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教材深度开发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科学教材深度开发的几点思考
萧山区义蓬三小杨君杨丽
【摘要】: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随着课程教材变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变革的深化,教育变革关键性因素中教师的重要性无可厚非。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对教材“信息”的整合、教材“灵活性”的拓展、教材“局限性”的突破、教材“缺憾”的弥补、教材“空白”的填补和教材“错误”的纠正等几方面来发挥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以展示课程的多姿多采。
【关键词】:教师;教材;课程资源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材要深度开发,首先我认为要深度开发课程资源。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按照课程资源的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随着课程教材变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变革的深化,教师是教育变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已经不容置疑,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
教材是课程资源中公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基本的并且政策性很强的特殊课程资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依然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在教材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发现教材中的信息单一,缺乏灵活性,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某些地方还存
在一定的缺憾和空白,甚至教材中某些地方存在“错误”和“危险”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和挖掘,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材的深度开发;如何发挥教科书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如何增添、重组教材内容;如何去精选教学用具,深化教材内容,值得每位教师思考。我对小学科学教材所作了以下六点思考。
一、教材的“信息”需要教师去整合
源于信息集成的科学信息整合及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科学技术的不断飞跃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信息整合在应用范围、视角、目标、层级以及涉及的要素等方面早已超出集成的范畴。科学信息整合是依据科学发展趋势,在关注宏观条件下,实现对科学资源序洁化、共享化、协调化,进而实现科学资源配置最优化、拓宽科学资源应用领域和最大化挖掘科学价值的过程。从信息系统所涵盖的要素来看,科学信息的整合源于众多原因,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审视。学科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词汇汇集的“信息场”,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动态生成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很好的资源,教师对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要纵观整册教材,融会贯通,联系前后,对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对一些信息进行整理和整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教育的智慧和艺术,使最初的教学目标具有弹性,他的价值是在“创造化”使用过程中显现。
我在上三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教学中(关于生命科学部分),将这两单元的信息整合,在上植物的同时也关注动物的活动情况,而不是单一的上植物就关注植物,上动物就仅仅关注动物。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于是在欣赏秋天美景的时候,我主动的让学生开始留意身边的大小树
木叶以及各种动物,逐渐使我们
的科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
观察研究活动中。在这两个单元
中,教材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
关于树有根、茎、叶、花、果方
面的事实性知识和小动物的身体
特征,将这两单元融成一起教学,
把它们都当做生物一起来研究。
而且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观
察这棵树的本身,还要从这棵树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观察,体现科学观察的全面性。树生长在特定的环境中,与周围环境时刻发生着相互作用。树影响树冠下生长的植物,这些植物也影响着树,树上树下都有动物活动,树和小动物又会招引鸟到树上活动,从而鼓励孩子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下的动物,直到孩子们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小动物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生命诚可贵。这对他们构建起动物、生物乃至整个世界认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这些素材只有教师有意地加以整合,才能发挥其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去看,去摸,去闻,去听,去亲身体验,使学生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把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真实。
二、教材的“灵活性”需要教师去拓展
教材资源是“死”的,具有生成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灵活拓展教材。好的科学课应是教材创新与开发的“加工厂”。科学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驾驭和处理文本;打开视野,利用好其他课程资源。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
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那就是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我认为:新课程要求一切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改革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科学教学中有大量实验,大量植物、动物的知识,都需要认真地和学生一起观察动手体验感受,也开始重新感悟到很多东西。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灵活地应用教材。所谓“自己的课程“,是指教师在兼顾科学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课程。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程,是判断科学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优劣强弱的重要标志。从课程的动态构建而言,科学教师应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其他学科、甚至世界的广泛联系。
为了拓展教材,教师要认真挖掘文本,灵活应用教材。一次在建德明珠小学听课,有位教师在上《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教学中,他把学生当做一个个细胞,叫几个学生学着围在一起,站在一个圈内做摆臂的跑步运动。几个学生生怕被别人挤出来,拼命的往中间挤,没有同学被挤出来。结果老师只能硬拉一个学生出来,当作细胞扩张,需要的空间不够,被挤出来,空间需要更大。
对于这样勉强的实验是值得考虑的。我觉得拓展的地方不是很合理。这个过程比较难演示出来,何不让学生谈谈在圈里的感受,说说学生为什么觉得拥挤。或者为何不在网上找一段显微镜下细胞加热前后运动的视频呢这样更加客观实际地展现了细胞的真实运动情况。新课程强调要开发课程资源,同时也倡导要立足文本。教师要合理、灵活地拓展好教材,让自己容易教,更为了让学生容易学。
三.教材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去突破
任何教材都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教材能否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主要决定于教师是否“会根据教材的特点使用好教材”,只有教师才能真正演绎出教材的精彩。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