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找矿大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我局是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以承担国家和我省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为主要任务。局辖20个县处级地勘单位、一个学院、三个公司,职工总数近1.8万人,在职职工近万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300余名,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46人,涌现出以5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各类人才。目前全局拥有地质勘查甲级资质47个、乙级50个。总资产27亿元,净资产9亿元。

建局50年来,在我省共发现矿种138种,探明储量的矿产82种,提交矿产地2000余处,探明的铁、铜、铅、锌等主要矿产储量分别占全省探明储量的84%、99%、72%和68%。提交的矿产资源托起了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4座工业城市,支撑了两淮煤矿、皖北煤电、马钢、铜陵有色、海螺水泥等一批资源性企业的诞生于发展。提交铀矿工业储量3600多吨,为我省核电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近年来,我局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如泥河大型铁矿、祁门大型钨矿、金寨大型钼矿、发现我国目前最大的独立铊矿、新增琅琊山铜矿资源量10万吨、肥东日出水量1000立方米地热井等。地质服务已进入水文环境地质、农业、城市、灾害、旅游、医学、工程地质等十多个领域,承担了全省主要公益性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完成了全省大部分市县的

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工作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和治理方案,开展了合肥市城市地质调查、全省地下热水资源调查与远景规划、致灾特殊土调查、江淮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长江流域地质环境调查,拓展和巩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开发管理等新领域。取得科技成果38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奖8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在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指导下,已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并顺利转入第三阶段。大讨论的深入开展,促使我们对地质找矿如何改革发展作深层次的思考。

一、关于地勘单位及其改革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

通常所说的地勘单位,往往指的是地质队,但到目前为止,

全国还未见一个地质队单独改革,而已见的改革却都是地勘局,主体的不同,改革的思路不同,方向、目标、路径也都不同。10年前的属地化改革也是以局为单元属地到省,而不是以队为单元属地到各地。因此,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应该以局为单元整体讨论、整体谋划。

我们认为:大讨论应坚持以“创新工作体制,搞活运行机制,整合有限资源,实现找矿突破,支持安徽崛起,服务

全省发展”为目的。现阶段地勘单位改革,应坚持以“有利于稳定地勘队伍、有利于找矿突破、有利于地质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地质事业和地质事业对经济社会贡献的发展,地质队伍和地质职工得实惠的发展为落脚点。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不发展最不科学,抓发展必须科学。那种不讲发展只讲改革,一讲改革就是地质队改企的定势思维是本末倒臵,容易导致转移注意力,分散发展精力,引发地质职工反感,产生多种负作用。

二、关于地质工作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后,人们欢呼地质工作的第二个春天来了。当前,地质工作大发展的确已经具备了一些主、客观条件,从客观上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面和趋势不会变,整个社会对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大地质的需求日益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存度不断提高,而我国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话语权短期内难以提高,国内资源供给在一些主要矿种上短缺严重,资源瓶颈制约日渐凸显,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强烈的需求将有力地推动地质工作发展。二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彰显了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鼓励支持态度,地方政府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地质工作的认识理解有了转变,给予了更多支持,中央和地方共同营造了有利地质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近年来巨大的社

会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有力地刺激着商业性地质工作,社会资本商业性投入甚至已超过政府公益性投入,地质勘查的低门槛、矿业权的招拍挂,造就了一大批外行的矿老板进入地勘行业,客观上壮大了地勘生产力。四是属地化10年来,各省地矿局都有了长足发展,已基本度过生存温饱阶段,其经济、技术、人才、装备等硬实力不断增强,其社会知名度、公众美誉度等软实力大幅提高,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各项基础。从主观上看:一是新中国地质工作者前赴后继,艰苦奋斗,60年的巨大奉献、60年的历史贡献,“三光荣”的优良传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上至部长下至职工,都有报效国家的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二是从国家地质工作大调查开始逐渐形成的新一轮找矿热潮,尤其是2003年以来矿产品、矿业权经营的不断升温,地质队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商机,也初步尝到了甜头,快找矿、找大矿、找好矿已成为各省地矿局上下的一致共识和共同意愿。三是以局为单元整合各类资源,大大加强了各省局的综合实力,地质资料二次开发、深部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装备的全面推广运用,使地质队的找矿成果明显增多,能找矿、会找矿的优势更显突出。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很多不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如地质工作尚未被社会广泛了解理解;地质科学规律与市场经

济规律尚未被充分尊重;体制不活;机制不顺;矿业权规划、设臵、取得不科学;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市场秩序不规范;地质工作生产环境受干扰;地勘单位主力军作用发挥不够,地质职工害怕政策多变反复折腾不能一心一意找矿;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职工得实惠落不到实处;一些政策未出台或未落实,影响积极性发挥;无矿权无地盘,有劲使不上等等。只有使这些不具备的条件逐步具备了,并与已具备的条件相结合,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三、关于地质工作需求者、管理者、生产者的定位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地质工作,既要遵循地质科学规律,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二者不可偏废,不能一讲地质科学就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一讲市场经济,就是市场万能、招拍挂唯一,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和“大地质”观的指导下,探讨新形势、新背景、新需求下的地质工作的职能、职责、效能,地质工作需求者、管理者、生产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当前,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已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单一需求转变为政府、社会、内资、外企等多元需求。正是需求者队伍的扩大,刺激着地质工作的供给。如同其它公共产品和服务一样,政府需要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服务,可以通过购买获得,而不是自己养队伍自己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