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脆弱性与我国银行脆弱性治理

经济092 单超军0909021038

【摘要】从银行的自身特征来看,银行机构天然具有脆弱性。当这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可能引发银行危机。银行危机的生成机理,可以概括为银行体系内脆弱性聚集、临界点冲击、银行危机爆发三个阶段。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政府部门为了有效治理银行体系脆弱性,一方面要将传统的行政约束转变为法律约束,另一方面要将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主体地位法律化。在加强法律约束的同时,重建储蓄银行序列,进一步加强银行组织体系建设

【关键词】银行脆弱性危机传染

一、银行脆弱性的形成机理

所谓银行脆弱性,是指由于高风险状态的存在和演化造成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其内在不稳定性及易受攻击性。银行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具有高风险、高负债等特点。从银行的自身特征来看,银行机构“天然”具有脆弱性。具体而言,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资产负债期限及流动性的特殊性

从资产负债期限和流动性需求来看,银行脆弱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银行机构流动性功能的丧失。银行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匹配和银行资产负债的质量。如图1所示,一方面,银行的负债主要体现为存款人的存款,资产主要体现为对借款人的贷款。银行负债的期限较短,流动性要求较强,而银行资产的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当存款人要求支付时,银行必须无条件的支付,银行的负债具有硬约束,而银行的资产有着很大的风险敞口,到期后存在着违约的风险,银行资产是软约束。资产负债期限长短的不匹配,资产负债约束上的不对等,造成银行内在具有脆弱性。

银行能够持续经营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存款人不会同时提款,动态地观察一个时间区间,部分存款人的提款总是可以由另一部分存款人增加的存款所替补,进而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存款存量。存款客户越多,存款存量则相对越稳定,银行能保持一定的头寸以应付日常支付的需要,并将多余的、相对稳定的存款资金运用于具有较高的收益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业务上。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存款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提款,银行负债的流动性需求激增,银行自身存款存量不足以满足这种突发的流动性需求时,银行则陷人危机。

(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是银行企业特征的表现,银行与普通企业一样,有着银行股东(所有者)与银行经理人(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银行管理者掌握银行的实际运营情况,具有信息优势是代理人,银行股东作为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当信息不对称在两者之间存在时,有效的制度安排必须满足激励相容。不当的治理结构可能使银行经理与所有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银行管理者为了追求高利益,不仅偏好于投资高风险项目,而且也可能投资在他们已知内情可能失败但却可以为自己谋利的项目上,不恰当的激励一约束机制,还可能产生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引发的银行内部人犯罪,增加银行脆弱性。

(三)信息生产者和信息需求者双重身份的重叠

如图2所示,单个银行在信贷市场上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需求者,双重身份的重叠使风险更容易在整个银行体系内聚集,表现为内在的脆弱。具体而言,当银行考虑是否对借款人贷款时,银行与借款人

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缩小这种信息地位上的差距,银行有动力从公开信息中获取借款者的更多信息,即表现为信息的需求者。但是当银行完成对某一个企业贷款的发放后,银行又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因为对于被授信企业来说,它获得了一个正的外部性,即它有可能更加容易地从其他银行取得贷款。特别是当生产这一信息的银行在银行系统内有着良好的声誉和雄厚实力时,这一特征更加明显。银行机构的这一特点,导致银行的授信目标趋向同一,当被授信企业发生违约风险时,风险更快地在整个系统内的传播,表现为整个银行体系的脆弱。

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银行的脆弱性仅仅表明银行业具有不稳定性,它并不等同于银行危机。但是这种微观脆弱特征的集合,宏观表现为银行体系的脆弱,当这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可能引发银行危机。但银行体系中的脆弱性水平并不是均匀分布的,那些激进的银行比稳健的更容易发生失败,所以银行危机的发生路径,往往是遵循着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由此可知,银行内在的脆弱性正是银行危机生成的根源。图3具体描述了这一逻

辑关系。

在第一阶段,即AB所示过程。引用Min—sky的金融脆弱性假说,可以将经济单位的金融状况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抵补型投机型 (speculation)和庞氏型 (Ponzi)。由于在这一阶段经济处于经济繁荣时期的一个上升周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普遍持乐观态度。在这种的氛围下,抵补型企业份额逐步缩小,而投机型和庞氏型单位所占分额越来越大,风险在银行体系内部聚集,银行脆弱性水平逐步升高,在某些银行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对效率低下的银行对银行整体脆弱性水平上升表现得更为敏感,脆弱性水平上升速度远远高于银行体系整体脆弱性水平上升速度,进而到达局部银行危机的临界点B。在此阶段由银行脆弱导致局部银行危机,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有两种途径,一是脆弱性的自我实现;二是脆弱+冲击。具体而言,脆弱性的自我实现是指当局部银行脆弱性水平到达一个很高的程度即使没有遇到外部的冲击,但只要存款人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心理预期的改变将会导致向本已脆弱的问题银行挤兑存款,进而爆发银行危机。脆弱+冲击模式则更为易于理解,简单说就是问题银行本已十分脆弱,即使面对小小的外部冲击也会导致其流动性功能的丧失,发生银行危机。不论哪种模式,这一阶段描述的都是不易于被人们观察到的隐性的银行脆弱性向显性的银行危机转变的过程。最后,BB段描述的是银行危机持续的一个过程。银行危机的生成机理,可以概括为银行体系内脆弱性聚集_临界点冲击一银行危机爆发三个阶段。

二、银行危机传染渠道

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上银行事件或危机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出现了一系列因一家或多家银行倒闭而在整个银行体系引发危机事件。这些危机事件不同于一般的个别银行风险事件,呈现出独特的机理并形成极大的外部溢出效应和社会成本。银行危机传染与一般企业财务危机的线性传导不同,在传染路径上不但是非线性的呈弥散状态,在传染过程中还具有乘数放大作用。这一过程与自然现象中的蝴蝶效应有相似的形成机理。

银行危机传染渠道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渠道为被动式传染,此传染渠道强调诱发银行危机的因素为外部因素,如利率变动、油价波动、汇率变动等。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和货币联系导致危机在各个国家之间传播。这些经济层面的波动影响到一国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还款能力和贷款额度,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引发大规模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使银行业受到严重的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