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提问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
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学生心态
事例1 2010年10月华容县教研室组织了“2011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我有幸参加了30日的网上阅卷工作。参与生物科目阅卷的教师一共9名,每两人一组,我则被安排单独评阅生物试题53题。到11点30左右,我阅完了1413份,而我左边的一组1209、753,右边的一组1356、648。论个人速度我要快,但按阅卷总量,我比不上。
2 由于此次质检是网上阅卷的方式,所以试卷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需要把试卷下发给学生进行自评。而此时的情况是全县2714份全在一起,要把一中的找出来并且分到各个班级。找到一中的试卷后,我们就叫了十个学生到办公室分发试卷。此时,王校长进办公室说了一句话:“为什么不到班上发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其实做个简单的计算题即可明了,一个班60人,理科班780人,每人只需拿十几张,然后教师在讲台上组织,“拿了一班试卷的同学交上来,二班的,三班的……”五分钟即可解决问题。
3 试卷分出来后本来原计划是我一个人看三个班的试卷的,后来一想,何不这样?于是,我将答案做成幻灯片,写好一张
纸条,上书”姓名,学号,得分,选择题错选题号,错选选项,非选题得分”将电脑和纸条交给0804班的科代表,让其对完答案后转给0805班科代表,依此类推,再让0806班的科代表送回办公室。第二天早上我回到办公室,发现电脑、登分表、上交的纸条整整齐齐地摆在我的办公桌上。
4 董校长从山东学习回来后做的报告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他听了一堂生物试卷讲评课。整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到十分钟,但却完成了整张试卷的讲评。首先,教师和学生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当然,这样的准备工作在该校的每一堂课前都会要求做到。由于是试卷讲评,教师课前做的工作是进行试卷分析,学生做的工作是进行自评。其次,上课时教师在幻灯片上给出出错频率高的题号,并给出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学生两人一组开始讨论,讨论解决了的问题不提出来,两人讨论解决不了,提出在小组间讨论。十分钟后教师询问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的小组没有,有的小组有,于是让没有问题的小组成员派代表为有问题的小组进行讲解。仍有问题教师解惑。
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在同一时间思考同一个问题并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这个合适的切入点就是——提问!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优势。
出问题理所当然也应成为教学的起点。这与美国教育家斯蒂文斯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研究记录表明,在教学中,大约80%的课堂谈话时间用来提问和回答问题,教师每分钟提1-4次,平均2次,一学年里大多数教师可能要提问五万次,据国内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小学教师,每堂课平均提问110次左右,每分钟平均达2.4次,与美国基本一致,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以问题为杠杆来启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手段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新课标里对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一条是:是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发展反思能力。由此可见,提问在新课程标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呢?
1.优选问点,调动学习兴趣
1)针对性(2)可接受性(3)循序性(4)整体性(5)学生主体性(6)趣味性(7)精要性(8)启发性。比如,竺传福在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时的导入提问,“地球上的生物无时无刻不在吸引氧气,千万年来,为什么氧气没有被吸收完呢?”这个问题就很有特点。它具有可接受性,陈述的是身边的事实;具有循序性,由问题可引出循环直接导入新课;具有学生主体性,学生也是生物界的一员,氧气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具有启发性,勾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这个问题也被市生物教研员评价为优质问题。
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水平,就必须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所谓问点,就是指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地说,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和学生需要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提问既不能过难,只面向少数尖子生,也不能过易,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动脑筋也能回答。所谓照顾大多数,也就是大多数学生想一想都能答得出。如:复习旧知识时,应问在后进生易获成功处;传授新知识时,应问在知识迁移处;巩固练习时,应问在学生易错处。总之,面向全体、掌握分寸就是要注意广度,挖掘深度,设置坡度,力求精度。
2.“开放性”提问,体现主体意识
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多从开放性上下功夫,主要表现在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发散性、辐射性上。比如“对于癌症的治疗你有什么想法?”,“对转基因大豆、抗虫棉等这些转基因生物你有什么看法?”等这样一些问题就具有开放性,它们既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也与生活相关,学生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3.启发得当,激活主体思维
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当同学们带着自己想要回答但又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读课文,听讲解时,他们就具有一种跃跃欲式的心理,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教学活动,他们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会十分专心倾听老师讲解,同学们的发言踊跃、表现积极……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就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共同的需要就是探索,越是高年级学生,这种探索需求越是强烈,教师必须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首先是善问,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是善导,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诱发和开拓学生的思路,善于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视“启发”为“问答”,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向学生提出大量问题而不作任何启发,全叫学生去思考,然后进行师生问答,以为这样就是“启发式”教学,结果收效甚微。其实,这不能算是启发学生,而是在考查学生,“启发式”是当前教师中应用甚广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要正确灵活地运用,否则,效果不佳。
4.把握时机,实现提问启发
,不悱不发”是说一个学生如果缺少奋发学习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