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的成员所说的语言都与他们的文化身份
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 这种联系并不是一
一对应的关系, 即一种语言= 一种文化身份, 传
或一种语 言= 一种文化身份 = 一个民 族国
播 学
家。这种简单的等式也许在孤立和同质化的
社会中可能是成立的, 但是在现代高度流动
的和异质的社会中却不可能。例如, 新加坡 有很多人也说汉语, 但是他们认同的是新加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
单波 熊伟
提 要 |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呈现多种维度, 从 语言的反映论和表达论到语言的建构论, 从语言到话 语,
从语言作为透明的表达工具到语言的意识形态性以及与权力的盘根错节的关系, 都包含着 语言与
跨文化理解、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语言与意识形态 以及语 言与权 力等值 得引起 批判性反 思的 传
∃ 姚小 平: % 洪堡 特 ( (( 人 文 研 究 和 语 言 研 究& , 外语教 学 与研 究 出 版社, 1995 年, 第 135~ 136 页。
13 5
护文化的纯洁性,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维护语 言的纯洁性。例如, 法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法语的使用, 其目的是想塑造一种超国家的 文化 身 份 ( ( ( 说 法 语 者 身 份 ( francophone ident ity or francophonie) 。并且, 法国还设立了 一 个 国 家 机 构 ( ( ( 法 语 学 会 ( Academie Francaise) 来监察作为国际化语言的法语, 避 免受到其他语言特别是英语的污染和侵蚀, 其实质是要维护法兰西文化的纯正性。
! 关世杰: %跨 文 化交 流 学&, 北 京大 学 出 版 社, 1995 年, 第 240 页。
# David Pan, J. G. Herder, The Origin of Languag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cultural Narratives,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 2) , 2004, pp. 10~ 20.
* 本文是教 育部 人文 社科 重点 研究 基地 重大 项目 西方传 媒的社会控制研究 ( 04JJD860002) 的研 究成果。
13 3
们是否还能再现他者的思想? 词汇量、词汇 分类和语法结构迥异的语言之间是否能相互
翻译? 悲观者存在, 乐观者也有之。 悲观者认为, 语言是人与外在世界的一
个中间世界, 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而是 人对客观现实 的主观 态度。这 就是所谓 的
然而, 对语言与跨文化理解问题的争论 仍然没有结束。语言形式固然存在着很大的 差异, 但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公分母到底有多 大呢? 在美国电影%通天塔&所表现的文化冲 突中, 人们直接使用各自的母语进行对白, 加 之交流的失败所带来的种种悲剧, 无不暗示 着某种挥之不去的心灵隔阂和跨文化交流的 无奈。
二、语言与文 化身份的建构
文化问题。
播
学
关键词 | 跨文化传播 语言 文化身份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 G206
作者信息 | 单波, 男, 1964 年生,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 430072。
熊伟, 男, 1969 年 生, 武汉 大 学 新 闻与 传 播 学 院博 士 生, 武 汉 大 学 外语 学 院 英 文 系 副 教 授,
跨文化叙事必须承认的是: 一个社群的 界限是流动的, 是能够按照个人和群体的需 要、语境的需要, 根据 他者 是否在场而被建 构、重构、解构、想象或否认的。英国开放大 学的比文( Tita Beaven) 通过分析三位在西班 牙定居的英国人有关新生活的叙事, 探讨了 这些跨文化叙事对构成定居者新的社会文化 身份所形成的三个重要要素: 物理环境、通过 定居者适应性的表象来探询他者, 以及跨文 化经历者所暗含的对自我的重新定义。通过 故事的叙述, 人们得以了解身份是如何朝异 国文化以不同的速度和结果而流变的, 并最 终演变成为一种新身份。跨文化叙事所表征 的种族景观 ( ethnoscape ) 对接受 国文化和 母 国文化都有影响, 而中介景观( mediascape) 则 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意想和意义生产机制, 这些能使他们接触有关跨文化交往的事件,
顺此思路, 西班牙学者塞 尔( Joathan P. A. Sell) 认 为, 跨文化叙 事是可能 的, 并提 出 了一个隐喻模式作为解决跨文化叙事的有效 工具。他将隐喻( metaphor) 看成是跨 文化叙 事的基础。语篇和认知是象征性地联系在一 起的, 其纽带 就是 隐喻。审 美起 源于 惊 异( wonder) , 而 隐 喻 是 惊 异 的 修 辞 同 源 语( rhetorical homologue ) 。 希 腊 语 中 的 metaphor 一词, 翻 译成拉丁 文是 translatio, 译 成英语就成为 transport 。因此, 任何人际交流 都是隐喻的, 因为传受双方都应站在对方的 立场上看问题, 也就是说, 交流需要移情 ( empathy) 能力。如果跨文化叙事的框架、文 本、情感语境或者经验格式塔与第二种文化 的框架、文本、情感语境或经验格式塔相耦合 的话, 跨文化叙事就有可能实现。第一种文 化的情感机制或许不能通过翻译而进入到第 二种文化中, 但是它的符号系统却可以表征
在相应的语言中的可译性进行评估: A 表示
在该语言中有与之完全相同的词汇, B 表示
在该语言中有与之大致相同的词汇, C 表示
在该语言中可以翻译, 但翻译后的词汇有与
英文不同的内涵, D 表示在该语言中完全无
法翻译。communication 在以下语言中的可译
度分别 为: 锡兰语 ( B) 、汉 语( B) 、孟加拉 语
出来。
一、语 言与跨文化理解
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 一个经常 被提及的问题就是: 操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 互相理解吗? 这是个老问题, 也是一个新问 题。操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相对容 易地进行沟通, 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征了大 致相同的概念图, 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看, 文 化 可以定义为是 共享的意义或共享的概念 图 。那么, 说不同语言的人在跨文化交流中 情况如何呢? 当他人的文化思想用不同于我 们且具有不同的心理范畴的语言表达时, 我
跨文化叙事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 跨文化
叙事拥有 象征 和 审美 的性质, 前者是由
任意的符号所构成, 后者由审美机制所构成。
跨文化叙事之所以不可能, 是因为符号系统
具有文化的特性, 它构成了认知的结构, 所以
不同的符号系统就 会导致对世 界的不同 认
知。另一方面, 跨文化叙事作为两种文化共
同的叙事的确不可能, 但一种叙事却具有通
过翻译, 以不同的功能在多种文化之间扩散
的能力。换句话说, 叙事的知识意义在翻译
过程中有可能丢失, 但它却能保留情感意义,
尽管与原叙事所承载的情感意义有所不同。
一个单一的叙事在任何情况下永远是单一文
134
化的, 也就是说, 它永远只能在单一的文化语 境下行使其功能, 获取其意义, 因此跨文化叙 事就成为不可能。#
# Tita Beaven, A Life in the Sun: Accounts of New Lives Abroad as Intercultural Narratives, Language and I 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7( 3) , 2007, pp. 188~ 202.
他如种族、宗教、阶级、性别、政治观点、经济
地位等也从不同角度界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
份。尽管如此, 语言仍然是显示文化身份最
敏感的指标, 因为它与人们的思维密不可分,
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所以, 为了维
! P. A . Joathan, A. Sell, Metaphorical Basis for Transcultural Narrative: A Response to David Pan, Language and I 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7 ( 1) , 2007, pp. 2~ 15.
现代国家被认为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传 起源于 18 世纪的资产阶级的想象, 在很大程 播 度上依赖印刷 文字来 维系这个 乌托邦。所 学 以, 一个民族国家不仅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430072 。
语言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必备要件是文化 旅行的载体, 在构建、传达话语体系的同时, 自身也成为维持、复制和巩固跨文化传播体 系的主体。在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 语言会 造成人们新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因此, 对语言 在跨文化传播中意义的描述、理解和反思一 直是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
跨文化传播中语言问题的呈现又顺应着 西方语言观念的走向, 即从视语言、思维和世 界为同一的语言观走向将语言表征视为人与 世界的中介的语言观; 从对语言进行内部的 静态考察以揭示其内部的深层规律, 走向现 实中使用话语的动态研究; 从语言是反映客 观世界和内心思想的透明的媒介, 走向语言 与权力、意识形态的相互勾联。以此来研究 语言与跨文化理解、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语言与意识形态以及语言与权力的关系, 与 此同时, 跨文化传播的内在语言问题便突显
并使他们能为自己创造出新的想象生活。#
洪堡特曾写道: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
种独特的世界观。 ∋∋人从自身中创造出语
言, 而在创造语言的同时, 他也把自己束缚在
语言之中; 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
周围设下一道樊篱 ∋ ∋ ∃ 文化可理解成为
共享的意义和共享的概念图 , 而语言则是
对意义和概念图的表征, 很显然, 每一群体或
坡文化。英语在很多国家使用, 但绝不意味
着这些国家都拥有同一种文化。此外, 一个
人还可能会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 并出于展
现不 同的 文化 身 份而 进行 语 码的 转
化( switching of codes) 。这 反映了 他 她的 文 化身份是多样的和流动的, 并形成于与他人
的协商之中。
语言只是界定文化身份的标准之一, 其
( C) 、印尼语( B) 、菲律宾语( C) 、印地语( A) 、
日语( C) 。! 由此可见, 跨文化的理解是多么
的困难。根据萨丕尔- 沃尔夫假设, 所有较
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 语言的结构影
响着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或者说, 语言的不
同导致了世界的不同。
戴维∀潘( David Pan) 等人又进一步提出,
乐观者则对萨丕尔- 沃尔夫假设发出尖 锐的质疑之声, 认为它存在着一个逻辑悖论: 如果该假设是对的, 那么讲不同语言的人则 无法相互理解; 而如果跨语言的理解不可能, 讲英语的沃尔夫又怎么能够弄懂这些印第安 人的语言? 他又怎么能够通过英语让人们理 解印第安语以及在 此基础上的 整个理论 假 设? ∃ 由此可见, 差异只是语言形式上的, 讲 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翻译在各领域里进行 沟通和理解, 说明人类的思维认知存在着共 性, 否则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将会是一项 不 可完成的任务 。
∃ 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 的认识与超 越&, 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年, 第 9 页。
情景使第二种文化的接受者通过移情来体会 情感。所以, 跨文化叙事不仅能够理解他者, 而且还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使理 解发生变化。! 针对戴维∀潘的说法, 一个单 一的叙事在任何情 况下永远都 是单一文 化 的, 也就是说, 它永远只能在单一的文化语境 下行使其功能, 获取其意义, 这样跨文化叙事 就成为不可能, 他把这一理论作了这样的修 正: 单一文化叙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 成多文化叙事, 因为它能旅行到另外一种语 境, 变成一种新的叙事, 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语言世界图 。维特根斯坦曾说: 我的语言
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 。人从自身中
创造了语言, 但同时也成为了语言的囚徒, 语
言制约着人的思维路径。就是 communication
传 这个英文单词就很难翻译成其他的语言。有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播 学
学者将传播学中的一些重要术语挑选出来, 请熟谙外语的传播学研究者用 4 个标准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