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
究》
一、课题名称:《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
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于九八年起在香港),业已整整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今天我们将此话题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
(二) 选题的意义:
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
3、“以德治国”应从孩子开始。
4、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调动学生德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人、造就人、成就人。
(二) 保证学生在全球化大潮中关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三)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判断能力、领悟能力等等是极有帮助的。
(四) 让国学经典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近几年,国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且各界仁人志士倡导了许多活动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中国青少年
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江苏省扬州市的“小学古诗文辅读实验”、中华孔子学会成立的“国学启蒙馆”、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开设“国学”诵读课等。
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现行幼儿、小学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中缺失人文素养的问题:
2、国学经典正式列入课程以后学生学习负担的研究问题;
3、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
4、以儿童学习诵读国学经典带动家长、影响社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普及的问题。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 课题界定:
1、国学的含义。国学范围甚广,内容丰富,大致可归纳为“经、
史、子、集”四部,因此,我们要从国学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作为教材,由语文教师根据国学教育的目标,结合国学教育的内容实施引导。
2、国学启蒙的含义。启蒙,启,有开导、启发之意。蒙,昏昧无知的意思。启蒙是开发蒙昧,教育童蒙的意思。国学启蒙之含义:其一,以国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来启发蒙童;其二,仅对儿童进行国学的初步发蒙,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基础的国学方面的入门知识、修养、能力。
(二) 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育界前辈张志公经典教育的理论观点:
2、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经典启蒙教育的理论观点:
3、王财贵《国学启蒙教育说明手册》,其中关于国学启蒙的理论,阶梯、实践等等都说得很详实;
4、明末教育家、理学家陆桴亭的记性、悟性非同步发展的理论;
5、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早期识字教育理论。
六、选题可能存在的困难:
(一) 有部分家长不理解、不配合。
《国学启蒙》教材使用的家长调查问卷(原总人数:99人)交卷
总人数:79人,占总人数的79.8%。其中,能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的所占比例:30.3%:偶尔读过的占比例:33.3%:但是在“您认为小孩从小学习国学有必要吗?”在“很有必要”的选项中所占比例:72.7%。这些现象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本次研究的成败,因为学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语文也有本身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而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是需要反复记忆和诵读的,这都需要由家长在家中督促解决。
(二) 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尤其中高年级一些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学习教材知识都已经力不从心了,更何况是教材外的国学知识。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能采取分层教学,量力而行,不能强迫,但最后势必造成学生之间水平的较大差距,教师要做到平衡和协调有一定的难度。
(三) 学生的惰性和厌学情绪。
要学习国学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需要一个繁琐反复并且必须持之以恒的过程,而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的局限性,很难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尤其是对于比较深奥难懂的国学经典的学习,很容易就会产生惰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学习国学的兴趣上不断地狠下功夫,这势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 教师国学水平以及教学积极性不高。
1、时间少:快节奏的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营造了一个浮躁
和喧嚣的世界。教师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安静地享受阅读。而在闲暇里特意来主动自觉地学习国学的,将国学作为阅读资料的,更是少之又少。
2、没有学习国学的环境氛围:因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文很少,只有那么五六篇小文章,在这样的境况之下,任何一个教师,凭借教参以及其他的教学资料,也能基本上对付得了,因此,他们学习国学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正是这种种的原因,导致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功底不深,以至于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常常出现笑话。
3、缺少这方面的培训:虽然教师的继续教育从不间断,但是那些继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对于教学内容和教育理论,政策的培训,而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关于“国学素养”的培训。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一) 研究内容设计:
一年《弟子规》、二年《三字经》、三年《千字文》、四年《大学》、五年《孝经》、六年《论语》
(二) 对教材教法研究和评价研究的初步设想:
(1)根据读本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开展课题教材教法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