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神经沟:神经板在发育中,起柱状细胞变炜上窄下宽的楔形,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

神经褶:神经板外侧缘隆起处,称神经褶。

神经脊(neural crest):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

称神经脊。

外胚间叶组织(ectomesenchyme):又称外间充质,头面部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神经脊细胞,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脊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成为外胚间叶组织。

腮弓(branchialarch):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腮弓。

腮沟(branchialgoove):相邻腮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腮沟。

咽囊(pharyngreal pouch):与腮沟相对应的腮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腮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颈窦(cervical):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颈窦。

口咽膜(orapharyngeal membrane):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两者之间有一薄膜。

拉特克囊(Rathke pouch):约在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的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

鼻板/嗅板(nasal placode/olfactory placode):额鼻突的末端两侧的外胚层上皮出现椭圆形局部增厚区,称鼻板或嗅板。

鼻凹(nasal pit)/嗅窝:鼻板由于细胞增生,边缘隆起,特别是在其外侧缘,隆起更明显,使鼻板中央凹陷,称
面突联合(merge):随面部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变浅、消失,称面突联合。

面突融合(fuse):面部突起与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

鼻鳍(nasal fin):上颌突和球状突融合处开始时为两个突起上皮的接触,形成的结构称鼻鳍。

嗅囊:在胚胎第6周时,由于侧鼻突、上颌突向中线方向生长,将终必图的两个球状突向中线推移,并使其相互联合,使鼻凹外口不断抬高,变成了一个盲囊,称嗅囊。

侧舌隆突(later lingual prominence/swelling):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交大,称侧舌隆突。

奇结节(tuberculum impar):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分叉舌(bifid tongue):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可形成分叉舌。

正中菱形舌: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此区的舌乳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称正中菱形舌。

第二章牙的发育
原发性上皮带(primary epithelial band):在未来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层间叶
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相互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原发性上皮带。

牙板(dental lamina):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增长,分叉呈两个,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牙板。

想唇(颊)侧方向生长的上皮板。

颈环(cervical loop):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邻处。

终棒(terminal web):含有肌动蛋白的细丝由连接复合体进入细胞的胞浆,在近远中想成的结构,称终棒。

釉结(enamel knot):是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可能是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

釉索(enamel cord):起始于釉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是釉结向外釉上皮行走的一条细胞条索,似乎将成釉器一分为二。

釉龛(enamel niche):是由于片状的牙板向内凹陷形成腔隙,内充满结缔组织。

Serre上皮剩余: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由于这些上皮类似于腺体,称….
罩牙本质(mantle dentin):成牙本质细胞最先分泌到胞外的胶原纤维比较粗大,分布在基底膜下得基质中,纤维与基底膜垂直,这些纤维与基质共同形成最早的牙本质基质。

称…
球间牙本质:牙本质球形钙化团不能充分融合,而存在一些小的未矿化的基质。

前期牙本质(predentin):在牙本质形成过程中,矿物质沉积晚于牙本质有机基质的形成,因此在成牙本质细胞层与矿化的牙本质间总有一层有机基质,称前期牙本质。

托姆斯突(Tomes processes):无釉柱结构的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开始离开牙本质表面,在靠近釉牙本质界的一端,形成短的圆锥状突起,称托姆斯突。

釉小皮(enamel cuticle):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物薄膜覆盖在牙冠表面上,称釉小皮。

缩余釉上皮(reduced dental epthelium):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缩余釉上皮。

赫特威希上皮根鞘(Hertwing,epithelial root sheath):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这些增生的上皮呈双层,称赫特威希上皮根鞘。

上皮隔:上皮根鞘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0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弯曲的这一部分称上皮隔。

马拉瑟上皮剩余(Malassez epithelial rest):当牙本质形成时。

包绕牙根的上皮根鞘断裂成网状,剩余的上皮细胞进一步离开牙根表面,并保留在发育的牙周膜中,这也是上皮剩余称马拉瑟上皮剩余。

引导管(gubernacular):在干燥的幼儿颅骨上,在乳牙的舌侧可见含有结缔组织条索的孔,称引导管。

第三章牙体组织
釉柱鞘(enamel rod sheath):在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的间隙,称釉柱间隙。

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釉柱鞘。

釉从(enamel tufts):起自釉牙本质向牙表面散开,呈草丛状,与釉柱间质和柱
鞘关系密切。

釉板(enamel lamellae):是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可以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在磨片上观察呈裂隙状结构。

横纹(cross striations):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

其形成与成釉细胞每天的周期性形成釉质有关,代表每天釉质形成的速度。

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芮氏线(lines of Retzius):低倍镜观察呈深褐色同心圆状排列,釉质生长线是釉质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新生线(neonatal line):当婴儿出生时,由于环境及营养的改变,该部位的釉质发育一度受到干扰,形成一条加重了的生长线,称新生线。

绞釉(gnarled enamel):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是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在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明显,称绞釉。

施雷格线(Schreger line):用落射光观察牙纵向磨片,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改变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带发生变化,暗区代表釉柱的横断区,亮区代表釉柱的纵断区。

无釉柱釉质(rodless enamel):再进釉质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及恒牙表层约30um厚的釉质均看不到釉柱结构,是由成釉细胞最先分泌的一层釉质。

釉面横纹(perikymata):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Tomes突凹(Tomes processes pits,TPP):在扫描电镜下观察釉质表面还可见一些不规则的大小相近的圆形小凹,与成釉细胞托姆斯突的形态相对应。

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perioddontoblastic space):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称…..
限制板(lamina limitans):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一层薄的有机膜,称限制板。

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 dentin):在镜下观察牙本质的横剖磨片,可清楚地看见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称管周牙本质。

管间牙本质(intertubular dentin):管周牙本质之间的牙本质。

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 dentin):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
埃布纳线(von Ebner):牙本质的生长线又称埃布纳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

欧文线(Owen line):牙本质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称欧文线。

托姆斯颗粒层(Tomes granular layer):在牙纵剖磨片中见到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

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 dentin):是指牙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

继发性牙本质(secondary dentin):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颌牙建立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第三期牙本质(tertiary dentin)/反应性牙本质(reaction dentin):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

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动向该处取代变形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
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的牙本质。

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常可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发生变性,在该处留一空隙,很像骨组织,称骨样牙本质。

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 dentin)/硬化性牙本质(sclerotic dentin):牙本质受到刺激后,除了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变形后矿物质沉积封闭小管,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称透明牙本质。

死区(death tract):是牙因磨损、酸蚀、龋等较重的刺激,是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中间牙骨质(intermediate cementum):在牙骨质和托姆斯突颗粒层之间有一层无结构的、不含胶原及细胞的薄层牙骨质。

类牙骨质(cementoid):形成速度较快的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刚形尚未钙化的牙骨质。

固有牙髓(pulp proper)/髓核(pulp core):牙髓中央区细胞分布比较均匀,称…. 穿通纤维(proforating fiber)/沙比纤维(Sharpey’s):牙骨质细胞间质内的纤维主要由成牙骨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所构成。

前者纤维排列于牙根表面平行,后者与牙根垂直,后者称……
釉质牙骨质界(enamelo-cemental junction):釉质和牙骨质在颈部相接,有三种情况,1.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表面2.端端相接3.不相接,有牙龈覆盖。

第四章牙周组织
游离龈(free gingiva):是指牙龈边缘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其牙冠方为牙龈边缘,根尖方为游离龈沟,内侧为釉质表面,外侧为口腔。

附着龈(attached gingiva):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在牙槽嵴表面,与游离龈相连处常有一浅沟称游离龈沟(free gingival groove)。

龈谷(gingival col):在后牙,颊(唇)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接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称…
牙间乳头(interdental papilla)/龈乳头:牙龈呈锥状体充填于邻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称….
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

牙周膜(periodontal membrance):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

将牙固定在牙槽窝内,并能抵抗和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又称牙周韧带(periodontal ligament)。

Howship陷窝:当牙槽骨发生吸收时,在骨吸收处出现蚕食状凹陷,称….
牙骨质小体:在牙周膜中有时可见到圆形的钙化小体,称….
牙槽骨(alveolar bone)/牙槽突(alveolar):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

牙槽窝:容纳牙根的窝
牙槽嵴: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
牙槽中隔:靓啊之间的牙槽突部分
固有牙槽骨(alveolar bone proper)/筛状板/硬骨板(lamina dura)/束骨(bundle bone):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嵴处与外骨板相连。

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称筛状板。

因在X线片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
色阻射线,称硬骨板。

由于大量的外源性胶原纤维的埋入,又称束骨。

第五章口腔黏膜
生发层(stratum germinativum):上皮基底细胞和邻近的棘层细胞有增殖能力,称生发层。

正角化(orthokeratinization):上皮角化层细胞扁平,体积大1.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2.胞质内充满角蛋白,3.苏木素-伊红染色为均质嗜酸性物,4.细胞间桥消失,此种角化称……
不全角化(parakeratinization):在上述细胞中细胞核浓缩但未消失,称不全角化。

咀嚼粘膜(maticatory):在咀嚼时承受压力和摩擦的粘膜,包括牙龈和硬腭粘膜。

白线(linea alba):在口角后方的颊粘膜咬合线区,有时出现轻微角化称…
福代斯斑(Fordyce spot):颊粘膜有时可出现成簇的粟粒状淡黄色小颗粒,为异位的皮脂腺,称….
味蕾(taste bud):在轮廓乳头侧壁即轮廓沟壁上皮无角化,其上皮内有许多染色浅的圆形小体,称味蕾,是味觉感受器。

埃伯纳腺(Ebner gland)/味腺:在轮廓沟底附近的舌肌纤维束间有许多纯浆液性腺即味腺或称埃伯纳腺。

舌滤泡(lingual follicel):在舌背的V形沟的后方即舌根粘膜表面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小突起,称…..
舌隐窝(lingual crypt):多数舌滤泡的中心有一个小凹陷,cheng….
第六章涎腺
半月板(demilune):混合性腺泡由粘液细胞和浆液细胞组成,后者呈新月状覆盖于腺泡的盲端表面,称半月板
分泌管(secretory)/纹管(striated duct):与闰管想延续,管径较粗管壁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主要特征是细胞基底部有垂直于及地面的纵纹,电镜下可见细胞基底面,细胞膜内折,形成许多垂直的褶皱,其间夹着纵行排列的线粒体,所以又称纹管。

篮细胞(basket cell):光镜下,肌上皮细胞胞体小,形态扁,发出4~8支分枝状突起,该突起呈放射状包绕着腺泡表面,形似篮子,所以又称….
第八章牙发育异常
正中牙(mesiodens):是发生于上颌中切牙之间的多生牙,是最常见的多生牙大部分为圆锥形牙冠,短牙根。

附加牙(supplemental teeth):为形态上似正常牙的多生牙,但大多数小于正常牙。

副磨牙(paramolar):位于上颌磨牙旁颊侧或腭侧。

牛牙症(Taurodontism):是指牙髓室顶至髓室底的高度高于正常,而釉质牙骨质界的水平没有改变,造成髓室向根尖延伸超过牙颈部,根分叉靠近根尖。

釉质浑浊症(enamel opacities)/非氟性釉质浑浊症(non-flouride enamel opacities):指在釉质平滑面上出现白色、不透光的浑浊斑块,萌出后由于色素
沉着,一些斑块成棕色,釉质厚度并无减少。

壳状牙(shell-teeth):一种釉质厚度正常,牙髓腔扩大,牙本质非常薄并呈壳状围绕髓腔的牙。

水流围绕圆石样结构(water streaming round bouldings):Ⅰ型牙本质结构不良组织学观察,冠部釉质、牙本质结构正常,而根部牙本质发育不良,中央牙本质小管移位及排列紊乱,形成旋涡状结构,含有许多钙化的球形体,而外周牙本质结构正常,形成特征性的….结构。

区域性牙发育不良(regional odontodysplasia)/阴影牙(ghost teeth):为一种牙局部性、非遗传性发育异常,病变范围广,釉质、牙本质、牙髓、牙囊均存在发育障碍,X线见很薄的釉质、牙本质包绕扩大的、射线透射的牙髓,导致色淡模糊的牙影像,称阴影牙。

第九章龋病
龋病(dental caries):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菌斑(bacterial plaque):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

获得性薄膜(acquire pellicle):是由唾液糖蛋白选择性的吸附在牙面上形成的生物膜。

第十章牙髓病
牙髓息肉(pulp polyp):患牙有较大的穿髓孔,根尖孔粗大,牙髓血运丰富,使炎性牙髓组织增生成息肉状经穿髓孔突出,称…..
牙髓变性(pulp degeneration):牙髓组织受到长期慢性刺激,或因根尖孔缩窄,牙髓供血不足,使牙髓组织代谢障碍而出现不同程度和类型的退行性变,称牙髓变性。

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vacuolar degeneration of the odontoblastic layer):是成牙本质细胞间液体积聚形成水泡,镜下观察成牙本质细胞体积变小,细胞间水泡挤压成牙本质细胞呈稻草束状。

牙髓钙化(pulp calcification):是指牙髓组织由于营养不良或组织变性,并在此基础上钙盐沉积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钙化团块。

牙髓网状萎缩(reticular atrophy of the pulp):多由于牙髓供血不足,牙髓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间隙,牙髓细胞减少,成牙本质细胞、血管神经消失,牙髓组织呈纤维网状结构。

牙髓纤维性变(pulp fibrosis):因牙髓供血不足,牙髓细胞、血管、神经萎缩减少甚至消失,纤维成分增多。

粗大的胶原纤维与牙髓长轴平行或呈现均质红染玻璃样变性。

第十二章牙周疾病
牙石(dental calculus):沉积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或软垢。

软垢(materia alba):栓的白色物质,黏附于牙颈部及牙间隙,由1.细菌、2炎细胞、3脱落的上皮组织、4粘液、及5食物残渣组成。

龈袋(gingival pocket)/假性牙周袋:是牙槽骨尚未明显吸收,牙槽骨的高度并未丧失,仅仅是牙龈组织由于炎症性增生肿大,导致龈缘覆盖牙冠面形成的龈袋。

骨上袋(supragingival pocket):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由于牙槽嵴为水平型骨吸收,其高度明显降低,形成骨上袋。

骨下袋(intrabony pocket):牙周袋位于牙槽嵴顶下方,牙槽骨在袋的侧方,牙周袋处于牙槽骨和牙根面之间。

牙周变性(periodontal degeneration)/牙周症(periodontosis):是指牙周组织的非炎症性、营养不良性、退行性变、变质、退化等。

第十三章口腔粘膜病
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 角化亢进:是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角化不良(dyskeratosis)/错角化:为上皮的角化异常,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棘层增生(acanthosis):为棘层细胞较正常肥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上皮萎缩(epithelial atrophy):主要是指上皮棘层细胞数量减少致使上皮层变薄。

海绵形成(spongiosis):为上皮细胞间由于水肿液积聚,细胞间隙加宽,棘细胞间桥拉长或断裂,这种病变图像似海绵,常见于粘膜炎症。

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为上皮细胞内水肿,提及明显增大变圆色浅称…..
网状变性(teticular degeneration):为上皮细胞严重的细胞内水肿,使部分细胞破裂,残存的细胞壁相互连接成网状。

棘层松解(acantholysis):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疱(vesicle):粘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疱。

糜烂(erosion):为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称糜烂。

溃疡(ulcer):是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皲裂(rhagade):是粘膜或皮肤发生线状裂口。

斑(macule):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一般较局限,大小不等,不高起,不变厚,也不硬度变化,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嗜碱性变(basophilic degeneration):是一种胶原纤维的变性、膨胀断裂,形成无定形弱嗜碱性排列不规则的纤维团块或颗粒,HE染色呈浅灰蓝色。

白斑(leukoplakia):是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诊断为其它任何疾病者。

红斑(erythroplakia)/增殖性红斑(erythroplasia)/红色增殖性病变(erythroplastic lesion):是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上不能诊断为其它疾病者。

胶样小体(collid body)/civatte 小体:扁平苔藓镜下可见上皮棘层、基底层或粘膜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均质嗜酸性,PAS染色阳性呈玫瑰红色小体。

狼疮带(lupus band):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可检测病损部位上皮基底膜区域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形成一条翠绿色的荧光带,称…..
第十四章颌骨疾病
慢性骨髓炎伴增生性骨膜炎/Garre骨髓炎:是一种伴明显骨膜炎症反应的慢性骨髓炎亚型。

多由于慢性根尖周炎、牙周炎或拔牙创伤感染的持续存在,通过密质骨刺激骨膜,导致骨膜下反应性新骨形成。

棕色瘤(brown tumor):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一步发展,骨小梁出现穿凿样吸收,吸收区被富含血管的纤维组织取代,病变可见较多的多核巨细胞,血管外红细胞聚集和含铁血黄素沉积,使病变呈棕褐色。

汗-许-克病(Hand-Schuller-Christian disease):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殖症的慢性播散型,易发生于3岁以上的儿童,男性多见。

本病可出现三大特征即颌骨病变+突眼+尿崩症。

勒-雪病(Letterer-Siwe disease):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殖症的急性播散型,发病多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是最严重的一型,表现为广泛的内脏器官受累,以皮肤、肝、脾、肺、淋巴结及骨等最易受累。

Gardner综合征:颌骨和颅骨多发性骨瘤同时伴有大肠多发性息肉者、皮肤纤维瘤、表皮样囊肿、牙阻生或牙瘤者,称Gardner综合征。

第十五章颞下颌关节病
骨质象牙化(eburnation):骨关节炎肉眼见关节面软骨损伤,在应力作用下关节承重部位软骨剥脱,暴露的软骨下骨可发生反应性增生,骨小梁增厚和表面致密骨形成并硬化,称…..
关节鼠:滑膜软骨瘤病病理变化滑膜内层结缔组织中有很多大小不等的软骨结节形成。

软骨结节常继发钙化和骨化。

结节可脱离滑膜而形成游离小体,称关节鼠。

第十六章涎腺疾病
副涎腺(accessory salivary gland):是涎腺发育过程中,与主腺体连接的上皮条索又向周围呈蕾状增生,形成一个或多个副腺体,上皮条索最后形成导管。

迷走涎腺(aberrant salivary gland):指在原涎腺腺体附近或远离部位又存在局灶性涎腺组织。

慢性硬化性颌下腺炎/Kuttner瘤:是伴有无痛性肿胀的下颌下腺慢性炎症,临床上类似肿瘤。

舍格伦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是一种以慢性涎腺炎、干燥性角膜炎、口干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疾病,常伴有全身性红斑狼疮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涎腺症(sialadenois)/变性型涎腺肿大症(degenerative sialosis)/涎腺退行性肿大(degenerative swelling of salivary gland):本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无痛性、非炎症性、非肿瘤性双侧腮腺肿胀性疾病。

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
囊肿(cyst):是一种非脓肿性病理性囊腔,内含囊液或半流体物质,通常由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包绕,绝大多数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少数无上皮衬里者又称假性囊肿(pseudocyst)。

Bohn结节:婴儿龈囊肿在临床上表现为牙槽粘膜的多个白色或浅黄色结节。

似粟粒大小,多少不等。

静止性骨囊肿(static bone cyst):实际上是发生于下颌骨后份舌侧的解剖切迹,是由于发育过程中,涎腺和其它软组织的增殖或迷入而引起的下颌骨局限性缺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