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三步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教学“三步曲”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文学作品提出欣赏的要求。具体在阅读学习目标的第八条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散文作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分量最重的文学作品,上好散文欣赏阅读课,对于落实《课标》的要求至关重要。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认真地落实“欣赏”这一目标,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加强品读,进入意境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散文,大多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短小精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叙事寓理。这些优美的散文无论是文章的内容,还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那么,要欣赏这些优美的散文首要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读进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品的意境。

1.加强范读,诱导入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教师对作家作品的一种再创造。那饱含深情或富有哲理的语言,不仅凝聚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也浓缩教师积淀的人生体验,是教师和作品的一种共鸣,语调或激昂或沉郁,语速或快疾或舒徐,语气或坚定或委婉,无不体现教师对作品中人物、景物、事物的热爱或是憎恨,喜悦或是

悲伤,同情或是厌恶,留恋或是憧憬的情感。学生在教师的示范诱导下,常常会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接受那些浸透着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作品形象,在情感上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从而很自然进入作品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中。

2.加强朗读,激发真情。优美的散文作品无不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经过精心提炼加工而成,就像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体验酿成的醇酒。教学生阅读欣赏散文作品,就像是引导学生品尝一杯“美酒佳酿”,必须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在经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整体浏览、粗读、精读和研读等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还需要强化有感情的朗读,将学生内化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只有这样,经过一个情感感受、内化再到外显的创造过程,学生内在思想和情感才能真正与作品所表现的喜怒哀乐合拍,从而在内心唤起与作者同样爱憎,被作品中的崇高和优美所感染,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

3.加强勾连,着重体验。优美的散文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如何让学生与作者真正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品读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勾连,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出发,注重体验,形成学生自我个性化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带着自我走进文本,带着生活走进文本,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实现自我智慧的生长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整体感悟,理清脉络

叶老在《文章例话》中曾说:“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要“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态度、情感”,突出整体感悟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整体感悟,理清脉络,应是散文欣赏课教学从语言文字出发走进文本深处最重要的一步。

1.抓“文眼”。刘勰在《文心雕龙﹒神韵》中说“人之风采,全在眼神;文之韵味,全在文眼”。阅读一篇文章,抓住了“文眼”就掌握了一把开启文章玄奥的钥匙。要让学生能够快速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就要善于教学生抓“文眼”,让学生从“文章灵魂的窗口”去观照文章深处的运思。如《胡同文化》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抓住文章标题中的“文化”切入,从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入手,引导学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作者行文的思路,从而很快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2.抓主旨。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决定散文在选材上十分灵活自由,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海阔天空的人物、事件、历史掌故和神话传说常常在文章中纷至沓来,在作者笔下恣意挥洒,但在这自由灵活的选材背后,始终不变的是文章的立意和主旨。要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还要教学生善于抓文章的主旨。如唐弢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而作的《琐忆》一文,全文记叙了作者与先生的七次琐碎谈话,看似琐碎杂乱,实质却是经过作者精心组织和剪裁,文章所选材料无不为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这个主旨服务。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凸显主旨的画龙点睛之笔,并以此提挈全篇,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本。

3.抓线索。如果说一段段优美的文字,是一颗颗散落在玉盘中的珍珠,那么,贯穿于散文中的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则是串起这一颗颗珍珠的红线。要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还可以从抓文章线索入手。如《荷塘月色》一文,全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一线串珠。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找课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出发,曲径通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能使学生充分领略文章洋溢着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的情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笔之所至弥漫着的渺茫、隐约而朦胧的意境美,而且能使学生理解作者刻意追求的“梦”的氛围与现实世界的尖锐对立,体会作者灵魂挣扎的痛楚,进而理解作者朱自清先生欲超脱而不可得的那种难以排遣的思想与情感。

三、品词析句,含英咀华

欣赏优美的散文,不仅要领略文章灵活巧妙的结构和丰富深刻的思想意蕴,还要注重揣摩品味文章中那些准确贴切、含蓄隽永的词句。只有品味得细致,咀嚼涵泳得深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才能全面,对文本的思想情感体验才能真切。所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含英咀华,充分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思想魅力。这应是散文欣赏教学的又一不可缺少的步骤。

1.揣摩品味词语。清代学者刘公勇曾盛赞“红杏枝头春意闹”,认为一个“闹”字卓绝千古。在优美的散文中常常也有许多诸如此类的“闹”字。品味散文的语言美,领略作品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就要不放过这些佳词妙语。如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济南冬天》一文,为表现小雪之后山景的美妙,作者一连用了“妙”、“顶”、“镶”、“穿”、“露”、“羞”六个形象生动、感情饱满、富有女性魅惑力的词语,把济南冬天温暖柔和就像温情脉脉的少妇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字字珠玑。教学中善于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揣摩品味,犹如带学生品尝美馔佳肴,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到语言大师“炼字”艺术的精妙,充分感受文章语言艺术的美,并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具体地理解和领悟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济南冬天喜爱与赞美的情感意蕴。

2.赏析修辞手法。散文的语言美不仅体现在准确生动的选用词语上,还表现在作者的积极修辞,使作品塑造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极富表现力。欣赏散文优美的语言,品鉴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技巧,还必须引导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妙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的最后,作者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多种修辞,不仅把春天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形象描绘得具体生动,让人触手可及,而且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教学中,抓住这些句子引导学生做品读与赏析,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文本优美语言艺术的感受,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与情感内涵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