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镇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古镇简介
【碧阳】镇名。
黟县县治所在地。
背倚东岳山,滨临漳河水,四周群山环抱,清溪回流,风光毓秀。
碧阳一直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旧称"县街",属一都辖地。
1939年设镇,因碧阳书院而得名。
碧阳古建筑闻名遐迩,县城为宋代所筑,北门外横跨漳水的通济桥始建于南宋;城中泮邻街程氏宅(铁皮大屋)为明代民居,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故居坐落在城中北街;清代建筑碧阳书院、县衙正堂保护完好。
古街道有直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郭门街、麻田街,直街为主街道,与北街相接呈"t形,是古今商业闹市,店房均是典型徽派传统建筑,铺面敞开,招牌店匾,金碧辉煌。
所有街道路面全用长条花岗石板横列铺设,阔不过4米,窄道仅2米左右。
全镇共有弄巷73条,纵横交错,犹如迷宫,有的宽仅:米,轿、马难行。
建于南朝时期的横沟水渠,自北郊引漳水经北门人城,流经街市,局部穿店进屋,自北向南,绕郭门出城,不仅供城中居民洗涤用水,且有助于消防。
凡横跨横沟的商号店堂,室内都置有活动地板,随时可汲水取用,至今渠水通畅。
【呈坎】村名。
位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西10公里。
四周青山环绕,阶川河横贯村落,山明水秀,环境优美。
相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周游至此,遇一捕鱼老翁,间曰:"腹饿,
公有何赠?"答曰:"呈上一片坎坎洼洼的沃地。
"故为呈坎。
又说原阶川河沿村后绕山而过,村中缺水,后改河道引水经村前流过。
此河方位为八卦中的"坎"方,故名呈坎。
村里有
3街99巷300多幢民居和10余处明清遗址,其中明代建筑35处,清代建筑122处,祠堂、社屋、民居、桥、亭、更楼、过街楼遍布全村。
小巷全用石板铺路,纵横交错,马头墙高低错落。
长春社、挹秀桥、罗润坤宅、宝纶阁为村中风格迥异的古建珍品,其中宝纶阁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闺秀家明代民居内的陶器水视和罗会炳家的独木旋转楼梯,更是别具一格。
呈坎钟灵统秀,英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名人。
宋代龙图阁学士、吏部尚书罗汝揖与其子史志学家罗愿,被朱嘉称为"双贤",有"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赞联。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故里也在此地。
【冯村】村名。
位于绩溪县浩寨乡。
865年,歙州刺吏冯子华长子冯延普路过这里,爱其山明水秀,遂筑室定居,以姓冠村,建村后,人丁繁衍,名人辈出,各种建筑层出不穷。
其中大树第、协政第、刺史第、登科第、州牧第。
州司马第均为皇赐。
这些府第坐落在街中心,府第的前面竖立着八根石质华表(现仅存三根),刺史第门前还有两个石质马槽。
从村口到村中,依次排列着五座牌坊:恩荣百岁坊、大夫坊、进士第坊、贞烈坊、楠木牌楼(今毁)。
村中还有13座石桥:云庄桥、龙门桥、万年桥、崇礼桥、荷花桥、红桥、大树桥、
独石桥(已断)、安仁桥、崇义桥、尚德桥、绿荷桥、北山桥。
这些桥造型巧妙,轻盈枕水。
尤以龙门桥别具一格,它建于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之间,桥下有一巨石横亘,石中有一洞仅尺许,溪水从洞中徊旋而去。
每当洪水暴涨,急流冲石,银浪翻卷,汹涌奔腾,气势颇为可观。
【甘棠】镇名。
黄山区治所在地。
旧称"赶坦",明末一秀才路过此地,嫌"赶坦"太俗,以当时境内盛产甘棠梨,取其谐音,易名"甘棠"。
甘棠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风景秀丽,四面环山;婉蜒多姿的媭溪河沿城南向西北流入太平湖。
甘棠老街全长200米,红麻石路面。
街宽5米,店面及屋字大都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建筑,一些传统店面仍保留了前店后坊格局。
位于老街头的六角楼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开始甘棠新区建设。
1965年因陈村水库蓄水,原太平县城由仙源镇迁至甘棠。
1984年按照旅游疗养城市的总体规划,加快新区建设,现已形成龙井、清溪、凤凰、北海、太平、媭溪、玉河为主要于道的甘棠新区,全部是高级和次高级水泥、沥青路面,兴建起数十家中、高档旅游、疗养、培训服务设施。
设施建筑有民族宫殿式、古典庭院式、徽派民宅式和现代化楼层。
位于镇中心的平湖游园,建有假山、喷泉、凉亭、曲桥,设有石桌、石椅、石凳和花坛、园圃,环境优雅。
【古筑】村名。
位于黟县城西5公里。
宋代便是黟县的重要
街市,有"古筑街"之称。
村落背倚龟神山,山下有座古亭,南面青石门媚,阴刻行书"锁凤梳月",翰逸神飞;北向门楣,阴刻隶书"北门锁钥",沉稳庄重,均为1824年古筑书法家孙庭曼手书。
又有一泉,冬暖夏凉,腊月水温可达摄氏20度,人称"乌龙坑"。
村东一株古檀,村西一株古樟,犹如两个绿色的卫士,护卫着村庄。
武溪水依村西向东绕村而过,沿溪筑堤,沿堤植桃栽柳。
堤上曾设石桌石凳和竹木凉亭水阁,供人纳凉歇息。
早春三月,桃红柳绿,碧波荡漾,鸡鸭嬉戏,莺啼燕舞,一派山村野趣。
村内古民居鳞次栉比,马头墙错落有致;粉墙黝瓦同绿树红花,交相辉映。
小街弯弯如月,棋盘格式的深巷,由清一色的花岗石板铺成,相传古筑是两位孙姓兄弟迁来创业,故有长房厅和二房厅两大宗词,有古堂、向义堂、五合堂等构造精湛的大词堂。
【海阳】镇名。
休宁县治所在地。
258一280年休宁县称海阳县,1939年设镇,遂以旧县名命名。
海阳镇背倚松萝山、凤凰山、白鹤山、玉几山,众山环绕,夹溪水、横江水穿绕而过。
夹溪桥横跨夹溪水上,桥西北有凤山,西有凤湖,古有"夜柳有湖传彩凤,夹溪如花卧长虹"的诗句。
城东南隅白鹤山腰,两小山之间一汛清泉,用红砂石砌成方形井圈,水清味甘。
清人汪紫沧有诗赞曰:"雪魄暗翻凉入梦,冰满瓮贮清如空/号称城中第一泉,至今保存完好。
海阳一直为休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代文学家程敏政、出版家胡正
言、医学家汪昂,近代著名徽商汪宽也、程敦裕等均出生于此。
城内徽派古建筑众多,西街早在明末就是商业中心,如今绝大部分店面仍保留徽派古建筑特色。
县前街钟鼓楼原为读楼,现为休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宏村】村名,位于黟县城北11公里。
宏村建于南宋绍熙年间,现保存明代民居一幢,清代民居132幢,宏材规划匠心独具,全村以正街为中心.北围月塘,南附南湖。
村内层楼迭院,以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婉蜒曲折,一条近1米宽的清澈水渠,流经各户,引用塘水,注入南湖,人们将月塘称为"牛胃",渠水称为"牛肠",南湖称作"牛肚",加上横跨吉阳水上的四座古桥。
整座村落犹如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人称"牛形村",村内民居大多二进单元,前有庭院,辟有鱼池、花园,池边多设有栏杆,梁柱门坊雕刻精细,高墙透窗,款式颖异,其中敬修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门外留有约10平方米的空地,正屋前有大庭院,院内花坛假山,错落有致。
大门上门罩高大,石雕松鹤同庆、富寿双全,麒麟送子等图案。
门内天井间建有门罩,描绘戏文图。
正厅为前后三问二楼建筑,窗棂隔扇,梁垫雀替雕刻精巧,飞主流彩。
东阳建有偏厅、厨房,结构规整,是宏村民居的典型代表。
【华阳】镇名。
绩溪县治所在地。
汉置,原辖绩溪县全域,隶属歙县。
767年绩溪置县后,华阳镇专指县治所在地。
镇以华阳山而得名。
扬之河由镇北向南环流城东,翚溪、乳溪
从镇西北流,分别在城南、北两端注入扬之河。
城镇四周,王石山、水岩山、梓橦山、灵山、翚溪山环列如屏。
绩溪县古有:"华阳十景",其中"大屏积雪"、"文峰雅会"、"翠眉春色"、"石印回澜"、"飞云天池"、"石镜清辉"六景在华阳镇郊。
40年代,镇内主要有四条街道,路面狭窄。
现几经改造,旧街拓宽延伸,路面改铺水泥或沥青,新建了城墙路、环城东路两条新道,一些徽派建筑相继兴起。
华阳镇历来文风昌盛,名人辈出,宋有名宦殿中侍御史胡舜陟、文学家胡仔,明有工部尚书胡松,清有著名学者胡培翚。
镇内现保存有下三里新石器时代遗址、葛氏宅、徽溪桥、文昌阁、来苏桥等文物古迹。
【黄备】村名。
位于歙县南部,距县城约15公里。
唐未有黄氏见此地山水佳丽,遂建别墅名"黄备",栖居于此。
"备"即备乱以自保之意。
)村落背倚石耳山,村中两条小溪夹流而下,溪上有桥10余座,或平或拱。
村头水口坝高3.6米,宽4米,长50米,全用石砌。
坝上栽有樟树、榆树、楮树、东青树,参天耸立,绿荫如盖。
沿河两岸散落着众多得不偿失明清建筑,门楼、窗扉、梁托上均有精美的砖、木雕刻。
其中"德馨堂"宅居上堂檐口两柱檐撑,左"松鹤图",右"椰鹿图",雕刻精细,内部全部镂空,呈立体状,栩栩如生。
槛子门棂栅上,准有直径五寸左有的圆形篆字,上半下为不同结构的"寿"字,下半部是"万代荣华"、"竹花松茂"八个字,笔划
上下巧妙相连,令人叹绝。
村中的张氏宗祠高大宏丽,设有九级高台。
楼阁内有明代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张一桂题书的"义隆一本"匾额。
五凤楼前的一对精雕古石狮,形象威武,栩栩如生,每头至少重1吨。
【徽城镇】镇名。
为歙县县治所地。
此镇系原徽州府驻地,故民国初镇时,名徽城镇。
处于山水聚合之,乌聊山斜贯全镇,依山势分为长青阳和斗山两段,将徽城劈为两片,西片为古徽州府城,东片为古歙县县城。
府城的东城墙依山而建,山与城垣融为一体,沿西门城墙建有陶行知公园。
城西临河,扬之水、布射水、富资水、丰乐河在此汇合为练江,东流与新安江合,直抵千岛湖,扬之水和练江之上横跨太平、万年、紫阳三桥。
练江西岸西干山,郁郁葱葱,昔有十三胜景,如今仍耸立着宋长庆寺塔,著名画家、汪便安息在这里。
西干山披云峰下依山就势筑有新安碑园。
城东问政山。
古藤垂青,翠竹掩映,烟雾镣绕,风景秀丽,徽城镇原是府、县政治、经济中心,历代文入学士活动频繁,官宦与徽商较多,保留有大量的胜迹,宋建东、中两樵楼仍完整地保存着,全城至今仍有15座牌坊,其中许国牌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氏宗饲、明伦堂、大白楼、紫阳书院等古代建筑风格迥异,城北宋建新洲石塔与长庆寺塔被称为"宋双塔",徽城保存的一段瓮城,内、外两门犹存。
城内的斗山街、渔梁街、打箍井街为明代老街,民宅店面鳞次栉比,小青瓦、马头墙、重
檐、门楼,别具一格。
入宅,花厅、客堂、书斋、厢房、花园幽深雅致,这里原是徽商大贾聚合之地,街巷全用青石板铺成,绝似一幅徽州古典宅居的风俗画卷。
城内小北街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读书处--崇一学堂,现已辟为陶行知纪念馆。
【姜家镇】镇名,在淳安县西南郁川半岛,距县城39公里。
以姜姓得名。
原为村,1958年遂安县狮城镇部分居民、单位、商店迁此,遂成集镇。
镇三边临水,一面靠山,山清水秀,素有"郁溪胜迹"之誉。
呈块状,有郁川、银峰、君山、姜公、狮石等街道。
1985年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2384。
公路通杨旗但镇、开化县。
水路通新安江水库沿岸各地。
有造纸、食品、机械、纺织、建材、缫丝、酿酒等工业企业。
【旌阳】镇名,旌德县治所在地。
建于763年,原为城坊,民国初设镇。
整座古镇倚山跨水,白沙、徽水二河自东、南方来、穿镇而过,汇于镇北.继而曲折北流,势若银绸。
旌城南连梓岫,西倚栖真,北障柳山,东望石凫,群峦环绕,双水中流,镇中徽水河。
1984年新建的涟阳桥横贯东西,雄跨上游,依次而下为淳源、驾虹、黄济三座古桥遥相呼应,素谓"三桥锁翠"。
旌阳桥畔建有小游园,凉亭、水树、葡萄架,是人们休慈的场所。
建于1522年的文阊塔耸立于城中心,孔庙建筑大成殿依然完好。
镇内古街从南门直通北门,长不足1公里,宽不过2一3米。
街道两旁铺面狭窄,店旗
相触。
麻石街面坑坑洼洼,长年累月被独轮车碾磨,一条凹槽顺街蜿蜒,颇具皖南山区明清小镇的古朴风貌。
元大德年问,著名农学家王侦曾任施德县尹,他总结施德县农业生产的经验,结合自己考察各地农业的情况,在旌阳写下闻名于世的《农书》和世界上最早关于木活字印刷的文献《造活字印书法》。
【坎头】村名。
位于绩溪县东北20公里。
村舍因山地高低不平就势建筑,故名。
云川溪呈"s"型穿村而过,村头村尾落差达10余米,水流湍急,犹如白龙戏水。
溪岸均为大块花岗石岩砌成,溪底有许多人工迭水,增添了水流的节奏。
两岸筑有石栏杆和石凳,屋宇依水临街,清一色的白墙黑瓦马头墙,滴瓦重檐,鳌鱼翘首,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全村有14条古巷,三个古祠,六座古桥,三座古牌坊及府第寺庙等,大部分为明代建筑,雄伟典雅,石雕木刻精美,村街中心听泉楼,始建于明,1859年重修。
当时县令王竣作的匾记至今依然悬挂。
遨游坎头,漫步水街,步移景异,古色古香,令人心旷神怡。
现为安徽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黎阳】镇名,位于率水、横江聚汇儿与屯溪、阳猢呈三足鼎立状。
208年,吴主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率旯,厉里二问有青砖卷棚,粱访深雕,方格门窗,板。
漆,深天并,方砖锗地。
又如清代"书屋,砖木结构,宽9.2米,纵深米,封火墙高7.2米,占地面积62'米;一进三问二楼,重檐硬
山顶,:门窗,青砖铺地;、=前有花园、鱼三侧有余屋。
村中另有j:宋中书桥景泰问塔山桥等。
中书桥为中书李侃建,单孔砖拱,长4米,宽2.5"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塔山桥人李永济建,为单孔石拱桥,长12术,宽4.5米,高9米;桥上原有桥亭,清咸丰间毁。
【历口】镇名。
位于祁门县城西39公里处,背倚历山。
由历山发源的彭龙河、古溪河自北流南,汇此出口得名。
历水河穿镇而过,将村镇分为河东、河西两片。
始建于宋。
既是誉满中外的祁红创始之地,也是祁门县西乡木材的集散地。
这里山高林密,气候湿润,是薪蛇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1876年,黔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归来,在历口仿效闽红制祁红,由于历口上质好,空气湿润、云雾笼罩、山花多,花叶上熏染了一种天赋的苹果、兰花香气,外国人称之为祁门香。
祁红自此誉满中外,历口的制茶业也由此兴起。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口商业日益繁荣形成一个以经营茶叶为主的山村小镇。
距枯牛降自然保护区约15公里。
【隆阜】镇名。
位于屯溪区西郊。
左傍茅山,右滨横江。
市区至飞机场公路贯穿境内,宽阔的横江大桥将古镇与慈张公路、皖赣铁路相衔接。
隆阜原名拢埠,因横江中来往船只大多要在此拢岸停泊休想或集散货物而得名。
后因商业繁盛,小镇日益兴隆,故易名隆埠,简化为隆阜。
隆阜古街长1公里,石板道纵贯首尾,一面靠江,店肆宅居临江而建,旧时
古街人烟辐辏,店肆相建,旗幡相接。
60年代,镇傍屯溪至飞机场公路开通后,古街逐渐冷落,而公路两旁则店铺日多,衍为闹市,隆阜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仅清代就有丹青名家戴省、戴文英、戴思望等。
迁居江西的隆阜人戴衢享官至兵部尚书,与父、叔、兄相继入翰林,为乾隆、嘉庆年间朝廷重臣。
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戴震,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
古街上辟有"戴震纪念馆",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有戴震读书处、洗砚池、戴氏祖祠等戴震遗迹。
今日文化之乡,遗风犹存,在这个只有3000多人的小镇上,大、中、小学俱全有黄山市最高学府徽州师专和陶行知先生倡办于1922年的隆阜中学,学风盎然。
【南屏】村名。
位于黟县城西南"公里,村后南屏山,方整如屏,秀丽似画。
"屏风拥翠"为八景之一,汪锡纯有《屏山列画诗》:"宛然十二翠屏凤,添上烟岚望不穷,自是化工笔奇绝,令人却忆辋川翁。
" 辋川翁即唐代山水画家王维,看见南屏山色就想起王维的山水画,是对南屏景色的绝妙赞叹。
清澈秀丽的武溪水绕村而过,元末有叶氏迁此定居,始建村,现居住着叶、程、李等主要姓氏人家,村中房屋鳞次栉比,粉墙青瓦掩隐于万绿丛中。
全村有72条巷弄,弄弄相通,犹如一座迷宫。
村里人丁繁衍日旺,流派渐生,宗祠、支氏宗祠、家祠颇多,鼎盛时期,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仅村前横店街,自南到北不过200米长,就有各式祠堂八座,其
中叶氏宗祠叙秩堂和叶氏支祠奎光堂,雍容典雅,汇砖、木、石三雕于一堂,艺术价值极高。
【牛形村】民居村落别称。
黟县宏村在村落布局上借月塘与南湖之水而形成牛形,造型雅致精妙,实用与美观并举,得所谓"风水"之神髓。
参见[宏村]。
【排岭】镇名。
淳安县人民政府驻地。
以岭得名。
在县境东部,新安江水库东排岭半岛上。
1958年因建新安江水库淳安县城迁此。
1965年11月设为建置镇。
1985年总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19987人,其中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9248人。
城区呈块状,依山傍水。
主街新安大街与排岭路横纵相交/建筑、店铺鳞次栉比,若隐若现地镶嵌在茂密松林之中,山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城山色半城湖"之景。
有西园、湖山公园。
排岭为新淳公路终点,汽车直达建德、桐庐、杭州、金华、屯溪、歙县等地。
镇西有新安江码头,航运通建德、歙县及水库沿岸各地。
【七里】镇名。
石台县府所在地。
原为七里街,隶属七里乡。
1965年石台县治设七里街,1968年年迁至七里板栗岗,1972年成立城关镇,1985年易名里镇。
七里为新兴市镇,60年代中期始建,今城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
城内有六条大道,主街陵园路长500米,22米,为主要商业区。
镇东倚木棉山,北临秋浦河。
山清水秀,四周林如荫,绿郁葱葱,风景秀丽。
城东9公里处的杜村为蓬莱洞所在地。
【祁山】镇名。
祁门县治所在地。
秦末,此地为鄱阳令吴芮部将梅鋗的趴镇西:公里建有梅鋗城,故有"梅城"之称。
765年置祁门县,即为县治所在地,1852年称祁山镇,因镇东北有祁山而得名。
祁山镇位于阊江、金东河交汇处,四周有凤凰山、眉山、祁山等青山环绕。
枕山临水,景色秀丽。
建于1604年的文峰塔耸立于凤凰山上,登塔鸟瞰,祁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城东平政、仁济两座古桥横跨阊江之上,风格古朴,下临碧溪,波光月影,夜色迷人。
城西隅金粟庵四周,茂林修竹,松涛阵阵,溪水环绕,景致清幽,现在已成为居民新区。
祁山镇的城市布局,水堪舆家旨意安排,"田"字列街,"之"字导水,井布七星,桥入八卦。
50年代以后,对城镇街道进行大规模整修,改建老街,增建新路,面貌一新。
祁山镇一直是祁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名人辈出,宋有右仆射汪伯彦、文学家方岳,元有名儒汪克宽,明有医学家汪机、徐春甫,清有大盐商、藏书家马曰琯、马曰璐。
【清华】镇名。
位于县城北34公里的五峰尖北麓,浙源水与古坦水交汇处。
面积约1平方公里。
以"清溪索绕、华照增辉"而名,740年婺源立县时,设治于此。
当时"街修五里,列为四坊,沿街上下有九井十三巷"。
今老街两侧有明清古屋百余幢,粉墙黑瓦,飞檐翘角。
镇区周围有"茱岭屯云、藻潭浸月、花坞春游、寨山耸翠、东园曙色、南市人烟、双河晚
钧、如意晨钟"八景。
自古以来便为婺北商品集散中心,茶叶、竹木、土纸、箬叶、药材等上特产品多在此成交。
老街南侧为新街区,水泥路面街道两侧楼房林立,建有茶叶精制、酿酒、造纸等厂。
日有客车数次往返于县城,并设站。
古迹有彩虹桥、方塘和唐窑遗址等。
【庆源】村名。
位于婺源县城东北66公里。
庆源村建于唐广德年间,现保存明清民居百余幢,因粉墙均以"三六九"规格的青砖砌筑,故有"屋塌砖在,祖业永存"之说。
村基布局呈双身船体形,全长1公里,两岸往来,有16座石板桥相通。
村内街道、小巷皆为石块铺成,每隔四五十步,有对衬的双阶下到溪畔;村外有明代拱桥三座,一桥上建有社公庙,高低两层。
水口处,数石突兀,大小如人之二三倍:旁有古松二,一松树能长出松柏两种叶子。
村内多果树,梨、枣各达200余株;另有银杏一株依溪畔挺立,树龄迄今1200多年,高28米、胸径2.04米。
远望庆源村,银杏树如鼓风而扬的船帆。
【上庄】村落名。
位于绩溪县城西41义里,黄山东麓。
原称上川,清乾隆以后改称上庄,别名八都,1941年,因村人胡适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当时的绩溪县长为了奉承他,送匾立碑,一度将上庄改为"适之村"。
不久仍恢复上庄原名。
上庄村襟山带水,是群山环抱着的一块大盆地。
1000多米高的竹竿尖山峰耸立在村北,清碧的常溪水流向村南,
穿过杨林桥,婉蜒东去,汇入新安江。
清人刘汝骤赞云:"竹萦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棋布星罗。
"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是上庄的神韵所在,村内苍深曲折,石板道婉蜒,古民居错落有致。
白墙黛瓦在苍松翠竹的映衬下,引人入胜。
村内居民历来聚族而居,世代繁衍相传。
短的有300余年,长的达千年以上,以胡、汪、程、柯、王五姓居多。
历史上名人辈出清光绪年间有任过兵部主事、员外郎的胡宝锋,台湾台东知州胡铁花以及白话文倡导者、著名学者胡适,当代著名诗人汪静之等。
驰名国内外的胡开文墨店和上海汪裕泰、程裕新茶号,其创始者也是上庄人。
至今上庄仍保存着胡适故居、汪静之故居和胡开文故居,村附近的社屋上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深渡】镇名,位于歙县东部,距县城18公里。
深渡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新安江上第一码头,风景秀丽,江面宽展,波光潋滟。
两岸奇峰高耸,山色空蒙。
979年,成都府探花姚支仲及其子治易在歙县任职时,爱其山水,始定居于此。
1159年又有湖州府姚氏迁来,遂逐步发展形成徽州明清重镇,有"深渡渡船深渡渡,姚来姚去两边姚"(谐"摇")的千古绝句。
深渡镇依山畔水,街市依山而筑,分为岭上、里街、外街、横街四条街道,店铺林立。
远远望去,马头墙层层相叠,错落有致,韵味无穷。
临水万帆齐集,夜晚渔火盏盏,清代学者凌廷堪《深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