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饰文化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在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中创造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梯田文化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人与神共处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特质。
哈尼人穿的是艺术,戴的是神话,其服饰是哈尼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织自染的小土布衣服,反映了哈尼族自耕自足的农业生态特征,以黑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反映了哈尼族大山般的深沉和厚重,头上的“吴芭”刻录着祖先迁徙的历史,胸前的银饰记载了宇宙万物的起源。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历史有形的文化符号。
千百年来,哈尼族从祖国西北向西南乃至东南亚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服饰特色。
如何欣赏和解读哈尼族服饰图案象征文化与服饰变迁,记者近日走访了哈尼族文化学者、云南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绍文先生……
哈尼族服饰文化解读
——访哈尼族文化学者黄绍文
本刊特约记者/李憾怡
记者: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漫长而艰辛的迁徙——定居——迁徙过程中,哈尼族逐步从祖国的西北向西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发展,繁衍成今天这个底蕴深厚、支系庞杂的民族。
其绚丽的民族文化在灿烂中华文化中,具有着特殊地位。
请您先简要谈谈哈尼族的情况。
黄绍文:好的。
哈尼族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绚丽的民族。
她主要聚居在云南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元江、藤条江、李仙江和澜沧江流域的红河、普耳、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以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北部山区,是一个典型的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
现分为哈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糯毕、糯美、昂倮、各和、腊咪、哈欧、期弟、西摩洛、多塔、布都、布孔、多尼、叶车、阿松、阿木、阿卡等20余个支系。
总人口约185万(其中国内143.97万人,国外约42万人)。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957年创制了两种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史载哈尼族先民为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其族源与彝族同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
勤劳勇敢的哈尼人民利用有利的自然优势,用智慧开垦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百万亩梯田,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蛮治山田,殊为精好”的史料记载。
其顺山势蜿蜒、重鳞叠影,从山脚到山顶的波光粼粼梯田,尤如层层天梯,直插云霄,为人类农耕史上的奇迹。
因此,梯田也被誉为哈尼族的名片。
哈尼族还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其中有叙述人类战胜洪水的《洪水记》,讲述万物来源的《创世纪》。
三弦琴、巴乌是人们喜爱的乐器,三弦舞、乐作舞、扇子舞则是人们钟情的舞蹈。
哈尼人现在还保持着父子连名制,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或两个字,是儿子名字的起头字。
哈尼族地区有丰富的矿产,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原首府个旧市是我国著名的锡都。
记者:服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历史的有形文化符号。
哈尼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服饰是其特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
请您谈谈哈尼族作为民族文化特点鲜明的少数民族,在其服饰上有哪些社会与文化信息特点呢?
黄绍文:哈尼族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底蕴深厚、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特色。
这一服饰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的民族文化主题,其服饰花纹图案多以动植物、自然景观、几何图形为主,反映出哈尼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审美情趣。
哈尼族各支系服饰花纹图案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既有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又有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既有对信仰崇拜的标识,又有对迁徙历史的记录。
同时也反映了哈尼族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生态社会特征。
哈尼人认为:其祖先最初从水里出生,变成鱼,然后演变成两栖动物青蛙,再变成鸟,最后才变成人。
戴在头上的成排银饰,暗喻着浩瀚无垠的宇宙苍穹,穿在身上的银坎肩和银褂衣,以及挂满胸前后背的银链,表示财运绵延富贵满身,系于腰间的银鱼和银螺,既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特征,又是哈尼族生命起源与生殖崇拜的重要具象物,寄托了哈尼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部分哈尼族妇女头饰上的白鹇鸟羽毛,反映了鸟类羽毛对哈尼族传统妇女服饰的深刻影响。
记者:请就哈尼族服饰花纹、色彩、图案与款式等,再具体向读者解读一下其在该民族生产生活中象征的文化内涵。
黄绍文:可以作以下几种解读。
一是各种佩饰,象征吉祥。
佩饰是哈尼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挎包、项圈、手镯、耳环、银链、银梳、银币、银铃、银泡、银针筒、帽子、围腰、腰带等,多种多样,质地各异。
银泡缀饰是哈尼族服饰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除普遍使用的银饰外,海贝、羽毛、料珠、毛线、缨穗、骨针、绿壳虫等也用来作装饰。
在黑色的底布上镶钉银泡花纹图案,显得华丽朴实。
红河县哈尼族少女的鸡冠帽,就是用银泡装饰的效果:先用硬布剪成鸡冠帽形状,再用1200多颗小银泡镶钉而成,它们代表星星、月亮,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戴在头上与黑色朴素的服饰相配,银光闪闪,十分耀眼。
碧约姑娘的小帽,也是用银泡装饰的效果:先用黑色土布缝成六个角的帽子,帽檐四周用小银泡装饰,帽顶中间是一颗大银泡,大银泡中垂下一束红缨穗,十分醒目。
勐腊县哈尼族阿卡支系女子头饰,其装饰效果是塑料珠、银泡、银币、银须、银链,先用黑色土布缝成帽形,再用三块硬布缝成镶满料珠、银币、银须的瓦片状,上横一块,左右各垂一块,戴在阿卡妇女头上显得富贵大方。
叶车女子的银质胸饰,银链之间每隔一段缀饰数条银鱼、银币,最下方缀饰银须,有掏耳勺、小刀、小叉等物件。
腰饰上缀饰银螺狮、银鱼、梅花牌、银链、缨穗、小银泡等,具有信仰意义。
西双版纳阿卡妇女胸衣上有两块银牌,一块代表日,一块代表月,象征妇女的双乳,饰胸功能具体而明确。
哈尼族腊咪支系妇女头饰的帽箍,帽檐处大都用银泡镶钉成三角形图案,外包巾的各角也用银泡装饰。
绿春县的哈尼族哈欧妇女坎肩是双层黑土布,整个坎肩无任何装饰,只在领口上钉一菱形大银扣,显得朴素大方;绿春县的白宏支系妇女胸前部位镶钉六排银泡,正中一枚是梅花形大银牌。
西双版纳阿卡妇女挎包,以黑色为基调,用红、黄、绿、白等颜色的丝线挑花成方形、菱形、回形、三角形、条形等图案,并在图案的角处镶钉银泡、草珠、海贝、缨穗等,形成五彩斑斓的装饰性挎包。
阿卡姑娘的头饰,奇异多彩,红色羽毛、绿壳虫、白骨针、银泡等均装饰于头部,红色羽毛是天界神鸟的象征,戴于头顶,会得到天神的保佑;绿壳虫是情侣亲手捕捉,白色牛骨是情侣精心磨制,具有爱情象征意义;银泡镶钉的数量是吉数,预示着姑娘的美好前程。
绿春、墨江县的西摩洛支系的妇女服
饰,胸前用银泡按传统图案钉满全胸,长长的围裙上则用贝壳镶满几何图案,都有吉祥意义。
二是自然图纹,记载历史。
此类图纹一般用在葬礼服装上,如元阳县哈尼族昂倮支系妇女寿服的头饰,也叫寿帽,记录了哈尼祖先几千年的迁徙史,整个帽边用彩色丝线绣有树形图案,代表着哈尼祖先的迁徙、发展史,是为了让亡魂能沿此路线回到祖宗圣地。
帽檐塔形图代表哈尼族历史上的三层人,即官人、莫批、工匠;帽顶的圆形图案为天国,两边有梯子可达,帽后的缨穗长带象征天界、人间、地下三个层次。
心灵手巧的哈尼妇女们,把祖先的教诲牢记心中,并把它绣在帽子上,使得亡魂顺利到达祖先起源地。
再如,少女盛装领褂,前胸用小银泡疏密得当地镶钉成吉祥图案,正中的大圆牌上铸有鱼、蛙、鸟等图案,象征水族创世神话信仰,把创世历史写在服饰上。
三是自然图纹,祈福求吉。
金平县哈尼族缀缨系铃童帽,是用黑色的土布缝成帽形,帽檐一圈用红色丝线绣有猫头鹰的图案,帽顶缀银铃、缨穗以及避邪的小布包。
据说孩子头上有这些炯炯有神的眼睛,夜行的鬼魅就不敢为祟了。
元阳县哈尼族童帽,帽顶缀饰彩色绒球下垂银链、银币,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吉祥平安。
澜沧县阿卡妇女头饰,黑色的大包头上用缀满银泡、挑花刺绣的宽头带缠绕,前插鲜花、后插红色羽毛。
据古代的神话传说,天界为红色、人界为黑色,头插红色羽毛的包头会得到天神的保佑。
四是动物图案,图腾崇拜。
哈尼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图案,也有采用各种吉祥物的图案,如龙、凤、白娴鸟、鱼等。
白鹇鸟是哈尼族神话中崇拜对象,白鹇鸟纹一般绣在衣服上和挎包上,主要流行于红河、思茅、西双版纳一带。
鱼纹状图案较多地应用于银链上,挂在叶车妇女的前胸,在哈尼神话传说中,神鱼创造了万物信仰。
五是几何图案,自然山水。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因居住不同,服饰的图案纹样也不同,如元阳县和金平县哈尼族糯比、糯美妇女服饰,一身黑色的靛染衣裤,只在围腰、衣襟后摆底边、袖口、帽缘等绣蓝色锁边、滚边、山形、波纹形、三角形、回字形、蕨菜形、菱形等花纹,显得庄重典雅、朴素大方。
元阳哈尼族少女服饰图纹以红、蓝、绿、白等线绣成枪托形、八角花形、凹字形、波浪形、心形等鲜艳花纹。
西双版纳阿卡妇女上衣整个背部是用红、白、黄、绿等彩色丝线挑花,图案有方形、菱形、回纹、三角纹、五角纹、格子纹、条纹、水波纹、锯齿纹等图案,整个袖子是用红、黄、蓝、白等色布镶拼成条状,袖口绣回形纹,绑腿用色布镶拼并在色布之间绣水波纹,使得整套衣服形成色彩斑斓、繁花似锦的效果。
新平哈尼族服饰,用彩色丝线挑花刺绣在衣袖、腰带、围腰、前襟、头带上,图案花纹大都是菱形、锯齿、条形、花纹、波浪纹。
六是头饰变化,角色转变。
在人的一生不同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了生理上的变化,同时社会性别礼仪对其一生的约束也是分年龄段的。
哈尼族妇女的衣着,无论何种类型,其样式、色彩、质料、花纹等都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不同的审美要求。
哈尼族女子的一生,至少有三次较大的服饰变更,也是其人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
孩提时期,尚未形成自我的审美心理,根据父母的愿望,在其童装的基本款式上加以打扮,也反映了其父母审美情趣。
一般来看,哈尼族童装的特点是简捷明快、符合儿童心理。
衣饰上绣制花纹多而鲜艳,佩饰较少,主要以动物的羽毛、狗牙、鹰嘴或银币作装饰,给人的审美趣味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
青春期的少女已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从生理和心理均处于爱美之心最强烈阶段,并体现在衣饰和饰物的佩戴上。
哈尼族女子的发型和头饰,有
许多隐秘的文化内涵,知情人一眼就能辨认其少女、未婚、已婚、已婚未生育等人生重要阶段。
因此,发型和头饰成为一个女子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标识。
少年时期头发较短,有些部位的头发不能留长。
进入青春期后留长发,独辫垂于脑后,有的与特制的棉线辫条编辫一起盘头置于沿帽上,并且额前和鬓角处要着意修剪。
所戴头饰,不同地区的支系有较大区别,有顶通半椭圆帽、银泡公鸡帽、头帕和包头巾等。
总体特征是,青年女子的头饰最鲜艳,饰物最多,以银饰为主,主要的银质佩饰及造型图案有小圆泡、大圆泡、梅花牌、螺狮、鱼、龙、青蛙、螃蟹、菱形扣、方形牌、银铃、银链梳子、银手镯、星星、月亮、银链腰带、芝麻铃等。
戴在适当的部位,使得姑娘华丽富贵、光彩夺目,充满少女的青春气息。
青年时期女装突出表现在面料的选择上,除了基本的黑、青色布料外,还以灰、蓝、红、紫、黄等色彩装点,并且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动手制作,充分展示自己的审美情趣。
哈尼族女子结婚生育后,人生角色转变为人妻、人母,其对衣着的审美要求也发生重大变化。
这种心理变化的因素,一是来自社会和习惯势力;二是自身心理的变更。
哈尼族女子婚后,其发饰、头饰和服饰必须按已婚妇女的传统约束来打扮。
一般来说,生育之前,仍可保留一段姑娘时代的衣着特征。
但一旦怀孕,其装束要打扮成少妇的衣着,生育之后就成为“某某的阿妈”,进入中年阶段,姑娘时期的许多首饰不宜再戴,而较为艳丽的服装,也不再重新制作,改穿以蓝黑色为主的朴素服装。
哈尼族中年妇女的服饰特征,给人以庄重、朴素、实惠之感。
记者:我在博物院里还见到一种哈尼族类似麻丝的树皮衣,请您介绍一下。
黄绍文:哈尼族服饰中较为古老和珍贵的要数树皮衣了。
这是一种用树皮经过特殊工序制作的精美绝妙的服饰,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再当衣服穿用,而是成为在博物馆或工艺店里供人们欣赏的工艺品。
目前,能制作树皮衣和工艺品的人很少,现在昆明民族村的张树皮是制作树皮衣的代表人物。
记者:服饰对于民族来说,在历史的进程中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服饰变迁是人类文化系统变迁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常常受时代、地域、气候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的影响。
那么,哈尼族服饰历史渐进到现在,都有哪些变化呢?
黄绍文:哈尼族民间服饰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起。
当时全国上下都穿清一色的中山装,胶底布鞋和塑料凉鞋等也逐渐流入哀牢山区。
因此,哈尼族服饰的变迁,首先表现在男子的衣着上,有条件的哈尼族男子开始身着中山装、脚穿胶底布鞋(解放鞋)或塑料凉鞋。
到80年代普遍着中山装的基础上,向夹克衫发展。
90年代着中山装的同时开始着西装,因而今天的哈尼族男子,从儿童到成人,大部分着汉装,只是到了归世的那一天,才把汉装脱下,净身后才穿上传统哈尼族礼服寿衣去见祖宗。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变化从脚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体制的改革,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哈尼族女子一改千余年的赤足习惯,开始穿上从市场上购买的解放鞋、塑料凉鞋。
内衣、内裤使用市场上购买的针织品。
外衣面料则从使用传统自织、自染的黑色棉布改为使用市场上出售的工业颜料纤维布。
值得关注的是,90年代中期后,传统服饰的刺绣工艺,逐渐失传,新成长的哈尼族女子已经不擅长织布、刺绣、挑花的传统哈尼族服饰制作。
哈尼族妇女服饰整体的变迁较为典型的是居住于红河县的车
古、浪堤、羊街一带的叶车女子服饰。
叶车女子按其传统,终生赤足,至寿终正寝时,儿孙们才给她们穿上勾头花鞋和长裤,以便认祖归宗。
她们喜欢用靛青浸染的蓝色小土布做衣裤,按传统衣着,下穿紧身的短裤,大腿上端以下全部裸露。
无论暑夏寒冬,下田栽秧锄禾,还是数九寒天进深山老林砍柴割草,从不着长裤。
20世纪60年代初期,只有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妻女等极少数叶车女子率先穿鞋袜,下着西式长裤。
但90%以上的女性,仍然保持其传统衣着不变。
80年代后期,其传统衣着发生大变革,大多数女子下着的紧身短裤改穿西式长裤,内褂改穿市场上购买的针织汗衫,以便遮掩胸部。
但外衣“雀朗”、衬衣“雀巴”和白帽却依然如故。
90年代后,叶车女子的衣着整体发生变革,除了头顶白帽外,上下衣裤均改穿汉装。
青年女性开始使用胸罩,并在农闲、节庆、赶集、探亲时上着西装、下穿西裤子,半高跟皮鞋、凉鞋。
只有中、老年女性,至今头戴那顶白色的尖顶布帽。
记者:那么,现在全国收藏并具备研究、展示哈尼族服饰的场馆所主要有哪些呢?
黄绍文:全国收藏并具备系统展示哈尼族服饰的场馆所很多,既有北京的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博物馆等国家级场馆,也有云南省及地、州、市、县民族博物馆等。
而我们红河州博物馆作为抢救、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与窗口,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把哈尼族民族服饰的收藏、保护、研究作为办馆特色,给予重点投入与建设。
目前,红河州博物馆针对哈尼族服饰多样、款式不一的特点,在收藏方面坚持立足本地、尽量全面的原则,已收集到哈尼族19个支系近百套的服饰。
我们认为,哈尼族服饰是哈尼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系统地收集整理和科学地研究保护这部分民族服饰艺术遗产十分重要。
通过科学研究和保护哈尼族服饰,可以更透彻地了解和认识哈尼族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状况,更好地构建中华各民族和谐社会。
记者:是的,让我们通过科学的保护、研究、展示和传媒推介哈尼族千姿多彩的服饰,使更多的人认识它、欣赏它,并参与保护和开发利用它。
谢谢您接受我刊的采访。
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第八期第九期第十期第十一期第十二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