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摘要】师生交往作为教学过程的有力手段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与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教学中师生交往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本文试结合文献与自身教学经验,对师生交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技巧。

【关键词】师生交往因素问题策略

一、师生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交往不仅仅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交往,更重要的是心理交往与情感交流。师生交往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始终贯穿着教学过程。那么有效提高师生交往的质量与影响力就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结合文献与自身教学经验,尝试对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定义、意义、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技巧。

二、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定义与意义

师生交往就是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是师生主体以教育客体为中介而展开的完成特定教育任务的活动。教学中师生交往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教

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效率与契合度等各个方面、各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其次对于师生各自发展也有影响。

三、师生交往的影响因素和常见问题

(一)师生自身因素对师生交往的影响

1.教师自身的因素:(1)教师的人格特征。作为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本知识,更要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人生观。(2)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3)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不当则很容易伤害已建立起来的师生交往,甚至会造成师生交往过程中出现逆反和对抗。

2.学生自身因素:(1)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例如教师的某个方面不能达到学生的期望则会对师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当教师面对学生群体时。(2)学生的不良心态。当教师批评、教育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教师当众的训斥或嘲讽可能更激起学生强烈的屈辱等心理,使他们产生公开顶撞、谩骂教师的行为。

3.外部因素对师生交往的影响。例如学校如果对教学成果比较注重,就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强势与功利的态度,进而影响师生交往。

(二)师生交往中易出现问题的表现

1.师生交往的疏离与冷漠。当前师生交往中存在严重的疏离与冷漠现象,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

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彼此漠不关心。

2.师生交往的功利化和商业化。例如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校和班级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向教师送礼或请客;有偿家教问题也较突出。

3.师生交往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师生双方较长时间处于比较激烈的,甚至具有攻击性和暴力伤害性的矛盾与冲突之中时,就会严重破坏师生关系,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师生交往中的注意事项与策略技巧

(一)从教师角度分析

1.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首先要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必须达到为人师表的高度。师生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师生双方能够重视对方的要求,满足对方的需要,那么师生关系就会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2.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民主型的教师能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集体作用,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教师主导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营造出积极认真、愉快轻松并富有创造力的教育氛围,师生交往也表现得比较友好和谐。

3.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师生交往过程中的互动最关键的在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教师需要平等对待、公平公正,要尊重每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

1.对教师有正确的认知。例如面对严厉的或爱教训人的教师,学生容易产生漠视、逆反等心理。其实每个教师都有他的特点和优点,学生应该抛弃成见,客观地认识和看待教师,理解教师的付出,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这样互相理解才是和谐师生交往的基础。

2.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创造未来。学生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中非常常见,很少有学生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和看待自己,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和其他成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由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造成的。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对于教师的指导和教诲才能认真倾听和接受,这对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俊.浅谈课堂上师生交往的特点[J].武钢职工大学学报,2001,13(01).

[2]刘会龙.试析师生交往的特点与技巧[J].池州师专学报,1994(01).

[3]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海英.试论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S1).

[5]刘家访主编.教育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黄文钰.浅议师生交往不同阶段的印象管理[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 (06).

[7]吴金华.现代教育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教育研究, 200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