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黎族音乐之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唤醒黎族音乐之魂
——浅谈本土音乐对高中生的影响
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中学赵艳燕
摘要:为了了解本土音乐对海南省高中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海南省三亚市一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绝大多数的高中生不了解本土音乐,但是又认为学习本土音乐很有必要。
②学生都希望在以后的音乐课中能够学习到本土音乐的知识,然而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又出现了一些令人值得去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海南黎族音乐(本土音乐)高中生影响Awaken the soul of the Li national minority music—Shallowly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ve place music to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 The Hainan Li national minority music (native place music)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ffects
一前言
当今世界文化艺术异彩纷呈,各国都在追求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即通常所说的文化本土化和艺术民俗化。
可是,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历史原因,音乐教育体系长期受欧美艺术影响,民族份量不足,尤其是凸现浓郁地域特色的本土音乐很难登上“象牙塔”。
而历史表明:愈是“本土化的东西”,往
往也愈具有世界性意义。
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漠视,甚至于否认,长此以往,必然会从漠视民族文化的存在到漠视民族的存在。
因此,作者认为要重新认识本土音乐的教育价值,让学生接受本土音乐熏陶,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建立起符合本民族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为此,作者开展了研究性论文的调查:《唤醒黎族音乐之魂——浅谈本土音乐对高中生的影响》
二调查情况
2007年1——3月,作者本人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问卷题目为《你对本土音乐了解多少》)对海南省三亚市一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涉及14个班级,
问卷中共有七道题,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问卷内容主要是调查高中生对本土音乐了解多少?以及怎样看待本土音乐的发展?如何继承和创新本土音乐?
问卷共发出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0.45%
调查问卷题目:
1.你知道海南黎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吗?
A 知道B不知道
2.你知道海南黎族的传统音乐节日吗?
A 知道B不知道
3. 你知道海南黎族音乐中的民歌有哪些歌调吗?
A 知道B不知道
4. 你知道海南黎族传统乐器有哪些吗?
A 知道B不知道
5. 海南地区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了解吗?
A 了解
B 不了解
6. 你对当今的流行音乐或西方音乐了解的多于本土音乐吗?
A 多
B 不多
7. 你认为学习本土音乐知识有必要吗?
A 有必要
B 没有必要
三结果与分析
3.1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根据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和内容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调查问卷的第1、2、3、4、5题是针对现在高中生对本土音乐的了解程度而设的,有189人有效回答了该题:采用百分比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目前高中生对自己所在地区的音乐并不是很了解,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熟虑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调查问卷的第6、7题是针对当前高中生关心的音乐趋势和对本土音乐的重视程度而设的,有189人有效回答的该题:采用百分比进行比较: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对当今流行音乐或西方音乐了解的要多于本土音乐,他们还认为学习本土音乐是有必要的,但是学校、家庭却没有为他们创造条件和环境。
(如图1)
如:“琼剧”、“儋州调声”、“打柴舞”等这些都成为日后加工发掘的音乐教育资源。
4.1.1 从专业人士中听取建议
教师不是专业的民间文化研究者,对于本土性极强的地域音乐可能知之甚少。
对于通过文献检索到的地域音乐是否有现实教学意义等问题,需要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
4.1.2 从尝试实践中积累材料
有了第一手素材,还不能直接应用于教育,需要对收集到的素材按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改造、调整、重组。
如:如何将地方戏应用于音乐课堂当中呢?所使用的音乐作品来源暂且不说,学生对地方戏的理解、欣赏兴趣首先是个问题。
课堂教学必须转换思路,借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变换学习材料、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实践。
4.2 学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策略中的课堂教学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有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创造,使学校音乐教学的每个过程都渗透着审美教育。
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改造、尝试,摸索最适宜本土化策略的教学模式。
4.2.1 采风+指导
这是一种带有综合实践性质的课型,通常是模仿文化工作者的艺术采风活动。
在学生的社会考察、参观、访问、训练等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要花比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要考虑诸如:设计采访的问题、行进的线路、路途的安全、社会活动中涉及的礼仪问题、活动经费的投入、以及考察参观后的材料整理等。
这是一种学生十分喜爱的学习方式。
4.2.2 欣赏+模拟
本土音乐的艺术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很陌生的,需要教师的介绍说明,更需要实际的欣赏和有效的指导。
因此,每一个专题的第一堂课,我们以欣赏作为开场白,让学生在陌生的表现形式中自由地领略本土音乐的内涵,以自己的经验判断分析。
4.2.3 参与+体验
艺术的欣赏、表演、创作都需要人们的参与,无疑音乐教育的课堂实践也不能脱离这一规律,必须强化音乐课堂实践中的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在本土音乐作品的演绎中体验本土文化的特性,感悟本土艺术的精神。
课堂组织以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获得的也将是经验性的知识、能力。
4.2.4 自主+创造
这种教学的组织是在充分信任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但没有任何思维的框框;学生在进入课堂前,也收集了足够多的零星资料,并已有自己初步的
思考。
此时,教师应主动的退到次要的角色位置,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或讨论、或查资料、或相互印证、或相互争论,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与研究性学习有相似之处,但过程上要来得短,老师的指导、点评要及时。
4.3 学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策略中的课外音乐活动
学校音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课外音乐活动是另一个重要领域。
在实施音乐教育本土化策略的过程中,也同样不能放弃课外活动这一领域,而应该投之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更丰富的形式,激活地域文化的校园应用。
以兴趣小组为例,学校的兴趣小组学员是校园中最活跃的艺术分子,对音乐也最为敏感。
在他们身上,地域文化被演绎得更适合学生的审美心理。
开展论文研究前,我们对本土音乐的了解反不如对西方艺术的了解。
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研究决不能光靠学校教师的力量,不能以外行的眼光去处理乡土艺术;而地方文艺工作者由于长期接触民间艺术,对其有很深入的研究,借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向他们学习民间音乐是唯一捷径。
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本土音乐由于时间的问题、人们的认识问题、政府的认同程度,它的保存情况是让人担忧的。
社会对民间音乐的认识
也亟待改观,文化部门应加强对地域艺术的宣传,加大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
在进行本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有本土艺术的氛围,要让学生首先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因为学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策略的最终目的并不在学习民间文艺的形式,而是感受这些艺术形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由此推而广之,让我们的孩子们接受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2] 黄文广《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解读》华师大出版社
2001年8月
[4] 陆明德《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11月
[5] 郭声健《艺术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学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策略的教育资源收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