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全过程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全过程护理
背景资料
患者,张**,男,63岁,因“摔伤头部后意识障碍1小时”入院。

患者在进行房屋装修时,踩到木板后不慎摔倒,左枕部着地,伤及头部,伤后即有昏迷,呼之不应,伤后患者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两次,喷射性呕吐,每次量约100ml,伴大小便失禁,入院查体: T 36.5℃ P 59次/分 R 21次/分 BP 145/73 mmHg。

神志昏迷,右枕部可扪及一6cmx5cm大小皮下血肿,双瞳孔等大形圆,直径约0.3cm,对光反射迟钝。

约2分钟后检查瞳孔左侧5.0mm,右侧3.0mm,光反射消失,辅助检查:头部CT:1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厚约1.3cm,范围13.6*8cm,中线结构右移,2 右侧额颞薄层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表现,右侧枕骨骨折,左侧颞骨岩部及邻近枕骨线性骨折,右枕部头皮血肿。

诊断Ⅰ.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1.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2.右侧额颞薄层硬膜下血肿3.蛛网膜下腔出血 4.左侧颞叶钩回疝 5.右侧枕骨骨折 6.左侧颞骨岩部及邻近枕骨线性骨折7.右枕部皮下血肿,Ⅱ吸入性肺炎,考虑患者左侧硬膜下血肿增大,左侧颞叶钩回疝,给予甘露醇250ml脱水降颅压,呋塞米10mg脱水,备皮,气管插管、抽血查生化全套,拟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1)壳核-内囊出血:出现两眼向出血灶同侧凝视的三偏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主侧半球病变常伴有失语,辅侧半球病变多出现体现障碍。

(2)丘脑出血:丘脑出血常出现病灶对侧的偏身浅感觉障碍与深感觉障碍;出血常波及中脑,发生一系列眼球症状,两眼同向运动不能或两眼向上运动受限而处于向下视,犹如“落日”状,瞳孔变小或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血肿若压迫第三脑室移位可累及丘脑下部出现高热,脉搏增快及血压升高,预后不良。

(3)脑叶出血: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

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

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现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

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4)脑桥出血:通常为突然起病的深昏迷而无任何预感或头痛,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双侧锥体束征和去脑强直常见。

早期表现病灶侧面瘫,对侧肢体瘫痪,称为交叉性瘫痪。

脑桥出血两眼向病灶侧凝视。

脑桥出血常阻断丘脑下部对体温的正常调节而使体温持续增高。

由于脑干呼吸中枢的影响常出现不规则呼吸,可在早期出现呼吸困难。

(5)小脑出血:多数表现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

少数呈亚急性进行性,类似小脑占位性病变。

重症大量出血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进入昏迷。

多在48小时内引枕大孔疝而死亡。

(6)脑室出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室内出血为脉络丛破裂出血,较为少见。

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

临床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

发病后1~2小时便陷入昏迷、高热、四肢瘫痪或呈强直性抽搐、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等。

病情多为严重,预后不良。

脑疝不同部位的不同表现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沟回疝,常由一侧颞叶或大脑外侧的展位性病变引起,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颅内压增高的基础上,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患者瞳孔最初由短暂的缩小,但多不易发现,以后逐渐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是由小脑幕下的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向椎管内移位,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容易被误诊,病人常有剧烈头痛,以枕后部疼痛为主,反复呕吐,颈项强直,生命体征改变显著,瞳孔改变和意识障碍出现较晚。

当延髓呼吸中枢受压时,常突然呼吸停止而死亡。

大脑镰下疝:又称扣带回疝,多为一侧幕上占位性病变所引起。

病变同侧大脑半球的扣
带回在大脑镰的下缘向对侧疝出。

有时可因大脑前动脉受大脑镰压迫而发生同侧额叶内侧面或旁中央小叶的软化,出现对侧下肢瘫。

感觉减退和排尿功能障碍等症状。

现在CT 及MRI的应用,不仅能明确脑疝的部位还能对疝的内容物、中线移位和脑室的受压程度、原发灶的部位、大小性质作出准确的判定。

治疗也是清除原发灶和脱水治疗。

脑疝的急救与护理
脑疝发生后应作紧急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立即使用20%甘露醇200~400ml 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快速滴入,呋塞米40mg静脉注射,已暂时减低颅内压,同时做好手术前准备。

颅内压正常值
成人为:70~200mmH2O
儿童为:50~100mmH2O
颅内压持续高于200 mmH2O 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盘水肿三大症状时,即称为颅内压增高。

头痛时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症状,呕吐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呈喷射性。

生命体征的改变:当颅内压增高时,脑灌注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为了改善脑缺氧,机体代偿反应而出现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增高为主,故脉压增大,脉搏慢而有力,每分
钟少于60次,呼吸深而慢(二慢一高),这种典型的生命体征改变称为库欣反应。

意识障碍: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有进行性意识障碍,由嗜睡、淡漠逐渐发展成昏迷。

慢性颅内压增高病人,表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和呆滞,症状时轻时重。

防止颅内压升高的护理
1.休息
保持病室安静。

病人卧床休息,避免血压骤升而加重颅内压增高。

2.保持呼吸道通畅
当呼吸到梗阻时,病人用力呼吸时胸腔内压力增高,由于颅内静脉无静脉瓣,胸腔内压力能直接逆行传导到颅内静脉,造成静脉淤血,加重颅内压增高。

应预防呕吐物吸入气道,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舌根后坠影响呼吸着,应及时安置口咽通气管;昏迷病人或排痰困难者,应配合医生及早行气管切开术。

3.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
病人咳嗽卧用力排便时胸、腹部内压力增高,有诱发脑疝的危险。

因此,要预防和及时治疗感冒,避免咳嗽。

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因限制水分摄入及时使用脱水剂,容易发生便秘,两年没排便的患者,及时给予缓泻剂以防止便秘。

4.控制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应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癫痫药物,并要注意观察有无癫痫症状出现。

用药护理
(1)应用脱水剂:最常用高渗性脱水剂,如20%甘露醇,每日2~4次,静注后10~20分钟颅内压开始下降,约维持4~6小时,可重复使用。

若同时使用利尿剂,
效果更好。

如,呋塞米20~40mg,静脉推注么每日2~4次。

(2)应用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并能减少脑脊液生成,时颅内压降低。

常用地塞米松5~10mg,每日1~2次静脉注
射,在治疗中应注意防止并发高血糖、感染和应激性溃疡。

体位及皮肤护理:
病人情绪不稳或随时有呕吐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病情稳定后,将头部抬高15—30°,
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对去骨瓣减压者避免骨窗处受压,如小脑、脑干肿胀和后颅手术者,宜取侧俯卧位,8h内警用枕头,防止脑干和枕部受压,引起枕骨打孔疝。


2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皮肤,同时保持床单元平整、干燥,防止发生褥疮。

加强呼吸道护理:
吸痰
及时彻底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和血液。

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深入气管内吸痰,正确的吸痰方法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必要时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负压不超过300mmhg,插管深度以10cm为宜,对颅底骨折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禁止从鼻腔吸引,避免造成气道黏膜损伤和大量脑脊液漏出及大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