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及儿童用药第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液总量占体重(%) 87 细胞外液容积占体重(%) 50 (体)脂肪含量占体重(%) 1-3 77 45 12-15 75 58 40(为成人20%的2倍) 55(此为成人比值)
• 新生儿脂肪含量低,脂溶性的地西泮分布容积 相对较小,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易出现中毒 • 新生儿脑组织富含脂质,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 善,脂溶性药物易分布入脑,而发生神经系统 的不良反应,如全身麻醉药、镇静催眠药(巴 比妥类)及吗啡类镇痛药等,新生儿最好不用
Baidu Nhomakorabea
• 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血胆 红素浓度很高的生理性黄疸,且胆红素与 血浆蛋白亲和力高,而使其他药物的游离 型浓度增高而出现毒性 • 有些药物如磺胺类、呋塞米、庆大霉素、 苯唑西林钠等,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的结 合,使游离胆红素增加且易透过血脑屏障 而引起核黄疸;但易被药物透过的血脑屏 障,亦有利于抗菌药物对细菌性脑膜炎的 治疗
• 新生儿肠管长度8倍于身长(成人4-5倍),肠 壁薄、黏膜血管丰富、通透率高→相对吸 收面积增大,对药物吸收增加;但地西泮、 地高辛等与成人的口服吸收量相似;而苯 妥英钠、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等的口 服吸收量较成人为少 • 新生儿直肠给药简便易行并可避免服药呕 吐,如直肠灌注地西泮溶液,数分钟后即 可达止惊的血药浓度,但吸收量仍不稳定
第2节 新生儿及儿童发育不同阶段 的用药特点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处于从子宫内到子 宫外剧变的适应过程,其生理功能需进行有利于 生存的重大调整,如肺呼吸的建立、消化及排泄 功能的启动、血液循环的改变等,新生儿期迅速 变化的生理过程决定了其ADME过程,不同于其 他年龄期的儿童,更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 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器官功能亦未发育完善,多 数酶系统不够健全 • 新生儿用药(剂量、间隔时间、途径等),必须基 于确切掌握新生儿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特点规律, 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用药,使药物治疗作用最大 化,不良反应最小化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新生儿血浆蛋白 含量低,药物与其结合率较成人低,如苯 巴比妥的蛋白结合率仅为35%-40%(成人 60%),造成游离血药浓度过高,如苯妥英 钠游离型占11%(成人仅占6%-7%),使其 药理作用增强而易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苯二氮卓类、口服抗凝药、青霉素类、磺 胺类、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氯丙嗪、吲 哚美辛、水杨酸类、利尿药等高血浆蛋白 结合率的药物,应适当减少剂量
•儿童是指14周岁以下的小儿,通常分为六期(表8-1) •2010年普查人口约13.7亿,儿童达2.56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9.4%
• 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在不断生长发育中, 是具有特殊生理特点的年龄阶段,随年龄增长, 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不断变化,如 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逐步增长,各 生理功能亦逐步成熟 • 儿童有着与成人明显不同的特点,并非成人的缩 影,对药物的ADME功能随增龄而日趋完善 • 儿童用药的重要特征是年龄依赖性,不同年龄→ 不同生理特点→对药物反应有特殊性 • 掌握各期儿童特点,研究儿童用药规律,是儿童 合理用药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1节 概述
表8-1 小儿发育分期
发育分期 所处年龄段 英文名称 1. 新生儿期 出生后28天内 neonatal period 2. 婴儿期(乳儿期) 出生后1个月-1周岁 infancy 3. 幼儿期 1-3周岁 toddler’s age 4. 学龄前期 3-6/7周岁 preschool age 5. 学龄期(青春期前) 女6/男7-女12/男13周岁 school age 6. 青春期(少年期) 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 adolescence 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
2.分布 早期,药物分布与组织、器官的血流 量成正比,但最终分布则取决于组织器官大小、 脂肪含量、体液pH、药物脂溶性、血浆蛋白 结合率、体内各种屏障等 (1)体液与细胞外液容量:新生儿、婴幼儿体液 总量/体重比例较大龄儿童和成人高得多,细 胞外液容积与体重比例在1月龄时为成人的2 倍 • 新生儿体液量大,水溶性的内酰胺类、氨基 糖苷类等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而在细胞外液 被稀释而浓度下降,若按体重计算给药量,则 需较大剂量 早产儿 足月儿 1月龄 3月龄 1岁时 青春期
(一) 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吸收 指药物经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 运过程,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 化特性、给药途径、机体状况 (1)胃肠道给药的吸收 生后 24-48h内 生后10天 然后 2岁后 胃液pH 1-3 6-8 渐降 渐达成人水平
• 新生儿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吸收完全,生物利 用度(BA)高,血药浓度可较成人高,如氨 苄西林,幼儿及新生儿的吸收率超过60%, 而成人只有30% • 新生儿胃酸缺乏,胃排空时间长达6-8h→ 主要由胃吸收的-内酰胺类吸收良好;弱碱 性的氨茶碱、奎尼丁等解离度下降,亲脂 性增强,易透过细胞膜,则胃内吸收较好, 弱酸性药物(阿司匹林、磺胺类、苯巴比妥、 萘啶酸、呋喃妥因等) 胃内吸收减少
• 鞘内注射给药应十分慎重,除非一些难以 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脑膜白血病可鞘 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 • 经皮给药: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黏膜娇 嫩,故皮肤黏膜尤其是破损时给药后,药 物的吸收快,吸收率高,而作用亦强,有 导致中毒的危险,如大面积使用硼酸制剂 可致全身中毒或死亡,新霉素软膏久用引 起肾损害,皮质激素软膏可引起中毒和影 响生长发育等
(2)胃肠道外给药 • im或sc,一般不主张,因 新生儿肌肉组织和 皮下脂肪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im或sc 注射容量有限,且药物常滞留于局部,形 成硬结影响吸收 • 头皮或四肢静脉滴注,常用且可靠,宜于 急症、病情危重的新生儿,但可产生血栓 性静脉炎 • 通常不采用脐静脉和脐动脉给药(前者可引 起肝坏死,后者可致肾或肢体坏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