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摘要]高等学校突发事件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突出隐患,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文章简要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并提出了能够科学有效地预防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突发事件诱因预防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各类突发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因此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探索相应的预防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学校,面临着来自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管理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国际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因素往往是诱发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突发公共事件必然与整个社会环境密切联系。

高校扩招以及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储备人力资源、增强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日趋多元化,学生成分更加复杂。

新建、扩建院校增多,而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相对滞后,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对校园管理和校园安全形成了巨大压力。

自毕业生面向市场自主择业以来,毕业生在获得就业自主权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压力。

在校期间从组织发展、综合测评到各种荣誉奖励,从发展机会到活动空间,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并成为学生竞争的重点目标,由此也带来了一些利益摩擦和矛盾冲突,也可能引发一些诸如考试作弊、偷改成绩、弄虚作假等违规违纪现象。

有的学校毕业学期的课程安排很少,毕业生学习压力小,空余时间多,活动自由度大,管理难度大。

临近毕业,学生心态各异,有喜有忧,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增多,对学校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2.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利益认同危机。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广大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对学校教育管理实践的认同,不仅取决
于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和管理制度的认同,更取决于对学校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产生的利益认同。

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社会环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利益关系的不协调和矛盾激化是滋生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根源。

目前,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学生的利益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学校对广大学生普遍利益关注不够,利益导向缺乏科学性;在对待学生利益问题上,缺乏公平公正;广大学生的普遍利益得不到落实,权益得不到保护。

事实证明,只有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过程中,切实做到尊重广大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充分代表广大学生的普遍利益,切实维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得到广大学生的理解、支持和认同,才能维护学校的稳定,才能从根源上避免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

3.学生个体的心理隐患。

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种原因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给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带来了很大困难。

美国弗吉尼亚当地时间2007年4月16日上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案,该校韩国学生赵承熙开枪杀死32人后,自己也开枪自杀。

在分析这起悲剧的原因时,许多人都将目光集中于美国的枪支泛滥。

但是应该看到,心理问题的危害性更甚,心理问题是引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今的青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又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等多方压力,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使得学生中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增多。

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达到了16.5%。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关键环节,一些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过度焦虑甚至病态焦虑的现象,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最终失去了生命。

4.国际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国际形势处于总体稳定的状态,但国际上的各种矛盾依然激烈,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隐患也非常突出。

相对稳定但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和价值观并存、冲突与对话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不同文明的冲突,几大宗教的纷争,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距都对大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没有放弃对青年一代的争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他们关心政治,爱国忧民,富有时代感,同样也缺乏政治敏锐性,头脑简单,热情冲动。

大学生是我党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敌对势力争夺的重要对象,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宣传、灌输资产
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严重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

二、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对策
对待高校突发事件,首先要立足于预防。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预警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以及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从事高校教育的工作者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坚持理论武装,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

当代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多样,在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政府腐败屡禁不止,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大学生面临巨大的求学和就业压力,这些问题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和政治困惑。

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用科学的理论给予回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

学校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他们对党的信任,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2.注重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态。

大学生是高校突发事件的行为主体,大学生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情绪化特征,其中心理因素对他们的过激行为有重要影响。

由于心理素质问题,一些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与人交往过程中,当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又不知道如何缓减,最终导致压抑、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缺乏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造成大学生产生过激行为和非理性行为的心理根源。

对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提出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这项重要任务。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方面的教育和训练,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情绪和主动进取的意识,指导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3.增强预警意识,建立信息收集和疏通机制。

通常意义上,预警就是事先发出警告,提示人们注意本系统在运行中即将出现的不均衡状态、突变事件和无序结构,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将系统推进到一个新的结构状态。

一般来说,高校突发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生、发展乃至蔓延的过程,其间总会有一些信息和情绪通过各种渠道和迹象显现出来。

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和学生工作干部具有较强的预警意识,加强舆情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舆情信息反映着广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他们的思想状况,是各级领导部门了解情况、科学决策,
从而增强执政能力的依据。

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方法以及各学科的综合优势,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平台,准确把握事件动向,及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和思路,有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尤其要增强以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为主要内容的疏通机制意识。

针对性就是要求在工作中,要抓住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和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主动性即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调查学生的所求所需,努力回答学生的所思所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即在工作中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克服简单化、片面性,从实际出发,注重工作的效果。

此外,要建立疏通社情民意充分表达的常设渠道,使学生的意见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决策层,并且能够迅速地得到妥善处理。

要完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的沟通机制,学校的各级干部都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职责,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4.加强法制教育,营建校园安全文化。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整体来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法制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学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培养现代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意识,使学生明确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要加强依法治校,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校园氛围。

在法制教育中,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制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对法律的正确认识,确立对法律的信仰。

法制价值观是人们在自由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法律所反映的价值观念的评判,认可已颁行的法律规范,自觉遵从法律的至上权威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的意识体系。

只有确立了的法律信仰,才能保持对法律的敬畏感和自觉服从意识。

其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程序意识,即对法定程序的认可和遵从,对程序正义的信仰与追求。

就社会而言,程序保障了社会的有序化,保障了公共权力的高效率;就个体而言,程序是私人权利有效和由此产生的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程序意识,使他们在遇到重大问题时,能够自觉寻找合理合法的途径和程序,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春雷.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与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张晓舟.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J].河西学院学报,2008(1).
[3]刘亚军,孔园园.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4]汤道湘.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7(8).
[5]计卫舸,武宇清.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类型及诱因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6]周德贵,任海涛,王成平.利益认同:解决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着力点[J]. 教育与职业,200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