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与中国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
王雷1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深化与扩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是越加迅猛,其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发达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现状的研究,至今仍然较少,因此也就很难与发达国家作比较,从而制定更加有力具体的措施。
本文将通过对目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作简要介绍,结合现实分析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内贸易(IIT)的程度,并简要分析目前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最后提出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IIT) G-L 指数规模经济
****************************************************************************** 一、引言
自从本世纪60年代产业内贸易(IIT)2的概念产生以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这种贸易方式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思考,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正如Greenway和Miler(1986)、Greenway和Torsrensson(1997)所说,“理论和实证研究上对产业内贸易的兴趣,自从40年前世界贸易中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以来,就一直存在,并且毫无减弱之势。
”按照Ekanayake(2001)的说法,“对IIT的兴趣的增加,主要应是由于用以解释同类产品间贸易优势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已不能解释按统计上分类的同种产品同时从一国进口和向该国出口的情况。
而产业内贸易则阐释了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相似却有着微小差异的产品间的贸易形式,或者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兴趣和偏好的消费者的近乎完全的需求替代的一种状况。
”
过去实证研究大多数都倾向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很少有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研究3,尽管事实足以证明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正在不断的增加。
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曾对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具体贸易方式进行过研究,却很少有人专注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4,基于此,本文打算通过对中国的一些实际数据的考察,为今后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些贡献。
伴随着全球性的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入世后一系列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十五计划的全面实施,对今后中国的IIT 研究就愈显重要了。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学者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开始进行实证分析,比如Vernoorn(1960)、Balassa(1965)等人对欧共体成员之间的研究表明,其间的大部分国际贸易并不是反映各国资源禀赋的产业间贸易,而是产业内贸易。
由于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各种不完全竞争的特点(比如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垄断竞争或寡占行为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等等)及更广的范围,故建立在完全竞争假设上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就很难解释了,这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许多关于产业内贸易的模型和研究。
1775年,Grubel和Lloyd在他们的著作《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及测度》中建立了著名的G-L指数,开始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
后来,又出现了基于垂直产品差异的“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郑理明(1971~),浙江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国际贸易方向;王雷(1979~),山东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方向。
2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即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产品的行为,通常又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或是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3 对发展中国家IIT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主要有:
Aquino(1978),Balassa(1979),Havryshyn&Civan(1983),Marique(1987),Lee(1993),Stone&Lee(1995),Gonzalez&Ve lez(1995),Havrylyshyn&Kuzne(1997),Nilsson(1999),Ekanayake(2001).
4 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过研究的学者有:朱刚体(1993)、鲁明泓(1994)、李俊(1998)、许统生(2000)。
(Falvey等人),该理论试图在产品特性与劳动和资本等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间建立联系以解释产业内贸易,但仍是用要素禀赋来预测贸易;基于水平产品差异的“新张伯伦模型”(Krugman,1979)和“兰卡斯特模型”(Lankaster,1980),前者认为在产品具有水平差异性并在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即使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间也能展开贸易,并且这种贸易能够增加两国的福利,而后者则是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唯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也得出了与上相同的结论;基于寡占假定的“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Brander&Krugman,1983)和垂直差异性模型,前者利用库诺假定建模,讨论寡占均衡问题,后者用研究与开发作为固定成本来分析,结果均表明,如果两个国家收入水平不同,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高收入国家出口高质量产品,低收入国家出口低收入产品。
此外,在随后的研究中,又有许多学者对前人的成果进行了拓展与改进,比如,Havryshyn&Civan(1983),Marique(1987),Lee(1993),Stone&Lee(1995),Gonzalez&Velez(1995),Havrylyshyn&Kuzne(1997), Nilsson(1999),Ekanayake(2001),李俊(1998)、许统生(2000)等多位学者的研究。
无论如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是被充分肯定的,对它的研究也必将随着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深化而深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贸易前进的必然。
三、中国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概况
从1980年到2001年,中国的总贸易额从380.4亿美元增加到5097.7亿美元,增幅达1326.14%。
进出口占GDP的份额由12.6%增加到47.6%,该增长是进出口同时增长的结果: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6.0%上升道2000年到24.7%,而进口占GDP的比重则相应地从1980年的6.6%上升到2000年22.9%。
可见,中国的对外贸易从八十年代到90年代有较高的增长,进入九十后基本上放慢了增长速度,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进出口基本持平,出口略有盈余)。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
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同时出口贸易从1993年的52.2%增加到了2001年的57%,且伴随着中国逐步发展为世界性的制造中心,这种趋势是可持续的。
与此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
对非洲的进出口份额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出口从1993年的1.3%增加到2001年的1.7%,增幅达31%,进口相应地从0.7%增加到1.4%,增幅达100%。
对亚洲(除日本外)的进出口仍占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的大部分份额,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对韩国的进口从1993年的5.2增加到2001年的10.5%,增幅达102%,出口也呈现了一定的增长态势,从3.1%增加到4.0%;再有是中国对香港的贸易,无论进出口都出现了较达的下滑,出口从1993年的10.2%减少到2001年的4.2%,减少了近60%,进口从1993年的24.2%下降到18.9%。
5此外,中国在90年代对欧洲非发达工业国的贸易份额也略有下降,但对中东国家的进口却呈现了上升态势。
表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百分比)
地区
出口进口
1993 1997 1999 2001 1993 1997 1999 2001
发达工业国52.2 51.4 51.3 57.0 52.5 55.4 50.2 52.3 其中
美国18.7 16.6 17.9 21.5 10.3 12.5 11.5 11.8 日本17.3 19.1 17.4 16.6 22.6 22.5 20.4 20.4 德国 4.4 3.8 3.6 4.0 5.9 6.2 4.3 5.0
发展中国家46.9 48.2 48.3 42.7 45.9 42.7 47.6 45.2 其中
非洲 1.3 1.3 1.4 1.7 0.7 1.0 1.7 1.4
亚洲36.8 40.1 39.6 33.2 34.7 33.7 36.9 36.3 5自97回归以来,香港的贸易统计仍是进行与大陆分离的独立核算,对其自9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与大陆贸易减少,笔者认为是受回归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转口贸易大幅下降所致。
其中
香港 24.2 24.2 23.9 18.9 10.2 6.7 4.9 4.2 韩国 3.1 4.5 5.0 4.0 5.2 8.0 10.5 10.5 新加坡 2.5 2.4 2.4 2.3 2.6 2.6 3.1 2.4 台湾 1.6 2.1 1.9 2.0 12.5 11.5 11.6 11.8 欧洲 4.2 2.5 2.6 2.6 7.0 4.2 3.8 3.5 其中 苏联 3.0 1.1 1.1 0.8 4.8 2.9 2.9 2.5 中东国家 2.8 2.3 2.3 2.7 1.6 1.7 2.7 2.2 西半球国家 1.7 2.0 2.4 2.6 1.8 2.1 2.6 1.8 其它 0.9 0.4 0.4 0.3 0.4 0.2 0.2 0.1 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根据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2002)的数据计算。
四、产业内贸易的测算与评估 (一)、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
如何测量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测量产业内贸易的最为广泛使用的是Grubel 和Lloyd (1975)在他们的著作《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测度》中提到的G-L 指数。
尽管自6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但最为广泛采用的却仍是一些G-L 指数的变形。
G-L 指数被认为是用来讨论在一个简单时期内产业贸易模式的最为适当的方法,具体来说,它测量了一国(j 国)的某一产业(i 产业)产业内贸易份额,其公式如下
()
ij ij
ij
ij ij M X
M X IIT +--
=1 ①
其中,X ij 和M ij 分别代表j 国i 产业出口额和进口额,指数IIT ij 被用作测量j 国i 产业的产
业内贸易程度或比例,如果j 国i 产业的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即X ij =0或M ij =0,则IIT ij =0;如果j 国i 产业的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即X ij = M ij ,则IIT ij =1,故0≤IIT ij ≤1。
公式①中的IIT 指数经调整后还可用来测量一国的所有产业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如下
()∑=⎥⎥⎦
⎤⎢⎢⎣⎡+--
=n
i ij ij ij ij ij j M X M X IIT 11ω 其中 ()()⎥⎥⎦
⎤⎢⎢⎣⎡++=∑=n
i ij ij ij ij ij M X M X 1ω 从而有
()()
∑∑∑===+--+=
n
i ij ij
n
i n
i ij
ij ij ij
j M X
M X M X
IIT 1
1
1
②
其中i =1,2,……,n ,n 表示j 国在一定整合水平下产业的个数。
Grubel 和Lloyd 指出,公式②中的IIT j 会由于一国商品贸易不平衡的存在而趋于偏小,贸易不平衡越大,IIT 所占份额越小,而净贸易所占的份额也就越大。
此外,公式②还存在统计偏差的问题(李俊1998),一个产业包括的产品范围越广,产品间差异性越大,IIT 的
值可能越大,反之可能越小6。
Aquino(1978)和Balassa(1986)等人提出各自的调整方法7
,
6基于此,有些学者指出,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统计现象。
笔者也很赞成李俊(1998)的观点,统计偏差和产业内贸易都是客观存在的,对统计偏差不可夸大也不可忽略,正确的态度应是建立一种即适合理论研究又适合实证研究的产业分类方法。
7
Aquino(1978)建议的调整为:IIT ij a =[∑(aX ij +bM ij )-∑︱aX ij +bM ij ︳]/[∑(aX ij +bM ij )],其中a=∑(X ij +M ij )/2∑
以降低公式②的偏差。
而Grubel 和Lloyd 则建议通过对贸易不平衡的综合考虑对②式作调整如下
()()∑∑∑∑∑=====--
+--+=
n
i n
i n
i ij
ij
ij ij
n
i n
i ij
ij ij ij
a j
M X
M X
M X M X
IIT 1
1
1
1
1 ③
其中,IIT j
a 是调整后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对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评估
本部分将主要通过对中国2001年的266种主要进出口商品数据进行测算分析,以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比率进行评估。
此外,还按照目前国际上流行的HS 协调商品分类,对中国1993-2001年的大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测算,以分析中国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
表二是笔者对我国2001年的266种主要进出口商品的进出口金额计算的IIT 指数中的部分最高和最低的各20种产品及其GL 指数。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2001年的进出口贸易中,糖类、宝石、纸制品、纺织品、通讯设备、电线电缆及部分化工原材料和建材等产品的IIT 指数很高,表明在这些产业上中国具有相对优势,而原木、蜂蜜日用陶瓷、鞋帽、小电器、纸浆、天然橡胶、集装箱等产品等IIT 指数则很低,产业内贸易欠发达。
同时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进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内贸易尚待大力开发。
表二 2000、2001年中国进出口主要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商品 2000 2001 商品 2000 2001 糖 0.9572 0.9182 蜂蜜 0.0269 0.0177 酱油 0.9039 0.9341 豆粕 0.0247 0.0106 混合饲料 0.8991 0.7706 原木 0.0127 0.0407 纺织品 0.9417 0.9539 日用瓷 0.0057 0.006 宝石 0.8958 0.9485 美术陶瓷 0.006 0.0016 纸制品 0.9063 0.8556 天然植物编织品 0.0216 0.0191 锡材 0.9486 0.8986 帽类 0.0077 0.005 银 0.9288 0.632 电子计算器 0.0253 0.017 长石块 0.9688 0.8019 玩具 0.02 0.0267 氯化镍 0.8945 0.7339 纸浆类 0.0043 0.02 磷酸二氢鞍 0.9839 0.1527 天然橡胶 0.0156 0.083 苯胺 0.9825 0.8016 集装箱 0.0073 0.0079 胶管 0.9012 0.979 照相机 0.0253 0.0137 电线电缆
0.933 0.9711 吸尘器 0.0161 0.0313 有线电话电报交换机 0.9209 0.935 电吹风 0.0171 0.0087 油线通讯设备 0.9082 0.9052 电熨斗 0.0215 0.0279 测绘仪器 0.9185 0.9426 电筒 0.0118 0.0069 煤气热水器 0.9928 0.4503 台灯 0.0062 0.0112 洗碗机 0.9981 0.5172 吊灯 0.0284 0.0379 组合音响
0.9792
0.6683
节日灯
0.005
0.0021
注:左边部分为IIT 指数最大的产业,右边部分为IIT 指数最小的产业.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1),中国海关统计2002数据计算.
根据中国在2001年的部分产业对部分国家的IIT 指数比较,可以看出在金属切削机床
X ij , b=∑(X ij +M ij )/2∑M ij . Balassa(1986)则建议作如下调整:IIT ij a =[1-∑︳X e ij +M e ij ︳]/[ ∑(X e ij +M e ij )],其中
X e ij =X ij [(X j +M j )/2X j ],M e ij =M ij [(X j +M j )/2M j ],而X j 和M j 分别代表了向j 国的总出口和从j 国的总进口。
产业,中国的主要产业内贸易伙伴有英、美、法、新等国;在纺织品行业和钢材行业,对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对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较高;而在汽车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较低;服装行业除印、新、墨较高外,对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较低。
表三 2001年中国对世界部分国家的部分产业内贸易指数统计
注:所有价值项目单位均为$;指数均为百分数;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计算
同时,随着中国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贸易的IIT 指数(无论是IITj 还是IITja )都保持了较高的比例,且均有一定的增长,但速度基本表现迟缓,这与我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是基本一致的,如表四所示。
表四
资料来源:根据1993~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计算。
五、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
根据已有的资料,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的假设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均收入(PCI )越高,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
2. 人均收入的差异(RDPCI )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小。
3. 一国经济规模(GDP )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
4. 经济规模差异(RDGDP)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小。
5. 贸易障碍(BAR)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小。
6. 贸易倾向(TO )越强,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
7. 贸易集中度(TINT )越强,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
8.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大小将与共同边界(BOR )的存在有正相关的关系。
9.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大小将与共同语言(LAN )的存在有正相关的关系。
10.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大小将与是否参与区域一体化(例如APEC)及其进程有正相关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预测模型、假设的解释变量及其之间关系如下:
()
j j j j j j j j j j j APEC LAN BOR TINT TO BAR RDGDP GDP RDPCI PCI f IIT ,,,,,,,,,=
(+) (-) (+) (-) (-)(+)(+) (+) (+) (+)
⑤此外,当将未经调整的IIT指数作为因变量时,一些最近的研究(Lee,[1993]; Stone& Lee, [1995];Havrylyshyn&Kuznel,[1997])也用到了贸易的不平衡(TIMB)作为附加的解释变量,即若不考虑TIMB的影响,用调整后的IIT指数作为因变量;若考虑TIMB的影响,则用未经调整的IIT指数作为因变量。
考虑中国现实,与以上假设是基本吻合的。
1.2001年,我国对美、日、韩、台等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相应较多就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同特定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内贸易会随着贸易伙伴国的居民人均收入(PCI)提高而有所增加。
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下,一般来说,消费者需求较小,对产品特性的要求也不高;而在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这也就会导致对差异产品的巨大需求。
2. 人均收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基本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这表明了需求结构的差异及(或)资源禀赋的差异。
较大的PCI差异预示着需求结构的较大不同,同时也表明产业内贸易的潜力下降了。
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必然存在着对他国的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所以,当贸易伙伴国与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有很大差异时,彼此间的产业内贸易规模将会趋小。
3. 在较大的经济体的规模经济条件下,会有许多差异产品被生产出来。
同时,该经济体也拥有对国外差异性产品对巨大需求,进而会导致较高的产业内贸易(见中国与美、日等国的IIT指数)。
4. 如果两国的经济规模都较大且差距较小,则相对于较大差异的市场规模,其产业内贸易规模会较大(见中国与印度的IIT指数)。
于是,较大的经济规模差异会导致较小的产业内贸易。
5.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若伙伴国的贸易障碍较小,即进入壁垒低,进行差异产品间贸易的信息成本低,则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就会比较顺利(见中国与美、英等国的服装IIT指数)。
6.由于中国与美、日、欧的贸易有较强的倾向,故与其的IIT指数也较高。
7. 随着我国与一国贸易量的增加(即贸易集中度增强),将会有更多的差异产品进行贸易。
比如,近年来与韩国间的贸易额上升(见表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两国间的IIT。
8. 共同边界的存在反映了基于地区优势的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Balassa&Bauwens,1987),该因素通常被用来解释中国与苏联和香港等地区等巨额的产业内贸易。
9.共同语言(例如汉语)的存在,有利于信息的更为自由的流动(Balassa &Bauwens, [1987];Stone&Lee,[1995]),从而有利于产业内贸易的提高。
比如中国与台、港、澳等地的产业内贸易一直较高。
10.中国与APEC成员国间的产业内贸易一般来说都是比较高的。
可以预见,伴随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将会面临更为广阔的前景。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把差异性产品、跨国公司或集团的数目及规模、国家产业发展阶段、地区产业政策以及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考虑再内。
随着一国产业的发展和大型企业和集团的建立与发展,走出国门势在必行,而产业内贸易(包括公司内贸易)这种作为当今贸易发展的主要潮流,更应该随之加强,这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对外开放和世界政治经济博弈地位的提升。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差异性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国与国之间的同类或相似产品间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此外,还应把全球经济的宏观形势考虑在内,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国所采取的贸易政策倾向会有所不同,为了更好的开展贸易,必须对这些国家的贸易政策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才有利于交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伴随着‘9.11’事件而来的美国和全球经济的下滑以及由之引起的中国出口的下降再一次提醒了我们,仅靠初级产品的推动,贸易发展的潜力是有限的,只有进一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才能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六、建议和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增长,而包括产业内贸易在内,主要的贸易产品仍然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原材料为主的层次,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速度较为平缓,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适应的。
所以,加强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和现实的研究尤为重要和紧迫。
考虑到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我国现在要以发展国内经济为主,进一步刺激有效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鼓励国有经济的体制转变,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市场的主导作用,鼓励一部分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加强研发力度(开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产品)、扩大规模、走出国门,此外还要尽快得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中去,
并加强对各国贸易政策的研究和普及化。
同时,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应做好当前现状的研究,以期在加入WTO之后能更加有的放矢。
当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是适应经济转型与改革的必须。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现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对我们来说随之而来的首先应是做好国内的改革,加快开放步伐。
同时,作为世界第七贸易大国,巩固和发展贸易地位,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巩固和发展产业内贸易,将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参考资料:
1.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国际贸易问题》,1993年第7期。
2.鲁明泓:《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与评估》,《国际贸易》,1995年第4期。
3.李俊:《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验证》,《财贸经济》,1998年第9期。
4.许统生:《布兰德-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型及扩展》,《世界经济》2000年第7期。
5.Grubel,H.,and Lloyd,P.1975.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6.E.M.Ekanayak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case of mexic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1.
7.Balassa, B. 1979.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H.Glersch, ed., On the economic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pp.245-270. Tubingen, Germany: J. C. B. Mo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