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的城镇体系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我们福建省的城镇空间格局现状,以及简单分析了海西城镇群的格局,并对我国接下去的城镇发展格局简单描绘。

通过这些,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我们确实的需要对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现状、福建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特点、海西城镇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调查,以实现与国家中长计划、“十一五”规划相协调,确保城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

(一)我国目前城镇体系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1)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2)城市偏集中纬地带

城市空间分布测度的另一形式是经纬网内分布状况。我国疆域辽阔,所囊括的经纬度跨度较大(自南而北跨纬度49度多,从东到西跨经度60多度)。从我国城镇体系的地域分布看,城市主要集中于北纬20—40度及东经105—125度的地区。

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将朝着“一带、七轴、多中心”的空间格局演变,其中一带是沿海城镇发展带,七轴是京广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多中心就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关中等全国范围内的重点城镇群。

(二)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特点

我省城镇体系空间发展布局,将以沿海城市带为脊梁,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为支撑,六条城镇发展轴为网络,构筑“一带三区六轴”的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

“一带”将是沿海城市带,是覆盖福厦泉三大中心城市,漳州、莆田、宁德三大区域中心城市,及众多沿海经济发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城镇密集地带。这条沿海城市带,包括了6个设区市、23个县(市)和413个镇,总人口2491万,总面积约5.55万平方公里。该带具有便捷的海陆空联合交通体系,将串联三大沿海城市圈、三大省域中心城市和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一批经济较发达县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脊梁”。

“三区”即三大城镇密集地区,是以福州为核心,包含了长乐、连江、罗源、福清、闽侯的闽江口城镇密集地区,将依托福州港,形成“一城两翼双轴线”的空间形态。以厦门为核心的厦门湾城镇密集地区还包含了漳州、龙海、长泰,将依托厦门湾,形成以厦门本岛为中心的“众星拱月”空间形态。以泉州为核心,包含晋江、石狮、惠安、南安的泉州湾城镇密集地区,则以泉州湾为依托,形成“一心三翼、向心聚集、面海环湾”的空间形态。

“六轴”即六条与高速道路并行的城镇发展轴,则将构成“二纵四横”发展形态。其中,“二纵”是指福鼎—诏安(沈海高速)城镇发展轴沿线,串联了6个设区市和15个县(市);松溪—武平(长深高速)城镇发展轴沿线,串联了6个设市城市和5个县城。“四横”包括了福州—邵武(福银高速)城镇发展轴,该轴东接福州港,西至江西,是三明、南平连接福州的主要通道。泉州—宁化(泉南高速)城镇发展轴东接泉州港,西至江西,成为连接三明与泉州的主要通道。厦门—长汀(厦成高速)城镇发展轴东接厦门港,西到江西,是闽西通往沿海地区的交通大动脉。福安—武夷山(宁上高速)城镇发展轴东接三都澳,西到江西,成为连接闽东、闽北的主要通道。“四横”连接了港口和内地,可拓展我省各港口的腹地,强化了东进西出。

沿海城市带将重点构建产业功能带、快速交通带、滨海旅游带和基础设施走廊,逐渐形成一个空间结构合理,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镇密集地区。

闽江口城镇密集地区,要以福州中心城市沿江向海拓展为依托,在城市外围形成新的工业集中地和产业基地,以产业聚集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升城镇密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厦门湾城镇密集地区,要从海湾型城市整体布局出发,立足海岛,跨出海岛,将不适宜岛内发展的产业移至岛外和周边地区,推动城市发展由海岛型向海湾型迈进。泉州湾城镇密集地区,要淡化行政区划界限,加快泉州市行政中心外迁。

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是从在规划末期(2010年)使福建省成为全国经济大省、海洋强省的目标出发,通过协调、整合、提升三方面进行。在规划中,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和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主要着眼于空间的整合和小城镇和开发区的整合。

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四方面选取17项指标构建了评价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

合得分.以综合得分为变量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之间相邻,城镇化水平低的县域在空间上也相邻:同时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强.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局域自相关分析由图1、图2可知:

1.福建省大部分县域的城镇化综合得分位于HH、LL象限,说明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自相关性或依赖性,与全局自相关分析的结论一致.

2.在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中,福州、漳州、三明、南平、莆田、宁德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位于HL象限,呈强吸收、弱扩散的“A”字型,说明这些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县域城镇化平均发展水平均较低;泉州、厦门、龙岩三个区域中心城市虽位于HH象限,但总体上呈弱吸收、弱扩散的“凸”字型;这从本质上反应了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对周围县域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弱,扩散能力不强,许多区域中心城市甚至还处于极化作用阶段,从而导致了局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这种空间格局。

3.虽然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整体上表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但真正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局域自相关系数则很少(图2),这说明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局域自相关性还比较弱。

4.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形成了两个“凸”字型(HH)集聚中心:①闽东南的长乐市;②闽东南的南安市、晋江市.一个“A”字型(HL)集聚中心:闽西北的邵武市。三个“凹”字型(LL)集聚中心:①闽西北的长汀县和宁化县;②闽西南诏安县和云霄县;③闽东北的政和县,这些县域都位于福建省与其邻省的交界处.一个“V ”字型(LH)集聚中心:长泰县.

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是从在规划末期(2010年)使福建省成为全国经济大省、海洋强省的目标出发,通过协调、整合、提升三方面进行。在规划中,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和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主要着眼于空间的整合和小城镇和开发区的整合。

(三)海西城镇群与福建城镇体系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