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反倒是对市场经济公平原则的一种破坏。当它把这种“垄断力”运用到房地产市场之时,其破坏力也就随之显现[6]。另一方面,政府直接控制着土地、资本等市场要素。以土地为例,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城镇住宅建设用地只能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而属于农村集体的土地是不能实际出让的。政府垄断了城镇建设用地的流转市场,如果要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必须办理农转非的相关手续,政府在低价取得集体土地后再以国有土地名义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这种垄断性质的土地供应方式,不仅妨碍市场竞争,而且还会形成“寻租链”,影响市场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

最后,政府对房价的直接规制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政府先后以“切实稳定住房价格”“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等理由对住房价格进行直接干预。但是,这种行政调控和直接规制能否对房价产生正效应并不确定。而且,从现有数据来看,虽有短期下降,但房价始终呈上涨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房地产价格的直接规制并没有充分的理由。房价虚高,其根源是因为政府管得太多,应该管的没管,不应该管的又管了,以致房地产市场遭到扭曲[7]。

四、对“房屋限购令”的合法性质疑

政府规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弥补市场缺陷,是服务于市场而非管理市场。过度的规制既有害于市场,又易滋生权力腐败。因此,政府规制本身需要受到严格的限制,既应该合理,更应该合法,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根本性要求。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从2008年的政府“救市”行为(政府向购房者提供住房补贴),到2010年的“限贷令”“限购令”,毫无疑问,这些规制行为的出现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其合法性却备受争议。下面以“房屋限购令”为例,进行综合评析。

(一)“房屋限购令”的出台

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2010年4月17日,国发〔2010〕10号文件明确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①。此后,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广州、厦门、杭州、宁波、南京、福州、三亚、天津、温州、海口、大连各地政府以此为依据,纷纷出台了限制购买房屋的规范性文件,规定公民购买房屋的最多数量,此举被称为“房屋限购令”。从各地限购令细则来看,房屋限购方式多样,各有特色,既有深圳、福州、南京等城市对购买第三套房的严格限制,又有上海、杭州等城市规定的可以在原有住房基础上再购买一套的宽松政策。在限购令的执行期限上,大多数城市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厦门、福州等少数城市有明确的规定,详情见表1。

(二)效果及“合法性”评析

限购令出台旨在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地方政府仓促出台形式各异的限购令来干预房地产市场,既是出于对中央政府规制政策的贯彻执行,也考虑到各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地方政府打小算盘、“作秀应付”。限购令的出台在短期内似乎对房价和房屋交易量有所影响,但是,数据却显示,在短期低迷之后,房价又开始上涨,房屋交易量同比不降反涨[10]。客观来讲,限购令确实能挤掉一些不合理的投资性购房需求,但是,相对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对

051

①《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第三条.

住房的巨大需求来讲,限购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供需矛盾,相反,还可能引发更大的负外部效应,比如由此引发的大量退房纠纷以及部分地方出现的以“假离婚”“假身份证”“假社保证”或者借用别人名义、联名买房等手段来规避限购的现象,产生诸多不稳定因素。

表1国内十大一线城市房屋限购令一览表

城市

本市户籍家庭非本市户籍家庭

无房户

可购买

拥有1套

房可购买

拥有2套

及以上房

可购买

无纳税、

社保证明,

可购买

有1年纳税、

社保证明,

无房户可购买

有1年纳税、

社保证明,

有1套及以上

房可购买

有1年纳税、

社保证明,

有2套及以上

房可购买

北京1套1套1套1套1套1套1套

厦门1套1套1套1套1套1套1套

上海1套1套1套1套1套1套1套

杭州1套1套1套1套1套1套1套

宁波1套1套1套禁止购买1套1套1套

深圳2套1套禁止购买禁止购买1套禁止购买禁止购买福州1套1套禁止购买禁止购买1套禁止购买禁止购买南京2套1套禁止购买———2套1套禁止购买天津1套1套1套1套1套1套1套

广州1套1套1套禁止购买1套1套1套未满18岁不得单独购买商品房;境外购房,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

资料来源:《武汉晚报》,2010年10月18日。

同时,限购令本身的合法性还值得商榷。

首先,从主体角度考察,房屋限购令涉及不动产所有权以及不动产交易,这些都属于基本的民事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涉及民事基本制度的事项只能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因此,各地人民政府以“通知”“实施意见”等政府规范性文件限制公民购买房屋,主体上是不合法的。

其次,从内容来看,房屋限购令是对民事主体不动产物权和缔约自由权的直接侵犯,也在事实上违反了《物权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按照物权法的规定,所有权人对其拥有的动产或者不动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依据合同法,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限制购买房屋,对于房屋所有权人(包括开发商和二手房所有权人)来讲,其处分房屋的权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购房者来说,其缔约自由也因此受到干预而实际丧失。此外,依照合同法,只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归于无效,违反限购令的房屋买卖合同并不属于此种情形,因而,房屋登记机关以房屋买卖合同违反政府限购命令为由而拒绝登记,其理由是不合法的。

再次,从程序上讲,房屋限购令的出台缺乏公众的广泛参与。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重大事项,在规范性文件出台之前应该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确保行政决定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理性。而房屋限购令的仓促出台,并没有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更缺少严格的行政听证程序的支持。

最后,从其法律效果来看,房屋限购令实施之后主要会出现三类纠纷:第一类是房屋所有权人(买房者)和购房者之间的合同纠纷;第二类是相对人和房屋登记机关的房屋登记纠纷;第三类是因限购令而可能出现的潜在的婚姻家庭纠纷。这些纠纷的

151

持续出现,不仅会增加司法实务部门的压力,而且还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

因此,不管各地政府的限购文件中有无“暂定”“暂行”之表述,房屋限购令的出台本身是缺乏法律依据的。而且随着这一规制手段适用时间的延长和适用范围的扩展,各种问题和变数就会越大。因此,房屋限购令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并逐渐退出房地产市场。房屋限购令问题,表明了政府规制不仅应该合理,更应该合法,政府的规制行为应当受到限制,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市场真正发挥作用。

五、当前政府规制的目标定位与重点

政府对企业行为的规制,既表现为一种放松规制的过程,也表现为一种强化规制的过程。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政府规制既存在着越位的情形,也存在着缺位的情形,因此必须明确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目标和今后的规制重点[10]。

(一)政府规制房地产市场的目标

从政府规制的逻辑起点来看,政府规制是在充分尊重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克服各种缺陷和弊端,而不是以规制替代市场。因此,政府规制的经济体制基础应该是市场经济体制。它有两重含义:其一,资源配置必须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为基础,政府微观规制对资源配置的调整仅仅局限在市场失灵的范围之内;其二,政府规制的目的是为弥补市场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市场,而不是取代或消灭市场[11]。笔者认为,在我国现实语境下,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弥补房地产市场缺陷,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市场活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第二,从根本上稳定房价,增加房屋供应,保障公民居住权益,实现“住有所居”;第三,逐步实现政府规制的法治化。

(二)当前政府规制的重点方向

政府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制中应该充分考虑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效率边界,凡是市场能够优化配置的环节,政府就应该放手由市场进行调节;凡是市场调节不到的或者调整失灵时,政府就应该及时出手,加强干预。当前政府规制的重点方向应该是:

首先,整体放松规制,培育多元市场,增强市场活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政府在房地产市场准入方面的过于绝对的限制性规定以及政府对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的垄断等,都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影响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在这些领域,政府应该放松规制,培育多元化市场,增强市场活力。例如,关于房地产开发,应该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改变开发商垄断房地产开发市场、绑架政府的不利局面。笔者认为,政府应该肯定和支持住宅合作社合作集资建房,适当允许单位对职工购房的支持与补贴。当然,这不是要回归福利分房,而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多方增加房屋供应,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再比如,关于房地产开发用地的政府垄断问题,应该积极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逐步放开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其次,加强对信息不对称的规制,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信息不对称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主要表现为有效信息缺失、虚假信息频现、相关具体信息不统一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仅会误导消费者的购房预期,更为严重的是会扰乱政府正确决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例如,关于房屋空置率的问题,2010年有媒体报道全国有“6540万套”空置房,虽然后来关于这一数据的来源和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但是这也揭示出房屋空置率这一数据信息本身的重要意义;关于房价的涨幅,一直最受公众关注,但是2010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土资源部先后公布了“1.5%”和“25.1%”两份数据,同为政府部门的调查结果,“1.5%”和“25.1%”相差了近17倍。事实表明,无论在房地产市场准入中,还是在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形成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面对各种真真假假的市场信息,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规制。为了稳定房价,政府应该通过公开土地交易信息、房屋成本、空置率等数据,让公众准确、及时地了解到房地场市场的相关交易信息。

最后,对规制者进行规制,确保政府规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体现政府规制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必须通过对行政职权的重新规范[14]。政府规制是有效的限制,必须在合理的基础上、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对规制者进行规制,既需要对各种行政机构的立法资格、审批权限等进行严格规范和统一,还应当包括对各种不法规制行为的追究和问责,甚至法律制裁。在今后的房地产立法和执法实践中,对此应该予以明确回应。

综上,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规制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政府规制应该尊重市场调节,克服市场缺陷,并最终为市场服务。政府规制既是动态的,需

251

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政府规制也是有界限的,其主要任务是提供市场交易的博弈规则,解决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的手,切不可伸得太长。中国房地产问题的真正解决,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既需要政府规制与市场调节的适度统一,也包括了房地产规制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一致,当然,这些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

参考文献:

[1]孙会良,王能.新规制经济学俘获理论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3):36.[2]冯燮刚.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19-20.

[3]杨宏山.发达国家的政府规制改革及其启示[J].人文杂志,2009,(4):77.

[4]钱颖一.警惕滑入坏的市场经济———论市场与法治[J].

经营管理者,2001,(2):10-12.

[5]刘恒.典型行业政府规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8-42.

[6]周俊生.地王再现央企为什么能独占鳌头[N].中国青年报,2010-03-17.

[7]张亚丽,上官建武.政府管制与房价持续上升[J].时代经贸:中下旬,2007(01X):16.

[8]钟林.地产“限购令”难压疯狂需求[J].股市动态分析,2010(Z2):30.

[9]《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限购令”也应受限制[J].中国经济周刊,2010,(40):3.

[10]吴向鹏.规制重构:转型经济中政府规制改革的现实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5):31.

[11]任超锋,朱昭霖.中美政府规制的比较制度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8.

[12]张克中.政府失灵、规制与我国反垄断[J].上海经济研究,2002,(1):19.

[责任编辑霍丽]

An Analysis of Governmental Regulation in Real Estate Market in China:Evaluation of Legitimacy for"House Buying Limitation Order"

WANG Si-feng1,2,PENG Xing-ting3

(1.Law School,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2.School of Law,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3.Law School,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Abstract:The stable development for real estate market needs the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However,governmental regulation shall take the self-adjustment of real estate market as a presupposition,which ought to consider the efficiency of market.Governmental regulation should be moderate and lawfull,as the change of prac-tice to reinforce or release.Release on market access and land transaction will be calculated by government so as to add the market energy.As for the issu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regulation to policy maker,they are the key point of present work.

Key words:real estate;government;regulation;information asymmetry

351

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

1 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 我国房地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国内的投资速度放缓,但是消费需求依然旺盛,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房价虚高,空置率居高不下。虽然我国房地产投资额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房地产销售额也以每年超出27%的速度增长,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却是:中国房价总体已高得离谱。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房地产蓝皮书》来看,中国的房地产的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同时房地产价格一直呈显著上升的趋势。 2 房地产市场中博弈行为分析 2.1 房地产市场的内涵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很复杂的市场,是整个房地产产权交易的集合。房地产的交易过程就是房地产博弈过程,同时房地产的价格也是市场上主体之间博弈行为的结果。随着产权的受让方以一定的价格获取房地产产权,产权让渡方让渡房地产产权以获得相应的资金回报,交易的价格由此形成。 2.2 房地产市场的博弈主体 房地产市场中的博弈主体有很多,一般包括房地产开发商、银行、房地产的消费者、房地产相关专业人员、政府以及其他的金融机构。但是从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角度来看,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博弈主体还是开发商、政府和消费者。他们之间既有相互之间的博弈,也有同类主体之间的博弈,最终决定了房地产的价格。 3 博弈模型与博弈分析 3.1 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分析 首先我们通过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曲线来看一下土地价格为什么会如此高? 通过图形可以看出,土地的稀缺性,房屋开发量不足决定了房地产商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由demand1曲线向右移动变成demand2曲线),如今房地产商不惜投入大笔的资金进行土地的储备,大势“攻城掠地”的行为已经证明了他们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与此同时,政府也把有限的土地资源拿到市场上进行拍卖和抛售,说明了土地的供给在不断减少,而政府对于农村郊区土地的开发和强制征用也证实了可用作开发的土地在减少,这样土地的供给曲线就会向左移(supply1曲线向左移动变成supply2曲线)。经过曲线的移动后,两条曲线的均衡点也由E1变成了E2,很容易得到土地的价格升高了。 模型分析:首先对于某一块土地,假设当地政府和开发商是信息完全的,双方都知道对于这个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收益为多少,双方博弈的焦点就在于如何分配这个收益E。作为政府,这块土地的成本就是基本的行政费用,而作为房地产商,他的整个项目的成本主要包括地价、建安费、销售费用等等。假设土地市场的逆需求函数为p=a-b×Q(p),土地的固定成本为C,那么政府的收益函数为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后,房地产业开始真正发展起来。90年代发展壮大,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占GDP 比例逐渐增加。21世纪随着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城市达到2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70%。住宅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达4%,城乡合计达7.5%,房地产业己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近两年来住宅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5个百分点左右。关键词:市场发展 (一)房地产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第一,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增加。199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4010.17亿元,到2004年达到13158.25亿元,房地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第二,开发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从1999年的56858万平方米上升到140451万平方米,增加了83593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长25 %,房地产开发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指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最高接近30%,近几年增长的更快。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一,房地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存在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房屋竣工面积,东部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所致。②中部的增长速度(除了销售额)基本处于领先水平,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部地区土地资源偏紧,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和竞争激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房地产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各项指标(除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其他两部。③地区间差距正逐步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西部的房屋销售面积占全国销售面积的比例都较前有所增加,且中、西部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宅在全国的份额也在增加,由2002年的13.6%,21.7%上升到15.7%,24.3%,中、西部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增长比例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长比例。可以看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地区间正逐步缩小差距。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在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建筑面积仍在增长,反映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因各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从表3-4可以看出:从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东部地区24.91 >西部地区23.25>中部地区22.06。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西部地区虽然房地产发展不完善,但人口密度较小,相对来说居住面积较为宽松,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又不很发达,所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小;从其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5.1%>中部地区4.6%>东部地区3.6%。 (三)房价居高不下 近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三高”,房价高、居民购房热情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004年全国商品房价格大幅攀升,达到了2714元/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355元,远大于19982003年年平均售价的增长,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商品房均价分别达到8627元/平方米、6232元/平方米、6037元/平方米,与之对应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16683元、15638元和27596元。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doc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市场供给基本平衡 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状况 从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规模与全行业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1992年~1993年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峰时期,1994年以后随着全行业步入调整时期,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呈现出增速减缓的态势,1998年房地产逐步走向复苏后,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增长率也走向回升,200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额6245.5亿元,同比增长25.3%,至2002年前11月,全国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同比增长达到28.2%。 从房地产业的投资结构来看,1996年开始,我国房地产业投资结构开始向住宅转移,住宅投资占房地产业的投资比重逐渐上升,2001年住宅投资占房地产业的投资比例为68.5%,2002年1~11月,这一比例已上升为70.7%,办公楼投资稍有上升,商业用房投资的比重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投资结构的这种变化基本符合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 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分析 2002年,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都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1年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都有较快增长,新开工面积比去年同期增长27.2%,施工面积增速21.5%。今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80730万平方米,增长22.6%,本年新开工面积3676万平方米,增长19.1%。考虑到新开工面积的较高增速,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内施工面积还会出现较快的增长。从竣工面积来看,1998年以来,房地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开始回升,受工程建设工期较长的影响,商品房的竣工面积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2002年1~11月,全国房地产竣工面积16271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8.3%。 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分析 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是房地产市场供给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住宅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商业用房市场次之,办公楼市场所占的比重最校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存在着以下特点: 住宅供给平稳增长,住宅供给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别墅和高档公寓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安居工程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高档物业在房地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在5%~10%比较合适,因此近几年我国政府严格控制高档物业的投资,高档物业在房地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已降低到10%以下,普通住宅的投资比例开始上升,2002年1~11月,住宅投资占房地产行业总投资的比例已达70.7%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29.6%。 办公楼市场供给有所增加

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报告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2003-05 市场供给基本平衡 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状况 从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规模与全行业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1992年~1993年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峰时期,1994年以后随着全行业步入调整时期,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呈现出增速减缓的态势,1998年房地产逐步走向复苏后,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增长率也走向回升,200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额6245.5亿元,同比增长25.3%,至2002年前11月,全国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同比增长达到28.2%。 从房地产业的投资结构来看,1996年开始,我国房地产业投资结构开始向住宅转移,住宅投资占房地产业的投资比重逐渐上升,2001年住宅投资占房地产业的投资比例为68.5%,2002年1~11月,这一比例已上升为70.7%,办公楼投资稍有上升,商业用房投资的比重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投资结构的这种变化基本符合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 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分析 2002年,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都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1年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都有较快增长,新开工面积比去年同期增长27.2%,施工面积增速21.5%。今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80730万平方米,增长22.6%,本年新开工面积3676万平方米,增长19.1%。考虑到新开工面积的较高增速,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内施工面积还会出现较快的增长。从竣工面积来看,1998年以来,房地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开始回升,受工程建设工期较长的影响,商品房的竣工面积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2002年1~11月,全国房地产竣工面积16271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8.3%。 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分析 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是房地产市场供给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住宅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商业用房市场次之,办公楼市场所占的比重最校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存在着以下特点: 住宅供给平稳增长,住宅供给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别墅和高档公寓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安居工程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高档物业在房地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在5%~10%比较合适,因此近几年我国政府严格控制高档物业的投资,高档物业在房地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已降低到10%以下,普通住宅的投资比例开始上升,2002年1~11月,住宅投资占房地产行业总投资的比例已达70.7%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29.6%。

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

目录: 一.了解房地产 (2) 二.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 (2) 三.我国房价走势 (3) 四.房地产现状成因分析 (4) 五.对我国房地产的未来预期 (5) 六.报告总结 (5)

一、了解房地产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房地产由于其位置固定、不可移动,因而往往又被称之为不动产。它分三种存在形式: (1)单纯的土地,如一块无建筑物的城市空地; (2)单纯的建筑物,如在特定的情况下,把地上建筑物单独看待时; (3)土地与建筑物结合的“房地”,如把建筑物和其坐落的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也就是说,土地和建筑既有各自独立的特质内容,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论土地和建筑物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或以结合的形式存在,都属于房地产,是房地产的一个部分。 房地产业:是从事土地和房屋开发经营的行业,属于第三产业。 二、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福利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公开地把房地产看成商品,更不会把它作为商品来买卖。它自然就不会形成产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房地产业,这一亿万价值的巨大商品开始起动,开始流通。 1998年-2007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24.3%,销售额年均增长33.2%,但在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萎缩,房地产交易量和房价齐跌。2008年全年总计商品房销售面积下跌19.7%,销售额下跌20.1%,十年来首次出现年度房价下跌。但2009年后,房地产市场开始反弹,量价齐升,房地产业反弹,泡沫再度出现。部分城市的房价增长过快,大型城市的销售价格,租金以及房价收入比出现不平衡,开发商高价抢购土地,购地价格已严重偏离合理水平,呈现泡沫化。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主要是大城市的局部性泡沫,但是今后可能向二级城市扩散。如果泡沫破裂,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短期内随着房地产的活跃,房价较低的中小型城市将面临上涨压力,但是长期来看中国房价仍面临下调压力。 三、我国房价走势 这是我们找到的我国2013年6月~2014年6月的一手房指数环比数据以及走势图: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

近五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变化 2016年 巴曙松: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观点地产网讯:4月12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深圳出席活动时表示,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是并存的,所以没有改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库存量过大,以消化库存为主,整个行业还在收缩的大趋势。 巴曙松指出,即使是一线城市,房地产的新屋销售和新开工面积之间的传导周期越来越长,这是典型的行业在逐步收缩的趋势。 关于近期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巴曙松认为,跟这些一线城市长期供应不足有关,如,与一线城市长期土地供应不足,容积率定得偏低,对于人员流动趋势判断没有充足的预见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个改变不了整个房地产行业逐步在往下回落的趋势。 对此,他提出建议要化弊为利,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其中强调城市土地建设。 他表示,房价上涨的城市基本上是老百姓用自己的货币选票选出的中心城市。下一步配套的改革要变成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比如深圳,如果地价上涨让很多制造环节在深圳有压力,就应该主动迁到东莞、惠州。相应的,深圳和东莞、惠州的地铁、城际的交通、生活的便利就要打破原来的土地制度、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制度,要有城市群的布局规划大格局。 巴曙松总结称,要把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顺势引导成建设未来城市群的正面发展动力。 2015年 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走上转型之路 目前,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从2015年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情况

房地产行业分析

篇一: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 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 目录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史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分析 三、我国房地产行业企业分析 四、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 五、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分析 六、我国房地产行业人才分析 七、部门猎寻目标--企业介绍 八、部门猎寻目标--企业排名 no1: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史】 房地产历史变更:我国房地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福利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 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 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 房地产发展初期: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公开地把房地产看成商品,更不会把它作为商品来买卖。 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是房地产业的第一次高潮,使住房这一大商品的属性得到了 要求:“城镇住房建设要保持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适当加快房地产综合开发和住宅 商品化进程”。 国房地产业已经出现走向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潮,而其重要标志就是,房地产业在 房地产发展至今: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及中国入世后投资环境和法律与国际惯例靠拢,国外公司和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尤其是外资机构 no2: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分析】 行业的概貌:概貌一:我国房地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整个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概貌二:除房地产开发业外,十年来,还逐步形成了以评估、经纪、咨询为内容的房地产 概貌三:全国各地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房地产经营模式,它们中有 行业的发展: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正在步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 期, 人们要求改善住房条件和城市人口大幅增加,使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市场消费主 其次: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世界知名实力雄厚的国外房地产开发商加速抢滩中国房

中国房地产市场失衡原因分析及改善建议

中国房地产市场失衡原因分析及改善建议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从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以及购房者三方面对市场失衡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结合国外的房地产市场失控实例分析了其危害,最后就我国的房地产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失衡泡沫经济 一、中国21世纪的房地产现状 1、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希望在城市中购房定居下来,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相应的住房需求量也就日益增大。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在近几年也大幅提高,很多家庭不满足于小户型的住房或一套住房,他们要改善居住条件,希望购置更大面积的住房甚至多套住房。几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是城镇住房需求量大增,而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并没有增大用于住房建设的土地供应,使得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2、价格持续走高,市场出现泡沫经济 因为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量,房地产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价格依据经济规律会有所上涨。加之土地资源紧张,土地的价格也出现上涨,房地产开发商购买地皮需投入更多资金,这些资金支出的一部分自然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房产价格的升高。随着经济发展,房价有所上涨是必然的情况,但照现状看,房地产价格远远偏离其实际价值,泡沫经济现象严重。 3、政府调控政策失效 最初学习经济时我们就了解到市场是由“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共同控制的。在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日益严重的今日,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缓解房地产市场的紧张局面。实际上,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到2012年2月为止,全国已有72个城市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限购令”。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囤房”行为所带来的房价上涨,但房价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住房价格虚高的经济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调控政策力度不够也是现在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突出现象。 二、中国房地产市场失衡主要原因 1、政府角度 (1)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土地供应量减少。中国虽然地幅辽阔但由于地貌多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鲁能)

从五方面透视房价非理性上涨 来源:鲁能集团时间:2009-09-14 10:56:00.0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全球生产仍在下降、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继续下滑的情况下,中国主要城市的房价却已开始上涨。不断走高的房价不仅不利于未来的经济增长,而且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控制房价的恶性上涨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为了有效控制房价的恶性上涨,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推动中国房价快速增长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对此,我们大致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1、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 1978年牙买加协议生效后,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伴随着美元与黄金(222,0.19,0.09%)脱钩而来的便是全球流动性的泛滥。但是,由于当时国际经济的基本面恰好处在世界经济增长之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并且又有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美国不断增加的货币供给被新兴的IT产业和中国与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吸收,结果世界不仅没有发生通货膨胀,反而出现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通货收缩。只要没有通货膨胀或者通

货膨胀的预期,人们就不会对不动产投资产生兴趣。 到了公元2000年,世界经济同时出现了三个拐点:第一个拐点是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暴跌,这意味着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没有投资机会;第二,世界固定资产形成占世界GDP的比重开始迅速下降,这意味着各个国家内部投资机会的减少;第三,世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GDP的比重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意味着全球缺乏投资机会。 面对这样三个拐点,美国不仅没有减少世界基础货币的供给,反而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刺激其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以便对冲因为IT产业衰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很显然,继续不断地增加的美元供给在不能被实体经济有效地吸收的情况下,就只能流向资产市场,并且在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情况下,必定会有更多的货币投向房地产市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造成全球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涨。 2、宏观经济政策的激励效应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不仅与以上所说的国际背景有关,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与中国开始于2004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有关。从2004年起,中国政府为了控制经济过快增长、

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

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 1.泡沫成份开始收缩,市场价格在高位运行的同时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一些城市的房价开始下降2007年以来,在紧缩政策调控下,我国的房市的泡沫成分开始收缩,一些城市的房价虽然仍然较高, 但面临着较大的下降压力,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 2.成交量萎缩,空置率上升与房价下调相对应的是,购房者观望情绪严重,房市成交量大幅萎缩,房地产商空置率大幅上涨。同时,近年来,房贷一直被我国银行界视为优质贷款项目,各大银行为了 争夺此项业务展开恶性竞争,不断降低门槛,导致房贷规模成倍扩大。房贷业务“一枝独秀”的繁荣背后,是潜在的巨大风险。据统计,我国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是直接或者间接 地来自银行贷款,而个人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的人,占全部购房总数 的比例高达90%,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系在金融机 构身上。并且,由于房价下跌,一些购房者将拒绝偿还银行贷款。 而这些风险最终无疑都会转嫁给银行,从而导致我国的银行业面临 巨大的房地产信贷风险,加剧我国经济波动。 4.房地产中介经营困难由于房市不景气,成交量急剧下降,加上来自房市的竞争加剧和规范性制度约束增强,一些房地产中介出现 了经营困难和倒闭。 5.我国房地产业存在多大的风险。第一,中国开发商的自有资金严重不足,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第二,垫资建设。 在土建时,让建筑承包商带资垫付,将成本转嫁给建筑承包商。第三,通过资本市场“集资”。即使在当前国家出台了这么多宏观调 控政策后,房地产股依然红火一片。这种结果值得决策者深思。当 泡沫破灭,开发商逃之夭夭,股民们将再次品尝痛苦和无奈。 交易行为种类

2008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

2008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整体趋稳房价理性回调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政府以审慎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上保持了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则更体现了这种审慎灵活性。2008年上半年,在国家调控政策主导下,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由2007年的过热转向理性回归,各项指标高位调整,过度需求泡沫得到有效的抑制;但2008年第三季度,市场开始快速下行,并显现出加速下滑的趋势。在国家“保增长”政策的主导以及各方面努力下,第四季度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整体市场基本保持了理性回归并稳定发展的态势。 1、2007年的投资过热,导致2008年整体市场供给压力大 1.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上半年在30%上高位运行,下半年涨幅出现回调 受2007年房地产投资过热的影响,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延续了去年略高于30%的同比增长幅度,而整体市场处于理性回归的态势,宏观调控起到了明显成效。下半年,国际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由于“抑制过热”政策叠加、住房保障制度的推进,以及经济进入调整期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涨幅下降的趋势。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从1-6月的33.5%一路下滑到1-11月的22.72%。尽管下半年涨幅回调明显,但涨幅的绝对值仍超过了20%以上,可见在国家“保增长”政策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并没有出现过大的波动,仍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指数研究院 1.2、自1998年以来,土地购置未开发面积近12亿平方米,市场潜在供给能力强 与2007年疯狂抢地以及“地王”不断涌现相比,2008年,中国土地市场开始恢复理性。土地购置面积和开发面积增幅基本趋势是逐月下降。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长由1-2月的34.7%,到年中(1-6月)的7.6%,1-11月的-5.9%,除1-5月外,增幅都是逐月在下降;而土地开发面积同比增幅也是由1-2月的20.2%,一路回落到1-11月的-2.7%,除1-6月外,也是逐月下降。2007年狂热的土地市场降温明显。但2008年1-11月土地购置未开发面积仍达1.12亿平方米,可见开发商囤积土地的意愿并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

浅谈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

288浅谈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汤超 唐山市国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远古时期,人类主要依靠天然洞穴,野外群居,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了钻木取火,学会了种植作物,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化,人类懂得了如何搭建房屋遮风避雨,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中国社会逐渐出现了大量房屋建设,宫殿林立,统治阶级的产生注定了权力的私有化,物质的私有制,所以渐渐地出现了房屋买卖和占有。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历程;买卖;私有制 我国房地产行业源于人类文明的初始,到西汉时期才产生比较正规的房屋买卖,当时人们并不怎么在意这个行业,但这却是一个萌芽的开端,封建社会制度转为专制,到了唐宋时期房屋买卖才得到比较广泛的发展,许多达官显贵开始通过自己占有房屋的面积大小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以致出现现今残存的所谓古代庄园,现在的庄园其实都是古代达官显贵的府邸。近代社会以后,常年战乱不断,以致房地产行业几近灭绝,因为战乱年代无法保障资金的财产,更多的商人和官员将眼光转移到金银和首饰之上,新中国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巩固,领导阶级幻想创造一个公有制的国家,人人均等,人人平均,在新建的律法之中,严格规定废除房地产私有制,严禁个人买卖房屋或者对外租赁,所以房地产行业在法律制度下逐渐消失,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中介行业渐渐苏醒,有了复苏的迹象,目前我国房地产中介行业已达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接下来我简单描述一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 1 房地产中介(经纪)公司的产生 房地产中介公司其实就是在房屋买卖过程中的一个枢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房地产行业中起到了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房屋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使房屋买卖更加有保障性,从而维护了买卖双方的共同利益,所以房产中介公司才可以在房地产市场中存活下来,房地产交易过程中包含房屋买卖、租赁、互换、抵押物品等多种交易,房屋买卖伴随着房地产中介的产生,两者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2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几个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将近 30 多年的岁月里城,在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改建、乡镇改造的国内大形势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为经济复苏、房地产初步发展、房地产行业初具规模、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等四个阶段。 2.1 房地产行业的复苏 建国以后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人民经济得到很大改善,1980 年以后,国家对于居民城镇住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开始允许个人房屋自由买卖,但是土地依旧公有制,政府正式出台了土地有偿使用、个人建房、房地产建设综合开发等政策,中共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这明确宣告了从此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诞生。 自从法律制度健全以后,全国 80% 以上的房屋所有人基本颁发了房产所有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为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不正当交易创造了条件,做好了铺垫。 2.2 房地产的初步发展 房地产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产生和民间个人交易的形成。初步发展时期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主要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政府各个事业部门事业单位性质建立的房屋交换站、房屋交易所和民间房地产交易市场,这类官方承办的房地产公司机构承担了当时社会人民交易服务的职责,人们手里多余的房产可以通过正当渠道自由买卖了,第二类是工商部门批准的房产中介企业,90 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大城市均出现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中介,第三类是民间自由买卖房屋的个人,这类人或许以前从事过房地产行业,熟知房屋信息,懂得房屋交易过程中的相关法律,但是他们的基本文化不高,所以常常遭到同行人士的蔑视,通常被人称为“房纤手”、“房虫子”,虽然在房地产市场中挣到了一些钱,但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大的发展。 2.3 房地产市场初具规模 随着少数人群的房屋自由买卖,渐渐地房地产中介公司被人们所接受,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前,房屋买卖并不被允许,但现今却成为一种模式,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经济活动的权限也被慢慢房款,随之社会上便出现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人群开始以个人名义购买多套房屋,等待房屋价格上涨之时,以高价卖出,巨大的利润诱惑了太多的人,这时房地产行业已初具规模。 2.4 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 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民经济较之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人民依旧是将自己的钱存至银行,每年只是吃利息,从而导致货币流通不畅,国内消费水平低下,政府为了鼓励国民消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状况

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的总体发展态势 (一)房地产开发总量及增长率 (二)销售总量及变化 1、销售增长速度放缓,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端倪 2、存量住房市场火爆 (三)销售价格变动状况 1、总体发展态势 2、第一第二季度房地产销售价格分析,重点以北京、上海为例 二、地区发展态势 三、房地产行业效益情况 1、2001年上市公司效益分析。 2、2002年房地产上市企业业绩预测 四、目前的行业运行环境 第二部分:未来3到5年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研究 一、政策因素的影响 1、土地供应政策的变化 2、预售条件及开发贷款门槛的提高 3、货币化分房政策的落实 4、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推行 二、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分析 1、GDP与人均GDP的高速发展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1、1、未来10年内我国GDP的增长情况预测 1、2、GDP的增长将带动“十五”期间住房消费的增加 1、2、1人均GDP的增长将增大住房消费支出 1、2、2为了实现GDP的既定增长目标,必然要发挥房地产对经济的杠杆作用 2、规模城镇化对房地产的推动。 3、西部大开发的积极影响 4、加入WTO对房地产业的长期利好 5、奥运带动城市建设,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三、、行业相关因素分析 1、技术因素变革(交通、通讯)的影响 1、1、交通技术的革新和交通工具的完善 1、2、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 1、3、节能与供热方式改革。

1、4、节水、节地和治理污染。 1、5、住宅一次装修到位 2、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3、消费者文化品位与生活方式的提升对房地产的影响。 第三部分、对全国房地产市场前景的总体判断 一、发展态势总体判断 (一)总体展望------三个判断 1、我国房地产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很大 2、我国房地产业仍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3、未来三年房地产业将在高位上进行调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将有所降低,估计,未来三年增幅在15%左右 (二)未来三年房地产业运行格局 1、市供需两旺,但供大于求,空置房将增加 2、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3、住房金融快速发展 4、住宅投资性消费将进一步增长 5、行业集中度将提高 6、区域性房地产泡沫已经产生 二、市场需求分析专题 (一)市场消费需求观念的变化 (二)未来几年房地产潜在市场需求的预测 1、“十五”时期房地产市场投资总量的预测。 2、“十五”时期房地产市场潜在市场需求的预测 3、未来几年房地产消费主要群体特征 (三)消费者有效需求的变化方向 三、房地产周期性研究专题 四、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空间与竞争状况预测专题 (一)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 1、外资房地产开发商的涌入。 2、地涌现出新的竞争主体。 (二)跨区域竞争加剧 (三)土地储备资源的竞争加剧 1、新的土地使用政策导致土地的供应量可能会供不应求 2、入世使得土地市场竞争加剧 (四)对消费者群体有效需求的竞争加剧 (五)市场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竞争。 第四部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风险和挑战专题 一、政策风险 1、土地转让制度的改变,加大企业开发成本。 2、房地产企业贷款政策的改变,使得企业融资渠道受阻

中国房地产产业分析报告

中国房地产产业分析报告 经济10甲班陆晨轩1090410124 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改革开放前落后的农村居住格局到实行农村向城镇化转变政策的实行再到实现城市化的落实工作,中国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实现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奋斗目标。回收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获得的飞速的发展,就算是摆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具有令人惊讶和敬佩的。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房地产作为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社会经济、社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和基础的构成要素。房地产的运行和发展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显示出很强的关联性,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和房屋这些基本的物质要素,这就确定了房地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可对于我们90后一代,如今的房价可是高的吓人啊,就算不看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住宅均价为17023元/平方米,另外,全国住宅价格中位数为6967元/平方米,什么概念呢,像我们大学生毕业出去工作实习打工,乐观的想想也只能在奋斗半辈子才拥有上自己的一方小屋啊。如果不靠家庭的帮助,我想买房的压力足够压垮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中国房地产业在经历繁荣发展之后会走向如此极端呢?这值得政府,社会各界深思。 一、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产业集中度、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墒指数等,其中产业集中度使用最为广泛。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指标通常用某行业规模最大的前几位公司的营业额占整个行业的营业额比重来表示,用公式CRn=∑Xi来表示。其中CRn为市场集中度,Xi为单个公司营业额占全行业营业额的比重。一般以市场集中度的高低来决定行业内企业之间的行为是垄断还是竞争。在2012中国房地产销售额排行100强当中,前四名依次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队伍也迅速壮大。近年来,全国一半以上的房地产开发商分布在广大、上海、辽宁、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的12个省市中,东部地区的企业竞争已从资金实力和土地开发权的竞争走向品牌、营销、服务等方面,而西部地区的开发商还远远未达到这一步。部分品牌企业在外地成立分公司,形成跨地区的发展趋势。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佬,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 年1~12月份,累计实现销售面积1295.6 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412.3 亿元。而2012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额为64456亿,根据公式,计算可得万科集团的市场集中度约为2.2%;同样的,我计算了排名第四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发现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900亿大关,由此看来市场集中度也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知道,CRn接近于0意味着最大的n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小的一部分;相反地,如果CRn接近于1就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度,一般情况下,市场集中度越高,厂商的市场支配力越大,市场的可竞争性亦越低。当少数厂商的市场占有率高到足以影响。市场竞争的本质,乃至市场价格形成的方式与企业内部定价的原则,而市场进入门槛又高不可攀时,就形成了垄断。卖方集中度是市场结构要素中最重要的分析对象,对卖方参与者间的竞争程度、竞争态势、竞争的有效性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那么数据很明显地说明了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没有出现明显的垄断现象,仍旧是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当中。 2.产品差异 对于房地产业而言,没有永远相同的产品。无论是设施,周边环境,还是地区交通等等

中国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概述

www要点提示 ★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总体景气水平差不多连续了上年快速进展的势头,但受到土地开发面积和竣工面积指标增幅回落的阻碍,3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低于去年同月水平。 ★房地产百强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普遍偏低,但百强企业在当地市场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凸现,其竞争力优势要紧体现在市场占有、企业信用和品牌效应三方面。 ★ 2004年将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上市年。究其缘故要紧有两方面:一是去年“121号”文件之后,银行信贷收紧,房地产企业必须在银行信贷之外查找新的资金渠道;二是2002年8月房企上市解禁后,想上市和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走程序的时刻一般都在2年左右,2004年正好是那个时刻节点。

★“18号”令第一次将房地产业确立为我国经济进展的支柱产业。2004年,沉寂多时的股票市场将重新回暖,投资者能够重点关注房地产板块中的龙头企业,如深万科、招商局、金地集团等。

目录 Ⅰ基础数据平台 (3) 一、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3) 二、全国房地产土地开发与销售情况 (3) 三、各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4) 四、各地区商品住宅销售增长情况 (5) 五、各地区土地开发与购置增长情况 (7) 六、各地区房地产开发规模与开、竣工面积增长情况 (8) Ⅱ行业运行状况 (11) 一、“国房景气指数”小幅回落 (11) 二、35个大中都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 (20) 三、百强企业开发规模和经营业绩差异较大 (25) 四、行业遭遇政策紧缩企业面临资金压力 (29) Ⅲ进展趋势预测 (34)

一、房地产投资在二季度开始回落 (34) 二、要紧都市地价仍将保持上升势头 (36) 三、土地政策将出现重大调整 (40) 四、2004年将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上市年 (43) Ⅳ投资价值分析 (49) 一、市场需求旺盛行业前景看好 (49) 二、不同物业投资风险综合分析 (52) 三、股市渐趋回暖板块轮动酝酿机会 (59) 四、上市公司研究(深万科) (67)

2020中国房地产市场

2020中国房地产市场 2017年我们对于一二线城市市场的整体判断是量价进入调整阶段,但是不同的城市仍存在市场机会。一线城市步入存量房时代, 新房开发建设的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城市产业升级带来的存量土 地和存量物业盘活将是未来的主题,租房市场也有望成为行业新机遇。二线过热城市房价空间被透支,“量价回调”成大概率事件, 但具备产业和人口支撑的城市,将成为下一个发展的新风口,天津、武汉和郑州受益于城市群发展,城市潜力逐渐显现,量价进入平稳 增长周期;西部节点型城市发展有望进入新阶段,房价尚属相对洼地,如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此外,位于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或自 身产业优势显著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仍具备潜力。 市场展望:宏观趋稳,调控深化,市场量价将回调 在此背景下,根据“中国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分析,预计2017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销售量价回调,新开工小幅下降,投资低速增长”的特点。需求方面,2017年是本轮房地产周期 的末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受到政策、货币环境的影响,将出现回调,预计全年降幅将达到12.8%~14.8%,其中一线及二线城市销售面积 将呈现下降,二线城市降幅较为显著,三四线城市市场波动平缓。 供应方面,鉴于一二线城市销售回落,新开工意愿也不足,而前期 土地成交处于低位,将使全国新开工出现小幅下降,预计全年降幅 在 3.0%以内。但预计2017年企业补仓意愿加强,拿地将有所增加,推动投资增长,我们测算房地产投资增速在2.5%~4.5%之间。价格 方面,需求回调导致价格有所下跌,预计全年跌幅在1.9%到3.9%之间。 价值城市标尺重塑,掘金存量、抢占洼地 市场表现仍将持续分化,预计2017年一二线城市销售面积将下降,三四线趋稳。具体来看,2017年,我们预计一线城市的调整幅 度将弱于二线。主要源于一线城市此前限购政策并未放开,此轮需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复杂的宏观环境下,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向结构性过剩转变。大量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风险,而大型的房地产企业也到了一个需要重新思考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刻。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业现状的分析,探讨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以期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企业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消费者购房消费日趋成熟,以及政府对房地产业发展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从而带动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日趋完善和成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存在竞争力不高的问题,既有房地产产业不发达和行业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房地产业现状分析 (一)宏观经济的调整。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所以其与宏观经济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当前宏观经济面临新常态,将继续深化实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

的战略,在此期间,房地产业在结构调整中的地位趋于下降但仍是稳增长的重要力量,由此,“稳”是房地产业在未来一年中的基本特点,在这样的特点下,窄幅震荡很可能成为房地产业的常态表现。 (二)土地市场的变化。伴随地方政府推地节奏放缓和房企受存货与资金压力影响,企业投资放缓,拿地日趋谨慎,土地市场下行趋势更加明显,供求量持续下降且降幅扩大,市场持续走低加速降温。各能级城市土地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马太效应更加明显。但由于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囤积土地,出售优质地块,使得地价继续成为推高房价和房价过高的主体因素。 (三)金融市场的变化。房地产企业直接金融市场融资比重微升,间接融资比重微降,但信贷融资市场主导格局未变。其背后的机理来自三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一是国家层面战略推动。其二是近两年持续收缩的房地产信贷政策迫使房地产企业增加直接融资。其三是IPO重新开闸。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样不仅分散了有限的投资资金,还引发了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导致开发的房屋质量差、不能按期交房,老百姓投诉不断,从整体上影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公众形象。 (二)人才紧缺,专业化经营人才需求增大。我国房地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