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3439-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系统地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做了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推动研学旅行,对于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我们为何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说到底是一个筑梦工程,实际上是把整个孩的梦、家庭的梦、国家的梦都融在其中。开展研学旅行是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需求。
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定位: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这是在构建一种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这是在加快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设。
归根结底,它可以为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还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目前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现实中,存在“出了意外事故怎么办”、“宁愿不出去,也不能出事”等怕担责、“懒政”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不在少数。再加上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活动经费难落实、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使得研学旅行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难以深入开展。
而另外一种现实情况是不少旅行社和社会培训机构积极投身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大肆组织所谓的研学旅行活动,利益驱动下的活动不符合教育部《意见》初衷。应该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研学旅行上似乎慢了半拍,有被社会培训机构和旅游社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它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需要专业课程的开发,需要相应师资的介入,需要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统筹和研究,而这显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和社会培训机构所能解决的。本课题正是基于中小学实际,从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1.2课题界定
研学旅行,是“研”和“行”的结合,既有“研学”,又有“旅行”,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如何更好地体现教育功能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体现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从人文、科技、和综合实践三大方面开发,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所以,这在考验我们教师的组织能力。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足功课,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得很精彩,活动中教师要有较好的“临场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充分激发。作为基层学校,需思考几个问题:1.思想认识。强化对研学旅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研究研学旅行可培养哪些思想品质和身心素质。2.选择资源。如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活动可吸纳家长的学习力量,不断加大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发挥主动性、创新性。3.多方支持。学校开发研学主题过程中应调动多部门的联动资源,形成有效支撑体系。4.志愿者体系建设。在研学活动中可充分发挥家长的志愿者作用,协助学校和研学旅行提供服务单位有效安全的推进。毫无疑问,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
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课程开发:研学旅行是一门在路上的课堂,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按照《意见》提出的“立意高远、目的明确”的要求,研学课程必须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家乡、祖国、世界三个层面建构课程,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全面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实施。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课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有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由此可见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些发达国家在研学旅游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与启示。日本称之为的“修学旅行”,是日本学生最具特色的活动,涉及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到涉及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只有参加并修够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英国,一直以来就有崇尚研学旅游的风气,贵族子弟不曾有过海外研学旅游的经历,就会被人看不起。美国研学旅游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在国内部分地区,研学旅行已经初具规模,在西安市教育局、旅游局推荐的研学旅行旅行社当中,西安春秋国旅组织的活动尤为出彩,目前已经组织了“走进赤水古镇,体验劳动快乐”、“延安红色之旅”等主题活动,带领西安市雁塔区航空六一八中学、西安八十二中学等学校的师生一起体验、参观、学习,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与传统课堂教育不同,西安市将研学旅行的育人目标重点放在了激发学生求知乐趣和科学精神,提高困难危机处置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综合能力等方面,通过实践全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重庆市创建了研学旅行家校联动模式,充分利用家庭旅行多样性、灵活性、简易性等特点,让研学旅行走进家庭,探索以家庭旅行为载体、以学校管理为主导的研学旅行模式。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研学旅行早就比较活跃,先贤圣哲们就一直倡导“功夫在诗外” 。通过游学可以增进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的品质,开阔青少年的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些千古传诵的名言佳句,无一不在提醒我们,不仅要读书本“死”的书,更要读自然、社会“活”的书。研学旅行,旨在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唤醒孩子学习本能。当代中小学学生的生活不仅要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意和远方。只有见过世界的孩子才是最睿智的孩子。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该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体验性,二是群体性,两者缺一不可。体验性是说,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们需要亲身参加许多亲近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更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群体性是说,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离不开群体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师都无法代替伙伴的作用。显然,良好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体现了体验性和群体性,能弥补学校正式课程和正式学习中的不足或缺陷,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教学的指向在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并关注精神层面的修炼,正如《意见》中所说:“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中小学校不只是关注“关起门来做学问”的那些事,多元化是学习的基本形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