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女性主义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与女性主义传播

作者:庄佳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0期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论逐渐形成。媒介和女性主义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义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媒介通过其传播内容间接地表达对女性的观点,而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媒介女性、女性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方因素的影响,隐蔽地呈现出边缘化的特性。

女性主义与媒介传播研究

女性主义媒介理论研究关注大众传媒和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和判断。它是媒介批评理论的一股重要力量,主要包括对媒介三个方面的审视:

制作方面。审视媒介制作过程的内、外部环境,包括女性媒介从业者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女性在媒介中的职务、地位等相关情况。

文本方面。该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女性的媒介形象研究,即电视剧、广告、媒介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从被呈现的频率、再现方式和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

媒介对女性受众的影响。该方面注重于分析媒介与女性受众之间潜在的相互关联,以及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对媒介传播内容的接收和反馈等。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再现。在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报道与再现却呈现了一定的偏差,人们是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来看待女性的。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国内外媒体上,女性代言广告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体现审美倾向的,一种是具有使用功能的。前者女性表现为情感型。通过媒介广告中触目皆是容貌美丽或性情温顺的女性形象,进而表现了男性心目中“美丽温柔”的理想的女性形象,同时又在诱导女性将此内化为对自身形象的自觉期待。如洗发水或沐浴露的广告主角清一色是美女。广大观众看到的是“如同瀑布一般的秀滑的黑发”、“晶莹剔透的肌肤”或是“光滑有弹性的脸蛋”。后者把女性描绘成为操持家务或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个体。最为典型的就是广告中的“贤妻良母”的形象。通过人物和广告词让女性,尤其是准备或已经是母亲的女性更加坚定了自己现有的状态、地位和应尽的责任。

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不仅被赋予丰富多彩的情感诉求和个性差异;而且根植于一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映射出一定的社会生活图像和价值观念。如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剧塑造了一批“走不出家中”的传统女性形象,以《渴望》中的刘慧芳为代表。她是囿于“大家”的传统女性,是一个典型的符合传统理想的“好”女人。她承担着男性社会需要的一个道德符号。改革开放使“打工”成为一种潮流,一批女性走出家门,自我打拼。她们在重新为自己定位时,仍然受到“家”的种种限制,使她们在冲出家门后,仍是所行不远。因此,走出家门的“娜拉”们的成功是极其有限的,她们难以走出传统而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白领们脱颖而出。她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衣着靓丽。在事业上她们要与男性竞争,性别的差异使得她们在职场上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在生活上她们无法完全摆脱男性,她们仍然要做好妻子、好母亲。

媒介中的女性报道。传统媒介报道中的女性形象摈弃了广告和影视剧中常见的虚构手法和典型化模式,依照新闻文本尊重事实的原则,走向真实,走向生活。尽管如此,媒介报道中的女性形象所占的比例却很少。冯媛对我国八家主导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文汇报》)新闻版的新闻作品进行研究后发现,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率、被引用频率和被拍摄频率等多方面都远远超过女性,其中在有言论被引述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男性新闻人物中的职业身份较重要者(如政治领导人、企业团体负责人)占男性新闻人物的70%,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性身份者仅占18.7%。①同时在网络中,虽然各大门户网站相继开设了女性板块、女性频道等空间,但提供的信息仍以购物消费、化妆美容、餐饮、时尚家居等内容为多。这种报道的主体倾向是按照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在引导和培养女性的生活观、事业观、审美观。在日常的网络新闻信息中,女性常以边缘角色出现,通常是新闻事件中的被害人或受害人的身份,在网络中充当信息传播的载体。

综上所述,媒介中女性形象是主宰这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权力分配下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被深深地打上了刻板印记,表现出一种程式化和形象化的范式。

媒介女性

媒介女性主要是指在媒介中工作的女性。社会的发展使从事媒介工作的女性逐渐增多,但是媒介女性通常从事行政工作或软新闻方面的制作和报道,即以女性为主打的关注生活的节目,如央视的《半边天》、《为您服务》,江苏卫视的《人间》等。媒介组织内的性别问题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运作。

从媒介话语权的角度来看,媒介女性与媒体话语在关联程度上并不存在优势。担任栏目主持人的女性没有真正发挥话语的主体作用。担任访谈或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她们以情感为主,以聊天的方式来展现与母性以及所延伸的“私领域”的人文关照;少数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想领域的女性主持人,面对男性的权威、专家或官员时,她们是作为节目中的“观众”出现的,男性是话语的控制者,女性则是失语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媒介组织价值文化的男性主导而产生的“沉默的螺旋”。在媒介组织理论中,男性形成的价值观就间接地成为该机构的组织价值文化。这种组织价值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隐性压力使得个人在组织中生存就必须遵从而不是对抗己定型的现行的组织文化价值。这充分说明了在媒介组织中主流的男性的观点占有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是女性从业人员的数量和地位的局限而引起的男性“议程设置”。女性在媒介中的整体地位是群体弱势或边缘的,媒介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因此,男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权力会对媒体的议题设定、内容选择以及叙事方式对女性的再现构成影响。从负载在媒体中的男性视角和男性观点出发,传播着男性设置者对世界的认识。

受众女性

大众传媒的女性受众与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互动关系,即女性受众的喜好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媒塑造出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同时通过传媒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影响、规范甚至制约女性受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现象。

从上文中提到的三类女性形象来看,媒介在制作构思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其主观偏见,并依照当今处于强势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美化、庸俗化一类女性形象,贬抑甚至忽视另一类女性的存在。

对于女性受众来说,受教育程度高、社会参与能力强、思维理性化和身心成熟的女性受众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自主意识,不会轻易受媒介中模式化女性形象的规范和牵制,而且在传播媒体未能提供足够真实、完整的有关女性的报道和形象的情况下,这一类女性受众会选择对媒介的疏离甚至缺席。

关于女性传播定位的思考

媒介反映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是大多数民众作出决策和建构价值的依据,媒介同时也担任着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着眼于女性受众的权益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媒介对女性传播应该从片面走向完整,提倡一种科学和人文的精神。

首先,女性传播应该是一种以女性为出发点的观照方式,而不是将男性与女性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女性传播不是以女人的权力为标准去衡量公共领域,也不是用简单的是非观念去否定整个男性社会,而是以“多元”的角度去衡量,既包括女性的视点,也将男性视点包括在内,它的目的在于唤起社会对女性的关注,营造多元的传播空间与传播视角。

其次,女性传播应该注重事实而非现象的平等。在公共领域中女性与男性的平等不能仅仅以规定中所享受的某些权力为依据,而应从二者对于公共事物的参与程度及决断力上进行事实的剖析。女性传播要求的男女平等不是在现象层面的平等,而是在同等参与程度基础上的平等。媒介中女性从业者需要积极提升在媒介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发出女性的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