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是文化人性的传承活动。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控制式”“灌输式”“独白式”“记忆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难以彰显当代课堂教学的文化精神。当代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建构一种自主型、合作型、生成型、启发型、感悟—体验型的课堂文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本体;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37-03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中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几十年前,朱自清先生就在他的《经典常谈》中明确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从文化视角来审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中获取智慧和力量,并为吸收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之精华打好基础。因此,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文化人性的传承活动,在生命关怀、文化关怀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语文本体:文化人性的传承活动
于漪老师曾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承载着文化,语文教育应该引领学生在人类文化的浸润中,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宏气势与美丽姿态。
语文的本体是文化的人,语文自身就是文化,它同时又负载着更开阔的文化也记录着这些文化,它以其各自独特的力一式记录着或注释着生成它、滋养它的物文化、心物结合文化以及特定的心理文化,所以语文具有文化人性,这不是通常作为标识或者功能语文之人文属性,而是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力的文化人性。
中国语文的本体是中国的文化的人,出于中国人以五色为文,以自然造化为化,而且承载着以人之文“化”自然之野而成天下的文化生成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文化存在境界,其文化人性自是独树一帜的。中国的文字、语言、诗文、绘画、雕塑、建筑,中国的价值观、思维力、审美感受、伦
理道德乃至民风民俗都融在这文化人性中。
二、当前语文教学的诊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心态往往容易浮躁,人们的物欲过于炽烈,追求非常功利,思想缺少深度,行动缺乏理智。这样的社会心态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致使在考试大棒的“指挥”下,“浮躁与功利共舞,口号与模式齐飞”,“控制式”“灌输式”“独白式”“记忆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占主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往往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强制性的、单方面地来传授原本丰富多彩的知识,以一种整齐划一的设定目标来约束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这就使原本充满生机活力的充满美感体验的课堂黯然失色,学生学到的只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反复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而已,那学生的发展也就达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在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强势权威者,学生成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单一的弱势被动接受体的课堂里,教师教得太累,学生学得太苦,效率十分低下。
在世俗的重重包围下,语文教学正逐渐失去其本性:唤醒心灵、培养美感、呵护生命、传承文化等人文性特征没有受到应用的重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上:在人才观上只见才不见人,导致人才培养畸形发展;课程观上是教材本位,重视研究并忠实执行课程,按大一统标准要求学生;教学观上是教师本位,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和知识的传授;教学内
容观上是知识本位,过分强调技能训练,轻视能力发展;教育主体观上是工具本位,忽视人的主体价值;教育评价观是分数本位,忽视人多元差异性评价和变化趋向评价,使语文教学偏离“神圣内在目的——培养一个文化人”的目的。
三、文化语文的教学建构
今天的语文教学暂时还不可能冲破应试的樊篱,但中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让学生研习课文、应对升学的同时,营造一种自主型、合作型、生成型、启发型、感悟——体验型的课堂文化。
(一)自主型的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去阅读,主动地感悟和主动地评判。学生真正进入了主动“状态”,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给他们以明确的学习的方向,必要时还要及时给予他们以学法的指导。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收获,自学能力才得以提高。
(二)合作型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交往互动”,
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各种方式进行互动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质疑、共同商讨问题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并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一种课堂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成长于发展状态的最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变“知识施予”为“教育交往”,教师以“平等者中的首席”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正如加拿大学者史密斯所言: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先调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再选择学生最想解决的或最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以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效应”,达到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三)生成型的课堂教学
真正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也恰切是由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课堂而更精彩。课堂中的不定因素促成了新的语文课堂文化。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做好生成性教学。首先,教学目标的预设既要有弹性,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寻找知识的生成点。这样,课堂教学便有了生成的空间。其次,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