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

1、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2、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3、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例子:

1、《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玉器

2、《诗经》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运用兴。

译文: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

3、《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译文:生离死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 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 —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 次文体革命。由韩愈、柳宗元 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的指导思 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 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 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 内容服务。由于参加的人数 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 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 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 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 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 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 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主要发起 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 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会 员170人左右。主要文学刊物 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等。主要文学观念是主张文学 “为人生”,认为“文学应该 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 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 题。”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 现实主义。其成员创作多取材 于人生和社会问题,注重暴露 社会黑暗,表现灰色人生,其 “问题小说”在当时曾产生广 泛影响。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 有“异军突起”之称。主要成 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张资平等,当时都是留日学 生。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创造日》、《创 造月刊》等,在文艺思想上倾 向于浪漫主义。在创作上有以 郭沫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郁 达夫为代表的“身边小说”。 创造社曾在当时青年中引起 强烈反响,和文学研究会一起 成为当时双峰并峙的两大新 文学社团。1925年后,创造 社转而宣传革命文学,1929 年被国民党查封。 1923年,新月社成立。其成 员以诗歌创作见长,倡导新格 律诗的创作。闻一多由此提出 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 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以此为基础,闻一多、徐志摩、 朱湘等以《晨报副刊》的《诗 镌》为阵地进行新格律诗的创 作,为中国现代早期的诗歌发 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作者 都是新月社成员,故被称为 “新月诗派”。 所谓“伤痕小说”,顾名思义, 就是以揭露由“四人帮”的反 动统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 伤痛和不幸为主要内容的小 说,它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 《伤痕》。由于这类小说作者 大都讲述一些有切肤之痛的 悲惨往事,所以作品往往情感 大于理智,缺少缜密的构思和 理性的挖掘,艺术表现上容易 流于粗糙浅白。 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重在展 示“伤痕”不同,它着重于“反 思”:为什么会发生十年“文 化大革命”这样的社会悲剧? 历史的教训是什么?今后的 路应该怎样走?从总体上说, 反思小说理性大于情感,某些 思考往往力透纸背,在艺术表 现上较伤痕小说进一步。 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在 一定的物质条件下,遭受压迫 与不幸的人在头脑中产生的 解脱的幻想。处于屈辱地位而 又无法摆脱的人在凌辱与不 幸面前,用虚构的胜利,掩盖 现实的失败,从而减轻痛苦, 忘记痛苦,甚至营造出转败为 胜的“精神有利”的自慰结局。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 西班牙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 样式。它是一种以流浪汉为主 人公的自述体小说。主人公多 是无业游民,依靠个人的机智 谋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抗议 社会不公。这类小说通过主人 公四处漂泊,经见各种世事, 接触各阶层人物,对现实进行 揭露和讽刺,代表作是无名氏 的《小癞子》。流浪汉小说的 主人公浪迹天涯的结构模式,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争论不断,说法众多。其实,既有诗体意义上的“六诗”之赋、比、兴,有经学意义上的“六义”之赋、比、兴,又有作为艺术手法之赋、比、兴。三者代表不同时代人们对赋、比、兴的阐释,其出现各有时代背景或时代需求,理应区别对待。 作为艺术手法的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即诗人借助一个事物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情感。兴就是以物发端、触物兴词,借他物引起所咏之词,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的运用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在《诗经》的整个表达体系中,赋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是比和兴的基础。 比在《诗经》中运用也十分广泛。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小雅?鹤鸣》;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别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诗经》还善于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涵,。如《卫风?伯兮》中的思妇把思念丈夫的心情比喻成炎炎烈日盼望下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小雅?巧言》中的“巧言如簧”,《王风?黍离》中的“中心如醉”、“中心如噎”。 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在《小雅?白华》中,同样以“鸳鸯在梁,戢其左翼”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首先,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国古代诗歌中自 然景物是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而赋比兴则是增强其形象感的一种手法。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一句,将蕨与女子的美貌相比,通过比兴手法使得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另外,《诗经》中还有很 多以花草树木来比喻美人的诗句,如《桃夭》中的“不以我妻美,美人其 有之”和《卫风·汉广》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等,通过比兴的手法, 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深刻。 其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诗经》中的 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赋比兴成为一种细腻而生动的手法来描写这些人物的 性格特点。例如《国风·邶风·绸缪》中的“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通 过将雉鸟羽毛的飞扬与人物的傲慢态度相比,形象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 人物心理状态。同样,《国风·周南·白华》中的“士如回翼,公孙归矣”,通过比喻士人像归巢的大雁一样,传达了士人各自回归自己的家乡 的忠诚精神。 再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爱情。《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包 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赋比兴则是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 将爱人比作自然界的美景,赋比兴起到了颂扬美人之美的作用。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如也。既见君子,终日 言笑;与子偕老,以子之名”的诗句,将求爱之人与美丽的风景相比,形 象生动地表达了爱人之间的感情和期盼。 此外,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政治、社会等问题。通过将现 实问题和生活现象与自然景物、神话传说相比,通过比兴的手法来进行批 判和讽刺。比如《国风·秦风·蒹葭》中的“伊人在长街,心焉忉忉”,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之蔡仲巾千创作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示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示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方和比较。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其实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示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暴的赋性表示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较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示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示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 1、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3、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扩展资料: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

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诗经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句子谁能举几个例子 赋比兴的手法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

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其中,赋比兴 这一艺术手法为诗经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审美价值。本文将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首先,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比如《鹿鸣》一篇中的“鹿鸣于乐,逸于野。骤雨雪兮云霏霏”,通过将鹿的声音与自然景观联系起来,使诗歌表达出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赋比兴的手法犹如一把精巧的工具,让古代文人能够通过形象的比喻和联想,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中,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次,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物、动物以及人物等进行比拟和赋予象征意义的描绘,使诗歌具有更加深邃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意象。比如《采薇》一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通过将采薇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表达出作者对爱情 的思念之情。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使诗歌不再平淡,而是充满了意象的交融和碰撞,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此外,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语言形式和韵 律美。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象征的运用,赋比兴艺术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比如《郑风·思齐》一篇中的“士如彗星,执如烈火,公如日月”,通 过比喻的形式将士的形象和烈火、日月相联系,使诗歌具有一种冲击力和力度感。同时,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也丰富了诗歌的韵律美,使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更加流畅,更加符合古代文人对音乐美的追求。 最后,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具有拓展诗歌意义的作用。通过对景物 的类比和比喻,赋比兴艺术手法使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具有了更加深邃的内涵和意义。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探析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巨著,它是我国古代赋、比、兴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其深度和广度的评估,带您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赋的艺术表现手法 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赋以古代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和社会风尚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对古代社会风貌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 2. [主题字2],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通过对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进行形象描绘,使抒情诗歌在形象上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赋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具体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道德风尚,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比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为比喻对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日常事物的比方,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2. [主题字2],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景物、事物或者人物的比拟,来抒发诗人的感情,突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主题字3],《诗经》中的比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比拟,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三、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兴以古代社会民俗、宗教仪式、节庆等为主题,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主题字2],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境上产生共鸣。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兴通过对古人生活场景、宗教仪式、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一、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起源和意义 1.1 赋比兴的概念和定义 赋比兴是指通过对比、类比和象征等手法,将一个事物的特征、属性或情感,引申到另一个事物上,以达到抒发情感、描绘形象或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 1.2 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 赋比兴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意义在于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使抽象的情感、思想得以通过具象的形象得以表达和传达,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情况及特点 2.1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在其中的运用频率极高,几乎贯穿于整个《诗经》的各个篇章中。 2.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种类和形式 《诗经》中的赋比兴主要包括对自然界景物、动植物的比兴,以及对人物、情感、社会现象的比兴等多种形式,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比

兴尤为常见。 2.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赋比兴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风物人情的描写和对 人物情感的抒发,以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象征意义等多种手法来表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意象和情感世界。 三、举例说明《诗经》中赋比兴的经典案例 3.1 《诗经·小雅·节南山》 “汝坟之绿,其叶萋萋。汝坟之青,其叶修修。” 这里用“汝坟之绿”、“汝坟之青”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形象生动,情感强烈。 3.2 《诗经·大雅·思齐》 “麀牛、斯文,中岁序年。” 这里通过对麀牛的比兴,表现了自然界岁月更迭和人生沧桑的意境。 3.3 《诗经·小雅·车攻》 “攻车则前,颠覆倒亩。” 这里通过对车辆的比兴,表现了对战争的描写和对战争危害的警示。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各举一例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各举一例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 1、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3、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扩展资料: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

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诗经艺术手法

诗经艺术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11篇,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手法。以下是《诗经》艺术手法的详细介绍: 1.赋、比、兴:《诗经》中广泛运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 兴则是寄托或象征。这些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更加生动、形象。 2.押韵:押韵是《诗经》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每首诗都有一至数个韵脚,通过押韵 使得诗歌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3.叠字:叠字是指将一个字或词重复使用,以达到强调或表现情感的效果。《诗经》中大 量使用了叠字,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4.用典:用典是指在诗歌中引用历史、神话、传说等典故,以增强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5.排偶:排偶是指将句子按照音节或字数对称排列,以形成一种形式整齐、气势连贯的氛 围。《诗经》中大量使用了排偶手法。 6.双关:双关是指利用同音或近音词的特性,使一个词或一句话在特定语境下具有双重意 义。 7.起兴:起兴是指在诗歌开头或中间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引出主题或情感 表达。这种手法常与比、兴手法结合使用。 8.描述性语言:在《诗经》中,描述性语言也是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诗人通过细腻入微 的描写,将景物、人物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9.叠句:叠句是指将一个句子重复使用,以达到突出主题或情感的效果。这种手法常与排 偶、起兴等手法结合使用。 10.对比:对比是指将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情感进行对比描写,以突出其差异性和矛盾性。 《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对比手法。 这些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塑造人物等方面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 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

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如,用赋描叙政治危机,《小雅·正月》中的第五章和第六章:“谓山盖卑,为冈为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这首诗揭露了贫富悬殊、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说山多么低矮,却是高峰耸立。岩盐既已出现,怎么不采取制止的行动?把元老请来询问,在请占梦预言吉凶。都自夸高明的圣人,可谁知乌鸦的雌雄?说谈多么高,可人们不得不低头弯腰。说地多么厚,可人们不得不缓慢行走,人们喊出这些话,确实很有道理。可恨世人,为何像蛇一样咬人。”作者用设问、对偶、夸张等各种修辞方法表现了满腔激愤。又如,用赋来写景,《豳·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描写主人公,即一个老兵,在细雨蒙蒙的还乡途中,想象着家园荒芜、一片衰败的景象:“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就把主人公的心情中那复杂的变化写出来,在这首诗中,情的哀伤和景的荒凉是一致的。 (二)比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总1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 法。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汉代《毛诗序》将“ 六诗” 改称“ 六义”。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

受时按清单点收。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 是将 “ 赋” 解释为“ 铺” ,“ 直铺陈”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春到桑叶黄落 , 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而衰 , 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 另一说 , 比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 *2 (三)、“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