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与中国现状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现状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现状

刍议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

王雷1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深化与扩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是越加迅猛,其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发达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现状的研究,至今仍然较少,因此也就很难与发达国家作比较,从而制定更加有力具体的措施。本文将通过对目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作简要介绍,结合现实分析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内贸易(IIT)的程度,并简要分析目前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最后提出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IIT) G-L 指数规模经济

****************************************************************************** 一、引言

自从本世纪60年代产业内贸易(IIT)2的概念产生以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这种贸易方式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思考,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正如Greenway和Miler(1986)、Greenway和Torsrensson(1997)所说,“理论和实证研究上对产业内贸易的兴趣,自从40年前世界贸易中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以来,就一直存在,并且毫无减弱之势。”按照Ekanayake(2001)的说法,“对IIT的兴趣的增加,主要应是由于用以解释同类产品间贸易优势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已不能解释按统计上分类的同种产品同时从一国进口和向该国出口的情况。而产业内贸易则阐释了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相似却有着微小差异的产品间的贸易形式,或者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兴趣和偏好的消费者的近乎完全的需求替代的一种状况。”

过去实证研究大多数都倾向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很少有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研究3,尽管事实足以证明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正在不断的增加。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曾对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具体贸易方式进行过研究,却很少有人专注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4,基于此,本文打算通过对中国的一些实际数据的考察,为今后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些贡献。伴随着全球性的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入世后一系列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十五计划的全面实施,对今后中国的IIT 研究就愈显重要了。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学者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开始进行实证分析,比如Vernoorn(1960)、Balassa(1965)等人对欧共体成员之间的研究表明,其间的大部分国际贸易并不是反映各国资源禀赋的产业间贸易,而是产业内贸易。由于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各种不完全竞争的特点(比如产品的差异性、规模经济、垄断竞争或寡占行为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等等)及更广的范围,故建立在完全竞争假设上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就很难解释了,这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许多关于产业内贸易的模型和研究。1775年,Grubel和Lloyd在他们的著作《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及测度》中建立了著名的G-L指数,开始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后来,又出现了基于垂直产品差异的“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郑理明(1971~),浙江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国际贸易方向;王雷(1979~),山东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方向。

2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即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产品的行为,通常又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或是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3 对发展中国家IIT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主要有:

Aquino(1978),Balassa(1979),Havryshyn&Civan(1983),Marique(1987),Lee(1993),Stone&Lee(1995),Gonzalez&Ve lez(1995),Havrylyshyn&Kuzne(1997),Nilsson(1999),Ekanayake(2001).

4 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过研究的学者有:朱刚体(1993)、鲁明泓(1994)、李俊(1998)、许统生(2000)。

(Falvey等人),该理论试图在产品特性与劳动和资本等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间建立联系以解释产业内贸易,但仍是用要素禀赋来预测贸易;基于水平产品差异的“新张伯伦模型”(Krugman,1979)和“兰卡斯特模型”(Lankaster,1980),前者认为在产品具有水平差异性并在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即使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间也能展开贸易,并且这种贸易能够增加两国的福利,而后者则是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唯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也得出了与上相同的结论;基于寡占假定的“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Brander&Krugman,1983)和垂直差异性模型,前者利用库诺假定建模,讨论寡占均衡问题,后者用研究与开发作为固定成本来分析,结果均表明,如果两个国家收入水平不同,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高收入国家出口高质量产品,低收入国家出口低收入产品。此外,在随后的研究中,又有许多学者对前人的成果进行了拓展与改进,比如,Havryshyn&Civan(1983),Marique(1987),Lee(1993),Stone&Lee(1995),Gonzalez&Velez(1995),Havrylyshyn&Kuzne(1997), Nilsson(1999),Ekanayake(2001),李俊(1998)、许统生(2000)等多位学者的研究。

无论如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是被充分肯定的,对它的研究也必将随着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深化而深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贸易前进的必然。

三、中国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概况

从1980年到2001年,中国的总贸易额从380.4亿美元增加到5097.7亿美元,增幅达1326.14%。进出口占GDP的份额由12.6%增加到47.6%,该增长是进出口同时增长的结果: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6.0%上升道2000年到24.7%,而进口占GDP的比重则相应地从1980年的6.6%上升到2000年22.9%。可见,中国的对外贸易从八十年代到90年代有较高的增长,进入九十后基本上放慢了增长速度,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进出口基本持平,出口略有盈余)。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同时出口贸易从1993年的52.2%增加到了2001年的57%,且伴随着中国逐步发展为世界性的制造中心,这种趋势是可持续的。与此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对非洲的进出口份额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出口从1993年的1.3%增加到2001年的1.7%,增幅达31%,进口相应地从0.7%增加到1.4%,增幅达100%。对亚洲(除日本外)的进出口仍占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的大部分份额,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对韩国的进口从1993年的5.2增加到2001年的10.5%,增幅达102%,出口也呈现了一定的增长态势,从3.1%增加到4.0%;再有是中国对香港的贸易,无论进出口都出现了较达的下滑,出口从1993年的10.2%减少到2001年的4.2%,减少了近60%,进口从1993年的24.2%下降到18.9%。5此外,中国在90年代对欧洲非发达工业国的贸易份额也略有下降,但对中东国家的进口却呈现了上升态势。

表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百分比)

地区

出口进口

1993 1997 1999 2001 1993 1997 1999 2001

发达工业国52.2 51.4 51.3 57.0 52.5 55.4 50.2 52.3 其中

美国18.7 16.6 17.9 21.5 10.3 12.5 11.5 11.8 日本17.3 19.1 17.4 16.6 22.6 22.5 20.4 20.4 德国 4.4 3.8 3.6 4.0 5.9 6.2 4.3 5.0

发展中国家46.9 48.2 48.3 42.7 45.9 42.7 47.6 45.2 其中

非洲 1.3 1.3 1.4 1.7 0.7 1.0 1.7 1.4

亚洲36.8 40.1 39.6 33.2 34.7 33.7 36.9 36.3 5自97回归以来,香港的贸易统计仍是进行与大陆分离的独立核算,对其自9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与大陆贸易减少,笔者认为是受回归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转口贸易大幅下降所致。

其中

香港 24.2 24.2 23.9 18.9 10.2 6.7 4.9 4.2 韩国 3.1 4.5 5.0 4.0 5.2 8.0 10.5 10.5 新加坡 2.5 2.4 2.4 2.3 2.6 2.6 3.1 2.4 台湾 1.6 2.1 1.9 2.0 12.5 11.5 11.6 11.8 欧洲 4.2 2.5 2.6 2.6 7.0 4.2 3.8 3.5 其中 苏联 3.0 1.1 1.1 0.8 4.8 2.9 2.9 2.5 中东国家 2.8 2.3 2.3 2.7 1.6 1.7 2.7 2.2 西半球国家 1.7 2.0 2.4 2.6 1.8 2.1 2.6 1.8 其它 0.9 0.4 0.4 0.3 0.4 0.2 0.2 0.1 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根据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2002)的数据计算。

四、产业内贸易的测算与评估 (一)、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

如何测量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测量产业内贸易的最为广泛使用的是Grubel 和Lloyd (1975)在他们的著作《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测度》中提到的G-L 指数。尽管自6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但最为广泛采用的却仍是一些G-L 指数的变形。G-L 指数被认为是用来讨论在一个简单时期内产业贸易模式的最为适当的方法,具体来说,它测量了一国(j 国)的某一产业(i 产业)产业内贸易份额,其公式如下

()

ij ij

ij

ij ij M X

M X IIT +--

=1 ①

其中,X ij 和M ij 分别代表j 国i 产业出口额和进口额,指数IIT ij 被用作测量j 国i 产业的产

业内贸易程度或比例,如果j 国i 产业的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即X ij =0或M ij =0,则IIT ij =0;如果j 国i 产业的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即X ij = M ij ,则IIT ij =1,故0≤IIT ij ≤1。

公式①中的IIT 指数经调整后还可用来测量一国的所有产业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如下

()∑=???

?????+--

=n

i ij ij ij ij ij j M X M X IIT 11ω 其中 ()()???

?????++=∑=n

i ij ij ij ij ij M X M X 1ω 从而有

()()

∑∑∑===+--+=

n

i ij ij

n

i n

i ij

ij ij ij

j M X

M X M X

IIT 1

1

1

其中i =1,2,……,n ,n 表示j 国在一定整合水平下产业的个数。

Grubel 和Lloyd 指出,公式②中的IIT j 会由于一国商品贸易不平衡的存在而趋于偏小,贸易不平衡越大,IIT 所占份额越小,而净贸易所占的份额也就越大。此外,公式②还存在统计偏差的问题(李俊1998),一个产业包括的产品范围越广,产品间差异性越大,IIT 的

值可能越大,反之可能越小6。Aquino(1978)和Balassa(1986)等人提出各自的调整方法7

6基于此,有些学者指出,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统计现象。笔者也很赞成李俊(1998)的观点,统计偏差和产业内贸易都是客观存在的,对统计偏差不可夸大也不可忽略,正确的态度应是建立一种即适合理论研究又适合实证研究的产业分类方法。 7

Aquino(1978)建议的调整为:IIT ij a =[∑(aX ij +bM ij )-∑︱aX ij +bM ij ︳]/[∑(aX ij +bM ij )],其中a=∑(X ij +M ij )/2∑

以降低公式②的偏差。而Grubel 和Lloyd 则建议通过对贸易不平衡的综合考虑对②式作调整如下

()()∑∑∑∑∑=====--

+--+=

n

i n

i n

i ij

ij

ij ij

n

i n

i ij

ij ij ij

a j

M X

M X

M X M X

IIT 1

1

1

1

1 ③

其中,IIT j

a 是调整后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对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评估

本部分将主要通过对中国2001年的266种主要进出口商品数据进行测算分析,以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比率进行评估。此外,还按照目前国际上流行的HS 协调商品分类,对中国1993-2001年的大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测算,以分析中国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

表二是笔者对我国2001年的266种主要进出口商品的进出口金额计算的IIT 指数中的部分最高和最低的各20种产品及其GL 指数。从结果可以看出,在2001年的进出口贸易中,糖类、宝石、纸制品、纺织品、通讯设备、电线电缆及部分化工原材料和建材等产品的IIT 指数很高,表明在这些产业上中国具有相对优势,而原木、蜂蜜日用陶瓷、鞋帽、小电器、纸浆、天然橡胶、集装箱等产品等IIT 指数则很低,产业内贸易欠发达。同时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进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内贸易尚待大力开发。

表二 2000、2001年中国进出口主要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商品 2000 2001 商品 2000 2001 糖 0.9572 0.9182 蜂蜜 0.0269 0.0177 酱油 0.9039 0.9341 豆粕 0.0247 0.0106 混合饲料 0.8991 0.7706 原木 0.0127 0.0407 纺织品 0.9417 0.9539 日用瓷 0.0057 0.006 宝石 0.8958 0.9485 美术陶瓷 0.006 0.0016 纸制品 0.9063 0.8556 天然植物编织品 0.0216 0.0191 锡材 0.9486 0.8986 帽类 0.0077 0.005 银 0.9288 0.632 电子计算器 0.0253 0.017 长石块 0.9688 0.8019 玩具 0.02 0.0267 氯化镍 0.8945 0.7339 纸浆类 0.0043 0.02 磷酸二氢鞍 0.9839 0.1527 天然橡胶 0.0156 0.083 苯胺 0.9825 0.8016 集装箱 0.0073 0.0079 胶管 0.9012 0.979 照相机 0.0253 0.0137 电线电缆

0.933 0.9711 吸尘器 0.0161 0.0313 有线电话电报交换机 0.9209 0.935 电吹风 0.0171 0.0087 油线通讯设备 0.9082 0.9052 电熨斗 0.0215 0.0279 测绘仪器 0.9185 0.9426 电筒 0.0118 0.0069 煤气热水器 0.9928 0.4503 台灯 0.0062 0.0112 洗碗机 0.9981 0.5172 吊灯 0.0284 0.0379 组合音响

0.9792

0.6683

节日灯

0.005

0.0021

注:左边部分为IIT 指数最大的产业,右边部分为IIT 指数最小的产业.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1),中国海关统计2002数据计算.

根据中国在2001年的部分产业对部分国家的IIT 指数比较,可以看出在金属切削机床

X ij , b=∑(X ij +M ij )/2∑M ij . Balassa(1986)则建议作如下调整:IIT ij a =[1-∑︳X e ij +M e ij ︳]/[ ∑(X e ij +M e ij )],其中

X e ij =X ij [(X j +M j )/2X j ],M e ij =M ij [(X j +M j )/2M j ],而X j 和M j 分别代表了向j 国的总出口和从j 国的总进口。

产业,中国的主要产业内贸易伙伴有英、美、法、新等国;在纺织品行业和钢材行业,对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对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较高;而在汽车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较低;服装行业除印、新、墨较高外,对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较低。

表三 2001年中国对世界部分国家的部分产业内贸易指数统计

注:所有价值项目单位均为$;指数均为百分数;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计算

同时,随着中国产业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贸易的IIT 指数(无论是IITj 还是IITja )都保持了较高的比例,且均有一定的增长,但速度基本表现迟缓,这与我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是基本一致的,如表四所示。

表四

资料来源:根据1993~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计算。

五、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

根据已有的资料,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的假设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均收入(PCI )越高,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2. 人均收入的差异(RDPCI )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小。3. 一国经济规模(GDP )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4. 经济规模差异(RDGDP)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小。5. 贸易障碍(BAR)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小。6. 贸易倾向(TO )越强,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7. 贸易集中度(TINT )越强,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8.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大小将与共同边界(BOR )的存在有正相关的关系。9.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大小将与共同语言(LAN )的存在有正相关的关系。10. 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大小将与是否参与区域一体化(例如APEC)及其进程有正相关的关系。根据以上分析,预测模型、假设的解释变量及其之间关系如下:

()

j j j j j j j j j j j APEC LAN BOR TINT TO BAR RDGDP GDP RDPCI PCI f IIT ,,,,,,,,,=

(+) (-) (+) (-) (-)(+)(+) (+) (+) (+)

⑤此外,当将未经调整的IIT指数作为因变量时,一些最近的研究(Lee,[1993]; Stone& Lee, [1995];Havrylyshyn&Kuznel,[1997])也用到了贸易的不平衡(TIMB)作为附加的解释变量,即若不考虑TIMB的影响,用调整后的IIT指数作为因变量;若考虑TIMB的影响,则用未经调整的IIT指数作为因变量。考虑中国现实,与以上假设是基本吻合的。

1.2001年,我国对美、日、韩、台等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相应较多就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同特定贸易伙伴国的产业内贸易会随着贸易伙伴国的居民人均收入(PCI)提高而有所增加。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下,一般来说,消费者需求较小,对产品特性的要求也不高;而在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这也就会导致对差异产品的巨大需求。

2. 人均收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基本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这表明了需求结构的差异及(或)资源禀赋的差异。较大的PCI差异预示着需求结构的较大不同,同时也表明产业内贸易的潜力下降了。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必然存在着对他国的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所以,当贸易伙伴国与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有很大差异时,彼此间的产业内贸易规模将会趋小。

3. 在较大的经济体的规模经济条件下,会有许多差异产品被生产出来。同时,该经济体也拥有对国外差异性产品对巨大需求,进而会导致较高的产业内贸易(见中国与美、日等国的IIT指数)。

4. 如果两国的经济规模都较大且差距较小,则相对于较大差异的市场规模,其产业内贸易规模会较大(见中国与印度的IIT指数)。于是,较大的经济规模差异会导致较小的产业内贸易。

5.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若伙伴国的贸易障碍较小,即进入壁垒低,进行差异产品间贸易的信息成本低,则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就会比较顺利(见中国与美、英等国的服装IIT指数)。

6.由于中国与美、日、欧的贸易有较强的倾向,故与其的IIT指数也较高。

7. 随着我国与一国贸易量的增加(即贸易集中度增强),将会有更多的差异产品进行贸易。比如,近年来与韩国间的贸易额上升(见表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两国间的IIT。

8. 共同边界的存在反映了基于地区优势的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Balassa&Bauwens,1987),该因素通常被用来解释中国与苏联和香港等地区等巨额的产业内贸易。

9.共同语言(例如汉语)的存在,有利于信息的更为自由的流动(Balassa &Bauwens, [1987];Stone&Lee,[1995]),从而有利于产业内贸易的提高。比如中国与台、港、澳等地的产业内贸易一直较高。

10.中国与APEC成员国间的产业内贸易一般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可以预见,伴随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将会面临更为广阔的前景。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把差异性产品、跨国公司或集团的数目及规模、国家产业发展阶段、地区产业政策以及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考虑再内。随着一国产业的发展和大型企业和集团的建立与发展,走出国门势在必行,而产业内贸易(包括公司内贸易)这种作为当今贸易发展的主要潮流,更应该随之加强,这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对外开放和世界政治经济博弈地位的提升。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差异性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国与国之间的同类或相似产品间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此外,还应把全球经济的宏观形势考虑在内,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国所采取的贸易政策倾向会有所不同,为了更好的开展贸易,必须对这些国家的贸易政策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才有利于交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伴随着‘9.11’事件而来的美国和全球经济的下滑以及由之引起的中国出口的下降再一次提醒了我们,仅靠初级产品的推动,贸易发展的潜力是有限的,只有进一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才能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六、建议和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增长,而包括产业内贸易在内,主要的贸易产品仍然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原材料为主的层次,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速度较为平缓,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适应的。所以,加强对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和现实的研究尤为重要和紧迫。考虑到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我国现在要以发展国内经济为主,进一步刺激有效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鼓励国有经济的体制转变,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市场的主导作用,鼓励一部分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加强研发力度(开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产品)、扩大规模、走出国门,此外还要尽快得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中去,

并加强对各国贸易政策的研究和普及化。同时,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应做好当前现状的研究,以期在加入WTO之后能更加有的放矢。当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是适应经济转型与改革的必须。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现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对我们来说随之而来的首先应是做好国内的改革,加快开放步伐。同时,作为世界第七贸易大国,巩固和发展贸易地位,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巩固和发展产业内贸易,将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参考资料:

1.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国际贸易问题》,1993年第7期。

2.鲁明泓:《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与评估》,《国际贸易》,1995年第4期。

3.李俊:《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验证》,《财贸经济》,1998年第9期。

4.许统生:《布兰德-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型及扩展》,《世界经济》2000年第7期。5.Grubel,H.,and Lloyd,P.1975.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6.E.M.Ekanayak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case of mexic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1.

7.Balassa, B. 1979.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H.Glersch, ed., On the economic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pp.245-270. Tubingen, Germany: J. C. B. Mohr.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方向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 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 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 有比较优 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 用。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 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 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改革开放以前一般贸易一 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 过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 55%,进口总额的39% 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升级,人 们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传统服务 部门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商务、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 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都 成为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 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政府逐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 度的提高,服务贸易将越来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货物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 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制造业在世界 范围内正在朝着更高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增长,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 货物贸易正在萎缩,高知识密集型产业贸易的上升诱发当代知识贸 易。知识不再仅仅是生产要素,而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资源,在 价值创造活动中正逐渐显示其核心地位 ,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 争所必要的核心优势资源。 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进一步刺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全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 的可贸易性,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贸易门类,刺激了整个 世界服务 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使世界服务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 型的方向发展,与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新 技术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将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 离不开科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 科技产业化浪潮中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1.导论 (1) 2.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1) 2.1数据样本与变量指标 (1) 2.1.1数据来源 (1) 2.1.2数据处理 (2) 2.2统计分析 (2) 2.2.1相关分析 (2) 2.2.2初步OLS回归 (3) 2.2.3平稳性检验 (5) 2.2.4协整检验 (10) 2.2.5 ECM误差修正模型 (11) 2.2.6对回归模型的检查 (11) 2.2.7迭代估计法 (13) 2.2.8预测 (14) 3.结论 (16) 4.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6)

摘要 根据1978年~2012年我国GDP和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ECM 误差修正模型、迭代估计法相关知识,对我国GDP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978年~2012年,我国GDP和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对GDP和进出口关系的模型的估计可以看出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都会带来GDP的增长,而且进口对GDP增长的解释能力较强;并且对GDP进行了2013和2014年的回归预测。因此我国应适度扩大进口,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水平,构建核心竞争力,以减少出口受国外经济环境变化而影响GDP增长的稳定。 关键词:GDP;进出口;协整理论;ECM误差修正模型;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1978 ~ 2012 China's GDP an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related data, by using the theory of Cointegration 、correction model of error ECM 、modified iterative estimation model,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of GDP and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78 to 2012, there is a long-term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GDP and the related data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y estimating the GDP and import & Export relationship model can be seen in the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growth will bring about the growth of GDP, and the import has stronger ability to explain the growth of GDP; and the regression forecast of 2013 and 2014. Therefore, our country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expand imports,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products, improve the export product quality level, to buil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foreign economic environment changes on the growth of GDP stability. Key Words:GDP; import and export; cointegration theory ;correction model of error ECM; I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3:4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马韶辉[导读]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 (辽东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交货活动由来已久,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先是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其中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推动中国外贸的策略,最后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望文中所述,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对外贸易;一带一路;贸易结构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结合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的问题,外贸出口额大致处于稳定上涨的趋势,但进出口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以2016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中国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3.35万亿元。因中国市场的广阔,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使得一些贸易进口被外资企业的投资所替代,加之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贸易出口为目标,国内需求不足,使得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2、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对外贸易活动要活跃得多,发展速度更快,贸易活动持续涌入东部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具备很大的贸易优势。当前,中国的出口地区大多数分布在东部,而后便是中部最后为西部。不管是低技术附加值产品亦或者是高技术附加值产品,都是东部占据优势,即便目前中国正逐渐将对外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但转移的幅度及速度还有待提升。于此同时,因受到地区间长期发展失衡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转移。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 在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局势下,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最近几年,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张慢慢变多。一直到2016年年底,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调查已达2000多起。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之欧美经济面临疲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密的贸易壁垒保护,所受到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扩大内需,缓解贸易顺差 必须将内需为主,以内需带动外需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让消费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功效,推动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对国家当前的外贸形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握好市场机遇,让集中出口风险分散化,同时还需缓解国家集中出口某个国家的顺差压力。另外,企业还需加大内销市场的拓展。当前,中国的国内市场还有待发掘和扩展,尤其是农村市场,其具备极大的潜力。因此,企业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 2、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平衡贸易结构 当前,中亚五国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大陆桥的关键区域,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将来,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扩张,覆盖经贸、金融以及投资等各个领域,不仅合作内容会越趋丰富化,同时,合作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加强欧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动,使合作更为深入,中国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共同的构建,应以“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于此同时,也需重视对外贸易产品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3、加大自身优势培育,减少贸易摩擦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从对外贸易大国逐渐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进行发展转变,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十分必要,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随着特朗普政府表示退出TPP,以对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新加坡等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以RCEP为基础深化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和渠道,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中国还需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力度,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1、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出口市场当前已经发展为以亚洲为核心,以欧洲和美洲为两翼的模式。根据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贸易伙伴来看,如美国、日本、欧盟、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等,中国贸易伙伴已经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多元化格局。随着近几年多边贸易的缓慢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而对于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市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理念,健全多边贸易体系,这一系列举动将使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服务贸易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中国将更便利的从国际市场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及先进技术。 2、对外贸易合作竞争空间逐渐扩大 从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很多国家已经和中国进行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当今,中国的贸易对象已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范围覆盖到全球。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扩张,不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选择贸易伙伴的自主性也到了提升,合作渠道更为多样,合作方式更为多元。基于这些贸易活动的开展,中国所拥有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强,今后在国际贸易中的自主选择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率分析论文

题目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战略选择摘要:中国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取得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面对着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贸易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中心议题.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而言,落实“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就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我国对外贸易近几年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外贸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进出口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再创历史新高,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圆满句号。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但我国对外贸易走的是“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保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可持续”的统一,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并获取不断增长

的贸易利益,达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并对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现在 显得日益重要。 一.中国对外贸易过程中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中国对外贸易外贸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对外贸易企业绝大多数缺乏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这往往会导致企业不能生产性能完善的商品用于对外贸易。质量、性能不够优异的中国商品缺乏品牌意识,难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在国际市场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中很难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商品占出口贸易的比重较大 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结构比较落后,对外贸易的出口创汇的主要增长方式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贸产品档次不高,消耗了国内大量的资源,但是对外贸易的利润却很低。我国进口一架波音客机要花费2100万美元左右,但是我国出口一双鞋,平均下来才2.5美元,换一架波音客机得用840万双鞋。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商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行业占据很大的地位,而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型的行业却占据很少的部分。 (三)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7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调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等外部原因。中国对外贸易的外贸增速开始下滑,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深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

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贸易主要对象和贸易差额对象变化不大,但对日本却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中国贸易的十大对象顺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盛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入乡贫富差距。农业谈判能够有效地纠正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的扭曲现象,有力地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欧美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从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农产品品质来看。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前高补贴下的价格转向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然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却因其成本和管理流通费用的增加而上涨。从总体上讲,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和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价也随之快速增长。据匡算,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已经高于国际平均价格的二至七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另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质量低劣、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少的初级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价格优势,而其价格优势又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发达国家优质廉价的农产品,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如果不及时增加科技含量,迟早将被国际市场所淘汰。 目前,美国和欧盟对削减工业产品关税均表示支持。建议提出削减发展中成员七大领域的主要出口产品关税,其中包括目前关税普遍较高的服装、鞋、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还是有利的。但对于贸易方面的摩擦仍需通过谈判,协商。工业产品关税委员会希望这些要点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成员对此展开具有建设意义的讨论以使市场准入委员会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模式上取得一致。同时,还希望在讨论上述内容时,各成员能够遵守世贸组织协议并从维护基于市场开放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出发发表各自的观点。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贸易增长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出口的商品主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对外贸易的理论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 (一)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特点 ................................................................................. 1.对外贸易商品特点............................................ 2.对外贸易方式特点............................................ 3.对外贸易地理特征............................................ 三、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外贸易政策不够完善 ..................................................................................... (二)对外贸易方式不够平衡 ..................................................................................... 1.重视创汇能力而忽视品牌打造.................................. 2.重视出口贸易而忽视进口贸易.................................. 3.重视出口产品而忽视高端价值.................................. (三)对外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 四、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化对策 ................................................................. (一)健全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三)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 (四)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 ..................................................................................... (五)引导企业对日直接投资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姓名:郑玉霜 班级:工商管理132 学号:1311020213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 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 6 倍,进口额从 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 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 07 亿美元; 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 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当前外贸发展的新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出口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排名上升至第5位,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03年1-7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4507.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达到2284.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进口2223.2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特别是单月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都远远大于2002年。 (二)2002年至2003年1-7月受关税下调和世界市场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进口持续大幅增加,但对经济冲击不仅小于预期,而且对推动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从总体来看,入世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1799.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已达到50%。占全部进口增量的54.6%。2003年1-7月加工贸易进口85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占进口增量的23%。加工贸易设备进口11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先进技术和短缺原材料占进口比重进一步上升。由于入世后我国完善和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管理制度和公平贸易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口增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所加大。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从出口结构来看,2002年我国制成品出口2970.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占出口的比重为91%。2003年头7个月制成品出口20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从进口结构来看,2002年我国制成品进口2459.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占进口的比重为83%。2003年头7个月制成品进口1823.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从贸易平衡来看,2002年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顺差511.5亿美元,初级产品进出口呈现逆差207.9亿美元,说明我国的制成品出口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初级产品则主要是受我国加工贸易进口用料较大的影响。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加工贸易出口1995年成为第一大贸易方式以来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第一大贸易方式,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02年加工贸易出口179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占出口的比重达到55%,进口1222.2亿美元,增长30%,占进口的比重47%,加工贸易顺差577亿美元。2003年1-7月加工贸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1.5%,加工贸易迄今仍是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一般贸易方式和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增长速度加快。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的重要贸易方式。2002年一般贸易出口13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7%,占出口的比重42%,进口12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占进口比重为49%,过去一般贸易一直逆差,现在转为顺差,达到71亿美元。2003年1-7月一般贸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35.2%,进口增长53.2%,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贸易逆差达121.9亿美元。其它贸易方式虽然还处于很大比较劣势,但发展也很快,如2002年出口9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9%,进口43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贸易逆差为344.4亿美元。2003年1-7月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又有大幅增长。其中边境小额贸易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92%,租赁贸易出口增长147%。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 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贸易发展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不仅出口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化。从最初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占大多数到之后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及应对

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及应对 摘要: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加入国际贸易市场。发展迅速的国际贸易造就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分析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现状,我国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优势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我国国际贸易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本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二是国际贸易总体环境的恶化。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所以分析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极有必要。 关键词:国际贸易;现状;问题 一、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一)进出口贸易总额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高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38667.6亿美元。据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全球第一,高达4.16亿美元,冲破4亿美元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关口。 (二)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主,且出口产品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商品,但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分析近几年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可以发现在前十位产品中,有一半产品为玩具、服装和箱包等。而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附件为美国从中国进口最多的产品,进口总额为729.45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24.6%。整体而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些商品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不高,二是市场替代性较强,三是消费弹性小。只从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分析现状、制定对策,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2.2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我国海外能源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和运输安全风险。 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亟需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首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不高。其次,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第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我国企业长期满足于引进和模仿,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利润。这种粗放型增长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也难以为继。 贸易摩擦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容易诱发贸易摩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

中国玩具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中国玩具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09-10-03T20:41:04.123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9期作者:王斌[导读]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制造国与出口国,然而自2007年开始,中国制造的玩具频频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手段给中国玩具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对于主要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球玩具市场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贸易中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总是两难选择,本文利用博弈论中标准模式,试图分析由外国政府、外国消费者、中国玩具制造企业的组成的不同利益群体,在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下的利益得失,进一步对中国玩具制造行业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纳什均衡帕累托最优 一、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认识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 TBT)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制定的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或实验程序所形成的不合理的贸易障碍。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更大程度上依赖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又在不断撞击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使两国都获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贸易保护却频频亮相。不同国家政府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中最重要和最广泛的贸易保护工具,成为各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政策手段,并在近年来不断升级,表现出数量越来越多、覆盖领域越来越广、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等一系列发展趋势,而中国的玩具市场可谓是处在由技术性贸易壁垒所诱导的水深火热之中。 二、中国玩具出口贸易简介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国、出口国。中国制造的玩具由于廉价、功能多、美观,而在世界玩具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中又以欧美玩具市场为重。 图1图2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2008 然而今年来,玩具出口由于发达国家设置过于严格复杂的技术标准而导致出口增长缓慢:以美国为例,据有关统计显示,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下令召回的我国玩具在近5年内增长1倍,2006年我国玩具在美国被召回的总次数达到467次,占美国所有产品召回总数的60%, 2007年8~9月间,美国美泰公司召回3000多万件中国制造的铅涂料超标玩具,中国玩具业的问题刹那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技术壁垒、环保和安全问题俨然已成为“中国制造”玩具出口的瓶颈,2008年11月11日起生效的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规定:各国对美出口的儿童产品须实行强制性第三方检测;2009年1月10日开始,美国玩具自愿性标准ASTMF963转为强制性标准;2009年8月14日前,玩具上需加贴可追溯性标签,对玩具在内的儿童用品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质量安全要求。据估计,超过五成的中国玩具出口企业可能被拦在美国门外。 甚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在高度依赖进口中国玩具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在2009年1月发布公告称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理由是“中国玩具有毒”,禁期6个月。 海外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升级使得中国玩具企业生存环境堪忧,中国玩具出口金额自2008年9月份以来一直处于下滑态势;2009年2月份玩具出口额下滑幅度超过四成,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2月份玩具出口金额为3.08亿美元,而1月份出口金额为5.39亿美元,使得环比下滑幅度达到42.9%。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立对中国玩具出口贸易带来了重大打击,对于外国玩具市场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基于美、印国内玩具市场的博弈分析 国际贸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个国家之间都试图从国际贸易中使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因此会有不同的贸易策略,做出不同的策略选择。而一国的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家政府选择的贸易策略能够做出回应,并且反过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政府对贸易策略的选择。就外国玩具市场而言,我们可以简化为有两个直接参与方:国家政府与国内消费者。国家政府面临着实行或者不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选择,而国内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中国玩具。 (一)以美国为例 美国玩具市场的现状如下:1.来自中国的玩具在美国市场上占有超过80%的市场份额;2.中国玩具尚未达到进口国美国合理的、符合WTO/TBT协定的计算标准;3.自2007年美泰公司玩具召回事件所引发的羊群效应,美国消费者对中国玩具的信心不足和质量质疑,认为中国制造不可靠。 美国政府可以做出的策略选择是实行或者不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国内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中国玩具。假设美国政府选择对进口玩具不设立TBT,即自由贸易,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玩具的收益是6,不购买中国玩具的收益是5;美国政府若选择对进口玩具设立TBT,则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玩具的收益是4,不购买中国玩具的收益是5.我们可以得到图3的标准模式(Normal Form)。 图3 美国情形下的标准模式 从图3的矩阵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政府和美国消费者都没有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y),最终的纳什均衡是美国政府对进口玩具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而美国消费者选择不购买中国玩具。而矩阵的帕累托最优解却是另外一种情况:美国政府选择自由贸易,对进口玩具不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而美国消费者选择购买中国玩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政府最终选择的对进口玩具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带来了效率的损失,却因为达到了一个纳什均衡,能够稳定的实行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