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

第九章毛细管电泳

基本要求:

1. 理解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原理;

2. 理解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3. 理解影响毛细管电泳与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分离优劣的因素。

9.1 电泳基本原理

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的现象。电泳有自由电泳和区带电泳两类,分析工作者感兴趣的是区带电泳。区带电泳是将样品加于载体上,并加一个电场。在电场作用下,各种性质不同的组分以不同的速率向极性相反的两极迁移,此时不考虑样品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电泳不是一个色谱分离过程。实际上,样品与载体之间总有一定作用力,人们就利用这种作用力,并与电泳过程结合起来,以期得到良好的分离。因此,电泳又称电色谱。区带电泳总是在固体或类固体这类载体上进行,常用载体有滤纸(故称纸电泳)、凝胶(故称凝胶电泳),以及醋酸纤维膜、淀粉、琼脂高聚物等。

图9-1 区带电泳设备示意图

电泳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图9-1就是区带电泳设备的示意图。在左右两边的电解质贮槽中,放入合适的电解质溶液,载体架于两槽之间。电解液通常是一种缓冲液,浓度约0.1mol·L-1。电解液体积要大,以防止电解产物扩散至载体上,最好在浸入载体的电解液与插入电极的电解液之间有一隔板。载体上所加电压梯度为每厘米数十伏。高电压可以加速迁移,缩短分析时间,但电压梯度须增至每厘米数百伏。可将样品加入其载体一端的起始点。在各组分分离之后,用合适的方法,如喷洒显色剂、紫外光照射等,使组分斑点出现,然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9.2 高效毛细管电泳装置

将开管柱气相色谱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经典电泳,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高效的分离模式,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它的性能在分离许多生化物质上要优于一般色谱法。

毛细管电泳仪装置如图9-2所示。

图9-2 毛细管电泳仪结构示意图

高压电源供给Pt电极上的电压高达5-30kV。典型毛细管长约10-100cm,内径为25-100μm,其材料可以是熔融石英。为了分离需要,也可采用预先经化学或物理吸附改性的毛细管。一般通过加压到电解质缓冲剂容器中或在毛细管出口减压,强使溶液通过毛细管。两端缓冲剂必须定期更换,这是由于在实验过程中,离子不断地被消耗,阴极和阳极缓冲液的pH值升高或降低。

被分析样品的加入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一是重力注射,即把毛细管一端浸没在样品溶液中,将此溶液提升,超过另一端缓冲液液面约10cm,使样品进入毛细管。二是电动进样,即在数秒种内,加5KV的短脉冲,由于电渗流的作用,使5-50μL的样品进入毛细管。

常用的检测器有紫外吸收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荧光检测器、采用碳纤维的安培检测器,以及电导检测器等。

9.3 电渗流迁移率

毛细管电泳分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毛细管内存在电渗流。电渗流的来源如图9-3所示。当缓冲液的pH在4以上,石英管壁上的硅醇基(≡Si-OH)离解生成阴离子(≡Si-O-),使表面带负电荷,它又会吸引溶液中的正离子,形成双电层,从而在管内形成一个个紧挨的“液环”。在强电场作用下,它自然向阴极移动,形成了电渗流。电渗流迁移率大小与缓冲液的pH值高低及离子强度有密切关系。pH值越高,电渗流迁移率越大;离子强度越高,电渗流迁移率反而变小;在pH为9的20mmol·L-1的硼酸盐缓冲液中,电渗流迁移率的典型值约为2mm·s-1。pH值越小,硅醇基带的电荷越少,电渗流迁移率越小;pH值越大,管壁负电荷密度越高,电渗流迁移率越大。若在管内壁涂上合适的物质或进行化学改性,可以改变电渗流的迁移率。例如蛋白质带有许多正电荷取代基,会紧紧地被束缚于带负电荷的石英管壁上,为消除这种情况,可将一定浓度的二氨基丙烷加入到电解质溶液中,此时以离子状态存在的+H

NCH2CH2CH2NH3+,起到中和管壁电荷的作用。也可通过硅醇基与不同取代基发生键合3

反应,使管壁电性改变。

图9-3 电渗流的形成

在外加强电场之后,正离子向阴极迁移,与电渗流方向一致,但移动得比电渗流更快。负离子应向阳极迁移,但由于电渗流迁移率大于阴离子的电泳迁移率,因此负离子慢慢移向阴极。中性分子则随电渗流迁移。可见正离子、中性分子、负离子先后到达检测器。实验证明,不电离的中性溶剂也在管内流动,因此利用中性分子的出峰时间可以测定电渗流迁移率的大小。

在外加强电场之后,正离子向阴极迁移,与电渗流方向一致,但移动得比电渗流更快。负离子应向阳极迁移,但由于电渗流迁移率大于阴离子的电泳迁移率,因此负离子慢慢移向阴极。中性分子则随电渗流迁移。可见阳离子、中性分子、负离子先后到达检测器。实验证明,不电离的中性溶剂也在管内流动,因此利用中性分子的出峰时间可以测定电渗流迁移率的大小。

9.4 影响分离的因素

9.4.1影响选择性的因素

1.离子迁移率

离子迁移率(U )决定于离子的电荷。通常,电荷相同的两种离子A 和B 的分离距离△d 可表示为:

(9.1)

V 为加在长度为L 的毛细管两端的电压;t 为迁移时间。为了得到良好分离,离子的迁移率差别要大,电压梯度要大,迁移时间要长。显然,溶剂的粘度低会有利于迁移速率的增加和分离时间缩短。电解质浓度越高,离子强度越大,离子迁移率变小。离子电荷增加,半径减小,其迁移率增大。

2.组分电离度

被分离组分的电离度影响迁移速率。电泳时,所用溶剂常常是一种缓冲溶液,它的pH 值是一定的。在此pH 值下,对pK a 不同的组分,离子形式与分子形式所占的比例不会相同,它们在电场下的迁移速率也就不同。例如谷氨酸具有酸碱二重性。它的结构式如下:

NH 2—CH —COOH

(pK a12.30, pK a24.18)

CH 2 —CH 2 —COOH

当缓冲溶液pH=2.30时,谷氨酸分子与其阳离子各占一半;当pH=4.18时,则分子与阴离子各占一半。但在pH 处于pK a1与pK a2之间的某一值时,谷氨酸一定全部以分子形式存在,没有净电荷,在电场下不迁移,此pH 值称为等电点。谷氨酸的等电点在pH3.3处。因此用电泳法分离弱酸时,可以选择合适pH 的缓冲溶液,使不同组分之间的电离度和迁移率差别最大。

3.选择合适配体

通过形成合适的配合物以改变分子或离子的电性,达到分离目的。

9.4.2影响柱效的因素

由于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没有固定相,消除了来自涡流扩散和固定相的传质阻力,而且很细的管径,也使流动相传质阻力降至次要地位。因此纵向分子扩散成了制约提高柱效的主要因素。

根据式(7.20)和式(7.25)可得:

(9.2)

若只考虑纵向分子扩散,由此引起的方差可表示为:

L tV U U d d d B A B A )(-=-=∆22

σL n =Dt

2=σ

(9.3)

D 为组分的扩散系数,t 为从组分注入到检测器的组分迁移时间,它又可表示为:

(9.4)

L 为样品注入口到检测器的毛细管长度。U app 为组分的表观迁移率,即组分的电泳迁移率与电渗流迁移率之和。V 为外加电压。

将式(9.3)和式(9.4)代入式(9.2)得:

(9.5) 可见,高电压可获得高柱效。在恒定的高电压下,柱效与柱长无关,但是,使用长柱有利施加高电压。但所加电压的极限值又受毛细管热效应的限制。

在毛细管电泳中,采用较低电流,可使毛细管内产生的焦耳热大大减小。焦耳热正比于I 2R ,I 为通过毛细管的电流,R 为溶液电阻。所产生焦耳热可通过窄径毛细管壁迅速传递给周围空气或用来冷却的液体介质,因此有的毛细管加有冷却套管。如果毛细管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不足够大,散热就不够良好。由于管壁与管中心的温差,使溶液粘度改变,使正常的电渗流流型受到扰动,而向流体动力学流型转变,使峰展宽(图9-4)。

图9-4电渗流速度流型(a )和流体动力学速度流型(b )

在毛细管电泳中,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使峰展宽。如所加入样品的初始带宽;组分在管壁上的吸附效应;组分与缓冲剂离子的迁移率以及样品浓度与电解质浓度的不相同匹配而偏离理想的电泳电行为,等等。

9.5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9.5.1原 理

用普通的毛细管电泳方法无法分离中性分子,因为它们只随电渗流而迁移,其迁移速率与电流迁移速率相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apillary chromatography ,MEKC),既可以分离离子,更重要的是可以分离中性分子。

将一种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磺酸钠加入到毛细管电泳的缓冲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即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时,它们就会聚集形成具有三维结构的胶束。所形成的胶束有这样的特点,疏水尾基都指向中心,而带电荷的首基则指向表面。由十二烷基磺酸钠形成的胶束是一种阴离子胶束,它必然向阳极迁移,而强大的电渗流使缓冲液向阴极迁移。由于电渗流速度高于以相反方向迁移的胶束迁移率,从而形成了V U L t app 2=D V U n app 2=

快速移动的缓冲液水相和慢速移动的胶束相,后者相对前者来说,移动极慢,或视作“不移动”,因此把胶束相称为“准固定相”。当被分析的中性化合物从毛细管一端注入后,就在水相与胶束相两相之间迅速建立分配平衡,一部分分子与胶束结合,随胶束相慢慢迁移,而另一部分则随电渗流迅速迁移。由于不同的中性分子在水相与胶束相之间的分配系数有差异,经过一定距离的差速移行后便得到分离(图9-5)。出峰的次序一般决定于被分析物的疏水性。越是疏水物质,与胶束中心的尾基作用越强,迁移时间越长;反之,越是亲水物质,迁移时间越短。若不同的离子与胶束的带电荷首基之间的作用强弱不同,从而使不同离子的分离选择性也可以提高。

图9-5 胶束电动色谱原理示意图

样品(阳离子、阴离子和中性分子)都在阳极端注入。由于中性分子的迁移时间(t R )介于电渗流迁移时间(t o )与胶束迁移时间(t mc )之间,其分配比可表示为:

(9.6)

当胶束相移动速度趋近于零时,t mc 趋向无穷大,则式(9.6)与式(6.16)相同。t o 可以通过注入与胶束不作用的物质,如丙酮、甲酰胺等来测得。使用全部溶于胶束的物质,如亲脂染)

1(mc R o o R t t t t t k --='

料来测定t mc 。

在胶束电动色谱中,被分离的物质对分离度的表示,类似于式(6.32)。

(9.7)

式中最后一项说明了胶束电动色谱不同于高效液相色谱之处,是此方法特征的替现。当胶束相的移动速度趋近于零时,最后一项趋近于1,则式(9.7)变成式(6.32)。与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一样,外加电压越高,理论塔板数越大,但过高的电压,使温度上升,反而不利分离。合适的k ′值应为

,此时分离度最大。一般,k ′在1-5之间为佳,它可以通过改变准固定相的浓

度来达到。迁移时间比越小,分离度越大。对大多数离子胶束而言,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 范围在0.2-0.4之间。通过电渗流速度的减小,加入有机溶剂以及减小pH ,都可以使 值减小,但分析时间延长。α值的改变,可以通过选择准固定相的类型、缓冲液的性质(特别是含有不同手性选择剂的缓冲液)以及添加剂等来改变。 9.5.2常用表面活性剂

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中,影响分离的变数更多,如在缓冲液中加入不同的阴、阳离子和两性离子,加入不同有机溶剂,以及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从而改变被分析物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其中尤以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最大。不同类型的活性剂强烈影响分离体系的选择性。

1.长链烷基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是阴离子型十二烷基磺酸钠。它们会形成球形胶束,离子基团裸露在外,中心为疏水基团。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属阳离子型。由光学活性氨基酸衍生化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可以用来分离对映体。

2.胆汁酸盐表面活性剂

胆汁酸盐是来源于生物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如图9-6

))(11(1141222'''+-+-=k t t t t k k n R mc o mc o s αα21

)(o mc t t mc o t t mc o t t

图9-6胆汁酸盐结构

它们可以形成一个螺旋形胶束。R1、R2和R3基团可以是氢、羟基,R4可以是不同的羧基或磺基钠盐。与长链烷基表面活性剂比较,它的相对溶解能力较弱。胆汁酸盐是一种天然手性表面活性剂,因此除了成功分离疏水化合物外,还可以分离对映体。

3.高分子质量表面活性剂

大多数表面活性剂在形成分子聚集体时。都有一个临界胶束浓度和聚集数目的问题。由于高分子质量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殊(图9-7),它能与一种分子形成。胶束与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相比,刚性和稳定性好,分子尺寸可以调控,临界胶束浓度基本为零,因此与温度、缓冲剂浓度和添加剂性质等无关。有机溶剂浓较高时不会破坏胶束。若在制备聚合表面活性剂时,引入含手性中心的基团,则可用来分离对映体。

图9-7 高分子质量表面活性剂

9.6 应用

由于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多样化,毛细管内壁的修饰方法及流动的缓冲液中的添加剂的不同,以及新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毛细管电泳的应用非常广泛。将各种高效液相色谱的柱制备技术移植到毛细管电泳中,就产生了毛细管电色谱。它可用来分离、检测土壤及水等环境的多环芳烃;分离多种阴离子和阳离子;获得不同价态或形态的无机离子的信息。毛细管电泳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在药物及临床方面,已成为研究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它可用于几百种药物中主要成分、所含杂质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在临床诊断中,可用于检测药物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的研究。在生命科学中,毛细管电泳技术更显出它的优越性,因而应用更广。它可用来测定DNA的各种形式及DNA序列。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可以分离碱基、核苷酸等。毛细管电泳在生物大分子蛋白和肽的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它可用来检测纯度,如可以检测出多肽链上的单个氨基酸的差异;若与质谱联用,可以推断蛋白质的分子结构。采用最新技术,基至可以检测单细胞、单分子,如监测钠离子和钾离子在胚胎组织膜内外的传送。单细胞的检测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行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工具,而单分子的检测为在单分子水平上开展动力学研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由于目前有多种手性选择剂可以使用,因此具有高分离能力的毛细管电泳在手性分离中极为重要。将合适的手性选择剂加入缓冲剂中,其分离效率优于高效液相色谱法。

习题

1.用色谱基本理论来解释高效毛细管电泳能实现高效和高速分离的原因。

2.提高毛细管电泳柱效的措施有哪些?

3.按经典电泳理论,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阴极和阳极迁移,在高效毛细管电泳中,为什么

可以在阴极检测出所有离子?

4.在低pH缓冲溶液中检测阴离子会发生困难。这是为什么?为了解决这一困难,你认为应

该怎样做(提示:从仪器方面考虑)?

5.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得电渗流迁移率和准固定相迁移率?

6.你能否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处理方法,使电渗流的迁移率改变或方向逆转(即流向阳极)?

7.从色谱基本理论出发,比较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与毛细管电泳的最大差别是什么?

8.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中性分子分离?为什么?

9.对于下列化合物,谁的电泳迁移率大?为什么?

10.用毛细管电泳法分离以下两个化合物。在缓冲液的pH分别为8.5和4.0时,请判断它们

出峰的次序。在pH8.5时都呈二价阴离子;pH4.0时为一价阴离子。

第九章 电泳

电泳分离技术 1.概述 电泳(Electrophoresis) 最初是指带电荷的胶体离子在直流电场中移动现象。但后来,人们发现小分子带电物质同样具有迁移现象,为区别起见,将后者称为离子电泳(ionophoresis)。由于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氨基酸、核酸、嘌呤、嘧啶、其他有机化合物甚至无机离子等各领域,并且使用本质相同的仪器和操作方法,因此现在统一使用“电泳”这一名称(Electrophoresis,简称EP)。因而,电泳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上述两种现象,它已成为一种新的分离技术,即在电场的作用下,分离和鉴定混合物中带电例子(包括离子、高分子多电解质、胶体例子、病毒颗粒以至活的细胞如细菌和红细胞等)的技术。 电泳现象虽然早在150多年以前就被发现,但将这种现象用于生物化学领域却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一旦将这种技术用于生化研究,便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要归功于瑞典Uppsala 大学的Tiselius教授。他于1937年第一次建立“移动界面电泳”(Moving Boundary Electrophorseis),成功地将血清蛋白分成白蛋白、α-、β-和γ-球蛋白4个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此,1948年Tiselius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a. 起始界面位置 b. 电泳过程中在U形管两臂中发生界面分离 图1 Tiselius 教授的移动界面电泳装置 由于Tiselius电泳仪价格昂贵,且分辨率低,同时因为自由溶液受热发生密度变化,产生对流,使区带扰乱,给实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故在50年后被发展起来的区带电泳取代了移动界面电泳。所谓“区带电泳”是指在电泳迁移中以一个缓冲液饱和了的固相介质作为支持介质,减少外界干扰的电泳技术。目前区带电泳的种类很多,按支持介质的不同分为两类:惰性载体类和凝胶类。惰性载体包括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和硅胶等;凝胶类包括淀粉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凝胶类不仅能防止对流,把扩散降低到最小,而且由于凝胶是多孔物质,具有分子筛的效应,分辨率大大提高。 凝胶电泳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有很高的分辨率和选择性,且灵敏度高,故在生化研究和临床检验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英国的Sanqer和美国的Gilbert应用聚丙烯酰胺凝

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和应用

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和应用 1. 原理 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基于电场作用下离子在 毛细管中迁移的分离技术。其原理基于离子在电场中带电迁移速度与其电荷量、电场强度以及溶液介质的性质相关的事实。毛细管电泳法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利用分子的电荷差异和大小来实现分离物质的目的。 1.1 分离机制 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进样:待测样品经过电泳柱,在毛细管中形成等电流聚焦带。 2.分离:应用电场,待测物质开始在毛细管内移动,根据分子的电荷和 尺寸差异,分离成不同的带电物质。 3.检测:通过检测器对不同迁移距离的带电物质进行监测和记录。 1.2 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越高,迁移速度越快,但也容易产生电泳柱壁的热效应。 •pH 值:溶液的pH 值会影响离子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其迁移速度。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效果,通常需要控制温度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 应用领域 毛细管电泳法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其中的几个主要应 用领域: 2.1 生物医药领域 •药物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药物代谢产物分析、毒性物质筛选和药物质量分析等。 •蛋白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对于蛋白质的分析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结构研究等方面。

2.2 环境监测领域 •水质监测: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水质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分析,可用于环境污染监测和水质安全评价等。 •大气污染物监测: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和颗粒物的分析,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有重要作用。 2.3 食品安全领域 •农药残留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添加剂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用于食品质量控制和标签声明的验证等。 3. 优点和局限性 3.1 优点 •分离效果好:毛细管电泳法对于离子和中性化合物具有高分辨率的分离效果,能够分析复杂样品。 •快速分析:毛细管电泳法的分析时间短,通常为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少样品消耗:毛细管电泳法对样品的需求量少,通常只需要微升量的样品。 3.2 局限性 •不能分离大分子:毛细管电泳法对大分子的分离效果较差,一般适用于小分子的分析。 •操作复杂性:毛细管电泳法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和样品的处理方法。 •样品的限制:毛细管电泳法对样品的组分和溶解度具有一定的要求,某些样品可能需要经过前处理才能进行分析。 4. 结论 毛细管电泳法作为一种高效、快速且灵敏的分离技术,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 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优点包括分离效果好、分析时间短和少样品消耗,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不能分离大分子、操作复杂性和样品的限制。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毛细管电泳法有望在更多领域展现其潜力,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毛细管电泳

分离的原因:电泳迁移,电渗迁移 电泳迁移:在高压电场下,带电离子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电渗迁移:当毛细管内充满缓冲溶液时,毛细管壁上的硅羟基发生解离,生成氢离子溶解在溶液中,这样就使毛细管壁带上负电荷与溶液形成双电层,在毛细管的两端加上直流电场后,带正电的溶液就会整体的向负极端移动,这就形成了电渗流。 在操作缓冲溶液中,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等于电泳速度和电渗速度的矢量和,电渗速度一般大于电泳速度,因此即使是阴离子也会从阳极端流向阴极端。 加大缓冲溶液的酸度、在缓冲溶液中加入有机试剂都会减少硅羟基的解离,减小电渗流。 分离模式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有以下几种。 (1)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将待分析溶液引入毛细管进样一端,施加直流电压后,各组分按各自的电泳流和电渗流的矢量和流向毛细管出口端,按阳离子、中性粒子和阴离子及其电荷大小的顺序通过检测器。中性组分彼此不能分离。出峰时间称为迁移时间(tm),相当于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中的保留时间。 (2)毛细管凝胶电泳(CGE)在毛细管中装入单体和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生成凝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分析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另外还可以利用聚合物溶液,如葡聚糖等的筛分作用进行分析,称为毛细管无胶筛分。有时将它们统称为毛细管筛分电泳,下分为凝胶电泳和无胶筛分两类。 (3)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采用前导电解质和尾随电解质,在毛细管中充入前导电解质后,进样,电极槽中换用尾随电解质进行电泳分析,带不同电荷的组分迁移至各个狭窄的区带,然后依次通过检测器。 (4)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将毛细管内壁涂覆聚合物减小电渗流,再将样品和两性电解质混合进样,两个电极槽中分别加入酸液和碱液,施加电压后毛细管中的操作电解质溶液逐渐形成pH梯度,各溶质在毛细管中迁移至各自等电点(pI)时变为中性形成聚焦的区带,而后用压力或改变检测器末端电极槽储液的pH值的办法使溶质通过检测器。(5)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或MECC)当操作缓冲液中加入大于其临界胶束浓度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表面活性剂就聚集形成胶束,其亲水端朝外憎水非极性核朝内,溶质则在水和胶束两相间分配,各溶质因分配系数存在差别而被分离。对于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进样后极强亲水性组分不能进入胶束,随操作缓冲液流过检测器(容量因子k′= 0);极强憎水性组分则进入胶束的核中不再回到水相,最后到达检测器(k′=∞)。其他常用的胶束试剂还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胆酸等。 (6)毛细管电色谱(CEC)将细粒径固定相填充到毛细管中或在毛细管内壁涂覆固定相以电渗流驱动操作缓冲液(有时再加辅助压力)进行分离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使用方法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使用方法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基于电场作用在毛细管中 对溶液中带电分子进行分析和分离的方法。这种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药学、食品安全、环境检测等领域。本文将介绍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使用方法,包括样品准备、背景电解质的选择、操作步骤、结果解读等方面。 一、样品准备 在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准备。首先,要保证样品的纯度 和浓度。若样品存在杂质,可能影响电泳分析的准确性。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溶剂来溶解样品,避免样品组分的析出或溶解度的不足。最后,需要对样品进行过滤处理,去除悬浮颗粒和固体杂质,以避免堵塞毛细管。 二、背景电解质的选择 背景电解质(Buffer)在毛细管电泳中起到平衡电荷、调节pH值和提供可控 电导率的作用。选择一个适当的背景电解质对于保持稳定的电泳性能非常重要。常用的背景电解质有磷酸盐缓冲液、甘氨酸缓冲液等。选择时应考虑样品的特性,如酸碱性、离子强度等。 三、操作步骤 1. 准备毛细管: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毛细管,通常为多孔硅毛细管或厌氧硅毛细管,其内径一般在25-100 μm之间。将毛细管切割至适当长度,并使用电泳缓冲液 填充。 2. 运行条件设定:设置电压,通常为10-30 kV,电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分 离效果。调节温度,电泳分析通常在20-30℃进行,可根据具体分析物的特性进行 调整。

3. 样品注射:将样品通过毛细管的一端注入,在电场的作用下,样品被迫进入 毛细管。 4. 运行分析:开启电源,启动电泳分析。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检测信号的稳定性 和峰形,判断分离情况。 四、结果解读 在毛细管电泳分析完成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解读。主要通过对峰面积、峰高度、电泳时间等参数进行分析,以获得所需的定性或定量信息。同时,可以通过与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来确认分析物的存在、纯度和浓度。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峰的形状:正常情况下,峰应呈现尖峰形状,表示分离良好。若出现峰形不 对称或峰形扭曲,可能是样品组分的不纯导致的。 2. 峰的分离度:若峰之间的分离度不佳,可能是背景电解质浓度过高或选择不 当导致的。需要重新考虑调整背景电解质的组成。 3. 峰的偏移:若峰在电泳过程中有明显的偏移,可能是电泳缓冲液偏酸或偏碱 导致的。可以尝试调整缓冲液的pH值来解决问题。 4. 峰的面积和高度:通过峰的面积和高度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根据标准物 质建立校正曲线,计算出样品的浓度或含量。 总结: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在药学、食品 安全和环境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样品准备、背景电解质的选择、操作步骤的正确执行以及结果的解读,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然而,在实际应用时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分析对象和场景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尽可能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毛细管电泳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淌度,电渗,电渗率,有效,离子,,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毛细管电泳 一.1.淌度2.电渗3.电渗率4.有效淌度5.离子活度系数6.表观淌度 7.毛细管区带电泳8.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8.毛细管凝胶电泳

10.毛细管电色谱二.选择 1.在cZe中,阴、阳离子迁移,中性分子也向阴极迁移,是靠()作用力推动。A电压b液压c电渗流D电泳流 2.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A电渗流大小b电渗流方向c分离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D毛细管性质3.毛细管电泳分析中所施加的电压可高达多少伏()A数十伏b数百伏c数千伏D数万伏 4.毛细管电泳是在传统电泳分析之上发展起来的,但其采用了哪两项突破性改进?() A细径毛细管和高电压b细径毛细管和高灵敏检测器c高电压和电动进样D电动进样和快速散热装置 5.增加分离电压是提高毛细管电泳分离效率的途径之一,但提高电压的同时产生的问题是() A电压不稳定b不易控制c高电压危险D焦耳热6.在什么情况下,某离子无法从毛细管柱中流出() A电泳流与电渗流的速度和方向相等b电泳流速度大于电渗流速度 c电泳流方向与电渗流方向相反D电泳流速度与电渗流的速度相等,方向相反7.与hpLc相比,毛细管电泳最突出的特点是()A操作简单,仪器便宜,应用广泛b分离效率高,试样用量少,分析速度快c准确度高,操作简单D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8.毛细管电泳中,组分能够被分离的基础是什么?()A分配系数的不同b迁

化学分离中的毛细管电泳法原理

化学分离中的毛细管电泳法原理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基于分子迁移速度的分离技术,它可以将 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该技术常用于生化、制药等领域,可以对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进行分离,无需通过化学反应。 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是利用电场将带电分子推动至毛细管中的 聚丙烯酰胺凝胶,不同分子的迁移速度不同,因而在凝胶中呈现 不同位置。毛细管电泳法所用的电场一般在数千至数万伏特/m的 范围内,而分子的迁移速度则受到分子尺寸、电荷、以及运动物 质中的分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毛细管电泳法的优点在于它需要的样品量极少,约为微升至毫 升的范围内。同时,该技术具有高度准确性和分辨率,能够提供 高质量的分析结果。 毛细管电泳法的步骤有以下几个: 1.准备样品。毛细管电泳法的样品可以是生物样品,也可以是 化学样品。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前处理和稀释,以 便在电泳分离过程中获得较好的结果。

2.填充毛细管。一般情况下,毛细管需要填充一种聚合物凝胶,例如聚丙烯酰胺凝胶。填充毛细管时需要保证凝胶均匀分布,以 免影响分析结果。 3.注射样品。将样品注入毛细管中进行分离。注射的方式有几种,包括压力喷射、电子注射、超声波注射等。 4.电泳分离。在加上电场之后,不同分子会因为荷电效应发生 运动,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分子的荷电量、大小和电场强度 等因素。在电泳分离的过程中,毛细管内的缓冲液也会随之移动。 5.数据分析。经过分离后,各个分子会聚集到毛细管中不同的 位置。为了分析样品,需要对分离结果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以 得出有关样品结构、组成和纯度方面的信息。 毛细管电泳法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分析技术。虽然它在分离高 分子大分子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 分辨率等。尽管如此,毛细管电泳法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 域广泛应用,是分子分析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分离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分离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基于电荷、质量、形状等不同特征分离和分析生物样品 的方法。由于其高效、快速、灵敏、精准等特点,在生物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分类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利用毛细管内置电场作用,使样品中分子按照质量、电荷、 大小等不同特征在毛细管内部分离、聚焦、检测的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基于几种现象,包括电迁移、色散、等电点聚焦等。 电迁移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在液体中运动的现象,其中正负电荷的移 动方向相反。当在毛细管内施加高压电场时,样品中的离子会电迁移,使不同质量、电荷的分子分离。 色散是指在毛细管内,不同分子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不同而速度不同,导 致它们跑到毛细管末端时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扇形状。同时色散也具有分离的作用。 等电点聚焦是指当毛细管内置一个具有不同等电点的两种缓冲溶液时,样品中 的离子将在两种缓冲液中的电场力和等电点聚集作用下,在一定位置停留,以便进行分析和检测。 二、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分类 毛细管电泳技术根据不同的原理和分析对象,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如下: 1.凝胶毛细管电泳:使用凝胶的介质,使得DNA、RNA等大分子样品能够在 凝胶缓冲溶液中进行分离,用于DNA指纹图谱、蛋白质质谱鉴定等领域。

2.电泳色谱:将毛细管内的固相介质作为分离条件,用于化学分析、药物检测等领域。 3.等电聚焦:将毛细管内置两种等电点缓冲溶液,使样品中分子在等电点处聚焦,以达到分离和检测的目的,用于蛋白质分析等领域。 三、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多种应用领域和方向,主要包括: 1.基因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对DNA片段进行分析和检测,可以用于基因变异诊断、肿瘤诊断等领域。 2.蛋白质质谱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蛋白质质谱分析,可以揭示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信息。 3.化学分析: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化学分析领域,可以进行药物检测、材料分析等工作。 4.环境监测: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可以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如水质或大气中的污染物检测。 总之,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分子生物学、药学、化学分析等多个领域。未来,随着显示器、检测器的不断进步和技术优化,毛细管电泳技术将会继续在不同领域中实现更为高效、精准的分析和检测。

毛细管电泳测序原理

毛细管电泳测序原理 毛细管电泳测序是一种基于DNA片段长度差异的测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毛细管电泳分离DNA片段,并根据片段移动速度的差异确定序列信息。 首先,需要通过PCR扩增得到目标DNA片段。PCR是一种体外DNA扩增技术,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将目标DNA序列扩增至足够数量,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测序分析。 接下来,将PCR产物加入到含有聚合物的毛细管内,并施加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DNA片段会被吸附在毛细管内壁上,并形成一个移动带。 然后,施加电场,并在毛细管两端连接电源,使得电场通过毛细管内的DNA移动带。不同长度的DNA片段根据其分子量不同,会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分离出DNA片段。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DNA片段的质荷比不同,所以在电泳过程中会出现DNA 片段的离子机流效应。DNA片段的离子机流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因此,越长的DNA片段离子机流速度越慢。 当DNA片段离子机流速度相等时,移动速度以及移动距离的大小就取决于DNA 片段的长度。因此,通过观察移动带的长度,可以确定DNA片段的长度信息。

为了准确测序,通常还需要将目标DNA分成四份,并分别加入四种带有荧光标记的特异性引物。这些引物会与目标DNA片段互补配对,并在DNA扩增过程中,序列确定位置为反应产物的末端,引物上的荧光标记用于定位。 接下来,将四种标记的引物混合加入PCR反应混合液中,并进行PCR扩增。在扩增过程中,引物会进行无模板扩增,因此会得到四种不同长度的扩增产物。 随后,将PCR产物经过毛细管电泳分离,根据DNA片段长度的差异,可以将这些扩增产物分离开来,并观察每一带的荧光信号的顺序。 通过分析荧光信号的顺序,可以得到DNA序列的信息。由于每一个碱基都分别用不同的荧光色标标记,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顺序获取DNA序列。 毛细管电泳测序的优点是测序速度快、准确度高,可以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仪器相对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中小型实验室。 然而,毛细管电泳测序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由于DNA片段在电泳过程中容易出现断裂和损伤,所以对于长片段DNA的测序效果不好。其次,毛细管电泳测序的通量相对较低,难以应用于大规模的测序项目。 总结来说,毛细管电泳测序是一种基于DNA片段长度差异的测序技术,通过利用DNA片段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差异,可以确定DNA序列的信息。其优

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研究

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研究 1、相关定义 1.1、毛细管电泳的定义及特点 电泳是电解质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传统电泳会在电解质离子流中产生自热,引起径向粘度和速度的梯度,从而导致区带展宽、降低效率。毛细管电泳是在散热效率极高的、空芯的、微小内径(10~200 μm) 的毛细管内进行的大、小分子高效分离技术。毛细管电泳的主要特点:①高效率:理论塔板数高,柱子长,且进样端和检测端都无死体积,因此高柱效。②高灵敏度:毛细管电泳分离后,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LIF)和安培型电化学检测法(EC),均可检测至10-19 mol/L,甚至可达10-21 mol/L,即可达几十个至几个分子及单细胞检测,故HPCE-LIF 称为分子光谱的”指纹识别”法。③高速度:使用细内径(25~75 μm) 的毛细管,它具有电阻高,能使用高的电场(100~500 V/cm)。高电场的应用提高了分离效率,缩短了分离时间,通常只需几十秒至几十分钟内就可完成分离。芯片式CE 则更快,能以秒计算。④易实现高自动化:CE 是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分离分析方法之一。⑤所需的进样少(可少到 1 μL,消耗体积在1~50 nL)。容积也小(如:一根75 μm×100 cm 管子的容积仅为4.4 μL;50 μm × 50 cm 管子其容积还不足1 μL)。⑥运行成本少(只需少量的流动相和低廉的毛细管)。由于CE 的消耗少且一机多用,其运行成本可以下降到极低的水平。⑦应用范围广,几乎可以分离除挥发性和难溶物之外的各种物质。

1.2、食用色素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1 食用色素的概念食用色素,是色素的一种,即能被人适量食用的可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颜色的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按来源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天然色素主要是指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动物色素及无机色素。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组织,特别是水果和蔬菜。安全性高,有的还兼具营养作用(如β-胡萝卜素)。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色素(如叶绿素等)、动物色素(如紫胶红等)、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等)。此外,它还可包括某些无机色素。按结构尚可分为叶啉类(如叶绿素)、异戊二烯类(如β-胡萝卜素)、多酚类(如花色素苷)、酮类(如姜河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黄素)、醌类(如紫胶红)和甜菜红、焦糖色等。人工合成色素主要是以化工产品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制得的有机色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按溶解性又可分为油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油溶性色素毒性较大,各国基本不再用于食品着色。此外还有一类色淀,它是由水溶性色素沉积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上制成的特殊着色剂,可含有不同的纯色素(10~40%) 和水分,并且不溶于大多数溶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列入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二氧化钛(白色素)等等。 1.3、甘氨酸的定义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概述 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分离和测定化合物的方法,主要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利用化合物在电场作用下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来实现分离。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快速、高效、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化学分析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原理 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基于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在毛细管中 施加电场后,带正电荷的化合物(称为阳离子)会向负极移动,带负电荷的化合物(称为阴离子)会向正极移动。此外,较小的分子会比较大的分子更快地移动。 毛细管电泳法通常涉及两种类型:区域电泳和溶剂前移电泳。 区域电泳 区域电泳是毛细管电泳法中常用的方法。在区域电泳中,毛细管中的电场强度 不均匀,其中一个区域的电场强度较弱,另一个区域的电场强度较强。样品被注入到电场强度较弱的区域,然后通过施加电场使样品向较强的电场区域移动。不同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它们的电荷和分子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溶剂前移电泳 溶剂前移电泳是另一种常用的毛细管电泳法。在溶剂前移电泳中,毛细管中的 电场强度是均匀的。样品被注入到毛细管中,然后施加电场使样品移动。不同化合

物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它们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电荷性质,因此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仪器和操作步骤 进行毛细管电泳法需要一些特定的仪器和材料,如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高 电压电源、样品注射器、电解质缓冲液等。下面是一般的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准备所需的电解质缓冲液和样品。 2.毛细管准备:将毛细管切割为适当长度,并连接到毛细管电泳仪。 3.缓冲液填充:将电解质缓冲液注入毛细管的两端,确保整个毛细管都 充满缓冲液。 4.样品注射:使用样品注射器将待分离的样品缓慢而均匀地注入到毛细 管中。注射点距离电极一定距离。 5.施加电场:从高电压电源上施加适当的电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 电场。 6.记录结果:观察样品的迁移情况,根据需要调整电场强度和时间,记 录分离结果。 7.数据分析:根据分离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可以使用图谱等方式展示分 离效果。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结构

药物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药物结构 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分析技术,可用于测定药物结构。 本文将介绍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应用领域和优势等相关 内容。 一、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 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基于电动力和电荷选择性的分离技术,通过在 毛细管中施加电场,使带电的药物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沿着毛细管迁移,从而实现药物分离和结构测定。毛细管材料、电解液组成、电场强度 和药物分子的特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分离效果和测定结果。 二、毛细管电泳法的操作步骤 1. 毛细管准备:选择合适的毛细管,常用的有硅胶毛细管、聚合物 毛细管和玻璃毛细管等,根据不同的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毛细管材料。 2. 电解液准备:根据药物的电荷性质和分离要求选择合适的电解液 组成,常用的有缓冲液、有机溶液和离子对等。 3. 样品处理:将待测试的药物样品进行处理,通常包括样品前处理 和样品标记等步骤,以增强分离效果和信号检测。 4. 注射样品:将经处理的药物样品通过注射器等装置注入到毛细管中,保持注射速度稳定。 5. 施加电场:连接电泳设备,根据药物分子特性和需要进行电场强 度的设定。

6. 结果分析:根据电泳的运行时间、药物分离的位置和检测信号等 信息,进行结果分析和药物结构测定。 三、毛细管电泳法的应用领域 毛细管电泳法在药物分析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药物结构 分析、药物成分分离和纯度测定等方面。它具有检测迅速、高分辨率、需样品量少和方法简便等优点,适合于复杂样品和微量样品的分析。 四、毛细管电泳法的优势 1. 高分离效果:毛细管电泳法能够有效地分离药物分子,尤其适用 于复杂样品的分析。 2. 快速分析:相比传统的色谱技术,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分离速度快 的优势,能够提高分析效率。 3. 小样品量:毛细管电泳法对样品量的要求较低,适合于微量样品 的分析。 4. 简便易行:操作步骤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样品准备和设备操作。 综上所述,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分析技术,其原理、操 作步骤、应用领域和优势使其成为药物结构测定的有力工具。在日常 的药物研究和制造中,毛细管电泳法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药物分析技 术的发展。

(整理)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电解质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想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利用种现象对物质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称之为电泳法。电泳已有近百年历史,在生物和生物化学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Tiselins等用电泳法从人血清中分离出清蛋白、α-、β-和γ-球蛋白,由于他们的杰出贡献,1948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经典电泳最大的局限性在于难以克服由高电压引起的电解质的自解,称为焦耳热(J oule heating),这种影响随电场强度的增大而迅速加剧,因此限制了高压电的应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在散热效率很高的毛细管内进行的电泳,可 以应用高压电,极大地改善了分离效果。 毛细管电泳的开创性工作一般认为是在1981年,Jorgenson和Lukacs使用内径75µm的毛细管柱,分离丹酰化氨基酸,获得了40万/米理论塔板数的高柱效,充分展现了细内经毛细管电泳的巨大潜力。他们还从理论上证明,毛细管电泳柱效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分子扩散系数成反比,这样意味着外加高电压可以获高柱效,而且分离扩散系数小的分子,如生物大分子可以更有效。随着1988年商品仪器的迅速推出,毛细管电泳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又建立了芯片式毛细管电泳(Chip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CE)和阵列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array electrophoresis;CAE)。芯片式毛细管电泳利用刻制在载玻片上的毛细通道进行电泳,可以在秒级时间内完成上百的样品的同时分析。阵列式毛细管芯片有多条电泳通道,如Mathies实验室理由具有96条放射状分布的阵列毛细管芯片在25min内完成了四色M13标准DNA的测序工作。此外,还实现了样品预处理及柱后衍生化芯片式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对单细胞成分的分析、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特定药物的研究开发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节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和分类 一、电泳与色谱 毛细管电泳和色谱都是一种分离分析方法,但二者的原理不同,两者比较见下。 1.分离原理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一定介质中因电场作用而发生定向运动,因粒子所带的电荷数、形状、离解度等不同,有不同的迁移速度而分离。色谱是不同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分离。但毛细管电泳的一些分离模式也包含了色谱的分离机制。 2.分离过程电泳和色谱的分离过成都是差速迁移过程,可用相同的理论来描述,如色谱中所用的一些名词概念和基本理论,如保留值、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等均可借用于毛细管电泳中。 3.仪器流程色谱与电泳的仪器,都包括进洋部分、分离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等部分。 二、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它们可以互为补充,但无论从效率、速度、样品用量和成本来说,毛细管电泳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毛细管电泳柱效更高,可达105~106m-1, 故也称为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分离速度更快,几十秒至几十分钟内即可完成一个式样的分析;溶剂和试样的消耗极少,试样用量仅为纳升级;毛细管电泳没有高压泵输液,因此仪器成本更低;通过改变操作模式和缓冲溶液的成分,毛细管电泳有很大的选择性,可以对性质不同的各种分离对象进行有效的分离。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高效、低耗、快速、应用广泛”。 三、毛细管电泳的分类 按毛细管中填充物质的性状可分为自由溶液和非自有溶液毛细管电泳;按机制可分为电泳型、色谱型和电泳/色谱型三类。常用于药物分析的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详见表21-1 表21-1毛细管电泳主要分离模式

毛细管作用及结构特点,毛细管电泳的优缺点

毛细管作用及结构特点| 毛细管电泳的优缺点 什么是毛细管? 凡内径很细的管子叫“毛细管”。通常指的是内径等于或小于1毫米的细管,因管径有的细如毛发故称毛细管。应用在医学上,建筑材料上。 毛细管作用: 毛细管一般被用于20kW以下的小型氟利昂制冷装置。毛细管由紫铜管制成,长度1~6m,内径为0.5~2mm.通过长度和管径的多种组合可使其满足不同的工况和不同制冷量的制冷剂装置要求,但毛细管被选定和安装后,便不能随负荷变化而变化,为使制冷装置在绝大多数时间下高效率运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工况是及其重要的。 毛细管结构特点: (1)毛细管是由紫铜管拉制而成的,所以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价格低廉。 (2)没有运动部件,本身不易产生故障和泄漏。 (3)具有自补偿的特点,即氟利昂在一定的压差△P=PK-PO下,流经毛细管时,其流量是稳定的。当冷凝压力PK升高或蒸发压力P0降低时,压力差△P值增大,制冷剂在毛细管内的流速也增大,同时产生闪发蒸气的数量也相应增加。由于汽液两种状态并存,阻力大大增大,所以流经毛细管的氟利昂制冷剂不会因△P增大而按比例增大。反之,当压差△P减小时,因闪发蒸气产生较少,故流量也不会减小。这就是毛细管的自补偿作用。由于这个作用,当PK或P0变化时,使用毛细管节流膨胀仍可得到较为满意的制冷效果。 (4)当制冷压缩机停止运转后,制冷系统内高压侧排出压力和低压侧吸入压力之间能够得到迅速平衡,为再次启动运转时减少制冷压缩机电动机的负荷创造了条件。 毛细管电泳的优点: (1)高效塔板数目在105-106片/m 间,当采用CGE 时毛细管电泳色谱图,塔板数目可达107片/m 以上; (2)快速一般在十几分钟内完成分离; (3)微量进样所需的样品体积为nL级; (4)多模式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分离模式且仅需一台仪器; (5)经济实验消耗不过几毫升缓冲溶液,维持费用很低;

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研究

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研究 蛋白质是生命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维持生命机能和完成生命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蛋白质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而毛细管电泳作为一种高效、高灵敏、高分辨的方法,已成为蛋白质分离和分析的常用手段之一。 什么是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是一种基于蛋白质电荷和大小的分离方法。它利用毛细管内充满缓冲液,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将不同电荷和大小的蛋白质分离开来。 毛细管电泳和传统的凝胶电泳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样品需求量也更小。 毛细管电泳的优势 毛细管电泳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分辨率:毛细管电泳可以分离出大小相差1-3%的蛋白质,而传统的凝胶电泳只能分离出10%以上的蛋白质。 2. 高灵敏度:毛细管电泳可以检测到微量蛋白质,而凝胶电泳的灵敏度较低。 3. 快速:毛细管电泳的分离速度快,比手性高效液相色谱要快10倍以上。 4. 自动化:毛细管电泳可以与多种检测方法结合使用,实现自动化检测。 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基于电荷和大小的差异。

蛋白质在毛细管中的运动速度与电场强度、离子缓冲液等多个因素有关。在电 场作用下,带有正电荷的蛋白质会向负电极移动,带有负电荷的蛋白质则向正电极移动。而整体电荷为中性或近中性的蛋白质则不运动或运动极慢。 此外,蛋白质的大小也会影响其在毛细管中的运动速度。较小的蛋白质分子可 以通过毛细管的孔径,运动速度相对较快;而较大的蛋白质分子则相对较慢。 毛细管电泳分析的步骤 毛细管电泳分析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1. 样品预处理:将样品通过离心、过滤、去除盐等方法处理干净,以获得高质 量的分离结果。 2. 毛细管填充:将毛细管填充缓冲液,以避免产生电荷扰动和样品游离。 3. 样品注入:将样品加载到毛细管中,一般通过注射器或电动势力注射等方法。 4. 施加电场:毛细管内施加电场,使电荷带正的蛋白质向负电极移动,电荷带 负的蛋白质向正电极移动,而中性或近中性的蛋白质分子则不运动或运动极慢。 5. 检测分析:通过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等进行检测分析,获得蛋白质分离 的结果。 毛细管电泳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它可以分离各类蛋白质,如酶、 激素、抗体、血浆蛋白等,并可进行结构分析、异种抗原分析、蛋白质浓度测定等。 同时,毛细管电泳在制药、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比如,可以 用于药物合成前后不同催化剂的副产物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定量、蛋白质表观修饰等方面。

毛细管电泳操作规程

毛细管电泳操作规程 1.实验前的准备 a.仔细检查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转。 b.准备所需的试剂和溶液,并根据规定的浓度配制好实验用溶液。 c.对毛细管进行修整,包括清洗和填充。 2.毛细管安装 a.将毛细管正确地安装到电泳仪上,并确认其连接牢固。 b.检查毛细管的末端是否光滑且无毛刺。 3.毛细管填充 a.将填充溶液填充到毛细管内部,直至溶液充满毛细管并超出一段长度。 b.将毛细管两端的截止器插入,防止溶液泄漏。 4.电解质的调节 a.根据样品类型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电解质和其浓度。 b.使用注射器或微型泵将电解质注入毛细管内,需要确保注入的电解质完全润湿毛细管内壁。 5.样品处理和注入 a.根据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样品预处理方法。

b.使用注射器或微型泵将处理好的样品注入至毛细管内,确保注入顺 利并不产生气泡。 6.电场的施加 a.将毛细管的两端插入到电泳仪中相应的电极槽中,并确保与电极接 触良好。 b.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场强度和方向。 c.将电场施加到毛细管上并调节到所需的程度。 7.数据记录与分析 a.开始电泳后,记录关键时间点的数据,如电流强度、电离峰大小等。 b.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如峰面积计算、峰高度对比等。 c.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结果的判断和报告撰写。 8.实验结束后的清洁 a.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电泳仪和电源,并拔出毛细管。 b.用适当的清洗剂清洗毛细管和电泳仪的部件。 c.将实验室恢复到干净整洁的状态。 在进行毛细管电泳实验时,操作人员应始终保持专注并按照规程进行 操作。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电解质的燃烧和 毒性等。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设备和试剂进行正确的存储和处理,以 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基来源根基理及利用之杨若古兰创作 摘要:毛细管电泳法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分析方法.该技术可分析的成分小至无机离子、大至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可用于分析多种体液样本如血清或血浆、尿、脑脊液及唾液等,比HPLC分析高效、快速、微量.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道理分离模式利用 1概述 毛细管电泳 (Caillary Electrophoresis)简称 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CE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瑞典Hjerten最早提出在直径为3mm 的毛细管中做自在溶液的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但他没有完整克服传统电泳的弊病[1].此刻所说的毛细管电泳(CE)是由Jorgenson和Lukacs在1981年首先提出,他们使用了75mm的毛细管柱,用荧光检测器对多种组分实现了分离.1984年Terabe将胶束引入毛细管电泳,开创了毛细管电泳的次要分支: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KC).1987年Hjerten等把传统的等电聚焦过程转移到毛细管内进行.同年,Cohen 发表了毛细管凝胶电泳的工作.近年来,将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引入毛细管电泳中,又发展了电色谱,扩大了电泳的利用范围.

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一样,同是液相分离技术,是以在很大程度上HPCE与HPLC可以互为弥补,但是不管从效力、速度、样品用量和成本来说,毛细管电泳都显示了必定的上风毛细管电泳(C E)除了比其它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具无效力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耗量更少、利用面同样广泛等长处外,其仪器结构也比高效液相色谱(HPLC)简单. C E只需高压直流电源、进样安装、毛细管和检测器. 毛细管电泳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力高、试验成本低、耗费少、操纵简便等特点,是以广泛利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学和与化学有关的化工、环保、食品、饮料等各个领域[2]. 2毛细管电泳的设备和基来源根基理 毛细管电泳法是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 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电泳分离分析方法[3].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构成如图1、1 所示 . 熔融石英毛细管的两端分别浸在含有电解缓冲液的贮液瓶中,毛细管内也充满同样的电解缓冲液.在毛细管接收端之前安装在线检测零碎.被分析样品可以从进样零碎采取重力法、电迁移法、抽真空法等多种进样方式引入到毛细管的进样端.当样品被引入后,便开始在毛细管两端施加电压 .样品溶液中溶质的带 电组分在电场的感化下根据各自的荷质比向检测零碎方向定向

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

第九章毛细管电泳 基本要求: 1. 理解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原理; 2. 理解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3. 理解影响毛细管电泳与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分离优劣的因素。 9.1 电泳基本原理 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的现象。电泳有自由电泳和区带电泳两类,分析工作者感兴趣的是区带电泳。区带电泳是将样品加于载体上,并加一个电场。在电场作用下,各种性质不同的组分以不同的速率向极性相反的两极迁移,此时不考虑样品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电泳不是一个色谱分离过程。实际上,样品与载体之间总有一定作用力,人们就利用这种作用力,并与电泳过程结合起来,以期得到良好的分离。因此,电泳又称电色谱。区带电泳总是在固体或类固体这类载体上进行,常用载体有滤纸(故称纸电泳)、凝胶(故称凝胶电泳),以及醋酸纤维膜、淀粉、琼脂高聚物等。 图9-1 区带电泳设备示意图 电泳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图9-1就是区带电泳设备的示意图。在左右两边的电解质贮槽中,放入合适的电解质溶液,载体架于两槽之间。电解液通常是一种缓冲液,浓度约0.1mol·L-1。电解液体积要大,以防止电解产物扩散至载体上,最好在浸入载体的电解液与插入电极的电解液之间有一隔板。载体上所加电压梯度为每厘米数十伏。高电压可以加速迁移,缩短分析时间,但电压梯度须增至每厘米数百伏。可将样品加入其载体一端的起始点。在各组分分离之后,用合适的方法,如喷洒显色剂、紫外光照射等,使组分斑点出现,然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9.2 高效毛细管电泳装置 将开管柱气相色谱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经典电泳,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高效的分离模式,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它的性能在分离许多生化物质上要优于一般色谱法。 毛细管电泳仪装置如图9-2所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