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事件与抑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性事件与抑郁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些不愿意言说、难以名状的事件,它或大或小,就像一根刺,在我们深夜梦回中刺激神经、直抵心灵。
这,就是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是让个体躯体及内心防御机制无法有效应对威胁性、骤变性和引起灾难性的事件,此事件严重威胁到个体的生命或者其躯体健康。
创伤性事件的共性特征是个体无法应对该事件,产生了严重的惊恐感、无控制感和严重焦虑。
创伤性事件大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自然发生灾害;第二类,意外灾难;第三类,人为灾难。
此外,还有其他生活重要事件也会导致心理创伤,如失业、考不上大学、离婚、医疗事故、经历他人死亡过程。
判断创伤事件对个人内心造成伤害从而形成心理创伤还需三个条件:
(1)事件本身的性质;
(2)受害人的个性特征及受害人怎么认识和解释事件,以及事件对于他的意义。
年龄越小的人遭遇创伤事件以后,造成的心理阴影和心理伤害就越深。
受害者的个性特征决定创伤性事件对个体的伤害程度,有的人意志力坚强,有的人意志力薄弱,这样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对创伤性事件的认识和心理承受程度也各不同;
(3)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个体的身体、情感和金钱等多方面的支持系统,其完善程度是保护个体身心的一个重要部分。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当事人受到伤害时或伤害后,家人、亲戚、朋友、邻居、等整个社会所给予关心、照顾、帮助和支持。
整个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创伤者的保护的越多越完善,个体在遭遇创伤后患心理创伤的概率就越低。
根据心理创伤的复杂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I和II型创伤。
I型主要指的是突发性且严重危险的事件造成的心理伤害或称心理创伤。
I 型心理创伤发生阶段贯穿人的一生,可能是儿童时期也可能是成人时期,大多数人形成心理创伤还是在成人时期。
I型心理创伤对个体来说,形成时间较短,一般持续几周或是几个月,一般情况下不超过三个月。
受害个体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患者脑子里反复重现创伤时间,表现出回避与应激事件有关的事物,情感麻木。
常见的症状还包括失眠、做噩梦、防卫心理、注意不能集中、躁动不安、易激怒、暴怒或者攻击行为。
症状会持续一段时间内,有的受害者能
自然愈合,有的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改善,也有受害者由I型变成II型心理创伤。
II型主要指的是个体反复经历躯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
II 型心理创伤发生的主要阶段是童年时期,心理正处于成长的过程,还未成熟。
II 型创伤事件多是父母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比如身体和精神上虐待孩子,更是甚者是性虐待孩子。
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安全感、恶劣的生活环境中。
临床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情感紊乱、创伤性记忆、注意力缺陷、分离障碍、焦虑、失眠和抑郁等。
受害者经历了长期的、反复的痛苦折磨,受害者的心理创伤一般不会自然愈合,愈合的可能性较低。
诸多心理创伤研究可以发现,心理创伤,特别是童年期的心理创伤,是众多心理问题和身体病症的重要根源之一。
在童年时期经历过性骚扰或性侵犯、身体和精神上的放任不顾、或遭受暴虐的孩子是不幸的。
这些难以启齿的事件对他们脆弱的心灵造成严重的打击和难以愈合的创口。
每个人的性格或个性的不同,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对其打击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比较有韧性的孩子就容易从困境中走出来,他们在童年时期遭遇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慢慢愈合或消失。
对于比较敏感的孩子很可能就困在中无法自拔,并长期受到创伤的困扰和侵袭,给孩子心理留下了难以触碰的阴影。
每个人对美好的生活有着向往和憧憬,希望美好的生活可以带来幸福和快乐。
但是,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严,还有当前一直居高不下的房价,让年轻人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
年轻人所居住的大城市更多的是陌生人,缺少归属感,与安全感,这些都让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感到孤独,变得沉默,焦虑抑郁。
这些心理问题,让人们不爱交往,精神萎靡,悲伤痛苦,工作效率下降,生活质量降低。
这种现象也给社会、工作、家庭生活带来了了巨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抑郁是持续性心境或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负性情绪。
抑郁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一是沮丧的情绪,如忧郁、悲伤、心情低落、不开心、无能的;二是对自我的消极情感,如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是一个卑鄙的人,我让每一个人都失望;三是欲望满足感缺失,如吃东西、性生活、社会交往等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对
生活失去了兴趣;四是情感依恋缺失,对他人关注减少,甚至对家庭成员的关心缺失,哭泣和欢乐感缺失。
在百度中输入“抑郁”关键词,会搜索出十亿条信息项目。
如果在百度新闻中输入“抑郁”关键词,会出现三十九万条信息项目。
在生活中,抑郁可能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被比拟成普通“感冒”,因为“感冒”发作的次数较为频繁,也因为绝大部分人在生命的进程中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抑郁。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经历不同痛苦,如丧失亲人、朋友和伙伴的悲哀,也有没有达到设定目的或达到理想彼岸的沮丧和失望。
抑郁一般是指个体表现出心情低落、孤独、悲伤、不快乐等抑郁负性情绪。
抑郁与抑郁症大体相似但有所不同,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患者表现出极度沮丧、无价值感、疲惫空虚,无法感受到快乐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普通人所体验到的抑郁痛苦情绪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只是他们所体验到的症状的一种。
被心理医生诊断为抑郁的病人,根据其症状的严重性和病重程度来进行治疗。
症状轻的患者,治疗抑郁只需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治疗症状恶劣的抑郁病人正常要花很多年。
当代社会压力大,人们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
抑郁让人精神萎靡不振,痛苦难受,不爱社交,给家人带了压力和痛苦,同时由于抑郁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也给公司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和不良影响。
欧洲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关于抑郁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频繁发作的抑郁患者在成年期有20%的时间会在医院里度过,20%的抑郁症患者由于经受抑郁痛苦的症状完全失去工作的能力。
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在美国精神科住院占有比率最大。
在精神卫生领域,抑郁症应受到心理医生、患者、各级领导的重视,给那些需要帮助的抑郁症患者,特别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得到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据Klein 的研究表明,与影响人类的其他任何一个疾病相比,抑郁症带给人更大的痛苦。
在美国,到精神病医院进行诊断的的患者中,精神分裂症位列第一,抑郁症位列第二,但是很多人没有到医院进行诊断、咨询和救治,抑郁症的患病率相比精神分裂症,在医院外抑郁症的患病率更高,粗略估计,前者是后者的五倍。
抑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同派别的心理学家从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神经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1、行为主义理论
塞利格曼学者提出了抑郁时强化相倚原则的一种具体表现的理论假设,即患者在生活中由于无法躲避惩罚出现习得性无助,可能是其患病的重要因素。
菲尔斯特认为抑郁症可能和适应性行为或者那些能够使强化结果得到最大化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减少有关。
换句话说,抑郁患者在可能获得正强化的结果的情况下,选择逃避和回避的行为。
相反,在需要强化逃避行为的情况下,选择了消极被动的行为模式,导致无法躲避惩罚。
行为理论的主要局限是,还没有证据发现单纯的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治疗临床表现明显的抑郁症「ls}2oo-201
2、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对抑郁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结构,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模型提出负性偏向是抑郁症的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
结构模型指出,带有偏向性的图式对理解抑郁显得非常重要;应激物一易感性模型认为,压力对一些特定的认知弱点产生影响。
3、精神分析理论
Freud表示抑郁是由于愤闷情绪遭到长期压制致使的。
这些压力的愤怒被导向内部,转而成为自责和自我怨恨。
Freud有一段时间被抑郁患者的自责行为疑惑了,Freud认为自我责备的源头是愤慈,原本针对外界的,由于现实和超我等多种原因,慢慢指向自己。
这种愤怒与童年的经历有关系,如个人期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躯体和情感虐待,造成习得性无助,将愤怒转向自己,出现自责行为,久而久之,最终形成抑郁。
同时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抑郁跟早年的创伤有关。
抑郁是由于最近的一些刺激再次启动童年心理创伤,体会到幼儿期间的无控制感和无力感。
有学者认为抑郁是因为个体寻求他人的关注、鼓励和支持,但他人的精力有限,个体先开始对他人的依赖后来转化为愤怒和内疚。
4、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认为3个神经解剖区中的任一区功能紊乱都与抑郁有关,3个神经解剖去分别是左额区、右额区、右后区。
神经心理学家认为,左额区的功能紊乱会导致积极情况的贫乏;右额区的功能紊乱会导致易变性及情绪失控;右后区功能紊乱会导致情感平淡或冷漠。
一些科学家对脑内化学物质和神经递质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轻色胺、去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
研究结果尚不完整,但获得了部分进步。
例如,研究结果证明碳酸铿这种化学物质对治疗某些双相抑郁障碍有
较好疗效。
抑郁和创伤性事件的关系是什么呢?具体说来,童年时期有过身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创伤经历的个体,很有可能罹患抑郁、焦虑以及其他心理问题;童年时期有过情感虐待、情感忽视的个体罹患抑郁和焦虑的几率大大增加,尤其是情感虐待,伤害更为严重,可能导致自卑、低自尊、人格障碍和自杀念头或行为。
自尊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自尊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凌宇、杨娟等研究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显著影响青少年抑郁,并且自尊在童年期创伤经历和抑郁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高自尊对个人罹患抑郁有着保护作用,但低自尊的人罹患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
还有文献表明,童年遭受虐待是个体成年后罹患多种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
一般的抑郁症患者发病前有应激事件或早期负性事件,与早期负性事件有关的抑郁,它很可能就是抑郁症的一个亚型。
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理论研究,当前主要采用易感性一压力模型来解释。
该模型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会患有抑郁症的易感性,但是其程度会有所不同,而且抑郁易感性是一个人内在且稳定的心理因素。
当个体遭遇压力情境,这时压力情境与内在抑郁易感性之间产生交互作用,这个交互作用对于抑郁症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
此时可以知道人格易感性与抑郁之间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且对抑郁成因有一定的解释力。
2004年,阳德华从三所高校随机抽取712名大学生并发放问卷,探讨人格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是人格的社交性(sociability)、独立性(independence)和进取能力(capacity of status)三个维度可以有效的预测抑郁的水平。
2009年,王君等人的对高校学生进行了一项人格、抑郁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调查研究;其研究发现,人格特征是影响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且和睦友善的良好家庭环境和优良人格特征有助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
国内外心理学学者对童年创伤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均表明,童年创伤对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格是人们行为模式且此模式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面对相同的情境人们表现出的行为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换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人格特质;在遭遇不同的情境时,有些人总是能看到事情积极向上的一面,并表现出愉悦、希望、热情;有些人总是看到事情的悲观消极的一面,并表现出消极、悲观、失落。
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模式存在着差
异。
生物遗传和生活社会环境两方面对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良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这些对不良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儿童,儿童在童年期遭遇身体和精神上虐待和忽视,会导致不良人格的发生,出现人格偏差。
儿童长期的遭受性和躯体虐待,很大几率上会罹患人格障碍,同时不良家庭是儿童遭遇虐待的重要因素,建设温馨友爱的家庭氛围有助孩子身心成长。
研究表明,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与有效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有重要的关系;父母过于强调僵化的规则、要求严格服从权威、过分保护和溺爱、给孩子太多的自由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孩子性格古怪固执、呆板、退缩和易焦虑。
成人精神障碍的病因有多种,其中一种与童年创伤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童年遭受暴虐。
有研究表明,相对一般心理创伤,遭受过躯体和情感虐待和性虐待更容易罹患严重的抑郁症且个体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的伤害程度与抑郁水平高低成正相关进一步对童年创伤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Gold与其他研究者均认为儿童遭受躯体和情感虐待这些事件会对儿童认知产生不良的影响,不良认知模式对抑郁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抑郁的发生进一步对不良认知模式进行了巩固,形成了恶性循环。
童年遭受虐待对孩子的躯体、性格、气质等方面有着不良影响。
此外,除了Gold等人的研究外,还有其他研究者亦证实了抑郁易感人格特征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这下你可能就明白了,保护一个人、让其远离抑郁的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让他远离创伤性事件。
生活那么难,爱一个人那么不容易,无论是爱人还是孩子,愿我们珍视他,呵护他,让他免于流离、免于伤害、让他快乐,让他感受到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