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姓名:孔丽莎班级:12级函授本科怀广班学号:12520305032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他的小说创作,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情与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人性美湘西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颇大的作家,他的作品独具风格、以诗意的展示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而奠定了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生命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他坚执地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在小说《边城》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突出的表现了人性的美,通过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们在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翠翠在重复着她母亲的悲剧人生,湘西人们也在一代一代地重复着他们的悲剧人生,表现出作者对民族和个人的深深的担忧。
人性究竟是什么,它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沈从文的心中人性是美的、善的。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了表现这样的“人生形式”,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基地”,创作出了《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它直指人性中的善与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
一、《边城》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作者通过对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的描写,在那青山绿水,秀丽的自然风光里,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翠翠和她的外公,外公虽然年老但是精神依然很好,每天翠翠和外公都守着渡船,为来往
的过渡人摆渡,他们是那样的热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人们之间的那种和谐,人性的美和古朴的湘西风土人情有机的结合和自然的融合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乡村世界的和谐画面,体现出湘西人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一)纯真自然的爱情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翠翠与傩送纯真的爱情上。翠翠是《边城》之魂,是温柔、贤惠的凤凰女子,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翠翠是美神,是没有固定形象的美神,她就像倒映在沱江中的月亮,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印象里,时间越久,就越朦胧。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甘守清贫,乐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质朴、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弘扬了本该弘扬的人性哲学。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轻、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她那少女的纯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其实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翠翠始终面临着这种考验:是信守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最初选择还是因为人事的相左而改变初衷,而翠翠自始至终将情感倾注在傩送身上,在傩送走后仍孤寂地守着渡口,执着地等着傩送的归来。傩送对翠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为了得到翠翠的爱情,他在半夜里为翠翠唱情歌。当一座碾坊横在他俩之间,是要渡船还是碾坊,这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选择。傩送选择了渡船,他说“如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生命里或只许我得个渡船。”可见,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自然的,丝毫没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二)相濡以沫的亲情美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烟草”。“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而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里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船夫请人喝酒,能把酒葫芦喝丢了。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以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自杀,女儿在生下腹中胎儿后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理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当杨马兵为天保传话时,老船夫说:“等他来时你说,老家伙听过了笑话后,自己也说了个笑话,他说下棋有下棋的规矩,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老大若走的是车路,应当有大老爹爹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