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城市文化内涵探究
摘要:城市建筑与其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有极其深刻的联系,受到其存在的时间、空间的限定。本文通过对青岛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貌的分析,进行相关的青岛城市文化内涵研究。
关键词:文化内涵;青岛
abstract: the city buildings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environment have profound ties, by the time and space limi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culture, geography landforms of qingdao, take a connotation research on qingdao city cultural.key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s; qingdao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一个文化系统可以通过两种关联性的实质举措,即城市规划和
建筑设计来关注自身外在。而我国当今兴起的“新造城运动”,更多的是功能性地规划和再造,忽视“城市不仅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这一城市文化内涵实质。长此以往势必破坏城市原有的历史人文、自然地理构成,从这方面讲“功能主义”必定是功利性的。由于这种功能主义规划的盛行,它将从根本性以及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各个城市的风貌走向雷同。
另一方面,新形势下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研究和高效适用的调控机制,负面效应衍生:城市建设性破坏,地域文脉破坏,古城的名胜、古迹乃至传统街区、特色格局破坏等。
建筑时刻刷新着城市的面貌,但也使城市丧失文化特色,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城市面貌模糊不清。
我们希望城市由此摆脱普遍的雷同、模糊等风貌定义上的不足与缺陷,回应文化,彰显文化特质,形成青岛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城市文化内涵总括:
“文化(civilization)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城市是由历史发展而来,从其认识史的角度考察,城市荟萃社会文化,延续建筑精华。而青岛早期建筑即是文化的产物,含有文化的要素,体现了青岛的文脉和灵魂。
因此,一座城市相当于其文化的容器,在没有研究城市文化内涵之前,试图通过拆建解决城市特色危机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赋予城市其独有的文化主题,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的总体建筑风貌才能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城市文化内涵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文化问题,就可以由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来共同界定:
2.时间——历史沿革,人文背景:
青岛从建制(1891年)至今不过120年,由一个捕鱼晒网的简陋渔村发展成为在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历史沿革可以主要分为六个时期,分别对青岛的整体城市风貌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体系及地域性建筑风格:
2.1德占之前(1897年之前):
德占之前建筑大多属中国传统风格,青砖灰瓦,挑檐斗拱。传统的官式大木建筑数量较少,仅为一渔业小镇。
2.2德占时期(1897年至1914年,1922年至1938年):
其间新城建设结合自然环境,体现德国民族性及现代风格,实现地区性、文化性与功能性的并重;建筑则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调并融合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为青岛近代“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色鉴定了基础。
2.3两次日占时期(1914年至1922年, 1938年至1945年):
日占时期建筑多为古典复兴、折衷主义风格,而日本国内对新材料、技术、形式的探索对青岛建筑有所影响,大量钢筋混凝土平顶建筑出现,青岛初步呈现出现代风貌。
2.4两次北洋政府及国民党统治时(1922年至1938年, 1945年至1949年):
依存古典复兴,继续探索现代主义建筑,同时出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复兴。青岛著名的八大关别墅区于此时完成,出现城市建设高潮。
2.5解放后至市政府东迁(1949 年至1992年):
城市建筑量大但精致度不足,开始进行西部旧城区改造但南北狭长的地域格局未有实质改变。
2.6市政府东迁至今(1992年至今):
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青岛东部经济带,使得东部高科技产业与西部的黄岛经济开发区形成“两翼齐飞”的态势。新城区“高
点拉低面”设想,已经使青岛初显大都市风范。
随着历史的前进,青岛逐步发展成“山、海、城”和谐共生的面貌,除历史沿革之外,其人文背景也对建筑产生了较多影响,尤其是青岛文化具有的源的双重性和流的多样性—渊源来自儒家与
道家文化,发展中形成山海文化、异质文化。但后期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以及频繁文化交流,城市形象有与同时期其他城市走向趋同的一面,此时文脉又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的亮点,摆脱雷同。
3.空间——地形地貌,自然气候:
青岛地处滨海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隆起。东接崂山,西恃珠山,中间断裂成胶州湾。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崂山山系;北部大泽山系;南部大、小珠山等组成胶南山群。市区除浮山海拔较高外,其它山体均在150米以下但数量较多,对城市建筑肌理影响很大。由于青岛岩石以花岗石为主且质感优美,天然石料产量丰富,为青岛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而徳占时期建筑大量石材的使用是青岛建筑造型、城市美学价值的体现。海滨岸线曲折,峡湾相间,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市内河流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因地处沿海,空气中的湿度和盐碱度较大,为防止水分渗入改善砖墙泛碱的现象又多使用水纹抹灰砖墙工艺。
因此,青岛地形地貌较复杂,山势跌宕起伏,岸线曲折绵长,有着极富层次的山海景观。城隐于山,山为城骨;城伴海生,海增城色,这些因素为建筑的环境景观、形体塑造提供了合理铺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