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里格曼心理学思想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里格曼心理学思想述评
摘要 Seligman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发现了无论动物还是人都存在习得性无助现象,并就此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他指出心理学的三个使命并竭力主张将心理学的研究从对病态心理的研究和治疗扩展到研究人类幸福和美德的科学上,将积极心理学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上,提出了解释风格理论、积极力量、幸福理论以及积极心理治疗等,将积极心理学的影响推向全世界,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Seligman,习得性无助,积极心理学思想。
1 人物简介
MartinE.P.Seligman于19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
13岁那年,因父亲中风而第一次感受到无助的痛苦并转而开始专心读书,对弗洛伊德的著作产生极大兴趣并决心“走弗洛伊德那样的道路”。
1964年,塞利格曼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系并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学习理论专家R.所罗门进行动物实验研究。
1967年,Seligman 在一次失败的动物行为实验中敏锐地发现狗在受到预置的不可避免的伤害时进所表现出的被动性,并与B.奥弗米尔、S.梅尔等人合作该现象展开一系列研究,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并由此轰动了整个心理学界。
同年,塞利格曼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执教于科内尔大学。
1970年他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该校的精神病学系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培训后,于1971年重返心理学系。
1976年,34岁的Seligman破格晋升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在此期间出版了《消沉、发展和死亡过程中的失助现象》一书并与L.艾布拉姆森和J.蒂斯代尔一起,重新系统地阐述了无助感模型。
随着无助感研究的深入,Seligman发现“乐观” 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研究方向也逐渐从悲观转向乐观。
1998年,56岁的Seligman以APA有史以来最高票数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其任职期间,指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而应同时关注人类的美德和优势。
他大力提倡建立积极心理学,并为这门新学科奠定了结构体系,他是全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因其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杰出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与终身成就奖,并于2006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 主要思想/理论介绍
2.1 习得性无助理论
1967 年Seligman在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内尔实验室做助教,他与Maier在动物实验室研究恐惧性与工具性学习的关系。
他们给狗不能逃避的电击,狗做出任何自主反应都不能阻止电击。
有了这种体验之后,当狗再经历类似的电击后,即使它能够通过跳跃来逃避电击,也只是稍微挣扎之后,就放弃反应,被动地接受电击。
他们将经由不可控制电击后的狗所表现出来的动机、学习和情绪的缺失成为习得性无助现象(learned helplessness phenomenon)(Seligman & Maier,1967;Overmier & Seligman,1967)。
起初,Seligman对此提出一种认知的解释,他认为动物表现出的无助是由于接受不可控电击期间习得的“反应与结果无关”的信念,这种习得的信念导致动物产生预期“未来的反应与
结果也是无关的”。
因此,当新的情境出现,原先信念和预期导致了观察到的无助反应(Seligman,1975)。
后来,Hiroto和Seligman使用同样的程序给人类被试呈现可控或不可控的刺激(如噪音)以考察其对人们本来能完成的任务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可控噪音刺激的确干扰了随后的成绩(Hiroto & Seligman,1975),证实了人类身上也普遍存在着习得无助现象,即当个体面临不可控的情境时,一旦认识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后,便产生了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的无助现象,Seligman接受了学生Abramson 和Teasdale对无助理论的批评,吸收了Weiner的两维度归因理论,修正了他早年的无助模型,在修正后的模型中,Seligman指出仅有不可控的消极事件或者对这种事件产生原因的不可控制性的知觉还不足以使人类这种具有高度理性的复杂动物产生弥散的无助感,个体对不可控事件的归因决定了个体在经历此类事件后动机缺失的性质和程度。
他将维纳归因理论中的内在与外在、稳定与不稳定维度纳入习得无助的归因重构理论中,并加入了第三个维度——具体性与普遍性维度。
Seligman认为当个体将不可控的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那么一种弥散性的无助或抑郁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动机减弱到最低水平,反之,人们在经历消极事件后产生的无助感只限于特定时空条件下、不普遍的,不足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评价和动机,甚至会强化随后行为的动机(Abramson,Seligman & Teasdale,1978)。
2.2积极心理学思想
消极心理学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确实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但我们却也发现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了成倍的增长。
这一现象似乎和心理学的实践初衷相违背。
Seligman 把这一现象称为人类 20 世纪最大的困惑。
于是,他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明确提出了20世纪心理学发展有三项使命 : 一是研究消极心理 , 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天才。
Seligman注意到在对人类情绪的研究中,就有约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
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
他认为过去的消极心理学只担负了前一种使命 , 积极心理学要把心理学应该担负的三项使命全部担负起来(Seligman,1998)。
他认为,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花相同精力或时间(甚至是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去研究人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克服各种心理问题的过程。
此后,他就到处呼吁积极心理学运动,并把此作为自己在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生涯中最重要的使命。
2.2.1 乐观的解释风格
Peterson ,Seligman和Vaillant(1984)将人们用一种独特方式解释消极事件的习惯化方式称为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s),用来说明个体对不可控的消极事件反应多样性的一种个体变量,并划分出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Peterson,Seligman & Vaillant,1988)。
他认为乐观是指人们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时,对好事件作持久的、普遍的和个人的归因,而对坏事情作短暂的、具体的和外在的归因。
Seligman指出,这种对事件的解释方式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悲观的归因方式转向乐观的归因方式,这就是习得乐观。
Seligman及其学生通过大量研究表明,解释风格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人际关系有显著关系,乐观还可以使免疫系统更强,可以维持良好的健
康方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乐观的人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的患病率更低,乐观可以减少乳腺癌的复发率,延长患HIV 的人的寿命。
而抑郁、哀伤则会在短期内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悲观则会长期抑制免疫功能,使人们的健康受损。
Saligman等人设计了归因风格问卷(The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和言语解释的内容分析(The Content Analysis of verbal Explanations),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测量被试的归因风格。
Seligman认为,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已经形成了自动化的反应,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动化反应的意识,从而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解释生活的事件。
他将归因风格理论融入到ABCDE 认知疗法中,认为学会乐观最根本的就是了解你的ABC,即识别和评估不幸(A)、信念(B)和结果(C)。
然后通过与自己的悲观思想争辩(D),从而激发(E)成功的动力和行为。
用ABCDE 能针对性地改变悲观的思想,并且通过管理自我对话,控制自己的态度转向乐观。
2.2.2 积极力量
Seligman等人通过研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古斯丁以及《旧约》《论语》《孔子》佛教经典等,共找出200多种美德并最终归纳出6种核心美德与24项品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有关积极力量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积极力量应该是主客观标准的双重结合,是跨文化的,它主要包括6个方面及相应的24种品质,它们分别是:①智慧,包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热爱学习、创新性、批判性思想、情感智力、大局观等6种品质;②勇气,包括勇敢、坚持性、正直等3种品质;③博爱,包括慈祥、爱及被爱等2种品质;④正义,包括责任心、公正、领导和被领导等3种品质;⑤节制,包括自我控制和调节、审慎、谦虚等3种品质;⑥卓越,包括对优秀或美丽的敬畏、感激、对未来乐观、信仰、宽恕、风趣、热情等7种品质(Carr,A. ,2004; Dahlsgaard,K., Peterson,C. &Seligman,M.E.P.,2005)。
积极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如何让人类发现和建设这些性格力量和美德,并学会用这些力量去预防和治愈人类的心理疾病,让人类生活得更有价值。
2.2.3幸福感
Seligman将研究幸福感和主观良好状态定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目标。
幸福感和主观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状态,研究目的是促进人的积极体验,提高幸福感。
Seligman认为,真实的幸福源自发现了自己的美德和优势,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充分地发挥它们,他认为幸福的三个主要成分包括愉快的生活(the pleasure life)、充实的生活(the engaged life)和有意义的生活(the meaningful life)。
第一个成分,愉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享受,包括许多积极情感,而积极情感是主观幸福感的镜子,从时间维度上分,过去的积极情感包括满意、知足、实现、自豪和平静;对未来的积极情感包括希望和乐观、真实、信任和信心;当前的积极情感包括直接来自愉快的满意感。
第二个成分是充实的生活,包括在工作、亲密关系和休闲生活中投入、卷入和入迷,伴随着高投入的活动有一种流畅感(flow),时间飞逝而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活动上,忘记了自我。
第三个成分是追求生活的意义,包括运用一个人的力量和才能从事比自我更广泛的事业。
跳出小我的圈子,服务于宗教、政治、家庭、团体和国家。
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会产生满意感和生活会更好的信念。
为此,Seligman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H=S+C+V,其中H代表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先天遗传素质;C是你的后一天生活环境;V:
代表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能量。
并提出对未来的的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恩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不能宽恕,是人们不能获得平静、满足和幸福感的罪魁祸首。
2.2.4积极心理治疗
Seligman以幸福成分理论为基础,认为抑郁是因为缺乏积极的情感、生活空虚,感到生活无意义。
抑郁的人过度地关注和铭记他们生活中最消极的一面,积极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重新教育他们将注意、记忆和体验,从消极情绪和灾难中转向积极和希望。
让他们发现人类缓解抵抗心理疾病的力量。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应该是病人最积极性格的见证人,而不是指出病人最明显的错误观点、消极情绪和失调的关系,让抑郁症病人建立积极的情感、投入生活和有生活意义是减轻抑郁症的关键。
积极心理治疗的第一个机制是力量外化和行为化。
增加来访者对自身力量的认识,鼓励并帮助他们以最好的方法运用自己的能力,并将这些能力更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以推动任务的完成。
另一个机制是强调来访者将优势作为一种方式,去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获得更多的流畅感,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积极的情感。
咨询中通过请来访者叙述能展示自己生活中最好一面的真实故事,介绍自己,建立一种适应的积极关系;帮助来访者鉴别自身的性格优势和美德;培养优势和积极情感;唤起对好事件和不好事件的回忆,鼓励来访者表达愤怒和痛苦;引导来访者宽恕、感恩和祝福;学会对好事满足,设计对个人的满意计划,引导来访者从不幸中学习乐观和希望;学会爱和处理关系,了解家庭成员中的力量;做愉快的事,享受愉快;通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定期证明自己的力量;回忆自己的进步,获得和保持充实的生活(Seligman,2006)。
3 贡献与不足
3.1 贡献
Seligman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三点:一、他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习得性无助理论挑战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前提假设——学习只有在行为产生奖励或惩罚时才可能发生,创造性地提出动物的学习有认知的成分,而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认同这一观点,Seligman 也因此受到严厉指责,但他没有就此屈服或放弃,而是坚持不懈,花了十年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经过严格的实验操作,最终得出动物的学习包含了认知、动机和情绪的成分,并将这一观点沿用到人类身上,推动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对心理疾病的理解。
在习得性无助假设提出后,Seligman等人进一步对于习得性无助的预防进行研究,并发现如果事前学习到的行为是有效地,那么这个学习就可以有效预防无助的发生,他们将这个现象称之为“免疫”(immunization),这个结果对于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在深入思考现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与心理学研究趋向的基础上,Seligman意识到心理学不仅要研究病态、弱点和损伤,也要研究力量和美德;治疗不仅要修复,更要培养最好的品质;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和健康,还要更多地关注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和游戏,举起了积极心理学的大旗,为积极心理学奋力疾呼,并最终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从长远看,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可能不在于其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设和规则,而在与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以新的方法看待人类的生存和问题的解决。
而新的方法、新的思维的出现则是一门学科向前
发展的动力之一,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促进了心理学的繁荣。
三、除了在学术上成就斐然,Seligman还特别擅长将心理学原理和研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用严谨而又不失幽默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他的著作也数次登上全球畅销书排行榜,他的演讲和思想被普通大众广为接受和传播,让人们关注幸福感、关注真正的心理学而非江湖术士口中的“心理诡计”,知识的一大作用就是启蒙与开启心智,在这一点上,Seligman做出了巨大贡献。
3.1.1 不足
一、Seligman对积极力量以及幸福的三个主要成分的论述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而没有经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其理论的严谨性值得推敲,他对积极心理治疗的论述也没有上升为一种完善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其治疗理论和观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所类似;
二、积极心理学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与Seligman的大力推进分不开,然而,正如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Seligman对积极心理学自上而下的推广一样存在问题,首先,积极心理学目前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上真正的创新并不多,与幸福感、积极特质相关的论文大量涌现,但质量参差不齐;其次,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者对立统一,积极心理学取向导致大批研究者过分关注积极特质而忽视了二者的联系,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理论结构与补充,但要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
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还需要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刘永芳(2010)。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修订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Peterson,C. Seligman,M.E.P. & Maier,J.F.著,戴俊毅译(2011)。
习得性无助。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Seligman,M.E.P.著,洪兰译(2010).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Seligman,M.E.P.著,洪兰译(2010).真实的幸福。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Abramson,L.Y.,Seligman,M.E.P.,&Teasdale,J.(1978).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87,49—74.
Alan C. (2004).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 Hove and New York: Brunner-Rutledge of Taylor & Francis Group, 6—74.
Carr,A. (2004).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 Brunner Routledge. 51—53.
Hiroto, D.S.,& Seligman,M.E.P. (1975). Generality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ma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2),311—327.
Dahlsgaard,K.,Peterson,C.,&Seligman,M.E.P.(2005).Shared virtue: the convergence of valued human strengths across culture and histor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9(3): 203—213.
Overmier,J.B.,& Seligman,M.E.P. (1967).Effects of inescapable shock upon subsequent escape and avoidance responding.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63(1), 28—33.
Peterson,C.,& Seligman,M.E.P.(1984).Causal explanation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on:Thory and evidence.Psychological Review,91,347—374.
Peterson,C. , Seligman,M.E.P.,& Vaillant,G.E.(1988).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 is a risk factor for physical illness:A thirty-fiv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1), 23—27.
Seligman,M.E.P.,& Maier,J.F.(1967).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74,1—9. Seligman,M.E.P.(1975).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 San Francisco: W.H.Freeman.
Seligman,M.E.P.,Steen,T. A., Park,N., & Peterson,C.(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5): 410—421.
Seligman,M.E.P.,Tayyab,R.,Acacia,C.P.,et al.(2006).Positive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st, 61(8): 772—788.
Comment on Seligman′s Theories of Psychology
Abstract
Seligman is a contemporary well-known psychologist, he found not only animal but also humans can experience learned helplessness, and conduct research, made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served a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three mission of psychology and urge psychology to extend their study from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to happiness and virtue of human. He recommended that positive psychology should be elevated to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developed a series of theory, such as explanatory style theory, positive forc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Seligm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especially in positive psychology. Key words Seligman;learned helplessness; positive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