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

摘要】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与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9-01-01—2010-10-1)32例小肝癌与45例肝脏小血管瘤的

影像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小肝癌的强化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出”;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

【关键词】原发性小肝癌肝脏小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鉴别诊断小肝癌和小血管瘤是指直径小于3cm肝脏肿瘤;肝癌是亚洲人肝脏最常见的

恶性肿瘤[1].;肝脏小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病理结构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两种;螺旋CT薄层扫描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独特的

价值,这就是对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提供了有利帮助;现就77例小肝癌

和肝脏小血管瘤的CT表现作如下回归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本组77例,男32例,女45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4岁,

5例有肝区疼痛,3例有发热的症状,其余无明显临床症状,于B超体检发现肝

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直径或直径之和均不超过3cm),行平扫加三期增强

扫描。

1.2 方法所有病例扫描时间为2s,扫描条件120kV,120mA,层厚、间隔

‘10mm~5mm’. 检查前患者禁食8h,扫描前15min口服3.0g·L-1碘海醇500mL

充盈胃肠道,使用造影剂碘海醇100ml,总量按1.5ml·kg-1计算,一般总量为

60ml~100ml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平扫描检查,上至膈顶下至双肾中极水平,常

规层厚7mm。发现病灶后,在病灶局部作5mm的薄层扫描.采用苏州医学院

产“远距离控制快速注射泵”. (型号:JL-1000注射速率为2.5~3ml·s-1)用高压注射

器通过静脉匀速注入全部碘海醇时开始作动脉期扫描,70s后行门静脉期扫描,240s行平衡期扫描,必要时可进行15分钟及30分钟延迟扫描。对部分病灶较小

的患者要进行感兴趣区域3mm薄层扫描。着重观察、分析不同CT扫描时相

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CT表现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

2 结果

原发性小肝癌组32例共发现病灶39个,大小为0.7~2.9cm(平均1.9cm);平

扫示30个表现为低密度,9个表现为等密度;注入造影剂后28个病灶动脉期呈

高密度、门静脉期为低密度,9个病灶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2

个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平衡期39个病灶的原发性小肝癌为低密度。

肝脏小血管瘤45例共发现病灶70个,大小0.8~3(平均2.1)cm,68个表现

为低密度;2个因脂肪肝显示为高密度,55个病灶在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静脉

期及延迟扫描逐渐向中心填充,1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2个

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在平衡期42个病灶肝血管瘤为等密度,

28个为高密度;结论:根据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血管瘤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强化

表现,大多数病例可明确两者诊断。

3 讨论

肝脏肿瘤病灶的检查和其血供密切相关,而增强的时期选择更为重要. 肝脏具

有双重血供,肝的血液供应25%~30%来自肝动脉, 70%~75%来自门静脉[1]

故在动脉期内,肝实质强化不明显,但随增强时间延长而升高。小肝癌是指单个

癌结节最大直径≤3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应≤3cm[2-

3]。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都为血供丰富的肿瘤,因此,动脉期扫描肝癌病灶明显强化,而此时的肝实质轻度强化,两者间的密度差异较

大而使病灶易于检出,因此原发性小肝癌组中有25例在动脉期明显强化而呈高

密度;门静脉由于肝实质密度增加,肿瘤内造影剂的逐渐消退,门脉期病灶密度

迅速下降,而使病灶呈低密度. 因此,原发性小肝癌的强化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出”,目前认为,肝血管瘤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肝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而形成[4]肝血管瘤的壁由胶质纤维细胞构成,瘤内含丰富血管腔隙,

在较大瘤体中心部可见机化的纤维瘢痕组织,或血栓形成,这是病灶中心部不强

化的病理基础[5]。肝血管瘤在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型[6],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多见。海绵状血

管瘤增强三期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呈点状、结节状强化,密度与腹主动脉一致;

静脉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充盈。因此,海绵状

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

原发性小肝癌和肝脏小血管瘤的鉴别要点在于门脉期及平衡期,而以前者更

为重要. 门脉期绝大多数原发性小肝癌的密度开始下降,病灶呈低密度,而肝脏

小血管瘤病灶呈高密度,延迟期这一征象更为明显。但在肝脏小血管瘤组中有2

例患者,由于脂肪肝的存在,平扫及动脉期呈高密度,静脉期因肝脏密度上升后

病灶呈低密度,起先误认为肝原发性小肝癌,后经10min的延迟扫描,病灶呈等

密度充填,应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肝内小结节病灶,单纯平扫是不能够鉴别的,应该行三期增强扫描,并注意各期的对比,必要时延迟扫描,这样可以提高诊断率,是患者能够早

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吴在得,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36.

[2]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58.

[3]周康荣.腹部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28-46.

[4]王建华,王小林,颜志平.腹部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73.

[5]段承祥,吕桃珍,陶文照,等.肝血管瘤CT表现的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

杂志,1990,24:263.

[6]冯亮,陈君坤,卢光明,等.CT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7-298,400-4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